個人資料
正文

2010西班牙之旅:(四)托雷多及阿嵐胡埃斯

(2011-06-18 23:29:28) 下一個

在美國呆久了,就差不多和老美一樣孤陋寡聞。說來慚愧,最早知道的托雷多(Toledo),是從John Denver的Saturday Night In Toledo, Ohio這首歌裏聽來的:


Saturday night in Toledo, Ohio,
is like being nowhere at all。


。。。


這裏的托雷多,是俄亥俄州的一個小城,並非西班牙的名城.俄亥俄州雖然有點紅脖子,偏偏喜歡起外國地名。除了拖雷多,還有都柏林(Dublin),廣東(Canton)等等。


查了資料,原來托雷多一千多年前就曾經是西哥特王國的京城,後來又做過一段西班牙王國的首都,比馬德裏的曆史悠久的多。起碼是洛陽開封的量級。堂堂托雷多,到了美國就成了“哪兒都不是”了。


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托雷多就是塔拉哥納西班牙行省的行政貿易中心。西羅馬帝國被哥特人滅亡之後,西哥特王國定都於此。公元8世紀,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托雷多成為科爾多瓦哈裏發治下的一個重鎮。由於哈裏發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這裏成了三教聚會之地。穆斯林與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比鄰而居,大家算是能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在歐洲曆史上是很罕見的。


公元1085年,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6世攻陷托雷多,標誌著基督教光複(Reconquista)的開端。基督教奪回托雷多之後,一段時間內對城裏居住的穆斯林和猶太人也采取了相對寬鬆的政策,直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大規模驅趕穆斯林和猶太人。所以托雷多城裏至今還保留了一些相對完整的猶太教堂(Synagogue)和清真寺(Mosque)。


十六世紀,托雷多作為卡斯蒂亞王國的都城,實際上也就是西班牙的首都。托雷多城三麵環水,依山而建,地勢易守難攻,可同時也限製了城市的發展。隨著西班牙的統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入主,托雷多作為都城已經和西班牙作為大國的地位不太相稱。1561年,哈布斯堡王朝第二代君主菲利普二世遷都馬德裏,另起爐灶。托雷多從此衰落下來,幾百年來沒什麽發展,不過倒也因禍得福,中世紀老城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托雷多老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為了保護老城區,托雷多規定老城不準建新的建築,就得建築也隻能整舊如舊。老城區的街道還都是鵝卵石或石塊鋪成,縱橫交錯,曲折蜿蜒,高低錯落。有的地方窄得連車都無法通過。我們的旅館位於老城中心,一路開過來,對於我們開慣了大馬路的美國司機真是一種考驗。幸虧租的是自動車,要是換成手排擋車,困難程度又要增加不少。所以我的建議,去托雷多盡量不要開車。有車在老城區裏也沒什麽用,基本靠走。因為是山城,好多路都是彎彎曲曲的,很難定方位,特容易迷路,和威尼斯有點像。基本上不迷路的,到了托雷多,頭兩個小時也搞不清方位。而且兩點之間看著不遠,真走起來要遠得多,因為盡走弓背路。


我們是傍晚時分從塞哥維亞到達托雷多,住了一夜,第二天下午離開,總共不到24小時。托雷多的景點多,雜而分散,不象其它城市,缺乏主要的看點。比較重要的景點有主教堂(cathedral),要塞(Alcazar),Santa Cruz Museum,猶太教堂,老城門。


托雷多主教堂(Toledo Cathedral),由費爾南多三世(聖費爾南多)1226年奠基開工,直到1493年才完工。教堂為哥特式,長120米,寬60米。這是教堂的正麵,對著市政廣場。左麵的鍾樓高92米。



教堂內部:唱詩班的椅子由胡桃木雕成,一共有35把。每一把代表西班牙的一個城市,椅背上精心雕刻著這個城市發生過的一個曆史事件,比如“格拉納達的陷落“。



教堂裏有一個很不錯的博物館(Cathedral Museum),收藏了很多西班牙畫家的作品,包括格裏科(El Greco), Murillo,Zurbaran.可惜不允許照相。


El Transparente,巴洛克風格的祭壇,鑲金的大理石雕刻。陽光從上麵的天窗投射下來,營造出一種神靈般的祥和。



托雷多要塞(Alcazar of Toledo)。最早是羅馬人的一處宮殿。中世紀時由阿方索六世和十世擴建為要塞,有軍隊駐紮。十九世紀改成軍校。西班牙內戰期間,這裏是國民軍的據點,被共和軍圍困了幾個月。久攻不下的共和軍綁架了守城司令莫斯卡多十六歲的兒子路易斯,試圖脅迫莫斯卡多投降。路易斯在城下哀求:“爹,在不投降他們就要槍斃我了”。莫斯卡多回答道:“那你就把靈魂交給上帝,高呼國王萬歲,像個英雄一樣壯烈吧”。威逼不成,共和軍處決了莫斯卡多的兒子。被激怒了守軍更加拚死抵抗,加上要塞修建的確實堅固,共和軍一次次猛攻也拿不下來。強攻不行,共和軍又挖地道埋炸藥,企圖炸開一個缺口。可要塞實在是太堅固了,雖然炸壞了一部分城牆,可還是攻不進去。最後終於佛朗哥的援軍趕到,國民軍裏應外合,反敗為勝。這也成了內戰的轉折點。戰後為了紀念這場戰鬥,佛朗哥政權把要塞重建。現在,要塞的一部分變成軍事博物館。



桑塔克魯茲醫院博物館(Museo-Hospital de Santa Cruz)。博物館陳列著中世紀的掛毯,瓷器,繪畫。其中有格裏科(El Greco)著名的“升天圖”(Assumption)。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那部分修複不開放。


摩爾式(Mudejar)庭院裏陳列了許多摩爾人和猶太人的墓碑。



聖胡安皇家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為慶祝1476年戰勝葡萄牙的阿方索五世而修建。



精雕細琢的回廊和庭院。



Mosque of Cristo de la Luz 建於公元999年,是僅存的摩爾人統治時期的清真寺。傳說阿方索六世光複托雷多,入城之後,行至清真寺前,座騎雙膝跪地,不肯前行。後來發現清真寺的前身是西哥特時期的教堂,於是將清真寺又改回成基督教堂。托雷多光複後第一場彌撒就是在這裏舉行的。



桑塔瑪麗亞白色猶太教堂(Synagogue Santa maria la Blanca)。歐洲保存最好的猶太教堂。因內部的白色牆壁而得名。馬蹄形的單拱是摩爾式的建築風格。



Synagogue El Transito 十四世紀的猶太教堂。現在是猶太文化博物館(Sephardi Museum)。 Sephardi是指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講西班牙語的猶太人。


教堂內阿拉伯風格的裝飾,上麵刻著希伯來文的銘文和基督教卡斯蒂亞-裏昂王國的徽記。三教文化融合的標誌。



格裏科(El Greco)故居博物館。格裏科是托雷多城第一大名人,十六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畫家。格裏科不是西班牙人,1541年出生於希臘。格裏科不是他的真名,而是綽號,意思是“希臘人”。早年曾在威尼斯學畫。1577年來到托雷多,在那裏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托雷多創作的。格裏科的畫風非常獨特,他的筆法誇張,人物線條變形扭曲,在當時至少超前兩百年。對後來的畫家特別是現代派的影響很大。



太陽門(Puerto del Sol)



比薩格拉門(Puerta de Bisagra),托雷多城的正門。



托雷多城的特產,Damascene手工藝品。工藝源於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是指在銅鐵器上用金銀鑲嵌出各種裝飾花紋,類似中國的景泰藍。



當地特色甜點Mazapan。用果仁蜂蜜蛋和麵粉製成,很好吃。這家店好像挺有名的,在San Tome大街上,還有自己的網頁。我們在櫥窗前看的口水直流,進去每樣買了兩塊。最右邊的兩種最好吃,包在外麵的分別是杏仁和鬆籽。價錢比肉貴,每公斤36歐。點心吃完就飽了,晚飯也免了。



城外的聖馬丁橋,橋下是塔古斯河(Tagus River)。



一定要到城外的山坡上,從那裏俯瞰托雷多全城。Million-Dollar View不可錯過。自己不開車的可以做公共汽車。



 


下午離開托雷多,返回馬德裏的途中順道去阿嵐胡埃斯(Aranjuez)一遊。


阿嵐胡埃斯的國際知名度,得益於一首吉它曲“阿嵐胡埃斯協奏曲”。八十年代國內流行過一陣吉他熱,電台裏反複播送的吉他講座,其中有幾首優美動聽的吉它曲至令人難忘。“阿嵐胡埃斯協奏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阿嵐胡埃斯的名字和這首曲子一樣優美。當時還以為是人名。後來才知道是馬德裏附近的一個小城,有座漂亮的王宮和花園。由於對這首樂曲的喜愛,一定要一睹阿嵐胡埃斯的真容。於是我們這次旅行多了這一站。


現在您聽到是“阿嵐胡埃斯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這是全曲最著名的一段,旋律極為抒情,有著濃鬱的西班牙風格的浪漫和憂傷。這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羅德裏格(Joaquín Rodrigo)於1939年創作的。據羅德裏格的妻子回憶,創作的靈感來在他們在阿嵐胡埃斯度過的蜜月。新婚的甜蜜浪漫,皇宮花園的美麗風光,以及妻子頭胎流產所帶來的悲痛,都表現在最動人的第二樂章裏。羅德裏格三歲失明,本人是位鋼琴家,並不會彈吉他。但他這首吉他協奏曲把西班牙吉他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是最優秀的吉它曲之一。這首曲子也使羅德裏格成為西班牙二十世紀最偉大作曲家之一,羅德裏格還被封為阿嵐胡埃斯男爵,以97歲的高齡去世,死後也葬在阿嵐胡埃斯。不知是不是因為都是盲人的緣故,這首曲子和阿炳的“二泉映月”也有幾分相像。


寫到這兒,忽然發現一個挺有趣的巧合。這次西班牙之旅到訪的好幾個地方都和音樂有著一定程度的聯係。剛才提到的阿嵐胡埃斯是一例。塞維利亞有著名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格拉納達有吉它曲“阿爾汗布拉宮的回憶”。塞哥維亞,和著名的西班牙吉他大師同名。這些對於國內的音樂愛好者都是不陌生的。西班牙的音樂,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音樂。扯遠了。



據考證,阿嵐胡埃斯(Aranjuez)的名字可能源於古代巴斯克語的Arantza,意思是山楂。這裏是兩條河流交匯之處,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阿方索六世光複托雷多之後,把這塊地方賞給聖地亞哥教派(Order of Santiago, 就是建貝殼屋的那一派)。在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時代變為皇家領地。十六世紀後一半是哈布斯堡朝的菲利普二世當政,由於美洲的發現和隨之而來的財富,使西班牙的國力達到鼎盛。菲利普二世也大興土木,開始在阿嵐胡埃斯,埃斯科瑞爾(El Escorial)等處修建王宮。菲利普二世還製訂了王宮的輪作。每年從年初到6月初,王室住在阿嵐胡埃斯,6月到9月移住Valsain(那時候還沒有La Granja),9月以後住到埃斯科瑞爾。菲利普二世還規定隻有王室宗親才能住在阿嵐胡埃斯附近,平民是沒有資格住的。直到200年後,波旁朝的費迪南六世才解除禁令。


1808年,阿嵐胡埃斯發生了一場平民暴動,導致了波旁朝的統治第一次中斷。當時西班牙的國王是查理(卡洛斯)四世,這老兄懼內,是個趴耳朵。普拉多博物館裏有很多幅戈雅畫的查理四世全家福。查理四世一看就老實巴交的,位於畫麵正中的是咄咄逼人的王後。當朝的宰相叫戈杜伊(Godoy),是查理四世帶綠帽的。所以大事小事都是他和王後說了算。這戈杜伊了不起,傳說戈雅的那兩幅“馬哈”就是為他畫的。話說這奸相戈杜伊,對內是欺上壓下,對外是喪權辱國。1805年,法西的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戰役中被納爾遜指揮的英國海軍徹底擊敗,完全喪失了海上霸權。從而導致西美海上貿易的癱瘓,造成國內糧食短缺,商業凋敝,人民怨聲載道。1808年,西班牙政府同意法軍借道西班牙去攻打葡萄牙。是個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拿破侖的“假途伐虢”之計。說是打葡萄牙,借道無疑是引狼入室。果然法軍來了就不走了,陸續占領了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城市。一時間西班牙人的反法情緒高漲,大家把矛頭都指向戈杜伊和國王查理四世。1808年3月17日,阿嵐胡埃斯的居民包括貴族,士兵和農民,舉行了暴動,衝進戈杜伊的府邸,抓住了他。暴動的人民強迫國王罷免了戈杜伊。兩天後,有迫使查理四世下退位詔,讓位給他的兒子,費迪南七世。西班牙的內亂讓拿破侖覺得有機可乘,於是假扮和事佬,邀請查理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來法西邊境的城市巴約納(Bayonne)。明知是鴻門宴,可迫於拿破侖的淫威,兩位西班牙國王也不敢不去。到了巴約納,拿破侖馬上露出真麵目,強迫他們放棄西班牙王位,讓與拿破侖。拿破侖轉手冊封自己的哥哥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這就是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統治的第一次中斷。史稱“巴約納讓位”,讓我說是“刺刀下的讓位”(刺刀bayonet就是從巴約納城發明的)。


1858年,阿嵐胡埃斯和馬德裏之間通了鐵路。當時的西班牙僅有兩條鐵路,另一條在巴塞羅那和馬塔羅之間。至今遊客從馬德裏還可以乘坐這種“草莓列車”到阿嵐胡埃斯。草莓和蘆筍是阿嵐胡埃斯的兩大特產。


2001年,阿嵐胡埃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阿嵐胡埃斯王宮。這是它的正麵。粉紅色的牆似乎有點中歐建築的風格。


 


王宮側麵。開車來阿嵐胡埃斯還是很方便的,城裏的路比托雷多好開多了。車就可以停在王宮邊上,而且是免費。



王宮現為博物館,供遊人參觀。裏麵不許拍照。乘看守不在,偷拍了兩張。


阿拉伯殿(Arab Room)。由修複阿爾汗布拉宮的建築師設計建造。



特製的吊燈



塔古斯河(Tagus River)就從王宮旁流過



河那邊是一片非常大的花園,估計要一整天才能走完。花園裏的阿波羅噴泉。



水池



還有一座“小”別墅,是國王狩獵的行宮(Casa del Labrador)。



逛累了,跑到阿嵐胡埃斯城裏找吃的。下午5點多,遠不到晚飯的鍾點,基本上所有的飯館都關著門。隻有一家小飯館開著,也沒別的選擇。點了油燜大蝦和燉牛肚,味道相當好,價錢也很公道。燉牛肚裏有火腿鹹肉和臘腸,典型的卡斯蒂亞風味,重口味還很油膩,不能多吃。



意猶未盡,又加了一道蘆筍。蘆筍是當地特產,非常新鮮。簡單的烤一下,配上草莓醬(當地的另一種特產)。



小飯館裏除了我們,沒有什麽客人。偶爾有幾個當地人走進來,叫一杯酒,拿些土豆片,COLD TAPAS下酒。悠閑的消磨上半小時,然後離開。店裏的廚師做好了菜,也會從廚房裏走出來,站在門口欣賞過路的行人,或是跟跑堂的聊天。整個小城好像都是如此,悠閑從容,不緊不慢地生活著。這就是阿嵐胡埃斯。


西班牙吉他大師Narciso Yepes演奏的阿嵐胡埃斯協奏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