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時代的新年
我的童年時代,好像是一個久遠的夢了。但一提起這個話題,那五彩繽紛、生動新鮮的畫麵,卻像一幅幅新脫稿的圖畫,立馬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了。
我的童年時代,是在民國時代度過的。
雖然,從我記事起,那可惡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就不斷侵略破壞我們的平靜安康的日子。我家也曾從城外逃難到城裏,屢經顛簸,不得安寧。但是天性樂觀的上海百姓,隻要日子稍有轉機,就不放棄一切機會,年是年,節是節,一樣不拉。
記得在我十歲左右,抗戰(那時我們管抗日戰爭叫抗戰)已經勝利了,民眾的日子暫時得到些安定了,社會上的商品供應好得多了。家家戶戶基本上過上了溫飽的日子。
即使像我們這樣收入少,孩子多,日子一直過得比較拮據的人家,每逢年節,也能像偉大的人文主義畫家豐子凱的風俗畫裏所描繪的那樣,按照風俗,過得紅紅火火。是我童年時代最快樂的經曆和美好記憶。
那時,農曆春節我們都叫過年,是真正的新年。實際上,過年是孩子們的盛大節日:吃喝穿戴,都得到極大的滿足,最主要的是玩!家裏家外的玩!從大年夜起,吃過了年夜飯,搓好小湯圓子,一切消停下來以後,我的大阿姐或是父母中的一位,就拿出一副骰子,和一隻金邊大碗,領導大家玩“擲骰子”,叫“擲狀元紅”。那六粒骰子,擲出來的花樣,都有說法。這隻有我的父母和我的親姑母他們叫得出來。我現在還能記得:六粒骰子都是紅色的四點,那叫“滿堂紅”,是最大的贏家;還有,六粒骰子擲出來是“一二三四五六”,那叫“不同”,也是大贏。還有,凡是六粒都是同一個點數,都是好的,都有說法,可惜我已大部忘了。隻記得,這個玩法是我們全家大小都非常喜歡玩的一種遊戲。但很容易上癮,故平時是不許玩的,骰子由母親收藏著。我的大哥,會玩“梭哈”,他教會了我們。這種撲克牌必須四個人打。有時,阿哥的同學來我家拜年,就一起玩一會兒“梭哈”。後來,我們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再也沒有機會享受童年時的遊戲玩樂了。去外麵的玩樂則包括去各親戚家拜年,拿紅包,和表兄弟姐妹們一起看電影,逛城隍廟,蕩馬路,拿壓歲錢去買自己喜愛的小玩意兒......。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這一段日子裏,父母對我們這些孩子是十分開放的,敞開地吃零食,經常晚飯後,沒有客人來拜年了,我們幾個貪玩的小駒(上海話小鬼)就拉緊父母一起參加我們的牌局或一起擲骰子,瓜子,長生果殼扔得一桌一地,歡聲笑語不絕。父母也允許我們在新年裏互相“打甏”(上海話插科打諢)、說戲話,自己做主花壓歲錢。每年的這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釋放天性童趣的天堂裏的日子! 那時,我們家住在城隍廟附近的方浜中路。每到年前,或元宵節前,就有一支長長的民間戲班隊伍(聽說有的是某些同鄉會組織的),臉上塗得紅一塊白一塊,穿著古裝戲衣,頭戴翎毛或金屬釵環,腳踩高蹺,一路上敲鑼打鼓,連唱帶演,十分風光。最吸引人的是平時難得一見的踩高蹺。那高蹺是用一根高高的木樁和一塊和腳的大小一樣的木板鞋做成的。經過相當的訓練,這些“戲子”們踩著高蹺,又唱又扭又表演,扭動得自然熟練,滑稽可笑,花樣百出,不時引得觀眾哈哈大笑。那才真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馬路兩邊站滿了老老小小,男男女女的看客,都是奔著看這有趣的踩高蹺表演來的,直看到這支戲班走得無影無蹤才散。這是我一生中看得最入迷的踩高蹺,現在像上海這樣的現代化大城市裏怕是不會再有這樣充滿著濃厚的民俗色彩的民間街頭表演了!
還有一件記憶猶新的玩藝兒,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又叫燈節或花燈節。一到十四和十五那天,大街小巷,大馬路上的所有商店,無不張燈結彩。像是比賽一般,有錢的大商家在門麵或櫥窗裏放滿了種種奇巧的花燈。除了必有的大紅燈籠,還有方的、圓的、六角形或八角形等的走馬燈、羊角燈,玻璃燈,宮燈,最好看的是那萬花筒般的走馬燈,燈光一亮,那燈便自動轉起來。燈的每一麵,都畫著花鳥蟲魚,神話故事,或是家喻戶曉的戲劇故事,如西遊記,紅樓夢等等。聽大人們說,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西路和霞飛路、跑馬廳等大馬路大商場的燈飾是最好看的。一到放燈的時候,馬路上人山人海,人們像趕集一樣去趕看花燈。
當然,小百姓家裏是難有這般奢華的燈飾的。但也多少要張掛幾盞簡樸又喜興的燈籠。我家最常掛的是“兔子燈”。這種兔子燈籠也做得各有特色,做得最傳神的是用白綿紙剪成鬆鬆的逼真的兔毛的,兩隻紅紅的眼睛,嘴裏含著一根青菜或胡蘿卜;也有拿紅玻璃紙做成的透明的兔子或金魚或金龍、蝴蝶等等的大小燈籠,裏麵還可以點燃一支極細的小蠟燭,掛在屋子中間,也煥發出喜人的的光彩。有一年,我的阿哥,竟傾囊買了一盞六角形的紅紗製成的走馬燈,裏麵可以接通小電燈泡,燈一亮,走馬燈就不停地轉動。那走馬燈的每一麵屏風上都印得有故事和花木,燈雖不大,卻做得十分精致。在燈光的映照下,那些畫麵顯得格外動人,看得我如癡如醉,至今不忘!
那時候,我們一家八口,跼居在一間屋子裏。但童年的我們,從不覺得擁擠,倒是這種緊密的零距離的相處,使我們兄弟姐妹十分親近,樂趣橫生。我們每一個人的小小樂趣,都能跟大家分享,每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也能互相影響。我哥的一盞紅紗六角走馬燈,給全家的元宵節帶來了喜氣洋洋,也讓他的幾個小兄弟姐妹大開了眼界。
每逢年節,我們的家因人口眾多,親戚朋友也多,幾乎從初一到十五,熙熙攘攘,送往迎來不絕,屋子裏常常歡聲喧天,站腳不開。吃飯的時候,一個八仙桌坐不下,還得分批吃。年菜是越吃越少了,母親就得不斷買些新的來補充。家裏的年味兒始終不減。直到正月十五,放過花燈,吃過元宵。一切才恢複常規。人聲寂靜了,杯盤也收藏好了。小學生們又開始收拾書包上學堂了。心裏的年意仍久久不散!
其實,那時候的農曆新年是真正屬於全民尤其是平民百姓們一年一次的大放鬆,和親友之間互相傳遞和加強親情的好日子。所謂“過年”,就是百姓們普天同慶國泰民安,老百姓家家太平,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那遙遠的親朋大團圓、充滿歡聲笑語、鞭炮喧天、燈燭輝煌的、毫無壓力的童年的新年哪兒去啦?!
21/02/2015 羊年初四憶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