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2024 (45)
2025 (4)
2012年1月,台灣大選,馬英九蔡英文雙英之爭,政權歸屬沒用拳頭就搞定,看得咱父老鄉親眼熱。“唉,人家有個蔣經國開放民主呀”。是,小蔣大人在1987年停了台灣38年之久的戒嚴,開放“黨禁”與“報禁”,為民主台灣鋪了一段關鍵之路。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的“常規”選舉早就有了,小蔣並不需開放“選禁”,選舉是蔣介石老蔣大人起的頭。在1950年,開放“兩禁”前37年,台灣有了曆史性的選舉,這就是戒嚴下的“地方自治”。
前麵第五篇說到1945年台灣光複,同胞啥權利也沒拿到,有失準確。二二八之前,在陳儀的行政長官任上,同胞已依“地方自治”法選舉了從鄉鎮到省級民意代表。這些民意代表,比咱們那個“人民代表”強些,民選的,想說啥就敢說啥(國民黨下台之類的在當時還不成),不必擔心被人隨意換掉。可是,那時中華民國在“訓政”,權力大多在行政機構裏,民代們能做的也就是說點兒啥。“地方自治”隻治在嘴上。這個到1950年發生了變化,蔣大人的黨國在台灣把地方自治擴展到了縣、市長的直接選舉。
同太祖爺一樣對權力超常敏感的蔣大人為何要開啟縣、市長的直接民選?難道不怕權力它落?穿越的感覺是,不同於太祖爺,1950年的蔣大人反倒有安全感。當時,李宗仁的“代總統”已被拿下,蔣大人重歸總統職位;朝鮮戰爭已啟,台海有美軍巡邏,太祖爺的一大堆木帆船越看越像玩具;美援還沒到位,但到位隻是時間問題;最重要的,台灣沒被太祖爺參透,二二八後,政治上除了黨國啥也沒有。台灣的所有資源都在手裏,蔣大人怕啥?事實上,蔣大人在第一屆縣、市長選出些非黨國所願的地方長官後,曾講過如下的話:“當選的市長,雖不是本黨提名的人,但都是台灣知名人士……就國家社會而言,這是很可欣慰的……..隻要他願意依照三民主義的理想,參加國民革命建設國家的工作…….即使他不是本黨同誌,本 黨也要提他做候選人,而且在合法的範圍內盡量支持他,協助他”。剛被太祖爺打的滿地找牙的蔣大人,不但有安全感,而且用人上比太祖爺要有氣量的多,基本上把選舉作為科舉製度的現代版。不就是個為黨國尋覓人才的新程序嗎?蔣大人把民主選舉變成獨裁工具的魔術手段,台北市長選舉的例子最說明問題。
首次縣、市長選舉,黨國謹慎,二十一個縣市不是同時選,分批進行,1950年10月選到1951年7月。(“摸著石頭過河”原來不是鄧大人首創。)台北市排在中間,1951年1月選舉。為了彰顯黨國的“民主”與不獨裁,黨國在台北市支持黨外人士吳三連參選,不推國民黨籍的候選人。原來已經有三位國民黨籍人士報名參選,黨國設法“勸退”。結果兩人遵命退選,另有一位叫林紫貴的國民黨籍候選人堅決不退。結果黨國整出個“掩護匪諜入境”的罪名,把不退的林紫貴抓將起來,讓吳三連輕易當選。選舉不但成為黨國的“科舉”,也成了地地道道的遊戲。
1954年第二屆縣、市長選舉,台北的市長選況更熱鬧。這次,國民黨推出了黨籍候選人王民寧,是位將軍。王將軍名聲不好,在警備司令部任職時曾有在“台大”醫院看病不排隊被醫生罵,日後報複把醫生抓起來的劣跡。黨國強力助選,勢在必奪。同時參選的還有一個無黨籍的候選人,年僅41歲的高玉樹。選舉日開票出來,高玉樹居然領先,11萬對9萬7。票多是否能當選,當時都是問題。當晚電台廣播沒說高勝選,隻說“高某得多數票,仍在統計中”。傳說中,原是黨國劃定的地盤,忽然旁落,沒人敢作主,最後是老蔣大人拍板“選舉有效”,高這才確定當選市長。
蔣大人把選舉當科舉用沒瞎忙,雖是市民選出來的台北市長,高玉樹卻因“選舉有效”對蔣大人感激有加。當選後,高市長為人民服務,在台北市廣修道路,其中第一個想到的“人民”就是蔣大人。蔣大人上下班的汽車走台北中山北路得穿過鐵路,火車來了就得幹等。高市長於是修了個過鐵路的高架橋,複興橋,蔣大人過往再不用等火車了。高玉樹自己的口述回憶錄中有如下記憶“他(蔣)不以我為為非從政同誌,而視我為後生晚輩,寬宏厚遇,勉勵、垂詢有加,使我畢生難忘,內心豈止是感動而已,熱淚都奪眶而出呢!我決心盡瘁都市建設,報答總統的關懷、知遇之恩。” 選舉,成為了黨國的工具。
戒嚴之下,一黨獨大,蔣大人可以拍板的選舉,出個意外的非黨國市長還要感激獨裁者栽培。 這種選舉對民主追求可有任何益處?益處還蠻大。從獨裁體製下爭出來了的民主,沒有一步到位的。黨國利用“選舉”為獨裁體製服務,但是,每次“選舉”的舉行,都是對社會大眾最直接的提醒,應該用選舉權而行使的民主權利你不曾擁有。不但如此,黨國為了維護權力,對選舉體係的非禮無所不用其極,更勾起眾人對真正選舉的向往。連對蔣大人感激萬分的高玉樹先生都對黨國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有如是說“國民黨在台灣辦選舉,很少是幹淨的。講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寧可丟失民心,也要贏得選舉……黨部黨工,為求勝選,不擇手段,買票,作票,各種方法盡出,導致選風敗壞,賄選猖獗,好人難出頭,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致命傷。” 黨國的獨裁與腐敗,就是不舉行選舉也一樣存在,有了選舉,惡行就生動形象的擺在了社會大眾麵前。社會對民主的追求,於是圍繞著幾年一次的選舉展開。
這是1957年台灣第三屆縣、市長選舉,“黨外候選人聯誼會”提出的五點要求“一、關於現役軍人,警務人員,有關辦理選舉事務人員,各級公務人員,自治人員,教員,不得協助候選人為選務活動。二、監察小組召集人不該由國民黨地方黨部主任委員兼任。三、派駐各投票所、開票所的監察員,可由各黨派共同推薦,平均分配(注:指當時台灣的兩個花瓶黨,青年黨與民社黨)。四、關於廢票、無效票必須會同監察員當場唱票。五、現任縣市長參選下屆縣市長及省議員競選者,不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以供競選活動或作競選宣傳之用。” 這種公民意識,公權力公平概念,沒有選舉是整不出來的。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咱們的父老鄉親對這些基本仍沒概念。
同為獨裁者,蔣大人真是比太祖爺遜色。台灣戒嚴下的選舉,給被裁者留下忒多遐想空間,為日後同胞們的民主抗爭留下個巨大的門縫。後來台灣曆史上著名的民主事件,包括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都是由選舉爭執而起。通過選舉,社會該是啥樣的,逐漸清晰。民進黨著名大佬黃信介有一句競選名言“國民黨隻是個人民團體而已,跟理發工會一樣的性質。” 黃大佬這句話在台灣是家喻戶曉。雖深刻,卻有地區局限性,黃大佬有所不知,在大陸,理發工會也由咱黨統領,所有“人民團體”都由咱黨代表。咱們的民主,離啥開放“黨禁”,“報禁”還遠呢。得先從理發工會成為實實在在的“人民團體”起步。
下篇預報:笑一笑十年少,講幾個故事。
毛勝蔣,因為毛更通曉帝王術,也因此在大陸皇權更徹底,也讓大陸的民主更困難。謝來訪。
台灣所遇到的麻煩,大陸一旦走上民主之路,大概一個也省不了,所謂成長之痛。周末快樂。
過程中,真的“人民團體”沒準得藏著掖著的,一旦真的人民團體能正大光明的走上前台,離正常社會就不遠了。周末快樂。
老毛估計從來沒見過民主到底是啥樣子。唯一知道的就是家長製,出國到蘇聯,也是加強這種認識。
你妄自菲薄了,不信咱等著,這民主的擂台搭起來那天,那巾幗絕對不讓有胡子的安生,賭5貓錢。
好看,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