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今晨因為趕畫為畫廊的畫,七點就進了多倫多湖邊個人畫室;同往日一樣.打開電腦去隨意閱覽幾個網頁;當我才嚼了三小囗starbucks咖啡時.就跳出jiaoyou8.co網友的第二張臨摹油畫(Monet)圖片;這時候我的左大腦卻在連想名家的往事---莫奈花園. “能夠滿足人精神需求的簡單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愛的。”用安妮寶貝的這段話來定義莫奈花園,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莫奈花園位於法國吉維尼(Giverny)小鎮,莫奈後半生曾在此居住並以此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睡蓮”係列。
巴黎正西方向70公裏的上諾曼底省有個Giverny,那裏是法國西海岸典型的農村,很多畫家曾經在這裏生活,自由的氣氛有點像北京的畫家村。因為諾曼底地區空氣濕度較大,Giverny常年被霧靄籠罩,初次到的人會驚歎“為什麽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能畫出亦真亦幻的畫來”。
1883年,莫奈在開往吉維尼的小火車上看到一棟待出租的粉紅色房子,他將房子租下滿心歡喜地和妻兒搬到吉維尼,從此再沒遷居。那年莫奈43歲,還沒有畫出後人願意出3680萬美元高價的睡蓮。莫奈先將占地約1公頃,原本是菜地和果園的地方,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改造。他引入活水改造了池塘,拔掉所有農作物,室外種了幾百種花卉,還建了一座供養珍稀花卉的溫室。收入豐厚些後,他又買下另一塊土地,挖坑引水,種樹修橋,建成水園。水園裏麵的景色猶如中國畫般清淡飄逸,垂柳竹林,曲徑通幽,幾座綠色小橋倒映在如鏡的池水中,有一種參禪入定的效果。
當花園和水園修建好,他也完成了著名的“日本橋”係列和“睡蓮”係列作品。從1897年開始醞釀到1926年去世,《睡蓮》組畫傾注了莫奈晚年全部的心血。1900年,他展出了《睡蓮》連作13幅,1909年又展出了《睡蓮》水景係列48幅。這一批從74歲開始創作的巨作,將其印象派效果推向極致。在最後幾年中,莫奈幾乎雙目失明,每次要看顏料管上的文字才能知道是什麽顏色。也許作畫中的莫奈與他手植的睡蓮之間,已經達到一種“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默契。
記得在凡高小鎮沿途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純樸而寧靜得讓人不忍打擾的氛圍。雖然名為“藝術家之路”,但行走中莫不都是大自然所賜予的最初的美麗。百年前的畫家寫生之後悄悄離去,而百年後的遊者踏青之後也沒有留下絲毫印跡。除了被人們踩出的不能稱之為路的路之外,這風景便好像從未改變過。而莫奈花園沿途所感受到的,卻恰恰完全相反。人們用雙手創造出來的嬌豔和自然賜予的清新融合得恰到好處。一路行走所感受到的生機勃勃的生活情趣讓遊人羨慕不已。
今天的遊人流連於莫奈花園時,無不讚歎畫家對色彩把握的天分,還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雖然遊客們無法從莫奈花園帶走一花一草,但那裏有一個很大的紀念品店,裏麵販賣繪有莫奈作品的T恤、文具、環保布袋、圍裙、雨傘,還有莫奈戴過的草帽複製品等等,無論多擁擠,遊客都堅持多挑幾樣帶回去。大家浸淫在美好的環境之後,用一件紀念品當作花園主人的饋贈,把關於印象派和一位大師的故事捎回家。
不得不提的是,相對於這座大花園,莫奈故居則是最小、最平凡的一處建築。一棟粉牆綠窗青瓦的二層小樓,怎麽看都是一處粗糙的農居。從簡單的陳設可以看出,莫奈對物質生活要求極低。遊人趴在玻璃上張望莫奈故居(故居是禁止進入參觀的),會被掛在牆上的231幅日本“浮世繪”代表作品深深吸引。這座有些英式鄉村風情的建築中,混搭的日本文化,可以想像當年莫奈對日本太太的鍾情。
Ernest Hoschedé
http://www.monetpainting.net/paintings/images/ernesth.jpg
Alice Hoschedé
http://hoocher.com/Claude_Monet/La_Japonaise_Camille_Monet_in_Japanese_Costume_CG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