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人都想當大師,國畫大師---範曾;凡人也!!! (圖)

(2011-09-17 17:48:33) 下一個

西北人彭德雲也:   台灣文化人一向看輕大陸文化界,但對北京大學卻心存敬畏。不久前北大校長聘請範曾入主“中國畫法學院”,讓台灣文化人大跌眼鏡,心存敬畏的態度蕩然無存。最近聽到北美友人議論此事,筆者有一種冷氣穿心的感覺。盡管北大與我無涉,但怎麽說都是中國學術的製高點。我要是教育部長,會將現任北大校長就地免職,其人終身不得進入高校。有了這個鋪墊,再看範曾的官司,無非是一場變相炒作的鬧劇。有北大教授問我為什麽美術批評界沒有聲音,我說批評家不論如何參與,都有可能變成捧場行為。在美術批評家眼中,範曾的藝術沒有意義。準此,本文麵對的是圈外讀者。   
       CCTV曾推介範曾的詩書畫,在圈外的影響廣闊。範曾的詩,字麵大氣,內涵空泛,讀起來乏味。範曾的字,學的是郭沫若。郭沫若的字,矯揉造作,不足為訓。範曾學郭體,寫來寫去擺不脫對方的俗氣。範曾的畫,不是這個時代的藝術。他的畫,畫法隻是黃慎、任伯年人物畫的老調重彈,題材多為陳陳相因的古人。古代精英一到他的筆下,從外形到氣質,往往是一個模子:擰著脖子、翹著下巴、皺著眉頭。古漢語稱下巴叫頤,擰著脖子翹著下巴叫“頤指”,皺著眉頭示意叫“氣使”。頤指氣使,自古都是用在暴君、奸臣、惡棍身上的貶義詞。這類作品即便傳世,也隻能作為繪畫史的負麵例證。   
       範曾的畫被炒到一千萬以上,買家不是犯傻就是有做局的嫌疑。如果做局,就會吃官司。範曾打官司,一審獲勝,美術報編輯詢問我的看法。我說批評隻要不栽贓或汙蔑,名人不必太介意。名人是批評的耙子,對待批評和挖苦,一笑置之最好,索賠不妥。付錢一事應當反過來,範曾有必要獎勵7至700萬給被告。因為這場官司,範曾先生先是受聘於北大,隨後畫價不降反升。   
    平心而論,範曾的優點,好多人都不具備。比如他性格中的豪爽,他對真愛的執著,他接濟學生的大方,他哪怕說錯也敢於發表意見的勇氣,都是中國男人欠缺的品性。至於範曾吹噓自己是“坐四望五”的大師,與其說他很狂妄,不如說大眾傳媒很輕薄。藝人都想當大師,問題是大眾傳媒把範曾推上了離譜的位置。我很奇怪,哄抬範曾的傳媒編導們,都藏到哪裏去了?傳媒對於名人,無論是盡情地抬舉,還是聽任名人被鞭撻與摔打,總是榨幹為止,關心的隻是轟動效應;垮掉一個,想出人頭地的後繼者會踴躍跟進。提醒學界和藝壇友人,傳媒如魔,不能近也不能惹,但可以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