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傑出的機會主義者


作者:張尚斌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2010-08-27 11:37:35


李路生於中國,他的成功投資也源於中國帶來的機會,這是華夏大地給他的最好鼓勵。


李路,傑出華人投資者。《華爾街日報》曾在頭版頭條介紹了這位伯克希爾公司的候選掌門人。他運營了一隻規模約6億美元的基金,盡管2009年獲得了200%的回報,但截至今年6月底前,他的基金淨值已經縮水13%,是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6.6%跌幅的兩倍。不過長期來看,自2004年底創立以來,該基金淨值已經增長了338%,年回報率約30%,而同時期的標普500指數年回報率不足1%。


李路的投資特征與巴菲特有著明顯的不同:李路主要投資亞洲高科技公司,而巴菲特通常對他不了解的行業會敬而遠之。更重要的是,他的戰略是進行大筆投資,在市場下滑時也毫不動搖,這種戰略可能會在漫長的熊市中損失慘重。巴菲特對比亞迪的投資,更多是源於對李路的相信。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李路能成為運營伯克希爾·哈撒韋1000億美元中多數投資組合的主要候選人,源於他與該公司86歲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的摯友關係。但巴菲特近期表示,自己目前並沒有退休計劃,在他離開公司後,會把工作一分為二,分為CEO和CIO,李路會成為掌管伯克希爾投資業務的候選人。


其實無論是接替巴菲特做掌門人還是接管伯克希爾投資業務,甚至兩者都不是,但憑借投資能力獲得全世界的關注,本身就是李路的成功。


從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到哥倫比亞大學翹楚


現年44歲的李路出生於1966年,文革剛剛開始的一年。如果不是文革,那麽他的家庭背景應該算“非常良好”:他的祖母是唐山市第一批女大學生之一,而父親也是一名工程師。可當他隻有9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被送到了一個煤礦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而母親則被送到了一個勞改所。


臨走之前,李路的父母隻好將兒子托付給別的家庭,這種寄養生涯一直持續了大約十年。在開始的幾年中,李路輾轉於幾個家庭之間,最後,他被送到了家鄉唐山一個文盲礦工的家裏,就是在這裏,他和這個礦工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李路說,小小年紀就與家人分離,這教會了自己惡劣條件下生存的技能。


10歲後,他與父母和兩個兄弟重新團聚。然而福兮禍所倚,正當文革的風雲從華夏大地上慢慢消散的時候,正當李路一家以及無數家庭沉浸在團圓的氣氛中時,他的家鄉唐山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大地震,造成了大約24萬人遇難,撫養他的礦工家庭也在其中。


李路沉浸在悲痛當中,雖然自己的家庭在地震中幸免,可是他認識的大部分人都離開了。在無情的天災麵前,李路的生活喪失了樂趣,也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他整天混跡於街上的小混混當中,以打架鬥毆為樂。


是他的祖母改變了這一切,鼓勵他開始要用功學習,為李家光耀門楣。在祖母的諄諄教導下,李路學習非常用功,最後考上了南京大學物理學專業。


1989年,對社會百態已經有所幡悟的李路到了法國,並在同年年底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講,分享他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曆程。盡管英語並不出色,可是在那裏,他仍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人們對他的經曆非常感興趣,他甚至在當時受到了一筆預付款,要他寫出自己的經曆。


在哥倫比亞大學,除了獲得獎學金,李路還成為該校第一批同時獲得三個學位的學生之一:經濟學、法學和工商學碩士學位。


走上投資之路


1993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一次講座中,李路赫然在列。上世紀90年代的金融市場是牛市的天下,而對衝基金也正在慢慢崛起。帶著對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質疑,李路並不相信中國有所謂的金融市場,但正是巴菲特改變了李路的看法。


受巴菲特的啟發,李路將出版社給的寫書的預付款開始投資於股票市場。1996年畢業之前,這筆錢已經擴大到相當的規模,李路甚至覺得自己可以退休了。


但他還是接受了證券公司Donaldson Lufkin &Jenrette的工作,1997年,他創建了對衝基金——喜馬拉雅夥伴基金。隨後他還建立了一隻風險投資基金,為下一步投資美國高科技公司作準備。


當時的華爾街是投資的天堂,互聯網和信息熱剛剛興起,李路通過和Random House董事長貝恩斯登的良好關係,迅速吸引了各界名流成為該基金的客戶。其中包括金融家喬勒姆克伯格、新聞集團董事史丹利舒曼以及對衝基金經理傑克納什。


然而,新生的對衝基金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1998年,也就是李路基金成立的第一年,他的以投資亞洲股市為主的基金,由於受到亞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淨值損失了19%。李路當時的感覺是,辜負了信任自己的人,感覺糟透了。


隨著亞洲債務危機迅速消退,他的基金淨值開始反彈。到了1999年年底,李路的基金已經補回了損失。


初識芒格


簡·奧爾森一家人是李路的好友,其羅納德·奧爾森是伯克希爾的董事,也曾是查理·芒格的早期合作夥伴。2003年的感恩節,李路去加州聖巴巴拉的別墅去拜訪奧爾森夫婦,他遇到了同樣家在附近的芒格。


這次會麵,李路給芒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發現了彼此的共同點:喜歡簡明扼要,並懷疑金融企業的報表。於是芒格開始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他將自己的家庭資產給了李路一部分用於投資,創立了一個押注嚴重受挫股票的“價值”基金。


2004年初,李路創立了一個私人基金,其中自己投資400萬美元,芒格家族和其他投資者各5000萬美元,後來芒格又將投資追加到8800萬美元,並不再向其他投資者開放,這時候他管理的基金規模達到了1.5億美元。


投資比亞迪


李路首次投資比亞迪始於2002年,嚴格地說,這也是他第一次投資成功。當時王傳福的比亞迪隻是一家電池公司,當比亞迪在香港證交所進行IPO後不久,李路就投資了這家公司,在2004年基金成立後,李路再次買進比亞迪股票,比亞迪的股票占到了投資組合的一大部分,李路看準的是飛速發展的私家車市場以及中國政府對國產汽車的大力支持。


經過對比亞迪業務的詳細調查分析,李路認為比亞迪的潛力還沒被充分挖掘,於是他和芒格說服索科爾來中國做進一步調查,而比亞迪帶給索科爾的隻有驚歎。回美國後,他與芒格一同勸說巴菲特加大對比亞迪的投資。2008年的9月,伯克希爾向比亞迪投資2.3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10%的股份。


如今,比亞迪已經占據了全球用於手機的鋰電池市場的三分之一。但它還有更宏大的計劃,就是大力拓展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業務。


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廠商之一,比亞迪麵臨著鋰電池能效的瓶頸。一旦突破,將會形成廣闊的市場,因為這將受益於中國的新能源戰略。而李路不僅成為比亞迪的非正式顧問,而且擁有公司約2.5%的股權。


李路的基金向比亞迪總共投資了4000萬美元,如今價值上漲到約4億美元。伯克希爾投資的2.3億美元,現在價值也上漲到約15億美元。巴菲特、芒格、索科爾和李路,還有微軟創始人兼伯克希爾董事蓋茨計劃今年9月訪問中國並參觀比亞迪。


李路對投資者說,他從世界杯中汲取了一項教訓,並將自己的投資風格比作足球。他說,你有可能踢得非常努力,但也許就是進不了球,可是偶然間的一兩次機會,就能讓你踢進決定性的進球。因此,從投資方麵來說,李路是一個卓越的機會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