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中國不行了 美國又要當火車頭

(2012-04-05 04:37:08) 下一個

4月4日的台灣經濟日報說,在歐洲陷入衰退、中國經濟成長減緩之際,美國可望再度扮演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角色。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彭博資訊圖:在歐洲和中國經濟成長減緩之際,美國消費者信心和支出日益攀升,可望再度扮演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角色)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路透社圖:2010年8月11日在富士康鄭州工廠拍到的招聘場景)


就業市場日益好轉、股價逐漸攀升、信貸更為寬鬆等利多,都在提振美國消費者信心和支出。上周出爐的湯森路透/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逾一年來最高,2月消費者支出增幅也創七個月最大。


美國製造業成長力道亦於上月回溫,凸顯出經濟逐漸複蘇的態勢。


紐約決策經濟公司總裁辛奈說,美國經濟漸入佳境,正處於自我強化循環,就業加速成長推升家庭支出,進而提升消費者支出。


與此同時,先前扮演全球經濟引擎的中國經濟成長卻在放緩。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月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目標至7.5%,低於先前設定的8%。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更萎縮0.3%,經濟正處於衰退邊緣。


美國消費經濟規模為全球之冠。因此美國消費者支出回升,對歐亞而言不啻是劑強心針,提振歐亞企業的出口需求。美國1月貿易逆差擴大4.3%至526億美元,為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原因是進口金額創新高。


巴克萊公司紐約研究部門主管肯特爾說,過去幾年的經濟複蘇始終多由新興市場支撐,但如今美國已加強其傳統的全球經濟火車頭角色,目前的全球成長顯然是由美國帶動。


不過IHS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貝拉維許認為,美國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力道不太可能回到金融海嘯之前那麽強,因為美國家庭仍有債務壓力。


美國經濟前景也仍麵臨潛在威脅,例如伊朗緊張局勢可能再度推升油價,減弱美國民眾的消費力;美國政府今年底也可能麵臨預算緊縮。


 法國賽爾奇・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張倫發表在BBC中文網的評論文章認為,從二十 世紀初的“德國製造 ”帶來的旋風,到三十年代蘇俄的高速增長,到六、七十年代“日本神話”“日本第一”對世界的衝擊,以及八、九十年代亞洲新興國家的“龍”騰“虎”躍,一些拉美國家曾有過的突飛進展,都曾在不同時期引起過與今天世人對中國經濟發展所表達的類似的驚歎,也都曾被冠以“某某模式”大加禮讚。而曾幾何時,由於根基不牢,結構失調,徒有增長數字之表,社會分配不公,對外依賴過重,危機瘁發,衰退停滯,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泡沫破滅,社會動蕩,製度解體,有些就此一蹶不振……中國應當引為鑒戒。


“金融時報”著名經濟評論家 Martin Wolf 在最近一篇談論中國金融改革的文章中說“很少有國家在金融自由化和融入世界經濟後不經曆過一場大的金融危機的”。中國能否逃避這個規律還很難說,端看中國能否及時穩健地推動相應的改革。


張倫認為這個看法是中肯的。並說依他的觀察,很少有國家在高速增長後不出現一次較大的經濟危機,不進行過較大的調整而能最終邁上一個台階,達成一個相對穩定且結構合理的經濟狀況。


套用中醫術語來講就是,在內裏失調、虛火上升後,體內需要大“瀉”一次,才能恢複正常。問題是,中國這場“瀉”將會以什麽方式出現?國人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世界將承受怎樣的後果?中國經濟能否就此經調整更上台階或是從此跌落?……這些問題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個答案。


BBC中文網的這篇文章認為,事實上,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將出盡,十到十五年內,人口老化的巨大壓力將逐漸浮現,中國在未成為一個富裕國家前就將不可逆轉地進入老年化社會;從深層次上造成歐債危機和日本經濟停滯的某些原因都可能逐一在中國出現,而中國卻沒有這些國家所具有的成熟的製度建製和公民社會。農業勞力低成本的狀況,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rthur Lewis 的理論來說是保證投資和經濟不斷增加的條件,也將隨都市化和經濟增長逐漸消失。此外,核心技術產品的缺失,內需的不足,過分依賴外部市場的風險,環境成本的加大,都使得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中國盛宴未散”


不過,據華爾街日報消息,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周三表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他仍預計中國將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經濟增速將會放緩至更可持續的水平。


英國《金融時報》 露西•沃裏克4月5日題為《中國盛宴未散》的文章也說,從基本麵來看,中國經濟前景仍然保持良好,但似乎也不可能完全不受歐美債務問題影響。


鄧普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主席馬克•默比烏斯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對中國人而言,龍年總是與豐功偉績和大型項目聯係在一起的。不過,這一點不會對一些投資分析師產生什麽影響。他們在意的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已下降,市場在2011年經曆了劇烈的調整,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下跌了18%。但現在形勢看起來有所好轉。人們問我,中國經濟會軟著陸還是硬著陸?我的回答是,中國將繼續展翅高飛。”


“即便你考慮到未來可能有所收縮,中國仍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3月31日《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中國現代化不可阻擋》甚至這樣寫道:


中國顯然麵臨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挑戰。然而未來的不穩定不太可能破壞中國的崛起。無論西方一些人抱有什麽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都不可能一覺醒來發現中國奇跡實際上隻是海市蜃樓。


幾乎從中國剛剛開始走向繁榮時,西方分析人士就一直在預測中國的繁榮將要告終。這使我自己對中國的懷疑有所動搖。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擔任《經濟學人》雜誌亞洲版主編時,一直刊登關於中國內在不穩定性的文章----無論是對中國銀行體係脆弱性的悲觀預測,也有對共產黨高層激烈內鬥的報道。2003年,我買了一本備受推崇的書,章家敦所著的《中國即將崩潰》。該書預測中國奇跡最多還能延續五年。所以,現在當我讀到中國銀行體係瀕臨崩潰、農村不安定局麵發酵、城市處在環境災難的邊緣、中產階層奮起抗爭時,我都想打個哈欠,翻到下一頁。我真的聽到過所有這些話。


可同樣難以相信的是,中國經濟或政治體製能夠沿著同一條軌道無止境地走下去。由出口推動的年均8%至9%的快速增長是不會永遠持續的。同時,隨著民主訴求傳遍全世界,中國的政治體製正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溫家寶似乎也想隱晦地表述這層意思,他最近表示“阿拉伯人民追求民主的訴求,必須得到尊重……這種民主的趨勢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擋的”。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資料圖:籃球場上的中國女子啦啦隊)


中國顯然麵臨著十分艱難的政治和經濟轉型。然而亞洲其他地方有著鼓舞人心的先例。韓國和台灣都從相當殘暴的一黨製政體,轉型成為正常運作的民主政體,並從低成本製造模式轉型至高科技消費主義模式。


中國的巨大規模和獨特的痛苦曆史,會加大中國政治和經濟轉型的難度。尤其是如果中國向自由選舉過渡,那麽西藏和新疆的分離主義運動幾乎肯定將加強。鑒於中國民族主義的根基很深,這些問題得到微妙或敏感處理的可能性不大。除了努力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之外,一個更加民主的中國還需要應對各種目前勉強壓製的社會緊張----尤其是如果它取消城鄉之間遷徙限製的話。


不過即使人們設想最壞的情形,即爆發內戰,那也未必意味著中國不能成為超級大國。如果你懷疑這一點,不妨考慮一下上一個撼動世界的新興超級大國的崛起。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打了一場內戰,然而到19世紀80年代就成了全球最大經濟體。也可以參考德國或日本的例子,這兩個國家在世界大戰中戰敗後滿目瘡痍,然而卻迅速重新躋身於世界領先經濟體的行列。


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掌握了成功發展工業經濟的秘訣。這似乎能夠經受各種動蕩。經過30餘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後,很顯然中國也已經掌握了這種秘訣。


一些懷疑中國的人,喜歡把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與蘇聯或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相提並論。但是當年的蘇聯從未在國際市場上展開競爭,因此其低下的效率被掩蓋了,中國與之相反,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國。至於日本的經濟泡沫,在其破裂時該國人均收入已遠遠超過中國現在的水平。相對貧困的中國經濟,仍有廣闊的現代化空間。


在政治方麵,也和經濟領域一樣,中國的弱點同樣暗示了尚未利用的潛力。就像最近的政治內鬥所顯示的,中國仍被一個不成熟的政治體製所拖累。如果中國能實現曾被異議人士魏京生稱為“第五個現代化”的民主,那麽屆時中國就克服了成為超級大國的道路上剩下的最大障礙。


美國就業複蘇


據路透紐約4月4日電,民間就業服務機構ADP Employer Services報告顯示,美國3月民間部門就業崗位增加20.9萬,略高於分析師原預期的增加20萬.


另一份數據顯示,一項衡量美國服務業就業的指標上個月也有所增加,即便整體指數增速放緩.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路透圖:美國大學生(左)在就業招聘會上與招聘人員交談


JPMorgan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首席分析師Anthony Chan稱,今年年初天氣異常溫暖帶來的部分正麵影響開始消退,但經濟活動放緩程度不像有些人擔心的那麽深.


整體而言,數據"告訴我們經濟複蘇沒有中斷,還在繼續進行."


但在華爾街,經濟數據的影響被另一個因素蓋過,那就是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對進一步采取刺激舉措的態度趨於保留,讓投資者感到失望.美股午盤跌逾1%,三大股指終場全部收跌.


美聯儲周二發布的3月會議記錄,決策官員們看來越來越不傾向推出新一輪貨幣刺激政策,因美國經濟逐漸好轉.


不過,美聯儲對經濟的看法仍然謹慎.分析師預計第一季美國經濟增長環比年率會低於去年第四季的增速3%.


"盡管就業市場複蘇仍有一段非常非常長的路要走,但勢頭有所增強,"富國銀行的資深分析師Sam Bullard表示。


美國勞工部周五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料顯示,美國3月非農就業崗位料增加20.3萬個,民間部門預計新增崗位21.8萬個.


3月失業率料連續第三個月守在三年低位8.3%.


勞工部的報告顯示,美國在過去三個月中每月新增就業崗位均超過20萬個,這幫助該國經濟維持複蘇態勢.


周三公布的其他數據顯示,上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申請增加,為艱難前行的樓市帶來樂觀跡象.


美國製造業成長力道回升 中國廉價工廠時代即將結束


路透紐約4月2日電指出,美國製造業成長速度在2月意外放緩之後的反彈,且有跡象顯示企業擴大聘雇.盡管如此,新訂單指標在3月略為回落,從54.9降至54.5.出口訂單指數也從59.5降至54.0,可能顯示歐洲走疲的影響.


美聯儲主席貝南克上周說,還未到宣布經濟複蘇取得勝利的時候.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BBC圖:巴西發展得也不錯,經濟規模已超越英國居世界第六)


ISM製造業指數從去年夏季以來一直保持在略高於50的水平,暗示製造業在緩慢而又穩定的增長.


相比之下,歐元區3月製造業則連續第八個月萎縮,下滑之勢在向德法這些核心經濟體蔓延.


"盡管歐洲製造業萎縮而中國僅略微增長,美國製造業卻仍在前進."FTN Financial首席分析師Christopher Low說道.


另據路透台北4月4日電,富士康同意改善蘋果組裝廠大陸員工待遇及工作環境,這表明中國正在逐漸失去全球最低成本製造國的頭銜。


多年來,大公司壓榨合同製造商利潤空間,如今可能不得不放棄自身的部分利潤,以消除外界對其產品建立在壓榨中國工人血汗之上的指責。


台灣勝華科技首席財務官黃忠傑稱:“中國大陸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時代即將結束。”


“人們認為,中國市場應提供廉價產品。過去能有廉價產品,是建立在中國大陸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上,犧牲了工人的休息時間和福利。但我們都認同,這一情況必須得到改變,作為一個有道德的製造商,我們必須改善員工福利。”


富士康將招聘上萬名新員工,削減非法加班工時,提高安全保障,改善員工食宿及其它設施。


中國經濟和政策導向表明,工人正成長為更強大的力量。勞工短缺和兩位數工資增長,為勞工提供了更多選擇。他們為拿到更多薪水,很可能會跳槽。


中國政府承諾提高農民工薪酬水平,緩解國內貧富不均問題。許多製造商因此選擇從沿海遷址內陸地區,以保持低成本運營。


香港大學商學院教授陶誌剛說:“這次不同的是,有更多內部原因。”“以往例如美國勞工組織等外國人宣揚中國勞工權利。但現在更大的推動力來自中國內部:人民幣升值、創造社會和諧和財富重新分配。”


“中國正位於轉折時期。整體策略的一部分是,擴大內需,減少出口依賴。”


參考消息網4月3日也說,中國製造業需要依靠自身有魅力的產品打開市場,不能再靠政府的扶持。要從“擴大量”轉變為“提高質”。


該網譯介了《日本經濟新聞》4月2日題為《中國製造業形勢嚴峻》的文章,作者為菅原透。文章稱,2011年底中國汽車和鋼鐵企業相繼在年報中作出了減益決算。近幾年支持中國經濟的4萬億元人民幣的政府刺激經濟計劃已經終結。中國製造業恐怕要進入“後4萬億時代”----自力更生謀發展。


文章說中國製造業的創收環境越來越嚴峻。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緊縮金融政策導致需求放緩,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製造業企業的收益。


縱覽2011年企業年報,鋼鐵企業齊齊陷入赤字或是收益萎縮的窘境。鞍鋼集團旗下的鞍鋼股份淨虧損21.46億元人民幣。


主要原因是燃料價格上漲和鋼材價格下跌。中國政府從2010年底開始緊縮金融,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減速,鋼材需求停滯不前,建材價格半年內就下降了10%以上。根據業界團體的數字,今年作為原料進口的鐵礦石價格卻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


工程機械產業也蒙上了陰影。三一重工2011年年報雖然顯示增收,但更能說明主業贏利的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卻同比減少66.2%。


汽車產業也不容樂觀。由於補貼政策到期,低價自主品牌江淮汽車去年的新車銷售量雖然同比增加5.4%,但並未達到年初計劃。原料價格上漲和銷售競爭的激化讓其全年收益同比淨減近一半。


進入2012年,狀況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060億元,同比下降5.2%。這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自2009年9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日本經濟新聞》的文章指出,中國的格力電器、TCL集團以及青島啤酒等消費產品企業的業績都還不錯。有外資證券分析師認為,中國的消費還是比較堅挺的。因此政府恐怕認為沒有必要再度出手刺激經濟,今後中國的製造業需要依靠自身有魅力的產品打開市場,而不能再靠政府的扶持。從“擴大量”轉變為“提高質”,這才是中國企業成長的金鑰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