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瑞士要建烏托邦

(2012-04-25 19:05:03) 下一個

瑞士醞釀無條件補貼


每人每月2000歐元


支持者


不必為謀生而工作


提案委員會成員奧斯瓦爾 德・西格說:“這筆補貼將使人們不再為謀生而工作,誰希望掙更多錢,就工作得更多。”他還認為,為了生活而必須勞動是不公平的,因為有些人沒有工作,有些 人從事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還有些人超負荷工作,“當謀生不再成為基本需要,每個人都可以從事他想做的事情”,西格說道。


要實現提案還需兩個步驟----首先,提案必須征集10萬個瑞士人的簽名,這樣提案才能得到全民公投的機會;然後爭取在全民公投中通過。


有支持者認為,它將改變當今的勞動市場,使其更具靈活性,並能為經濟活動帶來新的動力,這其中包括了許多瑞士藝術家、理療師、電影人和社會政治家等社會名流。


他們說:“這個提案的美妙之處顯而易見----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每個人都能過著至高無上的獨立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手裏捏著大把鈔票的人。”


反對者


它會讓人更加懶惰


盡管“無條件補貼”聽著是件好事,西班牙《世界報》也羨慕地說:“如果舉行全民公決,又有誰會不同意呢?”


但是,這樣的看法似乎太樂觀了,不是所有瑞士人都這麽認為。對於這個報道的評價也是寥寥無幾。


瑞士社會保障和公共健康委員會主席羅西尼說:“我無法想象實施這個方案的方法。提出方案的人並沒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實現這種轉變。”


還有人認為,這種方案將會降低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它會讓人們更加懶惰,而不是行動。”


另一個評論說:“那些賺錢的人從沒偷過別人的錢;而那些盼著得到最低收入的人會建立新的貧窮標準,然後讓其他人協助。培養別人的依靠和懶惰,可不是我們的責任。”


由此可見,有些瑞士人似乎還不想那麽早就過上如此慷慨的生活。


錢從哪來?


多發錢就得增稅收


據2009年的數據,瑞士目前約有616萬公民,要給那麽多人發錢,政府辦得到嗎?


從經濟的角度看,瑞士的確有些經濟底子,它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據世界銀行數據,瑞士2008年平均國民收入為64011美元,僅次於盧森堡和挪威,排在世界第三。


但是,再富裕的國家也經不起這麽消耗。所以,羊毛還是出在了羊身上。有經濟學家分析,如果不大幅提高稅收,就無法將國內生產總值的1/3分配到全國人手中。要給所有公民發放補貼,需要花掉瑞士國內生產總值的1/3,即2000億美元。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增加稅收,辦得到嗎?


目前,瑞士對每個員工征收20%的個人所得稅,這在歐洲國家裏不算很高,最高的是比利時,它向每個員工征收高達54%的個人所得稅;其次是芬蘭----46.6%。


理論上,再多收點個人所得稅也可以,但關鍵是,交稅的人願意嗎?


新聞延伸


改良版的


“還富於民”


“無條件補貼”這個想法源自於英國政治家托馬斯・摩爾所寫的《烏托邦》。《烏托邦》虛構了一個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裏,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


如果說,烏托邦有點太理想化,那麽由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所提出的“還富於民”理念就更為實際。


根據米德的理論,每個公民都可以獲得免稅的社會紅利。設立社會紅利是為了兼顧公平與效率。


而這種社會分紅的方式正是烏托邦理念的改良版: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實現財富的分享。


改良版


已付諸實踐


首先將“社會分紅”構想付諸實踐的是美國阿拉斯加州。


上 世紀60年代末,美國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州政府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資源性收入。時任阿拉斯加州州長的哈蒙德主張,“公有資 產的市場收益,應由社會分紅”。在他的主持下,阿拉斯加州於1976年通過憲法修正案成立了“永久基金”,以便向所有的阿拉斯加州居民發放等額現金分紅。


另 外,新加坡也是個好例子。2001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新加坡仍處於經濟衰退中。為了幫經濟困難的民眾渡過難關,當時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從多年財政盈 餘中撥出資金,向國民免費派發股份。從此定期與國民分享財政盈餘就成了新加坡政府的慣例,被稱為“政府盈餘全民分享計劃”。此外,巴西、加拿大等國也已部 分實現了這種想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