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種出身:地區出身、家庭出身、教育出身、職業出身。你能夠通過奮鬥改變的隻有後兩者,但你可以影響並且決定你孩子的前兩者。專業是連接教育出身和職業出身的重要紐帶,選擇什麽專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從事什麽職業,而從事什麽職業也就意味著你會處在什麽階層。
2006 年,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推出了一本驚動全國的新書,在這本名為《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的書中,三浦展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下流社會”。當 然三浦展筆下所描述的“下流”,並不是中文詞匯的習慣思維----指向道德品質,也不僅僅是收入的低下,而是指人際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 願、消費欲望等全都較之一般人更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對於全盤人生熱情低下”。
三浦展這樣解釋,“在年輕一代人中間,職業生涯的‘終身雇傭製’早已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而煙消雲散;他們走向個體化,離群獨處,無論工作意願或消費意欲都在急速下降之中。”所以,三浦展提出警告:一種與過去的朝上、往中流進發不同的“下流”社會性格正在蔓延。
根 據三浦展的研究,他將這個群體概括為四個特點。首先,熱衷於上網,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達80%,寧願宅在家裏上網,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其次,男性無法從 自我主張的路中走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對社會不滿;第三,隻要就職成功就算勝利,其安全感和滿足感也會大大加強;第四,即使是畢業多年的大學生,也 基本沒有長遠的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除此之外,三浦展還特別注意到,所學專業和這個群體也有明顯的關係,語言、廣告、藝術、哲學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嚴重 偏低,占到整個下流社會群體的近四成。
什麽是好專業?
無獨有偶,與日本一衣帶水的中國也麵臨相似的情況。
根據 研究機構麥可思2011年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哲學、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漢語言文學、美術、藝術設計 等十個專業被列為就業前景最不被看好的本科專業,予以紅牌或黃牌警告,並提醒考生慎重選擇。所謂的紅牌或黃牌警告是指,該專業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且 薪資較低。與此同時,201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對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幾個專業發布警告,並指出連續三年就業率低於60%,就有可 能麵臨專業徹底被摘牌的危險。
人人都想有份好職業,但好職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好專業。可好專業是什麽呢?
30年前,隻要考上 大學,不管什麽專業,都意味著魚躍龍門從此端上了鐵飯碗;20年前,隻要選擇一個與經濟、市場或管理相關的專業,都可以搶占職業先機,從此占山為王;10 年前,隻要你會寫幾行代碼,或者創意夠絕膽子夠大,也都還能搭上互聯網的末班車;而如今,文學、哲學、美學、數學等曾經叱吒一時的專業,都麵臨沒有學生、 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的尷尬困境。
並非學生對這些專業不感興趣,而是學習之後連生計都難以維持,誰還會冒死去學。假若你真有強大、堅定、獻身的信念,可能麵臨的困境是:在這個專業上摸爬滾打18年才有資格和公務員喝咖啡。所以下流專業並非僅僅指就業低、待遇差,更指那些職業和階層上升無門的專業。
人有四種出身,地區出身、家庭出身、教育出身、職業出身。你能夠改變的隻有後兩者,但是你可以影響並且決定你孩子的前兩者。
專業是連接教育出身和職業出生的重要紐帶,選擇什麽專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從事什麽職業,而從事什麽職業也就意味著你所處什麽樣的階層。在當下中國,教育和職業依然是完成階層躍升的最主要方式,所以考取一個怎樣的大學,選擇一個怎樣的專業,直接關係到生活在哪一層。
除了教育和職業外,女人比男人多一個人生跳板,那就是婚姻。所以,觀察一個女人願意嫁給什麽職業的男人就基本可以判斷出,一個專業的前景和它的職業聲望。
30年前,女性理想的伴侶是手持一本薩特文集或雪萊詩冊的哲學、文學男。他們心憂天下,關心糧食和蔬菜,是匡扶社稷的改革家;20年前,女性理想的伴侶是 拋棄公職、勇敢下海,並且懂得市場經濟的創業男;10年前,女性理想的伴侶是精通互聯網技術、留過洋的海龜男;現如今,這些職業的男人統統都out了,真 正受歡迎的還是享受權力壟斷福利的公務員。現今大學生,不管是學文學的還是學市場營銷的,他們都在想如何才能考上公務員,這樣看來,大學最應該開設的是講 述為官之道的專業。
2009年中國社科院全國社會階層調查課題組發布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除了“科學家”這一職業的聲望等級穩位居榜首外,高級專 業技術人員包括如大學教授、工程師、醫生、律師等職業有明顯跌落趨勢。而政府、黨群組織幹部等職業的聲望則上升明顯。在職業聲望衡量指標中,被訪者普遍認 為職業報酬和職業環境比社會貢獻和專業複雜性更重要。
下流專業的三個成因
什麽專業工資高?什麽專業好就業?什麽專業受追捧?而什麽專業又遭人摒棄?一部大學專業的生長與消亡史,就是一部觀察中國社會發展的微觀史。
專業的消亡,不外乎以下三個因素:就業至上主義、市場至上主義、國情至上主義。
當 1977年中國恢複高考時,大學生依然是天之驕子,學生們不管學什麽專業,都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因為在國家“統包統分”、“包當幹部”的政策之下,沒有 人會有就業的焦慮。根據浙江大學哲學係1979級學生趙振江的回憶,“當時班級有27人,畢業分配時有5人到了浙江省社科所,3人留學任教,2人到中國社 科院哲學所,還有2人到浙江省省委黨校,其中還有不少分別回到地方所在的高校或者科研所任職。”
不過這種“鐵飯碗”到了1996年前後就逐 漸消失了。因為在之後的第二年,中國針對高等教育有了全新的顛覆性的思維,在“擴大內需,刺激增長”的方針指引下,高等教育承擔的不僅僅是培養人才,更為 重要的是刺激內需,拉動經濟發展。這種思維也延續在學生選擇專業的過程中,所以經濟、國際貿易、市場營銷、英語、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學科成為熱門。
那一年,來自安徽農村的學生董小琳一臉稚氣,興高采烈地報完名後心裏卻並不舒服。交完1000元學費後,她有些後悔,如果三年前考取師範當一名老師的話,也許家裏老父母不用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卻愁白了頭。更關鍵的問題是,接下來四年的生活費怎麽辦?工作又在哪裏?
而 董小琳的焦慮僅僅是開始。從1998年起,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瘋狂擴招階段,年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70萬增長到2011年的675萬,而在校大學生人數 也達到了創紀錄的2500萬。大學不再是培養關心國家命運與社會發展的獨立人才,而僅僅是就業員。就業至上主義導致的結果是,他們剛一入學就要考慮就業, 哪有時間培養“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或許連董小琳當時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在潛意識裏他們已經把上大學當作一項投資,需要考慮投入和產出比。假如選擇自己喜歡但就業率很低的專業,就意味著回報的高風險。而人的本性天然就會回避高風險。所以選擇一個熱門的專業不光是就業率的保證,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更小的風險。
對 於高校來講,為市場經濟服務是國家方針政策,培養市場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是內在要求,所以他們也很熱衷於開設熱門的新專業。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統計數字 顯示,1998年全國高校登記在冊的本科專業數量是306個,但是到2010年再次統計時發現,光新增專業就達到了300個。這些專業九成以上集中在經 濟、管理、建築、工程等領域。而許多規模較小的高校為了吸引考生,采取先斬後奏,先招生後申請專業資格的方式招攬生源。這樣一哄而上造成的局麵是,到底全 國有多少個專業,估計連教育部也不清楚。
然而,經濟運行是有周期性的,這樣完全跟著市場走,導致有些專業剛開設幾年就關閉了。電子商務、國 際貿易、企業管理等專業就麵臨此種困局。市場至上主義導致的結果是,大學專業設置完全跟著市場走,完全為市場服務,大學也不是引領人類智慧和承擔社會責任 的機構,徹底淪為文憑加工廠。大學幹了政府的活兒。
第三個原因是,在引進現代大學製度和專業設置的過程中,過分強調中國國情,甚至許多專業的基本理論都被“中國特色”。例如,傳播學四大先驅施拉姆曾說,媒 體有“守望環境”的社會職能,但是引進中國後該功能被中國特色為“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過分強調中國特色導致的結果是,新聞、法律、曆史、公共 事業管理等專業被淪為權力的守望者,而非自由、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下流的大學與下流的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於建嶸,在某高校講演時曾做過一次小調查,問在場的大學生誰還敢對著自己的父母說,“爸媽,你們以後不用工作了,我養你們”。結果400多人的現場居然沒有一個人敢舉手。
於 建嶸是搞社會問題研究的學者。他還清楚地記得1979年,當自己考上湖南師範大學本科時,對母親說的就是這句話。那個時候考上大學不僅意味著,於建嶸告別 了居無定所、到處漂泊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讓一家成為城裏人。“工作轉正之後他每月可以拿到54.5元,而大學生是可以預支工資的。我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她 說這是她一生中感到最榮耀的事情。”
改革開放的30年,本質上就是打破各種約束和壟斷,給每一階層的人在追求財富和身份上提供可能。而正是 這種對內的改革與對外開放,才形成今日的上行中國。不過當改革漸入深水區後,先富並沒有心思來帶動後富,上流階層並沒有形成上流的市民社會,而是變成了權 力階層。他們不去革新技術、修建基礎設施、從事福利事業、爭當公共領袖、為平民爭取權益,而僅僅是把“上流社會”習慣地穿在身上、頂在頭上。
目前的中國就像爬樓比賽,先上樓的人撤掉了梯子,後來者發現即使再努力有些樓層你也是怕不上去的。現在的大學生即使工作了也多成為蟻族、房奴,蝸居、掙紮在城市邊緣。身體和心理上並不能主動融入城市,擔當現代市民。
2011 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欄目有一個很有爭議的男嘉賓,這位哈佛大學高材生問“當有500萬的時候,你會做什麽?”這些貌美的女大學生幾乎都回答,買房、旅 行、幫父母買東西。這樣的回答讓他很挫敗。他懷著沮喪和悲憤的心情說,“500萬隻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說當你擁有很多資源或者很強能力時,你會做什麽。當 然不是存款,而是幫助更多的人。因為能力越大也就意味著責任越大。”
市場化、官僚化和平庸化毀掉的不僅僅是中國大學和大學生,更是一個社會存在的基石。“這種短視的觀念嚴重挖空大學文化的基石,腐蝕現代精英的人格品質。也必定會讓中國社會在未來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