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道中,人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道中摻雜“中式英語”,甚至在報道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匯。 2010年時,中式英語“ungeliv-able(不給力)”風靡網絡,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詞”到“中國人造英語單詞”的跨越性時代拉開帷幕。《紐約時報》稱此事“非常酷”。 據悉,目前由中國網民創造,又經外媒報道的中國特色英文詞匯已經有27個。比如將chinese(中國人)與consumer(顧客)合成的單詞“Chin-sumer”,意指出國旅遊時揮金如土的“中國購物狂”。“antizen”譯為“蟻族”,是把“ant”(螞蟻),加上“izen”作為後綴,用來形容80後大學生低收入聚集的群體。 與此同時,原先被人當做笑柄的“中式英語”如今正猛烈地衝擊著英語詞匯庫。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正對世界文化形成強烈補充。
中國專屬詞
有外媒則用“中國熊”指代那些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走下坡路的人。美國《福布斯》雜誌的文章稱,中國經濟一反悲觀者的預測,達到約10%的增長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