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中回歸故裏
歌曲《牡丹江》的歌詞裏有兩句話:“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如今我在遠方,卻回不去家鄉。我們曾經尋找的遠方,現在竟然是故鄉。
還有三天就是中國的新年,一大早就起來開車奔向巴黎的中國城十三區,去采購年貨。其實所謂采購年貨,與平常采購沒有什麽區別,絲毫不能與中國的年貨相比。之所以去采購,隻是想在內心安慰自己,不被中國年忘記的唯一方法是自己不要忘記中國年。
巴黎的中國城主要指巴黎十三區唐人街,這裏也是歐洲最大的唐人街。十三區,曆史上曾經是巴黎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現在的十三區主要居住著東南亞的華僑(另外巴黎的巴黎19區和3區也是華人集中居住區,主要的居住華人來自浙江溫州和青田)。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前印度支那國家政治動蕩(紅色高棉,老撾、越戰等),這些國家的難民(被稱為“船民”boat people)為了逃避戰亂,乘船出逃。法國在 1975 年至 1987 年間接納了大約 145,000 名亞洲難民來自這些國家,在難民中大部分是定居在柬埔寨、老撾和越南幾個世紀的中國華僑。被接納的亞洲難民主要被安置在當時對巴黎人來說不太有吸引力的十三區的塔樓裏,這些高樓讓人聯想到香港。十三區的亞洲僑民常常會說幾種中國方言(廣東話、潮州話、福建話、海南話……)和幾種國家語言(普通話、柬埔寨語、越南語、老撾語、泰語……),身份的多樣性使得十三區存在眾多的各種團體協會。第一代亞洲移民由於受語言的約束,主要從事零售貿易、餐飲和服裝行業,他們的勤勞肯幹讓他們很快開始發家致富。
往年中國城的傳統舞獅表演
轉眼出國已經27年了,盡管疫情前每年回國,卻從來沒有回國過過年,這幾年開始有了要改變回國季節的想法,原因是就想回去過年。疫情之前,每年春節,巴黎的各大華人社團都會組織各種活動,團拜、演出、遊行、舞獅、聚餐等等。而自疫情發生以來,這些活動當然都取消了。
今天一早到中國城最大的華人超市“陳氏”商店,一下子驚豔於店外的喜慶裝飾,幾棵開滿層層疊疊櫻花的樹(裝飾樹)立在眼前,絢爛的櫻花如一簇簇粉色的雲朵,一陣風吹過,粉色花瓣隨風搖曳,讓人一時間有些迷幻,不知身在何處。櫻花樹上高掛著一個個中國大紅燈籠,一隻白白胖胖笑眯眯的招財貓立在店門旁邊,預示著新年招財納福、財源滾滾。這些喜慶的裝飾立刻給陰鬱的巴黎增添了濃濃的中國春節氣氛,年味十足,采購的人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喜色。
一進商店,發現采購的人明顯比平常多,貨物也明顯比平常豐富,人們的購物車上載著滿滿的各種食品。感歎,時下法國的疫情高居不下,每天新增幾十萬,仍然沒有阻擋華人們要好好像模像樣地過一個年的願望。
從前過年,家裏一定會有朋友們會送的各種禮品,每年都會有孝感麻通,麻花糖,他們酥脆爽口,一吃就停不下嘴來。還有一樣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那就是油角仔,爸爸的司機是廣東梅縣 人,每年他都會自己做油角仔,每次鍾叔叔來我家送一盒滿滿的油角時,都笑眯眯地逗我說,“有好吃的啦”。“油角彎彎,家財百萬”,油角寓意家來年財氣旺旺。油角的外皮是油酥皮,裏麵的餡料通常有:芝麻、砂糖、花生,油角的形狀像一個荷包,象征錢包鼓鼓脹脹。除夕的晚上,我第一次做了油角,油酥皮是去法國店裏買了現成的酥皮,餡料自己配,將芝麻、花生炒香再碾碎,加入白糖和少許蜜糖,最後再加椰絲。第一次做油角的難度在於鎖邊,不過練習幾個就很快上手了。第一次做油角仔,香、脆、酥,好吃極了,可是卻不是記憶中的童年時油角的味道,那味道隻留在記憶中的味蕾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