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貼老歌慶六一,印尼歌曲劉淑芳唱的很好,除星星索,這首寶貝誰知道?

(2020-05-30 01:56:04) 下一個

還有劉淑芳老師的“鴿子”,油管有個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G6_FmUSIBbFADi-DymJfaKkLYbltWGY

一首民歌《鴿子》,從六十年代初中央樂團的女高音歌唱家劉淑芳在音樂會和電台演唱後,不脛而走,很快成為在中國很流行的外國名歌。但是對於這首歌的歸屬,卻一直有著有趣的爭議:有一位名叫依拉蒂爾的西班牙民間作曲家,他在古巴度假時,每天都能看到許多鴿子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於是有了創作靈感,隨即寫下一首歌曲,並取名為《鴿子》。很快,《鴿子》就被當成民歌。在世界各地廠為傳唱。

 

吉利稱讚的中國女高音

在意大利,劉淑芳有幸見到了曾被稱為“二十世紀音色最美”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尼亞米諾·吉利(那時帕瓦羅蒂還沒有出道)。出國前,有朋友知道她要去意大利,托她想辦法見到名滿天下的歌唱大師吉利 先生簽名,以了卻仰慕之情。劉淑芳將朋友的囑托當成大事,一到羅馬,即向團領導提出要拜見吉利先生。團裏很重視,經意方聯係,吉利先生爽快地同意。劉淑芳與團裏的鋼琴家、譯員、攝影師和負責人一行幾人在意方朋友的陪同下來到吉利府上。吉利先生和夫人熱情迎候他們。 劉淑芳在鋼琴伴奏下,先為吉利唱了《我騎著馬兒過草原》、《桂花開幸福來》等中國歌曲,又唱了歌劇《托斯卡》中《為藝術、為愛情》、《阿伊達》中《啊,祖國蔚藍的天空》等詠歎調。吉利先生讚不絕口,反複說劉淑芳聰明、唱得好,完全是意大利聲樂學派的唱法。不僅是在用聲音唱,也是在用心唱。他愛惜劉淑芳這個難得的人才,誠懇希望她留在意大利,哪怕一年也好。他會對她有所幫助。 可惜,劉淑芳當時還年輕;當然,也限於當時的意識形態,她不可能留下來。她以“我們的演出任務尚未完成,不會留在意大利。”謝絕了吉利先生的一片誠心。

 

1989年慶祝晚會《鴿子》

 

 

 

 

 

 

為音樂而流浪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劉淑芳做客《音樂人生》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4日 11:26

 
  會彈能唱的劉淑芳

  五、六十年代,劉淑芳已經是紅遍國內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了。她參與譯配的《三套車》等歌曲為許多百姓所熟知並且喜愛,今天依然是很多人卡拉ok的鍾愛;那段時間,她先後出訪過蘇聯、意大利、德國、英國、阿根廷、印尼等20多個國家,成為音樂大使,向異國百姓傳遞民族音樂,並帶來異域動聽的歌曲;然而,進入音樂的世界也意味著劉淑芳從此不平坦的生活:因為音樂,背棄了父親的期望,用她的話說從此開始了“為音樂而流浪”;她曾經為眾人追捧,唱過許多愛情的歌,但是現在身邊卻無人陪伴,顯得很悲涼。《音樂人生》誠摯邀請劉淑芳做客,記錄一個歌者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選擇曆程。

  

“音樂大使”的美稱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恰值解放之初,國家迫切地需要與各國建立友好,恢複失去多年的邦交。在周恩來總理的號召下,新中國開展了一係列的靈活外交政策包括體育外交、文藝外交,劉淑芳因此得以隨團出訪很多國家,繼而獲得了“音樂大使”的美稱。

  帶著一種對音樂與生俱來的嗅覺,劉淑芳在異域尋找到了很多動聽的音樂,如同進入了世外桃源,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愉悅。在當地朋友的教授下,劉淑芳學會了很多國外的歌,如印尼歌曲《寶貝》。當她在當地現學現唱的時候,演出幾近瘋狂,40場連續的表演不亞於今天巨星的排場。印尼歌迷在送別中國演出團時在碼頭上集體呼喊“劉淑芳,寶貝!寶貝,劉淑芳!”但是,把純粹的外文歌曲帶到國內,即便旋律再優美,聽歌者往往也無法進入歌曲的境界,感觸到歌者複雜的心情。語言成為音樂的一種障礙,這讓劉淑芳非常困惑。於是,譯配工作進入了劉淑芳的生活。這之後,便有了中文版的《寶貝》、《鴿子》等,至今劉淑芳譯配的外國歌曲已經有一百首之多。

  因為處在特殊的年代,“音樂大使”不僅收獲了音樂,也見證了新中國的點滴成長。劉淑芳回憶,1954年中英恢複友好邦交,她也隨團出訪了英國。那時候的英國人印象中的中國姑娘依然蠻步小腳,中國男人還蓄著長發、衣著長袍,他們大多還隻是知道那個闊綽的慈禧太後和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故宮。當聲音如洪的劉淑芳演唱《蝴蝶夫人》的時候,驚動了四座,古老的中國居然先進到能夠演唱外國的歌。於是,後來的許多外交場合,總理便經常請劉淑芳到場演唱該國的歌曲,如此,文藝外交的作用不可小覷。

 
  劉淑芳和主持人董卿在一起

  

背著父親愛上音樂

 

  不安分的少年

  事實上,走上音樂之路,劉淑芳完全違背了父親的理想,一度還曾經和父親誓死對抗。劉淑芳出生在川東一個商人家庭,父親一直希望女兒能夠長成淑女閨秀,不要像當時的很多女孩子一樣變得激進憤怒,省得在亂世惹上一些煩事。隻是生性獨立的劉淑芳偏偏愛上了音樂,三歲的時候她就能背下留聲機裏的歌,然後用自己的小手風琴伴奏演唱。小學她就知道有音樂學校,父親堅決反對,答應中學畢業了再考慮她的去向。為了盡早地進入音樂學校,她采用了跳級的辦法,一年半就完成了中學課程。即便是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她也是個“不安分的學生”。她從不上早自習,當年的同學檢舉她總是匆匆來到點個名就匆匆地離去,跑到對麵的山上練聲演唱。她自編自導自演,排練了《日出》、《雷雨》等話劇,顯示了絕對的領導才能和文藝天賦;她還經常在學校演唱《小夜曲》等外國的歌曲,那都是她背著父親偷學的成果。就這樣,她如此地癡狂著音樂,父親也更加堅決地反對著。於是,她每年都會寫一封言辭懇切的家書,期望得到父親的寬恕和支持。

  開始流浪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局勢緊張,加上劉淑芳反映自己被高中老師瘋狂地追求已經無法堅持繼續讀書,就這樣父親同意了女兒去重慶讀大學的決定。她向父親謊稱報考中央大學文學係,醉翁之意當然還是她的音樂理想。前往中央大學的途中,劉淑芳改道來到了“重慶西南職業藝術學校”,也就是在那裏,她碰到了音樂生涯中的一位“慈父”——李淩老師。李老師深知學生的夢想,後來經由他的朋友把劉淑芳介紹給了黃友葵老師,專門學習聲樂。那段時間,劉淑芳和父親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盡管如此父親還是給女兒每個月定時寄出40塊錢的生活費。40塊錢僅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劉淑芳離家在外開始學著洗衣服,幹一些重活,即便如此她還是非常快樂的,用她的話說“為音樂而流浪值得”。

  第一次演唱失敗和第一次作女主角

  跟隨黃友葵老師學習,劉淑芳僅僅是作為音樂學院的旁聽生。第一次和音樂學院的同學同台演出,劉淑芳出乎意外地唱破了,這讓她感到非常的難過,作為一位旁聽生她深深感到自卑,但是黃友葵老師卻指責她是過於驕傲。那晚,她跑道嘉陵江邊向滾滾流水傾泄了自己的委屈,並發誓要唱到最好。抗戰勝利後,黃友葵老師隨音樂學院遷回南京,而不得已的劉淑芳也隻好換到了西南美術學院音樂科繼續聲樂學習。劉淑芳還記得第一次登台演出歌劇的女主角是臨近解放的時候,那是在西南美院排演的一個自己創作的歌劇《四季》中。家人得知後堅決反對,認為這是一件非常不體麵的事情,並且時局動蕩恐怕劇作的內容惹怒了國民黨,於是動用了家庭的所有成員來進行勸說。但是演出當晚就要進行,學校也並沒有臨時的候補演員,校長等人專門登門求情,家長終於讓步,劉淑芳堅持了當晚的演出,而演出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解放後,當年尤其反對劉淑芳表演的伯父和父親曾經專門去劇院買票觀看劉淑芳的演出。劉淑芳後來才明白,父親並不是過於固執和封建,他隻是想在戰亂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嗬護自己的女兒,不想女兒並不理解,因為缺少交流兩代人的隔閡愈發深入。一直以來,父親的存在對於劉淑芳來說隻是自己前進的障礙,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直到父親去世的時候,劉淑芳才頓然父親已經走遠,加之後來得知父親一生救濟難民,得到鄉民的厚愛,這才感歎起父親的為人來。

  

虛無縹緲的愛情

 

  有著天生亮麗的嗓音,經常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歌喉,唱著許多愛情歌的劉淑芳曾經被愛情親切地眷顧。在她尚且年幼的時候,許多男士便開始對她表示了傾慕。四位年輕的中學音樂老師從欣賞到瘋狂地追求,但是這些都絲毫打動不了劉淑芳,因為她在瘋狂地追求音樂中,腦子裏隻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那就是自己是為音樂而生。但是,這也絲毫阻止不了那位高中音樂老師對於愛情的追求。他從高中的那年暑假就開始瘋狂地給劉淑芳寫信、寄照片和信物,這讓劉淑芳感動的同時也感到非常的惶恐。父親和哥哥幫著劉淑芳處理了這些信件和物品。後來,音樂老師因是家裏長子,被迫接受了包辦婚姻,但是直到老年,他還依舊在打聽劉淑芳的消息,而劉淑芳卻一直都沒有接受這份狂熱的愛情,直到老師去世的時候。為了紀念這段一生相隨的浪漫故事,劉淑芳淑芳現場自彈自唱了《虛無飄渺的情》,那是老師當年寫給她的一份詩體情書。

  

那場突如其來的風暴

 

  為音樂而生的劉淑芳在拒絕了諸多的愛慕之後,最終和鄭中成老師攜手。鄭中成出身貧寒,兩個家庭的巨大懸殊又一次成為父親幹涉女兒的理由。但是,劉淑芳最終還是和鄭中成走到了一起,因為她更看重的是他的才學。婚後的生活雖然簡樸,但是非常快樂,他們一起譯配歌曲包括《西波涅》、《三套車》等,這讓沉迷於音樂的劉淑芳感到了極大的滿足。

  在最幸福快樂的時候,那場政治風暴突然來臨,劉淑芳因此遭受了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危機。劉淑芳演唱的歌曲被批判為資本主義的產物,她被關進了牛棚接受每天反反複複的審問和遊街。那段時間,鋼琴、音樂、歌聲不再,劉淑芳對未來的生活幾乎失去了信念。從劫難中走出已經是幾年之後,見到已經長大的兒子,劉淑芳想到的是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但是一定不強求,讓他沒有束縛地長成。兒子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之下也真心地愛上了音樂,如今的小有成就足可以讓母親為之欣慰喜悅。

  2003年6月,隨著三峽大壩蓄水,劉淑芳的老家川東雲陽,包括張飛廟的舊址都已經被淹沒到了水下。滾滾而來的長江之水不僅淹沒了舊宅,也淹沒了童年的記憶和那些悲傷的過去。就像那首《鴿子》,帶著往日的情愫飛向未來,不要悲傷,不要悲觀,因為一切都已經走遠。(文:周敏)

 

劉淑芳 - 藝術經曆

1949年,她來到天津,參加了李淩領導的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中央樂團的前身)。不久便隨團為華北鐵路職工演出。她的演唱字音清晰,聲音嘹亮,受列鐵路工人的熱情歡迎。這次演出令她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唱歌就是為人民服務!太好了!”從此,她是音工團的演員也是教員。她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所熱愛的工作。

1951年,劉淑芳懷著一顆熾烈的愛國心、參加了由廖承誌率領的第一屆赴朝慰問團,為英勇的朝鮮人民和戰士們歌唱,她感到無尚光榮。在前線的所見所聞。使劉瀕芳受到極大鼓舞和教育。以後,不論是隨國家藝術團到蒙古、東歐各國、南美洲和東南亞,她都牢記人民的囑托,牢記周總理的教導,“學民族的藝術,學外國的藝術都要學得像學得真,才能傳達人民的真誠友誼。”她唱被訪國家的歌曲,都唱得真切感人,博得了世界友好國家人民的熱烈歡迎。並在羅馬尼亞和波蘭等國際歌壇的大賽中獲獎。在意大利羅馬,當代的歌唱大師吉力聽了她演唱的中國名曲和意大利歌劇詠歎調,稱讚她是用自己的心在歌唱,誇她完全是意大利學派的唱法,並表示要她留在意大利!劉淑芳並沒有因為這些讚揚和國際大獎而忘記自己的職責。回國後,她將唱過的外國歌曲,幾乎都譯配成中文,為祖國人民歌唱,並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她所“引進”的外國歌曲古巴的《西波涅》、西班牙的《鴿子》、阿根廷的《小小的禮品》和印度尼西亞的《寶貝》……都久唱不衰。

劉淑芳在音樂藝術上的提高是受益於她的老師——蘇聯聲樂家蘇石林教授、捷敏采娃和保加利亞專家蒂姬柯維奇及中國老一輩歌唱教育藝術家黃友葵、喻宜萱、蔡紹序的教誨。對於民間歌唱、曲劇藝術,她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她常根據唱片向民間藝術家學習。紅線女、魏喜奎、傅全香、郭蘭英、王玉珍的演唱藝術都使劉淑芳讚賞。她還悉心吸取同行們的優點。盡管蘇聯老師稱她是俄羅斯學派,吉力先生稱她是意大利學派。劉淑芳都認為:我是中國人,在歌唱藝術上隻是借鑒他國所長,真正探求的是中國的聲樂學派。

劉淑芳 - 對周總理的懷念

在劉淑芳的琴房裏陳放著數幅周總理的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張是1962年總理觀看演出後和她親切握手的情景。提起敬愛的周總理,劉淑芳的眼睛濕潤了……

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一次音樂舞蹈座談會上談到歌舞應以民族化、大眾化為主,同時提到:“將來還可以唱些西方的歌曲,亞、非、拉的也要唱,這是國際任務的需要,對外國音樂或歌唱有專長的,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比如劉淑芳等這些人應該受保護,不應使他們泄氣。”周總理這番話在她心中形成了一股無窮的力量。她明白這是總理對我國音樂事業和歌唱演員的殷切期望。她深感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遠遠不是個人愛好,而是人民事業的一部分。她勤奮、努力,無論是在全國各地或國際舞台演出,她都滿腔熱情地為祖國的需要和建設、為世界友誼和平而歌唱。

1972年劉淑芳與方賢旭結了婚。婆母王穎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聲洞的遺孀。他們母子二人都多次受到周總理的親切關懷。1973年,王穎在給周總理和鄧大姐的新年賀卡時附有兒子、兒媳和小孫子的合家歡照片。不久總理和鄧大姐就回信向他們全家表示衷心的祝賀。當總理生病時,淑芳一家時刻盼望周總理的康
複。她準備自己錄一些歌曲給總理在養病時聽聽,她選歌,錄唱,希望在1975年年底完成,但因中央樂團去工廠勞動數月而推遲了計劃。沒想到就在第二年的1月8日清晨,她從廣播中聽到了一個震撼天地的不幸消息——周總理與世長辭了!……她失聲痛哭,淑芳悲痛地告訴婆母說:“總理逝世了!”80歲高齡的婆婆因痛哭而昏闕。在那些哀痛的日子裏,她掙紮著,抗爭著,升華著,不眠的日日夜夜裏,她和千千萬萬的文藝工作者一樣,濃縮著億萬人民心中的感情。整整一年,那麽熱愛歌唱的她,竟然再不想唱歌,她的心情十分壓抑。

一天,她見到報載鄧大姐的講話中“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豪言,才猛然從哀傷悲痛中蘇醒過來。她開始撫琴吟唱,抒發著內心深處的聲音,譜寫了《敬愛的周總理,我們永遠懷念你》,還唱了王斌作詞,李序作曲的《長想念》,柯岩作詩,雅文作曲的《周總理,您在哪裏?》呼喊出人民對周總理的哀思與深切懷念。

劉淑芳 - 唱外國歌曲

 帶著一種對音樂與生俱來的嗅覺,劉淑芳在異域尋找到了很多動聽的音樂,如同進入了世外桃源,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愉悅。在當地朋友的教授下,劉淑芳學會了很多國外的歌,如印尼歌曲《寶貝》。當她在當地現學現唱的時候,演出幾近瘋狂,40場連續的表演不亞於今天巨星的排場。印尼歌迷在送別中國演出團時在碼頭上集體呼喊“劉淑芳,寶貝!寶貝,劉淑芳!”

但是,把純粹的外文歌曲帶到國內,即便旋律再優美,聽歌者往往也無法進入歌曲的境界,感觸到歌者複雜的心情。語言成為音樂的一種障礙,這讓劉淑芳非常困惑。於是,譯配工作進入了劉淑芳的生活。這之後,便有了中文版的《寶貝》、《鴿子》等,至今劉淑芳譯配的外國歌曲已經有一百首之多,她參與譯配的《三套車》等歌曲為許多百姓所熟知並且喜愛,今天依然是很多人卡拉OK的鍾愛。

1953年,在羅馬尼亞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的獨唱《媽媽》獲二等獎,1955年在波蘭世界青年聯歡會上的獨唱獲三等獎。

盡管喜愛演唱外國民歌,但劉淑芳時時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國歌唱家。每次去國外演出,她都要演唱幾首中國歌曲給外國觀眾聽,向異國傳遞中國民族音樂。

劉淑芳 - 特殊榮譽

她演唱的曲目廣泛而豐富,包括國內外的著名歌劇選段、藝術歌曲以及民歌等。她的演唱頗具特色和個性。“文革”前十數年間,由她首唱或由她第一個錄製唱片而流行全國的歌曲有很多,如《高高太子山》,《解放軍同誌你停一停》,《騎著馬兒過草原》,《桔子熟了》,《非洲,我對你說》,《小河淌水》等等。《春暖花開》這支歌,1959年由她錄製成唱片作為國禮送給羅馬尼亞,祝賀他們的國慶節。這是她的一個特殊的榮譽。上世紀60年代初,在全國向雷鋒同誌學習的熱潮中,她滿懷激情地演唱了《歌唱雷鋒》、《夢見毛主席》、《雷鋒日記的一頁》。

建國初期曾赴抗美援朝、福建、抗越……等前線,並深入生活為工農兵慰問演出,頗受人民大眾愛戴,舉辦過60多場個人獨唱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