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錯誤決定曆史的進程

(2011-05-15 15:39:33) 下一個

回顧曆史,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往往是錯誤決定曆史的進程。

  一戰期間,法德兩國進行了一場殊死決戰,爭奪戰略要地凡爾登。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尤其是將數以萬計的火炮傾倉集中到了這一戰線。狹小的凡爾登變成了密密麻麻的火炮陣地。德軍就憑借其火炮優勢,以10萬發/小時的速度,將200萬發炮彈暴雨般傾瀉在了法軍炮兵陣地。這鋪天蓋地的炮火使法軍遭受了沉重打擊。

   就在法軍一籌莫展的時候,法軍一名炮手裝錯了標尺,將一發炮彈不歪不斜正打到德軍的炮彈庫。這引發了一戰中最大規模的爆炸。德軍的彈藥儲備化為了灰燼。瞬間,德軍陣地上的火炮變成了一堆堆廢鐵。法軍抓住有利戰機,對德軍陣地的火炮進行了“點射式”打擊。德軍火炮成了法軍的固定靶標,全部被摧毀。凡爾登戰役德軍最終慘敗。凡爾登戰役之後,德國從此一蹶不振,歐洲力量的天平向協約國傾斜。德國最後成為一戰的戰敗國。

       一個大炮標尺的錯誤,使這枚歪打正著的炮彈竟就輕易地改寫了一次大戰的曆史進程。

       第二次大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以坦克裝甲集群為突擊力量,橫掃歐洲大陸。當他們瓦解了所謂固若金湯的法國馬奇諾防線後。英法盟軍40萬大軍一潰千裏。向敦克爾克港倉惶逃跑。希望能渡過英吉利海峽,撤退到英國。而這時,作包抄行動德軍的裝甲部隊迅猛前進,他們距離敦克爾克比逃跑的盟軍還要近。如果他們搶先到達。40萬盟軍就成了甕中之鱉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希特勒莫名其妙地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盟軍幸運地完成了這史上著稱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意義重大在於它為盟軍保留了有生力量。因為,此時的英國本土連一個完整建製的步兵師都沒有了。這撤退了的40萬大軍後來成為盟軍大反攻的重要骨幹力量。難怪有史學家稱,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成功是二次大戰的轉折點。我想,那麽就是說希特勒的一個錯誤決定就改寫了二次大戰的曆史進程。

         由遠及近,想到了我們中國著名的西安事變,幾萬長征後精疲力盡的紅軍被東北軍和西北軍圍困著,幾十萬蔣介石嫡係部隊平定兩廣兵變後轉身向陝西進發。紅軍又到了危急的時候。隻因為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一貫借內戰排除異己的心機的猜忌,貿然發起兵諫。促成了國共談判。紅軍得以絕處逢生。朝氣蓬勃的共產黨人,牢牢把握著這一千載難逢的曆史時機。使紅軍在抗戰中得到壯大發展。到了抗戰結束,共產黨已坐擁雄兵百萬,他們勇敢地走向黑土地,走向逐鹿中原的戰場。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於是,我們又得到一個例子。張學良,楊虎城的魯莽改寫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是錯誤決定曆史的進程。不是嗎?就連生物的進化也是因為遺傳的錯誤導致的。孫子兵法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也就是說,要獲勝,就要等敵人犯錯誤。可想言之,錯誤對曆史的進程何等重要。但誰也不想犯錯誤的。犯錯誤往往有很大偶然性。

          諸多曆史事件,使我感覺到,曆史的進程並沒有嚴謹的邏輯因果關係。反而往往是一些偶然的錯誤顛覆著曆史的邏輯,決定著曆史的進程。我們無從解析或遇見這些偶然性。誰在創造曆史呢?不是英雄,也不是人民群眾。也許是錯誤,再或者就是上帝那輕輕隨意移動的手指頭了。我們凡人能做什麽呢?隻能是盡人事而安天命。我想起了清末恭親王的詩句,“千古是非輸蝶夢,到頭難與運相爭。”也許,這太深奧了。我們就唱許冠傑吧:“我懷疑天邊宇宙,有神靈管轄地球。”朋友,不要再為成敗得失苦惱。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們舉杯高歌:“飲翻杯啦,冰凍啤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