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來來來,來看看芍藥甘草湯都能治什麽病症,誰說中醫理論沒有指導作用?這些病在西醫看風馬牛不相及,而中醫看都對芍藥甘草湯的症。

(2017-11-11 15:14:25) 下一個
經方一百首
003、芍藥甘草湯
本書全文檢索:  
 
       [組成用法]
       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證]
       1.四肢骨骼肌表現為“抽筋感”的拘急、痙攣。
       2.內髒平滑肌緊張導致的陣發性、痙攣性疼痛。
       [現代應用]
       1.以骨骼肌、韌帶的痙攣、抽掣樣疼痛為特征的疾病。如腓腸肌痙攣,肌肉痛性痙攣綜合征、陰道痙攣、強中(陰莖持續勃起不軟)、喉痙攣、縮陰症、全身抽搐、中風後遺症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強直症,急性腰扭傷,脊椎骨質增生症、外傷性頭痛眩暈症、陰莖抽痛。
       2.以內髒平滑肌絞痛、劇烈痙攣等為特征的疾病。如膽絞痛、腎絞痛、胃痙攣、胃扭轉、腸粘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及頑固性咳嗽、潰瘍性結腸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經。對於子宮收縮導致的先兆流產,本方可緩解子宮痙攣,對避免流產有顯效。
       3.骨與關節疼痛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足跟痛、頸椎綜合征、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增生症、椎間盤突出症。
       4.神經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引起的肋間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病變所致的疼痛與麻木、坐骨神經痛、牙痛。
       5.不自主性、異常興奮性疾病。如頑固性呃逆、不安腿綜合征、小兒睡中磨牙症、顏麵肌抽搐、眼瞼痙攣、帕金森病、書寫震顫症、小舞蹈病、心房顫動、小腸咳(咳而矢氣)、小兒夜啼、小兒遺尿症、馬錢子中毒。
       6.血證。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咯血、鼻衄。
       7.一些功能衰弱性疾病。如血睾丸酮血症之不育症、不孕症、下肢軟弱無力及步行艱難、高泌乳素血症性陽痿、重症肌無力。
       8.其他方麵。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急性乳腺炎、細菌性痢疾、習慣性便秘、肛裂,乳溢症、冠心病;老人便秘、梅核氣、多毛症、激素停用後綜合征(如關節疼痛不適)。
       [經驗參考]
       芍藥甘草湯治療疼痛性、痙攣性疾病。骨骼肌的痙攣主要表現在四肢肌肉的抽筋疼痛,且以陣發性、痙攣性、曆時短為特征,尤其在負重的下肢更為明顯,此即仲景所謂“腳攣急”。下肢疼痛多有行走障礙,比如經方家曹穎甫以此方治療數例足病不能行走者(《經方實驗錄》)。尿失禁與膀胱括約肌痙攣有關者,也可用本方治療。如陳亦人教授治一少女小便頻數失禁,西醫診斷為神經性尿頻,曆用各種固澀方藥均無效。陳氏斷為膀胱急迫,用本方舒筋緩急,服藥一周即效,二周痊愈(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3)。芍藥甘草湯對於血管痙攣性頭痛(即血管收縮性頭痛)也有使用的機會,但對血管擴張性頭痛則無效。前者因血管收縮而麵色蒼白,後者則四血管擴張而麵色多泛紅。
       有報道本方對咳喘有較好療效,如王兆奎治一55歲男性,咳嗽少痰,鬱鬱微煩一年餘,舌尖邊紅赤少苔,多方治之不效,與白芍30 z、甘草]2 8,三劑咳嗽大減,繼服五劑而愈(湖南小醫雜誌,1986;l:44)。李福生川白芍甘草,共為細末,每次30g加開水100~150ml(或再煮沸3~5分鍾)澄清溫服,治療支氣管哮喘35例,結果服藥30~120分鍾後顯效8例,有效23例,2小時以上仍無效者4例(中醫雜誌,1987;9:66)。其實,早在《傷寒論》中就有芍藥甘草湯治療咳喘的痕跡,小青龍湯即含本方。後肚醫家也有相關的治驗,如正好古單用芍藥治喘急,細野史郎治咳嗽常加芍藥。這可能與芍藥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氣道的高反應性有關。哮喘、咳嗽等町以理解為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這些治驗提示我們:當咳喘常規治療不效時要想到本方。
       本方還可廣泛用於血證。白芍治血證,如羅止園的《止園醫話》肺癆咯血驗方下雲“方中主藥是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不可思議”;“放膽用之,率皆一劑而有奇效”。嶽美中認為“臨床上凡吐血、衄血皆可用之,婦女血崩辨證屬脾不統血者,可在歸脾湯中加白芍一二兩。往往可收到止血效果。”嶽氏並治胃出血病人,吐血量極大,以升鬥計,予旋複代赭湯加白芍一兩半,肉桂三分,一劑血止(《嶽美中醫學文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558)。大劑量芍藥止血的經驗對於理解小建中湯證中的“衄”也有重要幫助。
       除了從症狀上識別方證外,腹證也是本方應用的重要參考。對此,日本古方派泰鬥吉益東洞的經驗是:“腹皮按之攣急不弛”。即腹直肌攣急,或腹壁雖弛緩,腹底肌肉卻呈拘急之狀。東洞治一男子足跟痛,即據此腹證而投本方,一服而愈。胡天雄治一例50餘歲男性,昏不識人,兩目直視,可關緊閉,手足強直,診其腹肌板硬,體溫正常,脈象緩中帶弦,不言不語。乃施白芍60g、甘草30g,煎汁撬齒灌之,未幾即蘇,二劑後,痙攣全平(《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天雄》,90頁)。不過,這種腹證要與腹膜炎造成的肌衛、壓痛及反跳痛相鑒別。
       雙向性調節是巾醫方藥治療的特點之一。本方也不例外,既可治腓腸肌痙攣又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如《朱氏集驗方》的去杖湯,即是此方。矢數道明曾治一54歲男子,患脊髓腔內腫瘤,雙下肢完全麻痹,不能行走,卜趾亦完全不能動,即用芍藥甘草湯伍山豆根末服半年而能自己行走(《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81)。本方既能治療高泌乳素血症性陽痿,又可降低血中雄激素,用於高睾酮血症,治療陽舉不倒。如喬保鈞治一36歲男子,閱情誌不遂而陽物易舉,挺而堅硬近一月,舌尖邊俱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投生甘草150g、芍藥90g,水煎服,五劑症減,八劑而瘥(河南中醫,1989;3:31)。
       芍藥甘草湯治療的疾病以功能性多見,治療腹痛,—定要排除梗阻、穿孔及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治療呃逆也要排除膈肌腫瘤,久病體虛之呃逆,此多為中氣衰敗,本方療效多不佳。
       應用本方要注意:劑量上,對於劇烈絞痛、晚期肝癌所致疼痛、急性乳腺炎等疾病,本方劑量要加大,芍藥可達60~100 g;藥物比例上,原方芍藥與甘草之比為4:4,臨床可根據病情作相應調整,不必拘於此;本方芍藥有赤芍白芍之分,治療急性乳腺炎初期、冠心病時多選用赤芍;化裁上,加味藥不可太多,一般以3味為度。劑型上,對於需要長期服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製成片劑服用,其療效持久穩定、副作用小。另外,根據仲景用藥規律,凡出現胸滿、悸動時一般不用芍藥,此證為本方禁忌。
       本方運用多有加味。治腹痛,《醫學心悟》說“止腹痛如神,脈遲為寒加幹薑,脈洪為熱加黃連”;治小兒磨牙、夜啼多加蟬衣;重症肌無力,加黨參黃芪烏梅;治顏麵抽搐多加僵蠶全蠍蜈蚣;治便秘、肛裂加麻仁、肉蓯蓉;腎絞痛加玄胡;支氣管哮喘加椒目、沉香;陽痿加蜈蚣、仙靈脾;呃逆加刀豆殼;頸椎綜合征加雞血藤威靈仙;縮陽症加小茴香;腓腸肌痙攣疼痛加木瓜牛膝。本方合方運用的機會也很多,如治泌尿係結石多與豬苓湯合方;治癲癇樣痙攣發作多合抑肝散(白術茯苓當歸川芎鉤藤柴胡甘草);合大黃附子湯又治閃腰伴便秘,下半身冷而惡寒者。
       仲景方的四逆散即本方加柴胡枳實;加附子即為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是重要的救逆方。如江爾遜老中醫根據《傷寒論》原文“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用本方治愈發熱服複方阿司匹林(APC)後汗出,背心處嗇嗇而冷,常欲沐陽光,多日不解者。無獨有偶,隋誌化也治一40歲男性患者,因天熱貪涼,夜宿樹下,晨起即感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認為感冒,遂購APC三片服之半小時後大汗淋漓,良久方止。白此,覺氣短懶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臥欲蓋被,動則汗出,半月未愈。舌紅苔白,脈遲無力。隋氏投白芍12g、炙甘草10g、附子15g。服2劑四肢轉溫,汗出停止,病愈體安(河南中醫,1988;5:34)。任有堂治一人,素體陽虛複感外寒,自購“安乃近"12片頓服。藥後大汗淋漓、惡寒、逆冷、四肢攣急。雖厚衣重被仍呼冷不絕。證見神疲,閉目欲睡,問之懶答,舌淡,脈沉微。予炒白芍20s、炙甘草20s、製附子60go兩日一夜,服盡4劑,汗止、身暖、攣舒,病遂告愈(河南中醫,1985;2:22)。可見,西藥發汗並不亞於麻黃桂枝,此方在今天仍有較多的使用機會。劉定西則以本方治寒痹,其經驗為芍藥(赤芍白芍或二者同用)1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用量)水煎服,日一劑。並認為隻要辨證準確,常可一劑減,三五劑愈,重者亦不過十數劑;劉氏還指出單用原方效果最佳(《國醫論壇》,1991;5:1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