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FDA誕生的故事

(2016-08-29 15:07:09) 下一個

FDA誕生的故事

 (2015-06-11 20:43:13)

           FDA誕生的故事

  FDA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簡稱。今天,它的權威性不僅對美國,甚至對全球都有重大影響。眾多藥物生產研發和食品生產廠家對它是又愛又恨。愛它的是,如果你的產品能通過FDA的檢測,基本上就等同於,你的產品由此可以在全世界進行銷售。但它近乎苛刻的條款和繁雜的檢驗程序,以及漫長的檢驗時間,也足以讓商家們尤其是藥商臉色發綠。

  關於FDA的誕生,有一則軼事流傳甚廣,如同牛頓的蘋果催生了萬有引力定律一樣,老羅斯福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早餐催生了FDA。我第一次看到這則軼事,大約是小學高年級,印象深刻,可以說是被嚇到了,以至於至今難忘,看到五嶽散人君所寫的”為什麽不用操心美國的毒奶粉“一文中,也提到這則軼事,不禁勾起了恐怖的回憶。於是,上網翻查了些資料,發現有關FDA的成長曆史中,有很多東西,大大值得一談,遂作此文。
  
 
 這裏麵有科學有人文,有政客有記者有商人有民眾,有理想主義者有偽君子有奸詐小人,有你能想到的一切。這個話題是如此龐大,我想應該有大部頭的書專門研究這件事。有知道的相關書籍諸君,請不吝告知和推薦。
  
 
 傳說,某天羅斯福總統,吃早餐時看一本叫做《叢林》的小說,看著看著,突然,大叫一聲把桌子上的香腸火腿之類,連著盤子就扔到了窗外,把周圍的人都給嚇到了。
  
 
 《叢林》一書,是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阿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所寫。書中談到了他在達哈姆家族的聯合畜產品加工廠裏的所見所聞,“在那裏,從歐洲退貨回來的火腿,長了白色黴菌,切碎後填入香腸;倉庫存放過久已經變味的牛油,重新融化,添加硼砂、甘油去味後,返回顧客餐桌;在香腸車間,為製服成群結隊的老鼠,到處擺放著有毒麵包做的誘餌,毒死的老鼠和生肉被一起鏟進絞肉機;工人在一個水槽裏搓洗油汙的雙手,然後水槽裏的水用來配置調料加到香腸裏去;人們早已習慣在生肉上走來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麵吐痰,而有的工人是結核病人。.....一個工人不慎滑進了正在滾開的煉豬油的大鍋裏,誰也沒有有注意到。幾天以後,人隻剩下了一副骨架,其餘的連同所煉的豬油一起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了。“據說就是這骨架,終於讓老羅斯福崩潰,再也吃不下早飯,FDA的前身就此“誕生”。
  
 
 當然,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當時的美國,正處於所謂的鍍金時代,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假貨橫行,假藥和偽劣食品充斥於市場之中,很像如今的我們。但在言論自由的保護下,一代美國記者,成為後世知名的耙糞者,他們熱衷於揭露黑幕,而黑幕如此之多,簡直不乏猛烈抨擊的素材。
  
 
 同時,老羅斯福總統的政治傾向,在他的反對者們看來,是十分”反動“的。他強調政府權力,要對市場進行某種管製。這種明目張膽對市場的幹預企圖,據說讓華爾街目瞪口呆,而他的政策,甚至導致了共和黨的分裂。可以說,老羅斯福總統在美國掀起了一輪猛烈的改革暴風,他是如此的”肆無忌憚“,壓根不考慮所謂美國當時國情的做法。最終,非但沒有讓國家和大多數民眾,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反倒受益匪淺,他也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知名的總統之一。
  
 
 在辛克萊寫叢林之前,有一位化學家哈維·華盛頓·維萊(Harvey Washington Wiley),多年來用他的專業知識,持續不斷的打擊那些粗製濫造的專利藥物以及所謂的祖傳秘方、宮廷秘方、印第安人等民族秘方以及食品問題。他的不懈努力贏得了大眾的尊重,他也因此就任美國農業部化學物質局局長。雖然這個局沒有任何真正的實權,但在他的帶領下,持續不斷的出版了一係列研究報告,並且和諸多民間組織聯合起來,推動大眾關注這些問題。
  
 
 他起草了相關法案的藍本,即後來得到通過的《純淨食品和藥品法》,並四處遊說國會通過該項法案。但他的努力,收效甚微。要讓如此眾多的既得利益者,接受這樣的緊箍咒,無疑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而他們對國會的影響力,顯然比維萊大得多。維萊為此奮鬥了整整25年,失敗了190次。其間,他本人就曾哀歎,推動國會立法,就像攀登一個永無休止的山坡,看不到頂端在哪裏。
   
 
 而食品市場的極端混亂,老羅斯福早就因此嚐到過苦頭。1898年,老羅斯福曾帶領一支誌願騎兵隊去古巴參加美西戰爭。當時就發生過,因大量罐裝肉製品都是變質食品,導致他的部下非戰鬥減員,達數千人之多,且上百人還因此死亡。對此,老羅斯福一直是耿耿於懷。

  老羅斯福總統連任以後,在190512月,向國會明確表示:“我建議應該頒布這樣一部法律,對州際貿易中標簽不實的和摻假的食品、飲料和藥品予以規製。這樣一部法律將保護正當的生產和貿易活動,將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福祉。”。但即便如此,立法活動也是艱難萬分,甚至可以說毫無實質性進展。
  
 
 直到,19062月,《叢林》出版,這本書迅速在圖書市場走紅,很快被翻譯成17種文字,直接導致美國出口到歐洲的肉類驟減了50%。要按咱們這裏的說法,這作者簡直就是一美奸,多半是拿英鎊之類的間諜,試圖搞垮美國的食品工業,用心何其惡毒。但美國人的思維比較怪異,沒有表現出一點點求穩定求和諧的大局觀。他們非但沒有試圖用唾罵將作者淹死,反倒把叢林一書拚命寄往白宮,以圖喚起總統的重視。
  
 
 有資料說,最初老羅斯福總統對作者的描述是不太相信的,畢竟有點過於的聳人聽聞。因為眾多耙糞者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在某些報告中會存在過度誇張的描述。但這本書的影響力是如此巨大,老羅斯福請辛克萊到白宮來進行了一場討論,辛克萊說服了總統派人調查此事的真偽。當老羅斯福總統看到由勞動部部長Charles Neill和社會工作者James Bronson Reynolds對肉類加工業的調查報告後,發現叢林書中的描述隻不過是冰山一角。觸目驚心的事實,讓老羅斯福即憤怒又頗感猶豫,但他最終決定將此報告公之於世。
  
 
 這份報告,所引發的憤怒到極點的民意。可以從參議院最終的投票數一窺究竟,634。以絕對性的優勢票數,以維萊起草的藍本為基礎的《純食品和藥品法》以及《肉類檢查法》,於1906630號,正式獲得通過。為了紀念維萊為推動此法案的成立,曆經了25年的不懈努力,《純食品和藥品法》也經常被稱為維萊法案。今天人們公認,這部對美國社會影響深遠的法案,主要由維萊、老羅斯福和辛克萊所推動完成。
  
 
 相關法案則於190711日正式生效。

  它規定:禁止商品貼假商標,禁止在美國國內製造和運輸摻假食品和藥品,要求所有供人食用的肉類產品在包裝運輸之前必須經過檢查。根據這項新通過的食品藥品純潔法規的規定,如果發現使用假冒商標,或者在食品或藥品中摻假的違法者,將被罰500美元或者受到一年的監禁,或者同時受到以上兩種處罰。這項法規涉及的食品包括人和牲畜食用的所有食物、飲料和調味品。《純淨食品及藥物管理法》的通過, 標誌著純淨食品運動重要成果。
  
 
 借此東風,維萊大刀闊斧,推動並創建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雛形,將活動經費從最初的155千美元,增加到 963780美元,並終於將相關部門搬進了自己的大樓。
  
 
 不過,1906年通過的法案相當的溫和,以至於維萊所領導的成員,在麵對一些不法商人時,常感無奈。比如他們曾起訴,Cuforhedake Brane-Fude藥品,因為它的標簽有誤導消費者的歧義。但勝訴之後,區區700美元的罰款,和這個流氓公司,從相關藥品中,所獲得的200萬美元利潤相比,隻不過是聊勝於無。這樣的法規幾乎無法阻擋,商人的逐利衝動。
  
 
 除此以外,這位鬥士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農業部內,其後分別成立了食品和藥品檢查委員會(the Board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以及科學專家顧問仲裁委員會(the Referee Board of Consulting Scientific Experts)。同時,化學局的很大一部分職權也被法院取消。 
  
  1911
年,最高法院裁定1906年的法案並不適用於懲處醫療方麵的虛假聲明,作為對此的回應,1912年修正案中對1906年法案中“濫用標簽”的定義又加入了“對醫療效果作出虛假或欺詐性質的聲明”的解釋。然而,法院對欺詐意圖的取證設立了高標準,從而繼續嚴格限定這些職權。(此段引自維基百科fda條目)

  在這樣的重重壓力下,1912年,維萊明確表示,“純食品和藥品法目前實已名存實亡,已無力懲罰貼假商標的製造商以及摻假食品。”他就此黯然辭職。辭職後的維萊,雖已是68歲的高齡,但他馬上轉投到《好管家》雜誌,繼續用媒體的影響力,發動民眾,並監督政府。在其後的19年時間裏,他和同仁一起,對肉、麵包、麵粉等進行檢測,並將結果公布在雜誌上,樹立起了該雜誌的品牌形象,直到今天。
  
  1927
年,化學物質局被重組為美國農業部下的一個新機構——食品、藥品和殺蟲劑組織(the Food, Drug, and Insecticide organization)。1930年,該機構名被縮減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即FDA,同年維萊逝世。至今,他依然被美國人懷念。
  
 
 許多人繼承了維萊和辛克萊的鬥誌,他們持續不斷做種種努力,要求增強1906年所通過法案的監管威力,不僅對食品更要對藥物進行監督。可以預料的是阻力重重,他們提供的草案在國會爭吵了五年,也毫無進展。
  
 
 曆史在某種程度上總是相似的,1937年,美國馬森基爾製藥公司生產的萬能磺胺造成107人死亡,洶湧的民意,最終讓該草案在國會獲得通過。1938625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簽署通過了《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這個法案賦以了FDA監管的實權,從此FDA才算擺脫了重重鉗製,開始大放光彩。
  
 
 隨著現代醫學革命的爆發,有了堅實的科學根基,FDA對藥物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1959年,參議員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要求進一步加強FDA監管權限,以阻止那些說不清自己療效的藥物上市。這樣的要求,理所當然的被國會拒絕。
  
 
 但一種在歐洲流行的新藥所造成的嚴重副作用,最終讓國會再次低頭。那就是藥物史上,或者現代科學史上,著名的反應停事件。1956年,一種用來緩解妊娠嘔吐的新藥在西德上市,它的效果十分顯著,因此在歐洲被迅速推廣,而亞洲的日本以及北美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也迅速跟進。
  
 
 這種藥物在進入美國市場時,由於FDA的一個工作人員弗蘭西斯•凱爾西(Frances Oldham Kelsey)對於該藥物的副作用存疑,遲遲沒有批準該藥物在美國正式上市。到1960年時,許多國家的孕婦生出了所謂的海豹兒。這些新生兒,上肢、下肢特別短小,甚至沒有臂部和腿部,手腳直接連在身體上,其形狀酷似“海豹”。同時,部分新生兒還伴有心髒和消化道畸形等多種疾病。1961年,科學家證實,海豹兒是由於孕婦服用反應停所致。此時,全世界已經誕生了上萬名海豹兒,歐洲輿論一片大嘩。
  
 
 因弗蘭西斯•凱爾西的懷疑,美國媽媽們逃過一劫。但該公司已向上千名美國醫生分發了,250萬藥片,以做初步的臨床實驗。FDA雖然迅速召回了剩下的藥物。但仍然有17個孕婦,生下了海豹兒。當時的FDA沒有權限限製這些藥物登陸美國,去進行臨床實驗。
  
 
 反應停事件,迫使國會再次增加了FDA的監管權限。在這種巨大的恐懼下,1962年,國會正式通過了《Kefauver-Harris藥品修正案》,該法案賦以了FDA極大的權力。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新藥的上市申請都必須包含對於藥物有效性的“實質性證據”,作為對之前申請中安全性論證的一種補充。由此,FDA的主要框架基本達成。 
  
 
 FDA的成長簡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民主最基本的運作方式,以及它看起來,似乎讓人難以容忍的低效。但正是在反複的民意較量中,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終我們看到了今日的FDA,它在保護美國民眾身體健康方麵,做出了讓人讚歎的卓越貢獻。
  
 
 FDA的成長史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無論有多麽大的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礙。隻要有一個,能夠真正被民意推動而發生改變的遊戲規則,那麽理想主義者的熱血,眾多民眾的支持,最終會——也許緩慢,但真正堅實的——一步一步,走向讓人為之傾倒和讚歎的高峰。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田中芳樹所寫的《銀河英雄傳說》。書中刻意描繪了,一個高效率的開明專製政府,以及一個低效率的吵吵嚷嚷的民主政府。其中,專製政府中充斥著理想主義者,君聖臣賢。而民主政府中則是政客橫行,欲壑難填,其中少數的幾個理想主義者,日子十分難過。
  
 
 說實話,我多年來,對此還真的有點矛盾。但寫完此文後,頓覺渾身輕鬆。有了能被民意推動的遊戲規則,理想主義者,可以一代又一代,如愚公移山般,最終完成偉業。FDA是實實在在的明證。
  
 
 我已經對閑扯上了癮,那就再胡說幾句。
  
 
 也許有些政策,的確是英明偉大正確的。但是,如果它得不到民意的真正支持,其結果隻能是人人開動腦筋,去回避規則,遵守規則的人隻能成為眾人譏諷的傻瓜。想一想我們社會中這些流傳廣泛的說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法不責眾”,等等,就足以表明,在一個專製的框架之下,就算真正英明偉大正確的決策,都是難以達到實際效果的。
  
 
 在大多數人都違規的時候,執法成本也將高得根本無法承受。毒奶粉事件,正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這碗苦藥,無論當局願不願意,都隻能喝下去。當添加三聚氰胺已經是默認的潛規則的時候,當局隻能給眾多奶粉廠家擦屁股。陷入專製的泥潭,眾多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或者少數幾個身居高位的人,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的。
  
 
 無論他們多麽的有良知,無論他們是如何的萬丈怒火,或者不惜粉身碎骨,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隻能忍耐,還能怎麽樣呢?牽一發而動全身,專製製度本身已經成為問題的陪綁者,要死大家就一起死。這也是奶粉行業領頭人,敢於赤裸裸的蔑視民意的根本原因,他們已經把整個體製和問題捆綁在一起。根本不用他們自己動手,當局就得幫助他們壓製和分化民意。沒有一個能夠真正依靠民意去推動社會變革的遊戲規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邏輯嗎?  
  
 
 老羅曾疑惑於為何國外的科學家常兼具人文精神,我們的為什麽很稀罕。首先我要說,曾經我們是有這樣的科學家,比如李四光、竺可楨那一代科學家。至於現在為什麽少了,原因很多,也許這篇博文中維萊的所做所為,可以給老羅解解疑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