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誰能解釋原因嗎?

(2016-08-28 16:58:59) 下一個

今天休息,在家包水餃。早上自己地裏割的韭菜,然後就包。開始為了嚐鹹淡,包了幾個,試吃。鮮的不得了。然後開始正式包。由於沒地方放,包出來就放在冰箱的凍箱裏,溫度打到-6華氏度,盡量滿足速凍。

可是傍晚從冰箱裏拿出來,煮好,開吃,太座說,沒有中午鮮,我也有同感。

我一直有感覺,魚放過冰箱和現殺味道大不相同。我很怕腥,幾乎不吃魚,但是當年去舟山幫助建骨傷科醫院時,他們每天去海港買鮮魚,好吃的不得了。我想大家肯定也有經驗。

誰說化學結構沒變,沒有差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口感,有很多因素在裏麵。
但是主要還是化學反應帶來的成分變化,哪怕是微小變化。
作為動植物的食品,不外乎是蛋白質、氨基酸、核酸、油或脂、澱粉、糖分(單糖、雙糖)、礦物質、有機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纖維素。
無論是在生長情況下,還是在收割以後,眾多的化學反應仍然在發生著。有些反應與溫度有關,有些與酸堿度有關,有些與自身存在的酶有關,還有一些與環境中的細菌等微生物有關。
而低溫儲藏,隻是減慢了某些化學反應。說起來,明顯食品在25度下放置一天,+5度下放置三天,-5度下放置15天的降解效果是一樣的。
降解,讓絕大多數食品的營養性變差,味道變得不鮮。
我才不相信儲存幾十年的普洱茶的營養價值更好的鬼話。

另外,冷凍、化凍,有可能讓細胞破裂,讓一些細胞內物質溢出,這就涉及到更複雜的烹調學、味覺學、化學方麵的知識了。

很多食品,在熟的情況下,仍然有一個自然降解,這也與溫度有關,所以熟食也盡可能冷藏。可是裏麵的亞硝酸鹽的含量還是會逐漸逐漸的。

所以,最幸福的日子,是用新鮮的植物和新鮮的動物食品,現做先吃,盡可能不剩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