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ve Forest's Blog

正直、善良、寬厚、心存感激、珍重友誼。嗯,還有,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海盜 ...
個人資料
正文

重返意大利 (1)-- 漫遊威尼斯

(2013-10-04 14:28:02) 下一個

我的一位朋友曾告訴我說,“如果你從來都沒去過威尼斯,乘船進去是最好的一個方式,這樣你能從海上一睹威尼斯風采。” 他的建議的確很受用。


客船離開馬可波羅機場碼頭後就進入了海路。機場碼頭逐漸淡出了視野,威尼斯島城從一條朦朧的海岸線變得清晰可見。



半個小時左右,客船進入了威尼斯的大運河。河邊的建築、支流、小橋曆曆從眼前過去,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而這畫卷剛打開就停止了 -- 我們的目的地聖斯岱(San Stae)碼頭到了。



在來威尼斯以前,我們做了一些功課,從船碼頭到旅館隻有800米左右,過兩座橋、步行10分鍾就能到達。但我們卻走了有一個小時。

威尼斯的島城充滿了水道,許多胡同都是死胡同。在找地方時,光靠方向正確是不夠的,一定要走對胡同。幾個死胡同走下來,我們就迷失在意大利麵條(spaghetti)一樣的街道裏。無奈,我們在聖齊亞克莫德羅裏奧(S. Giacomo dell’Orio)教堂的廣場停了下來,找了一個長凳坐下。一是喘口氣,大熱天的;二是買張地圖,這樣可以用我的iPhone按圖索驥。正當我們為在地圖上找不到旅館街名而手足無措時,一位看上去很友善的意大利老太太坐到了我們邊上。

“您說英語嗎?”我用意大利語問道。
Si.(說的。)”她回答說。

她拿著我們的地圖,標出了旅館的街名,並告訴我們說,“旅館離這其實很近了。”她指著一條胡同,“從這條胡同過去過一座橋就是。要是再走丟,就問Rio Marin在哪。”

Grazie.”我們起身向這位熱情的老太太道謝。

“你們從哪兒來?”她好奇地問道。

“我們是中國人,從倫敦來。”我答道。

“祝你們一路走好,Ciao!”

Ciao!(再見!)”

我們順著她指的路,拿著地圖和iPhone,又七拐八繞了一圈,再走錯幾條胡同,終於找到了旅館。

我們辦完旅館登記,簡單地用了午飯。匆匆上路去探索“威尼斯迷宮”。

我們以前來過意大利,有一本“Guide to Italy(意大利旅遊指南)”。這本指南抱怨威尼斯是一個沒有旅遊淡季的城市,每天都擠滿了人,並且東西死貴。而我們在威尼斯的小巷裏遊蕩時,卻覺得冷冷清清,遊人很少。



倒是看見一隻神氣活現、翹著尾巴的貓,大搖大擺地在弄堂裏晃悠。



在安靜的街區,我們路過一座無名小橋。看見一棵樹枝懸掛在清澈的水渠之上。藍天、白雲、綠葉與老屋、舊牆、倒影相益得彰,水木明瑟,令人遐想無限。




有時在橋上順河望去,往往引著你想看見最遠的地方。



我們串街走巷,來到了裏亞爾托(Rialto)橋,我們這時才體會到為什麽那本旅遊手冊說威尼斯沒有旅遊淡季。

這裏是威尼斯最熱鬧的商業區之一。街的兩邊充滿了工藝品店、飯館和其他商店,在不遠的河邊,還有一個露天自由市場。熙熙攘攘、到處都擠滿了人。從橋上望去,繁忙的大運河盡收眼底。這裏有輪船、遊艇,也有剛朵拉(一種搖櫓小船)。



我們過橋看紀念品,這裏出名的是手工麵具、玻璃製品、透花編織和威尼斯設計。我們挑了幾樣。然後來到河邊的一個咖啡館。點了卡布奇諾(Cappuccino)、冰淇淋和奶油蘋果酥,權當下午茶吧。咖啡店有一個伸入運河的小碼頭。我打開安全門,走到碼頭的盡頭。從這,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剛才在裏亞爾托橋上的位置。



威尼斯大運河像一個反寫的S,北邊彎線以內是聖保羅區,南邊彎線以內是聖馬可區。這兩個區由裏亞爾托橋相連。我們止步於此,選擇另一路線繼續探索聖保羅區。
住在威尼斯島城的一大優點是可以很多時間,有利於設計不同的漫遊線路。漫遊威尼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享受,這個城市的本身就像個大博物館。

這裏沒有汽車、沒有汙染,天空明媚晴朗,河水碧波蕩漾。在夏日的陽光下,一切都像透明的,仿佛來到了中國的江南水鄉。

這裏有一樣的小橋、流水、人家,




也有一樣的古樸、平和、寧靜。



我們流連忘返,走過了無數小橋、胡同、和廣場,最後在瑪麗亞方濟會榮耀教堂(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的晚間鍾聲中結束了第一天。
第二天,我們搭水上巴士(ATV)從聖斯岱碼頭去聖馬可廣場。這樣,我們可以穿越整個大運河,從水上一覽威尼斯風采。大運河就是這的大馬路,而小運河就是小胡同。水上巴士要比水上客快慢,但它很平穩。加上它的班次很多,是一種便捷的遊覽船。

當我們從聖斯岱上船後,威尼斯畫卷再一次展開。運河邊的一些建築展現著這座城市昔日的輝煌。



當船通過裏亞爾托橋後,運河上的威尼斯盡收眼底。



通過木質的“學院橋”後,偉麗而莊嚴的聖瑪利亞安康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歡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遊客。


聖瑪利亞安康教堂的河對麵,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聖馬可廣場,威尼斯最熱鬧的地方。望遠的鍾樓主宰著整個廣場。

鍾樓的西麵(正對麵)和南北麵(兩邊)是舊時的行政院,有三段建築,連起來構成一個躺到的門字,正好圍起了聖馬可廣場。鍾樓靠近行政院“新樓(
Procuratie Nuove)”。新樓有三層,看上去好像由無數的拱門構成,美輪美奐。行政院的“老樓(Procuratie Vecchie)”有兩層,與新樓麵對。



鍾樓背靠(東麵)聖馬可教堂和舊時的法院。法院側麵運河的對麵是舊時監獄,由一座封頂的橋連接起來,是有名的“歎息橋”。囚犯審判前要經過此橋,可能由此得名。

整個聖馬可廣場的建築群可謂莊嚴華妙。但莊嚴的內容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的遊客和數不清的飯店、咖啡吧,還有世界各地商家做的廣告。



擁擠和吵雜多少影響到觀景的興致。既然什麽都看到了,我們打算到運河對岸的的聖瑪利亞安康教堂去。我們看了一下地圖,如果步行,我們得繞道“學院橋”。這樣走,不僅路遠,而且還要在同樣的路上走兩遍,因為河對岸的多索杜勒區為狹長形。要是有渡船就好了。

出乎我們意料,聖馬可廣場的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裏有一種為原住民服務的剛朵拉渡船,離這很近,隻要過兩座小橋。這真是一舉兩得,我們正在找合適的剛朵拉體驗。到了威尼斯,不體驗一下剛朵拉,多少會有些遺憾。  



剛朵拉悠哉悠哉地把我們擺渡到了對岸。一上岸,感覺立刻就不一樣。這是一個夾在大運河與朱代卡運河(Canale Della Giudecca)之間的半島。從這,可以北望聖馬可的鍾樓,南望朱代卡島和聖喬治馬奇奧尼島。


從遠方望去,朱代卡島和聖喬治馬奇奧尼島的天際線被幾個教堂建築(包括救主教堂、齊泰拉教堂和聖喬治馬奇奧尼教堂)主宰著,兩島環抱在無際的海水中,給人一種飄渺感在藍天白雲下,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彩畫。




離開聖瑪利亞安康教堂,我們進入迷宮一樣的街區,穿過一個的漂亮臨河小街,來到了一個帶有花園的飯店。花園有幾棵大樹,也有爬在牆上的花卉。在炎炎夏日的樹蔭下,來上一杯冰涼的啤酒,多少有幾分愜意。



中飯後我們來到“學院橋”。學院橋是威尼斯大運河上的一座優雅的木橋,將學院博物館和聖馬可區連通。



從這回望聖瑪麗安康教堂,別有一番風情。



離開學院橋後,我們回到了聖馬可區,在這消遣、漫遊,仿佛回到了中世紀。威尼斯的假日就是這樣的悠閑自得。

很多人是從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第一次知道威尼斯的。許多舊時的威尼斯猶太人隔離在一個稱為“蓋托”的居住區(The Ghetto),這是世界上的第一個貧民窟。英文字ghetto(貧民窟)來源於此,離聖露西亞火車站往東不遠就是,值得一遊。

我們兩天的時間用來漫遊威尼斯大概正好,但沒有時間去布那諾島(以透花編織聞明)和馬那諾島(以玻璃製品聞名)。留給下次吧。

再見!威尼斯,我們還會回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