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一口新鮮空氣,是中國人越來越遙遠的夢?

(2011-03-01 10:57:03) 下一個
綜合新聞

  上周,由加拿大科學家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數據繪製而成的全球汙染顆粒PM2.5濃度地圖發布,中國華北、華東為世界汙染濃度最深區域,這表明,中國的空氣汙染已經到了異常嚴重的程度。

  PM2.5又稱氣溶膠PM2.5,氣溶膠指的是大氣中超細的懸浮顆粒,PM2.5則是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是以往被忽視的致命“殺手”。PM2.5標準,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主要為監測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PM2.5顆粒物。PM2.5指數已經成為測控空氣汙染程度的重要指數。


  PM2.5“殺手”:中國空氣汙染已到駭人程度


  如圖,PM2.5濃度指數達到80的,幾乎都集中在我國華北、華東,空氣汙染程度駭人……


  




  PM2.5“殺手”如何危害你我


  



  致命“殺手”的產生



  氣溶膠PM2.5這些超細粒子,來源分為自然和人類活動產生兩種。自然來源包括火山噴發的煙塵、被風吹起的土壤顆粒以及流星燃燒所產生的細小微粒和宇宙塵埃等。


  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人為,煤炭、石油及其他礦物燃燒產生的工業廢氣,以及機動車產生的尾氣排放,包括散播到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經過一係列光化學反應形成了二次汙染物。


  殺傷原理:越小的,越致命


  這些空氣中的超細懸浮粒子(包括PM2.5),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造成灰霾天氣,濃度越高,則灰霾天氣愈多。


  你如果經曆過嚴重的灰霾天,走在街上,不久你就可以通過咳嗽、吐痰,將空氣中一些“粗”灰塵顆粒吐出來(直徑大於5微米的),但對局部粘膜產生刺激作用,可能引起慢性鼻炎、咽喉炎。


  然而,這種“粗”的顆粒並不是對人體危害最大的,粒徑小於2.5微米(即PM2.5)的“可入肺顆粒”,才對人體有致命危害。


  致命“殺手”:危害極大,卻極難防治


  較小的PM2.5顆粒可以穿透人體呼吸道的防禦毛發狀結構,也就是鼻腔中的鼻纖毛,進入人體內部,引發人體整個範圍的疾病。


  心髒病、動脈硬化:PM2.5顆粒極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PM2.5濃度越高,灰霾天氣越多,發病率就越高,也降低患者的抵抗力。據美國心髒協會估計,僅在美國,被PM2.5顆粒汙染的空氣就導致每年約60,000人死亡。


  肺部硬化、肺癌殺手:它們中有50%會沉積在肺中造成肺部硬化,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在南京,直徑在0.1到2.5微米的細顆粒濃度,在1立方厘米就超過3000個,最大的可接近1立方厘米30000個,是空氣中顆粒物的“主流”。在這些可入肺的粒子中,包含著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多環芳烴等化合物,就是一種致癌物質,是造就肺癌的頭號殺手。


  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粒徑小於0.1微米的顆粒,稱為“超細微粒”或“納米顆粒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們經研究發現,在南京,直徑在0.01到0.1微米的超細微粒的濃度是顯著增加了。這就意味著,南京空氣中飄浮的大部分顆粒是可以留在肺部的,進入血液。這也是折磨哮喘和老慢支反複發作的重要原因。


  而要對付這個致命殺手,卻有致命症結:


  殺手難辨:Pope教授談道:“哪些類型的粒子對人體最為有害,關於這個問題人們仍在爭論不休,我們暫時還不明了,最具危害性的,到底是硫酸鹽,硝酸鹽,還是細微粉塵顆粒。”


  新的混合粒子:現有的最大症結是:PM2.5中各種顆粒混雜,而且經常還產生新的混合粒子,衛星儀器和地麵監測儀器很難去辨別解析出其中的單個粒子。


  在中國,這個“殺手”越來越厲害,似乎已不可根治


  




  “殺手”越來越肆虐



  盡管沒有關於PM2.5的具體統計數據,但各種信息卻充分表明,大陸地區無論東西南北,此殺手已經日益肆虐:


  超細顆粒,南京十年裏增加了五倍;


  長三角地區大氣氣溶膠濃度逐年增加;


  廣州灰霾天氣日益增多,已經極度不適合人類居住;


  東南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蘇、汕尾、深圳、香港不能幸免,中西部地區的內陸城市如蘭州、西安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受空氣中超細汙染顆粒困擾,灰霾天氣逐年增多。


  治理現狀一:PM2.5空氣汙染監測一片空白


  PM2.5的標準,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目前在美國等地,已經建立起了關於細顆粒物的日常監測和公眾通報製度。但在國內,對它的監測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我國至今仍未有法規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公布相關監測數據。除了缺乏政府引導和扶持,相對複雜的監測要求,也讓許多地區裹足不前。


  “要讓這個危害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現形,乃至最終改善我國的大氣狀況,國家必須盡快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細顆粒物監測標準和監測體製。


  治理現狀二:破壞型增長難以遏製,環境治理舉步維艱


  中國經濟“繁榮”其實屬於以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破壞型增長。但經過近幾十年的掠奪式“發展”之後,中國的生態係統已經相當脆弱。然而,在當前縣際競爭的經濟格局下,這種地方政府以政績為主要推動力的發展模式,卻很難得到根本遏製,環境治理舉步維艱,生態破壞依然持續,空氣汙染日益累積。


  真正的的悲劇,是大家得無視致命“殺手”


  




  大家“意誌剛強”、無視“殺手”



  網友戲謔:如果你位於PM2.5濃度紅色區域的正中心,想要呼吸到新鮮空氣就得背井離鄉,穿越千山萬水了。


  這個中心正是北京,而且PM2.5濃度越是嚴重的地區,就是經濟越發達地區,北上廣深之類,可現實是,大家都得千辛萬苦,趕著去那裏吸一口PM2.5,圖什麽?就是所謂的發展!


  這正是這個時代的隱喻,我們的發展,也許正是以犧牲環境和公民健康權為代價的。而且,這樣的趨勢看似不可逆轉。


  特別提醒:早晨別跑步


  上午8點左右和傍晚不宜出門鍛煉。


  “現在我都勸人不要晨練,因為早上的空氣最髒了!”李田主任告訴記者。對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也做了研究,上午8點左右和傍晚前後,大氣中懸浮的細顆粒物排第一和第二,下午濃度最低。因為後半夜到清晨,大氣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一般近地麵容易形成逆溫層,就像是一個大的鍋蓋,把髒東西都“捂”在裏麵,不利於汙染物的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