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2025 (12)
大連俄專與大連工學院的姻緣
我寫這個故事,寫兩個學校,也寫兩群年輕人之間的姻緣。
1949年以後大陸基本實現和平。軍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進入日程。當時中蘇合作,軍隊的現代化需要大批通曉俄語的人才。為此,在大連成立了俄語專科學校。大連自從三國還遼之後為俄國占據,二戰後又被蘇軍占領,有這方麵教學的便利。學員的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高中生,作為大學專科生學成以後分配到部隊或科研機構做翻譯工作。另一部分,則是從部隊中抽調的中高級幹部,經過語言的訓練以後,要麽去蘇聯進一步的接受技術兵種的教育,要麽分配到總部或院校工作。這些幹部在當時共產黨的軍隊裏都是很珍貴的受過相對來說比較多一些的教育,即使朝鮮戰爭打得很激烈的時候也沒有把他們送到戰場上去。
與此同時,在大連另一所學校也正在創建中。這就是大連工學院,即使現在早已經改了名字,它的聲望仍然在,我想國內年紀大一點的人仍然管它叫大連工學院。為了建立這所學校,從全國招聘了很多教師(那個時候還沒有完全把人管起來,人還是可以受招聘全國到處走的)。
這些人中,有很多年輕的女教師。她們之中,有很多與俄專的年輕軍官結為連理。等到她們的丈夫們畢業了分配了工作,她們也就一起離開大連到了全國各地。這些家庭中,也包括我的父母。我小的時候,經常來往的就是這些家庭。他們男的有去海軍的,有轉業去外交係統當大使的,不一而足,女的都是在國內一流大學任教到退休。
大連那時候生活條件很好,父母回憶都是好的印象。三十多年之後,父親離休了,要填什麽表。那時候已經是文革以後講究學曆了。老頭子皺起眉頭看著表格上“學曆”那一檔,說,我也算個大專學曆吧。。。
七十年過去了,他們和她們,都已經成為過去。他們那一代人,對這個現代國家的貢獻,作為後人,我們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