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解釋一下為神馬醫生罷工會導致死亡率降低
先講一個自己做實習醫生時的小故事:
當時管一個80歲老爺爺,又是糖尿病,又是高血壓,又是慢性心衰,心髒瓣膜還不好,平時走路需要拄拐棍,結果摔了一跤,把股骨頭給摔斷了。當時外科醫生說要做手術,當時我也覺得這外科醫生想錢也想瘋了吧,這種病人也要做手術?於是問他,這種手術風險有多大?外科醫生回答,這老爺子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圍手術期的風險並不低,具體不好說,大概圍手術期死亡率或嚴重並發症的發生率應該1%左右吧。接著問:那風險夠高的,為啥還要手術呢?答:老爺子雖然各種並發症比較多,但各種疾病的控製還比較好,應該能耐受手術。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手術,本來他還有機會獨立行走,生活自理,現在就隻能長期臥床,繼之而來的是肺炎,便秘,尿瀦留,泌尿係感染,褥瘡等一係列並發症。。。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而且這些並發症在幾個月後會奪走他的生命。
回到醫生罷工的研究。
最初看到這個研究結果,也曾百思不得其解,於是看了原摘要的討論,和一些評論,大概有了一點點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主要的原因是擇期手術的“急性風險”掩蓋了其“長期益處”。
醫生罷工主要受影響,受延誤的是擇期手術,也就是那些非急診手術。任何手術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風險性,尤其是那些身體狀況並不是最佳的病人,和一些比較複雜出血量有可能比較大的手術。對這些“重病人”,雖然大部分病人還是都能夠耐受,但仍然會存在1-5%的嚴重圍手術期並發症的發生率。這時候就看手術是否能夠帶來更大的利益,值得去“冒險”了。
醫生罷工後,這些擇期手術會取消,一些“急性並發症”會隨之消失,顯得死亡率會下降,但並不等於這些病人在沒有醫生救治的情況下,就“活得長”,也許過上幾個月才能顯示出來,在沒有醫生救治情況下,他們逐漸地死於這些疾病的“非急性”階段。
當然,醫學界越來越多的人士對過度治療過度手術提出“警惕”。
一兩年前,《柳葉刀》就刊載一篇論文,提到美國老年人(享受medicare)中30%的人在死亡前一年接受過住院手術治療,18%的人在死亡一個月前接受過住院手術治療,8%的人在死亡一個星期前接受過住院手術治療。
原文是回顧性研究,沒有辦法評判這些手術是否真的給病人的生活質量帶來提高,但我個人認為,這些手術在一定程度上是過度治療,而且也是美國天價醫療費用的一個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