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顏酒坊

我欣喜地看著萬家燈火,知道自己回到了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快樂的童年,與百分考卷矛盾嗎?

(2013-06-06 08:50:47) 下一個
 
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是針對前幾天雲易的那篇《一個快樂的童年,勝過一萬張100分考卷》而寫。雖然我以前也常常讀雲易的文章,但這次,我完全不能讚同她的觀點。
 
這篇文章裏雖大的失誤在於,沒有考慮到中國的教育方法是基於中國的觀念、文化和製度而形成,就是說,拿處於一個極端的中國小孩繁重的壓力去對應國外相對寬鬆的就業競爭環境,這是脫節的。
 
幾年前我回國時,看到自己侄子輩的孩子們學習負擔很重,以至於讓他們出去自由活動時,他們都玩不出什麽花樣。我很心疼,就對他們的父母說:“把所有校外的功課都減了吧,應當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其實我們也想減,可是大環境就是這樣,我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就不能保證他們快樂的成年。”
 
之後我想了很多,到底什麽是快樂的童年。即使我不去惡意地將“快樂”硬解釋為“短暫的歡樂”,快樂也有很多種。到郊外踏青是快樂,把玩具拆開再裝起來是快樂,跟小夥伴打球是快樂,那麽,有誰能對著我說,100分的考卷不是快樂?鋼琴成功地過級不是快樂?在嚴格的培訓下畫出的素描不是快樂?
 
成功是快樂的,不論對於成人還是兒童。不快樂的,隻是那個到達成功的艱苦過程。或許成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是我相信除了極少數很聰明的和極少數很不聰明但運氣極好的之外,大多數孩子都是資質平常,能讓他們脫穎而出的方法唯有練習。
 
對於“成功”的定義,中國人的觀念顯然也是飽受批評,譬如太功利,太單一,太物質化等等。但是無法否認,即使在美國,“successful”的標準也有它功利的因素。而大部分在中國成長的兒童將來生活在中國,改變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念必須走在改變對兒童的教育方法之前。到底是作為個體的人去適應這個社會,還是呼籲家長們改變觀念再去試圖改變社會的價值觀?我想沒有家長會去冒這個險。
 
記得《雪花與秘扇》那部電影正熱時,我很認真地去讀了原著。當時最大的體會除了感慨女人間的友誼之外,更多的是感慨人對生活的態度造成不同的命運。而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女人要想在那樣極為狹小的空間生活得有尊嚴,就必須嚴格遵守那個空間的遊戲規則,而這個錘煉的過程證明的正是這個人堅強的意誌。將小小的腳裹成那樣畸形的形狀很痛苦,瘟疫來臨時堅持將孩子們鎖在有限的空間裏並且隻吃最簡單的食品很痛苦,擔心丈夫移情別戀卻按照規則為他選擇妾室很痛苦。百合的痛苦與那一份執著的堅持使她最後擁有更完美的人生。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古語其實不虛。
 
當年《虎媽戰歌》這本書引起大討論時,我出於偏見拒絕去看她的書。直到前一段時間城裏再次貼出虎媽的訪談時,我認真地看過之後才明白:原來她是一位好媽媽。她精力充沛、開朗健談,非常愛孩子。采訪中她一再強調培養孩子“自律”的重要,而這正是我所認同的。孩子們的天性是無拘無束、貪玩的。沒有家長的引導,小孩子很自然地會去選擇最輕鬆愉悅的事情去做。當然,玩電子遊戲也有玩出新事業的,但這是特例,不具有規律性。虎媽還提到為什麽丈夫對她在小孩拉琴這個嚴格態度上沒有太多爭執:其實他小的時候也拉過琴,隻可惜他的媽媽聽任他放棄了。這和我認識的一位鋼琴老師的說法也很像。他說:“小時候我的媽媽對我很嚴,不彈琴就不給吃飯,我那時候恨透了鋼琴。不過幸好她這樣嚴格,不然我今天就沒有飯吃了。”這位老師是英國人,可見嚴格培養孩子自律的媽媽哪裏都有。
 
對於小孩自信心的培養,我其實很反對國外這種無論好壞都表揚的態度。真正的自信,應當從公平的競爭中得到勝利來建立。沒有標準的表揚是一種廉價的表揚,如果孩子們錯誤地認為他考試得到什麽成績都可以得到表揚,那麽這樣的自信可以支撐多久呢?其實小孩子每周上五天課,天天都要接觸其他同學,他們的自信與快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某方麵的成功,無論是學業、體育還是音樂。即使國外的學校考試不排名,小孩子們都會知道誰“brainy”,誰不得不去輔導班。考試成績總得100分的孩子,未必都是不快樂的,相反,他們中不乏CCP(cute, cool and popular)。
 
所以我想表達的,是考試成績好壞與孩子們的快樂並不矛盾。隻要家長給與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孩子們都可以有幸福與快樂。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是幫助他們從勞動中獲得成功的果實,而不是單純的誇獎。至於那些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並且將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活下去的孩子們,應當以中國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快樂與幸福。不需要單純地去批評“推媽”,也不必對孩子們在苦熬學海時注入太多的同情或憐憫,因為,他們一次次拿到100分的考卷時的喜悅與快樂,也未必是我等海外逍遙人士所能體會。祝願他們勞有所獲就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inMu 回複 悄悄話 讀舊詩看到留言,好久不見,去哪裏玩了?祝中秋節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