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扯點別的。
最近馬來西亞華裔女演員楊紫瓊真是紅得發紫,憑《天馬行空》或者叫《瞬息全宇宙》得了金球獎,據說還要衝擊奧斯卡。這部以海外華人的生活為背景的片子,按道理應該很受華人歡迎,然而看了之後卻無語。想評論,卻發現一張嘴就要踩雷的感覺,戰戰兢兢。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角色形象就是伊芙琳的丈夫,那個經營洗衣店幾十年沒變化的、無趣又平淡的男子。你說不上他有什麽不好,但是這個人物也沒有什麽特點,我還是穀歌了才想起來他叫威蒙王。可是他又很像典型的中國男人,保守、安分、缺乏幽默感,符合刻板印象。
忍不住想,會不會,海外華人的形象都是威蒙王?隻不過,他經營的是洗衣店,而你經營的是洗車店、二元店,或者電腦上的代碼、Excel、PPT,又或者幾棟投資房?一想到好萊塢的獲獎電影有多大影響,而其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將長久流傳,這個威蒙王將go down in history,我就覺得壓抑。
還好,據說美國又要重播《臥虎藏龍》了,那深沉、大氣又隱忍的李慕白和俞秀蓮可以拉回來些形象。
扯回來說讓我感動的電影。
一個好電影除了觀感外,總要有些打動人的精神內核,不僅僅揭露黑暗,更要看見人性的光輝。這種光輝,隻用一句“愛”來表現是單薄的,更要在故事情節中體現智慧、責任、犧牲、寬容、眼光、胸懷等。
以往打動我們的有許多“美國大片”。《阿甘正傳》裏那不聰明但是堅韌、忠誠的阿甘,《獅子王》裏那雄壯又溫柔的木法沙,《肖申克的救贖》裏用智慧去與惡勢力周旋多年終獲自由的安迪。
有的電影用超大的腦洞、離奇的情節將我們的眼界直接提升一個維度,比如《黑客帝國》、《少年派》,還有的電影裏超越時代的科技感讓人震撼,比如《終結者》、《頭號玩家》。
以前看過很多災難片,比如《後天》《2012》等。在一部我不記得名字的關於火山噴發的電影裏,變酸的河水侵蝕了逃生的小船,年邁的奶奶跳進了河裏,隻為了讓船上的孫子、孫女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我在看《流浪地球2》之後聯想到的都是美國電影,所以直覺上這部電影就是中國人拍的“美國大片”。如果這是出自好萊塢的話,我甚至可以想象它跟阿凡達2爭一爭票房。但是這是一部中國人拍的電影,在目前這樣的國際氛圍中,稱讚它或者批評它就似乎帶有了一種符號,一種態度,有些敏感似的。
除去中國元素,這部電影具有一部大片的其他條件:宏大的場景、驚心動魄的災難、超出當今時代的高科技,故事體現出領導力、團隊合作、拯救和犧牲。
電影也留下許多思考。就像蘇菲的抉擇裏的矛盾,選擇哪條路都會留下遺憾,然而還是要選。電腦係統的絕對理智與人類的情感抉擇到底孰優?你會放下生命快要走到盡頭的妻子,而把生存機會轉給她的父親嗎?你會選擇自己的孩子,還是選擇你並不認可的拯救世界的計劃?
當不可抗拒的災難來時,我們需要用一部分人生命的代價去換取若幹代人之後的不確定的幸福,還是趁最後的幾十年盡情狂歡然後滿意死去?
然而那群人選擇奮鬥、保留文明,並且必須是活生生的人類的文明,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小情感,有愛人、有孩子、有傷痛、有心事。他們也有大格局,有理想、有激情、有勇氣、有胸懷。
網上有對這部影片的批評說“我絕對不會相信一個這樣那樣的國家會去拯救世界”雲雲,我覺得這樣的評論更多是因為他們對中國有意見吧。但當他們這麽說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背離了自己宣揚的公正與客觀,因為直接扣帽子的行為本身就不客觀。
事實上,與其說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宣揚“中國拯救世界”,不如說,中國主張世界團結起來,一起拯救後代的生存和人類的文明。電影裏沒有宣傳仇恨,人類共同的敵人,是即將到來的災難,而不是你我。畢竟,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在太空裏不過就是一個小點,如一粒塵埃,而這粒塵埃,就是我們的一切。
這部電影裏我還看到核武器最好的用處,就是用來保護人類,而不是讓人類互相毀滅。這個想法真是值得讚!
看到月球上的核彈旁的各國宇航員,一排排手動按下核按鈕,也親手按下自己生命的結束鍵,我身旁、身後響起一片抽泣聲。我想起以前看的一本書裏麵講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時,有許多工作人員冒著風險去搶修。後來他們都受到輻射,皮膚潰爛、身體潰爛,而他們的愛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這樣痛苦死去而無能為力。
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福祉而自我犧牲,這種行為不會被利己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讚頌,但上帝的兒子會懂。
雖然我已經過了流淚的年齡,但我仍會為這樣的偉大犧牲感動。
這是一部值得花三個小時和幾個冰棍的錢去看的電影。我也希望孩子們從三個小時的休閑中看到更美好的人性,更廣闊的未來,眼裏有星辰大海,而不隻是生活和稅單。
也許是我自己本來就不太喜歡看美國科幻片的原因。不過現場看電影的場內,下午觀眾本來就不多,電影放了一半,看客就走了一半多。堅持看完的就剩三人。前半部的互打是打的糊裏糊塗,後半部劉德華演的內容又是不清不楚。中間加的感情戲分一點兒也不感動人。唯有最後50歲以上的300人主動出戰到月球上引爆核彈讓我感動了。
順便說一下,流浪地球的第一部拍的不錯,我當時在香港,特地跑到深圳去看的。
蘇顏坊 發表評論於 2023-02-01 18:58:00
回複 '土撥鼠撥土' 的評論 : 我不太理解那些純粹的反中人士,當然也不理解純粹的粉紅,巴不得看見個跳腳的好好討論討論哈哈哈。
google "the wandering earth 2" show time, 在北美應該是不少大城市附近都有幾個影院放映。
MoatCity 發表評論於 2023-02-01 16:08:27
能告訴在美國那兒能看到嗎?
所以說是不同時代的觀念,有說錯麽?
你寫一大篇傳播你的觀念,別人不能說還有別的觀念?
就說殖民地這事,往這麵說是給當地帶來文明與繁榮,往那麵說是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與屠殺。前兩天澳洲女外長說她奶奶在殖民地時期做過女仆,難道不能說那個時候這份工作還不錯嗎?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聲音。
被洗腦是正常的事,自己聽到左邊說話時能主動去聽聽右邊的聲音就好。
其實《流浪地球》這篇小說的創作來源是1982年北大附中初二學生陳星海在當年第8期的《作文通訊》(全國十三所重點中學學生作文選)上發表的《人類文明永生》:)劉慈欣應該不是有意剽竊,但無奈被戰狼架著走,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
劉為什麽後悔?劉的生活土壤是大陸,本職是公務員。
MoatCity 發表評論於 2023-02-01 16:08:27
能告訴在美國那兒能看到嗎?
恐怕反中的真的會跳腳
--------------------------
二十年前的美國片子裏就有:用鑽井機打孔,填上核彈,炸掉即將撞上地球的小行星
哈哈,這明明是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差別好不好。什麽叫做美國人拍不了好電影!
阿凡達,阿凡達2,都是在反思幾十、上百年前殖民主義時代的行為,考慮如何調節本族與異族之間的關係了。
球1,球2,都是在推銷大計劃、大理想,可以為之犧牲掉本族一半人口的偉大事業。加一點民族主義的調料,捎帶捧一捧野蠻的俄國佬。看來有些效果。
這電影好的地方很明顯,不足之處也明顯,這裏就不一一列舉,還是要鼓勵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