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前縣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報告

(2013-09-10 18:00:16) 下一個
台前縣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報告
作者:台前縣抗戰課題組  點擊:1099 次  更新時間:2011-11-3

台前縣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報告

     一、調研工作概述

為係統全麵的掌握台前縣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台前縣召開專門會議,對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統計工作安排部署,對抗戰時期日軍在台前縣所犯的罪行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對全縣370個行政村和健在親曆者逐一調查走訪,還派人員先後到山東省檔案館、聊城檔案館、河南省檔案館查閱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初期檔案80餘卷,同時通過各種途徑查閱各種文史資料、黨史書籍、方誌書籍20餘本,在對搜集的資料進行研究、整理的基礎上,形成本調查報告。

二、抗日戰爭前台前縣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台前縣於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建縣。它位於濮陽市東北部,黃河、金堤河匯流的三角地帶,地型呈犀角形伸入山東。東、南分別與山東省東平縣、梁山縣、鄆城縣隔黃河相望,北依金堤與山東省陽穀縣接壤,西與範縣毗鄰,總麵積393.97平方公裏。現轄7鄉2鎮,共有370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人,耕地27萬畝。台前縣現轄區包括抗戰時的壽張縣的部分鄉鎮和張秋縣的部分鄉鎮。

台前地處中原,曆史上南瀕古濟水,東臨大清河,黃河、大運河交匯,構成水陸交通要衝,為曆代軍事戰略要地。

清初,社會穩定,台前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增長,社會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後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黃河頻繁決口,台前經濟萎靡不振。民國之初,台前經濟有所恢複。後來由於內戰頻繁和黃河不斷決口,台前地區的經濟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一)抗戰前後人口變化狀況

清初及民國,台前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增長,1935年,全縣共有人口150788人, 1946年5月,全縣共有人口145517人(包括傷病殘的3289人),比1935年減少5271人。

(二)抗戰前後社會經濟變化情況

1、農業

(1)、種植業

台前氣候溫暖,光照充足,境內水利條件優越,土壤類型以潮土為主,壤質土占絕大多數,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可以說,台前的農業條件基礎還是不錯的,抗日戰爭爆發前,雖然由於農業種植手段落後,糧食產量不高,然尚能自給。抗戰時期,日偽軍建據點占去了大量優質土地,公路和據點雖受到我抗日武裝經常破襲和炸毀,但屢毀屢建,不僅毀占我土地,而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日偽軍經常進行掃蕩,老百姓經常離家出走,甚至流離失所,有的被日偽軍殺害,大批莊稼被毀,土地荒蕪,糧食無論是單產還是總產都大量減少;加之,日偽軍征糧搶糧,實行“三光”政策,老百姓生活更加痛苦,餓死人的現象經常發生。抗戰前,全縣共有土地442008畝,抗戰期間,被敵侵占損毀土地447畝,荒蕪土地454畝,兩項造成糧食減收901000斤;被敵焚毀搶奪糧食1959500斤,強行征收糧食63775000斤,共計損毀糧食0.666355億斤。

(2)、農具

台前境內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簡陋。主要是傳統的耕作機具。抗戰前,全縣共有大車5261輛,戰爭損失604輛;抗戰前全縣共有小車11296輛,戰爭損失1055輛; 抗戰前全縣共有犁耙耬14553件,戰爭損失犁耙耬2332件。

(3)、林業

台前屬黃河衝積平原,地表土層深厚,適宜各種林木生長。植桑養蠶一直為台前人民的傳統產業;抗日戰爭爆發前,縣境西南清水河鄉一帶,方圓數十裏遍布榆樹;縣境中部有諸多村莊農民栽植白蠟;全縣在庭院、村頭、空閑地方零星栽植果樹,以棗樹為多,30年代,由於連年水患,果樹銳減。抗戰期間,日軍修炮樓、建據點,林木被毀嚴重,尤以日偽據點附近的棗樹(敵偽伐以充當鹿砦)毀壞最多。

(4)、畜牧養殖業

台前地處豫魯平原的中心地帶,氣候條件優越,植被深厚,適宜多種動物的生長。抗戰前,全縣共有牲口18828頭,抗戰期間,損失8623頭,雞鴨鵝等家禽損失更多。

2、工業

清至民國,台前工業基礎簿弱,縣民多以務農為本,兼營棉紡、繅絲等家庭手工業和民間作坊,主要產品有土布、絲織品、白酒、麻紙、粉皮、粉條等,其產品除供家庭生產、生活需要外,少量到附近集市上銷售。抗日戰爭爆發後,家庭手工業和民間作坊都先後停產或倒閉。

3、商業

台前商業,曆史悠久,明、清時期,沿運河張秋、棗包樓等村鎮得水運之利,商業發達,為運河重要碼頭和貨物集散地。清末運河淤廢,商業逐漸衰落。民國時期,為溝通南北往來,台前不少農民於農閑之時,經商推拱車帶紅棗等物下江南,將安徽、江蘇一帶的桐油、茶葉、竹貨等商品運回北方。?

抗日戰爭前,縣城內有大地主蔡如清開辦的錢莊,壟斷銀幣市場。韓家藥鋪生意興隆,鋪店居縣城中心,藥庫及鋪房門麵數十間,西街有曹家藥鋪,賣藥兼治病,鄉下集鎮均有小型藥鋪。還有北大街的金貨棚(絲綢布匹店),東街“美中美”酒館等較大商戶30餘家。鄉間裴城寺集市有江西人開設的銀匠爐,山西人開辦的典當鋪和染房店,商業一時頗盛。抗戰期間,台前境內的商業更形凋敝,1942年底,全縣僅存各種商號17家,資本總額僅3217元;商品交易主要在集會進行。

4、金融、物價

抗戰前,台前境沒有官辦的金融機構,隻有私人開設的錢莊、當鋪。本縣錢莊、當鋪均由富商大戶經營,縣城及鄉村均有,縣城錢莊由大地主蔡如清等幾家富商大戶壟斷經營,以發放錢票(在本地使用)、放債和兌換銀兩等方式獲取利潤。當鋪分散於縣城和主要集鎮,專門經營貴重物品和衣物的典押業務,從中高利盤剝當戶。抗戰爆發後,都先後停辦。抗戰期間,台前縣使用的貨幣主要有冀南幣和魯西幣等。

抗戰前,本地市場物價相對穩定,漲幅較少。1912年至1926年,市場物價上漲22.7%。小麥市場價格由每石(150斤)5元(銀元)上漲至12元,玉米由每石4元上漲至10元。1927年至1937年,市場物價呈坡度上升趨勢。批發物價指數以1926年為基數100計算,1937年為127.5,其間又以1935年11月實行法幣後漲勢較猛。1937年抗戰爆發後,因受戰爭影響,生產萎縮,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物價指數以1936年為基數100,由1937年的110起,至1945年8月上升至4826442,上漲43800倍。小麥由1937年每石18元(法幣)上漲至105元(中儲券),玉米每石由12元漲至85萬元。1945年本縣市場物價月平均上漲率為174.3%。

5、教育:

民國前,台前隻有私塾、義學等多為蒙養性質,民國時期,台前的教育有所發展,1936年,全縣共有高級小學11處,初級小學169處,抗戰爆發後,多數停辦。日偽為實施其奴化教育,偽政權先後辦起小學多處。縣抗日政府於1939年8月建立後,在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創辦抗日小學。1945年,全縣共有抗日高小8處。

6、衛生:

抗戰前,台前境內醫藥衛生事業極端落後,隻有少數私人開設的診所和小型藥鋪,群眾缺醫少藥,加上水災頻患,導致疫病時常連發,有13種傳染病長期流行,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台前境內裴城寺、清水河、尚嶺、玉皇嶺、師家集、侯家廟(今侯廟)和梁家集(今梁集村)7處古老集市,均有小型藥鋪和遊醫。1933年,清水河村喬玉光(女)進陽穀縣北坡天主教醫院學醫,回家後即開始用西藥西醫給人治病。1936年,蓮花池村人楊明憲從山東濟南市楊玉生開辦的“育生大藥房”回鄉,在縣城內開設“濟時醫院”。因人才匱乏,醫療設備簡陋,藥品缺乏,台前境內的西醫發展一直比較緩慢。?

7、交通、郵電

(1)交通運輸

台前舊時陸路交通落後。明、清兩代,南北僅有兩條“官路”,北通壽張、陽穀,南至鄆城、梁山,且為土道,晴通雨阻。清末民初,黃河多股泛濫,陸地交通受阻,京杭運河亦淤廢,南北航運中斷,台前交通一度衰落。台前境內交通落後,農民多係肩挑手推,運輸工具簡陋,主要有土車子、土牛子,小拱車和雙輪畜力大車。1930年,開通壽張沿金堤至濟南客運汽車,因價格昂貴,乘客甚少。日偽時期,壽張經陽穀至聊城開通客運班車,因時逢戰亂,百姓無人搭乘。抗戰時期,日偽軍為加強對地方的控製,強迫群眾先後修複道路4段,總長162公裏。抗日軍民則對敵占區的公路進行多次有組織、有計劃的破襲。

(2)抗戰前,郵政壽張縣城設郵局,區鎮設郵政代辦所,

有縣城至陽穀、張秋、張書安郵路3條,隔日通郵一次,為步班郵政,後開通縣城至裴城寺、侯廟郵路2條。抗戰時期,郵路無法正常通郵。

三、日軍在台前的主要暴行

1937年8月下旬,日軍轟炸壽張縣城,45人遇難。

1938年4月4日,日軍由範縣沿金堤向壽張一帶進犯,行至子路堤村,發現村內有紅櫻槍晃動,遂進村用武力把群眾趕出,將長矛、刀槍收集起來捆在一起,並連人一同帶走。行至村南,該村自衛隊藏佃信、藏學文等23人,手執長矛、大刀奮起截擊,與敵展開肉搏,激戰一時許,藏佃信等23人壯烈犧牲。

1939年3月22日,日軍進攻壽張城,國民黨縣長馮謙光聞訊逃竄。縣第一區隊和縣保安大隊一中隊據守金堤阻擊,後被日軍迂回包抄,死傷19人,撤退到自蠟仝一帶,日軍占領縣城,燒殺搶劫,遇難百姓30餘人。日軍進犯壽張時,路經縣城東北許堤村,燒殺搶掠,闖進許某宅院,將許家大兒媳、三兒媳及孫女輪奸後用刺刀剖腹,慘不忍睹。是日,又竄到北台村槍殺67歲的老漢嶽修林。在東關殺死體弱多病的老實農民陳二。於城內吳家街殺死饃房主人吳景福。北街居民孟召之被抓去為其挑水一夜,天明日軍撤離時又將孟殺死。

1939年5月13日,日軍再次侵占壽張城,新任國民黨壽張縣長王啟新聞風而逃,百姓再次罹難。日軍進城殺人放火,煙霧迷漫整個城區。居民大部外逃,沒有逃脫的婦女不少被強奸,有的被奸後又被殺死。日軍摧殘一日,向梁山進犯,途中抓住東官路村民嶽存新帶路,後將其扔下汽車開槍打死。

1940年3月1日,日、偽軍300餘人進犯抗日三區薑莊,放火燒毀民房200餘間。

1940年9月,日軍由壽張城去馬樓、清水河一帶“掃蕩”,同時闖進玉皇嶺村,將群眾趕到曬場裏逼審,後抓走村民孫學周、王安吉、杜寅鳳等7人,帶到朱那裏村,令其趴在地上任意踏來踏去,後剝光衣服四肢綁起仰麵倒懸吊在樹上,下麵燒起大火,燒得渾身流油,慘叫不止。是日傍晚,日軍返城時行至張莊村,將在根據地抓來的7名“八路軍嫌疑人”砍頭。

1941年5月22日,日軍抓來4名無辜壯年農民,綁在縣城西門外4根木柱上,當作練兵刺殺的靶子。4個凶殘的日本士兵各持刺刀站在10丈遠的一條線上,聽到指揮口令猛竄上去,端起明晃晃刺刀,刺入中國同胞胸膛,後又將刺刀抽出,插進水裏涮去鮮血,反複輪刺,殘無人道。

1941年11月1日至25日,日、偽軍推行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並在根據地中心裴城寺一帶燒毀民房數百間。

1942年9月27日,日、偽軍對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數萬抗日軍民被困台前甘草固堆一帶,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三旅政治委員率部斃傷日偽軍100餘人,帶領群眾突破“鐵壁合圍”。日偽此次“掃蕩”,抗日軍民損失慘重,黨政軍機關和武裝人員傷亡279人,被俘116人,失散813人,被抓走群眾600餘人。日、偽軍對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時,其中一部進犯侯廟鄉西部的村莊,在苗口西北大窪用機槍掃射,逃難婦女、兒童死亡100餘人。行至苗口村,進村打死群眾5人,臨走時放起大火,燒毀民房20餘間。日偽一部行至孫窪村,捉住沒有逃走的村民劉建西,亂刀刺死。在邢莊村東,日軍圍住逃難群眾30餘人,用機槍掃射,死12人,其餘全部負傷。9·27鐵壁合圍時,在清水河甘草固堆以西村莊,逃難群眾被日軍趕到豬圈裏、土坑裏強迫睡倒,誰動一下就是一刺刀,其中有4位青壯年當場被刺死。日軍衝入甘草固堆村後,抓住村民陳廣乾扔入大火中,活活燒死。王伯房的父親為保護抗日人員被槍殺,王勝利祖父被打死。民兵王伯頗父女2人與日軍相拚被刺死。陳廣齊被日軍反複灌涼水數次後殺死。野蠻的日軍還將村民填入井內數人。該村農民被火燒、槍殺、填井死亡達10餘人。

在9月27日的日偽大掃蕩中,縣境東部張秋抗日政府工作人員和獨立營被圍困在夾河套,營長楊朝柄率隊浴血拚殺,擊斃部分日、偽軍突圍,而殘暴的敵人在金堤一線竟向手無寸鐵的群眾報複,架機槍掃射,百姓死傷40餘人。又在顧莊、金莊一帶施暴,用機槍掃射群眾,死傷60餘人 。在朱莊,邵莊茭草地裏,日軍對隱藏的逃難群眾瘋狂的射擊,死傷70餘人。此次掃蕩日軍還利用汽車強行帶走群眾700餘人充當苦工。

1943年10月12日,日軍對根據地又進行大“掃蕩”,竄到嶽樓村後,群眾已大部外逃,未逃出者遭到非人折磨。日軍進村強奸婦女4人(其中幼女1人),有3位農民被捉住毒打後倒栽在水缸裏,待飲足水再拖到地下任意腳踏,用皮鞭抽打。是日,日軍一部在裴城寺“掃蕩”,火燒民房,搶掠財物,返回時在米那裏至曹嶺村10華裏地段內,一路施暴,殺死群眾10餘人。日軍此次“掃蕩”,根據地群眾死傷100餘人。

四、人口傷亡情況

本次調查中,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檔案材料,尤其是原始的“敵偽檔案”,並到聊城市檔案館和山東省檔案館查閱有關檔案。同時,按照行政村和70歲以上老人走訪率“兩個百分之百”的要求,全縣9個鄉鎮都認真進行了調查取證。

(一)鄉村調查上報數據

台前抗戰時期共造成人員傷亡人口3455人,其中被敵人殺死474人、失蹤566人、病餓死亡913人、負傷1129人、殘廢271人、被俘179人,抗戰勝利後日軍遺留的化學、細菌武器等造成45人傷亡。

應該說,鄉村調查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對重大事件、死亡人口姓名的調查是真實可信的。但由於抗戰時間過去60餘年,當事人、知情人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即便健在的人,也有的失憶、有的失語,根本無法接受訪問,相當一部分由於記憶力減退,隻能敘述個大概,所提供的情況往往不完整,遺漏情況甚多,加之部分被調查者把人員傷亡理解成被殺、被害等直接傷亡。所以,鄉村調查上來的數據應該少於實際數字。

(二)檔案材料查證數據

台前縣現轄區包括抗戰時的壽張縣的部分鄉鎮、張秋縣的部分鄉鎮,我們通過查閱山東省檔案館1946年冀魯豫區第二專區八年抗日戰爭人口損失統計表,①得出壽張、張秋二縣人員損失情況二縣人員傷亡情況。

壽張、張秋八年抗戰人口損失統計表(1946年5月)

縣別

被敵

殺害

敵特

暗殺

敵災病

殘致死

流亡失蹤

被抓壯丁

合計

現有人口

被敵打殘

被敵奸淫

染病者

現仍患

病殘者

合計

壽張

879

46

7789

367

664

9745

225139

604

324

3970

4898

張秋

1145

60

1177

800

863

4045

140942

315

203

2794

3312

    

說明:(1)被抓壯丁指被敵俘去長期未歸者;(2)少衣無食者係指目前即沒法維持生活者,包括遭受致殘的孤老孤兒及貧苦難民;(3)遭敵災致殘者係指被敵打殘,打傷致殘,不能恢複健康者,已痊愈者未統計在內;(4)被奸致疾病者係指婦女被奸淫傳染花柳病或其他傷疾,至於被奸淫未殘疾之婦女未統計在內。 

我們認為,上述數據應該是實際數,但鑒於轄區變動,應該對這個數據進行折算。壽張縣當時轄6個區,其中3個區現屬於河南省台前縣轄區;張秋縣當時轄6個區,其中2

個區現屬於河南省台前縣轄區。根據這個情況,目前台前縣

境內抗戰時期人口傷亡的實際數字應該是包括:1946年統計的壽張縣部分,按當時數字的3/6進行折算,1946年統計的張秋縣部分按當時數字的2/6進行折算,是比較接近實際數字的。按1946年的統計口徑折算相加後的台前縣現境內損失情況是:被敵殺害821人,遭敵特暗殺43人,因戰爭造成的災害及病殘致死4287人,流亡失蹤450人,被抓壯丁620人,

—————————————————————————

①山東省檔案館《冀魯豫區第二分區山東部分八年抗日戰爭人口損失統計表》(冀魯豫行署  159—1—16—2)見綜合專題卷第  頁

合計6221人,被敵打殘407人 ,被敵人奸淫染病130人,現仍患病殘者2916人,合計3453人。以上兩項總計9674人。

五、財產損失情況

抗戰之前,台前是一個純農業縣,工業基礎薄弱,大型工廠沒有,小作坊不少。抗戰爆發後,家庭手工業和民間作坊都先後停產或倒閉,由於年代久遠,很難查找熟悉當時工業和其他情況的知情人,所以包括鄉村走訪和查找檔案所上報和查到的財產損失基本上是農業方麵的。

(一)鄉村調查走訪獲取的財產損失數據

抗戰期間,台前境內糧食損失8289516公斤,房屋被燒毀破壞達1086間,牲畜損失5233頭(匹);我們認為,實際數應遠遠大於這個數據,時間過去太久,具體損失東西或數目被調查人不可能記得十分清楚,隻是個粗略的回憶,肯定有遺漏。並且被調查上來財產損失數據隻是個直接損失,至於因戰爭造成的工廠停產、土地荒蕪、糧食減產、人員因傷病、死亡所花醫療、喪葬等費用很難調查得十分具體。所以鄉村上報數據應該是個最低數。

(二)檔案材料查證數據

通過查閱山東省檔案館1946年冀魯豫區第一專區和第二專區八年抗日戰爭財產損失統計表,得出壽張、張秋二縣財產損失情況①  

壽張、張秋二縣八年抗戰財產損失情況(1946年5月)   (單位:法幣元)

縣別

被敵侵占

損毀土地

荒蕪土地

被敵焚毀

搶奪糧數

強征糧數

共   計

縣別

戰爭損失

間數

折價

畝 數

減收

畝數

減收

損失糧數

折     價

壽張

620

620000

643

643000

5124000

124800000

469937000

46993700000

壽張

46350

1402500000

張秋

480

480000

480

480000

503000

44350000

26148300

26148300000

張秋

9110

273300000

縣別

牲畜

大車

小車

梨耙數

共計損失折價

折算為1937年7月的單價

原有

頭數

損失頭數

原有輛數

損失輛數

原有輛數

損失輛數

原有

件數

損失

件數

壽張

34914

19277

8048

948

18040

1667

40000

3900

23895500000

2362

張秋

14380

9987

 5156

576

  10565

998

2440

2064

 

27534640000

說明:1、糧食斤數均按小米計算。2、折價均按目前本區物價折成法幣(魯鈔1元合法幣10元)。大車每輛折法幣30萬元,小車犁耙等每件折法幣2萬元,房間折法幣3萬元,米每斤法幣100元,牲口每頭合法幣20萬元。

對財產損失的計算同對人員傷亡的計算一樣,折算後的結果是:被敵侵占損毀土地447畝,因日軍入侵荒蕪土地454畝,兩項造成糧食減收901000斤;被敵焚毀搶奪糧食1959500斤,強行征收糧食63775000斤,共計損毀糧食0.666355億斤,折價66.6355億元(法幣);抗戰期間損失房屋20005間, —————————————————————————

①山東省檔案館《冀魯豫區第二專區八年抗日戰爭財產損失統計表》(冀魯豫行署  159—1—16—1)見綜合專題卷第   頁

折價600.5億元(法幣);抗戰期間損失牲口8623頭,折價172.46億元(法幣);戰爭損失大車604輛,折價18.12億元(法幣) ;戰爭損失小車1055輛,折價21.1億元(法幣);損失犁耙耬2332件,折價4.664億元(法幣)。

我們認為,1946年抗戰剛過去,這個統計數據應該是真實的,但也不全麵,僅是直接損失統計數,至於因戰爭造成的工業停產、商號停業、學校停辦、學生停課以及傷亡人員的醫療、喪葬費用等未進行統計。對這一塊,隻好在文獻資料中進行查找並估算。

(三)文獻資料查證的社會財產損失情況

抗戰時期,台前有國民黨政權、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及偽政權,管轄區域各異。現搜集到的資料很不完整,有的沒有相關資料,因此這方麵的財產損失無法作數字計算。

1、農業

(1)、種植業

抗戰期間,蔬菜、瓜類及部分經濟作物損失,因無資料,無法估算。

(2)、畜牧業

抗戰時期,雞鴨鵝等家禽損失,因無資料,無法估算。

(3)、林業 

日軍侵占後,因修炮樓、建據點,大肆砍伐樹木,因無這方麵當時的資料,無法計算。

2、工業

抗戰期間,家庭手工業和民間作坊,都先後停產或倒閉,由於沒有當時資料,損失價值無法估算。

3、財政、稅務

抗戰時期,縣財政收入以國賦、田賦附捐為主,另有少量的工商稅及地方公產收入等,抗戰時期,日偽軍征收的稅收應不低於縣財政的標準。因無資料,無法計算。

4、文化教育

抗戰時期,全縣教育多數停辦,為實施其奴化教育,偽政權先後辦起小學多處,對全縣教育開設“修身課”、“日語課”和“軍事課”,以“中日唇齒相依、敦睦鄰邦”為中心課題,大肆販賣“親日至上”、“日中親善是生存的唯一保障”等貨色。大力向學生灌輸“日本人來中國是為了幫助中國,是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等論調,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凡發現不按其要求做的學生,除拳打腳踢外還加以“對日本友邦不尊重”的罪名。全縣教學秩序十分混亂,教育受到嚴重摧殘,這是精神財產上的巨大損失。

5、傷亡人員的醫藥、埋葬費用

抗戰時期,烈士的喪葬費及烈士家屬的憮恤金和傷殘人員的醫藥費用,因現存資料無記載,無法進行估算。

(6)勞動工日:因無資料記載,無法估算。

其他:日軍占領壽張、張秋期間,俘捕我抗日武裝及群眾653人,部分被押回日本,充當其奴隸,受盡非人折磨,死亡者不在少數。日本投降後,個別幸存者也是“談虎色變”,有的曾寫回憶錄對日本進行控訴。這部分損失應該是巨大的,但不好估算。日軍價值不好估算。抗戰期間,被日軍破壞的街道、建築等基礎設施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等其他方麵因無資料,無法估算。因日軍軍造成的工業停產、商號停業、學校停辦、學生停課,無法估算。

六、結論

經過緊張調查,我們本著對曆史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以事實為依據,還曆史本來麵目的原則,盡可能地把抗戰期間境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數搞清、搞準,做了最大努力,每一名有名有姓的傷亡人員和重大事件的財產損失都有有效證據支持,並編製大事記510條,對各種材料進行了整理歸檔。根據鄉村走訪調查,結合檔案和文獻資料的查證,我們對各種數據進行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綜合分析,形成了最終結果。

(一)人員傷亡情況

經查,現轄區內抗戰時期人口傷亡為18520人,其中直接傷亡2965人(死911人,傷殘1488人,失蹤566人)。間接傷亡15555人(被俘捕653人,因戰爭造成的災害及病餓致死3185人,因戰爭造成災民11667人,被日軍掠去充當勞工50人)。 

(二)財產損失情況

1、居民財產損失

經查,現轄內居民財產損失情況是:土地901畝,糧食66635500斤,房屋20005間,牲口8623頭,大車604輛,小車1055輛,犁耙耬2332件,共計折當時法幣883.48億元,如按當時小米每斤1元的物價指數,折合現人民幣8.8348億元。其他無法作數字計算的也應不少。應該說日本軍國主義給陽穀人民造成的物質、人員及精神傷害是巨大的,統計的數字僅能說明一個方麵,再大的數字也代表不了日軍給陽穀人民帶來的痛苦。隻到今日,許多當年的知情人、見證人談及此事都捶胸頓足、氣憤填膺,有的聲淚俱下。

曆史是麵鏡子,落後就要挨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極大恥辱。我們要始終牢記曆史,全國56個民族要團結一致,擰成一股繩,大力加快發展經濟,同時,要把國防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縱觀當今世界風雲,美國獨霸世界,日本的極右勢力一直篡改曆史,否認侵略罪行,妄圖恢複其軍國主義之夢,稱霸世界。近年來,曆屆日本政府不以本國曾給亞洲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為恥,試圖修改其《和平憲法》,不斷加強其軍事實力,並憑借其經濟實力在國際上欲謀求重要的一席之位,亡我之心不死,我們應該有這個清醒的認識,時刻敲響警鍾。高度重視、發展高精尖國防技術,建造國家防禦係統,把我們的國門築牢,為建設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實現全世界人類的和平貢獻一份力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