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金華抗戰時期傷亡和財產損失報

(2013-09-10 17:23:46) 下一個

金華抗戰時期傷亡和財產損失報

 

日軍轟炸金華。

 

抗戰勝利65周年圖片展。

 

        歲月流逝,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從1937年9月26日日軍在金華火車站投下第一顆炸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8年浩劫,給金華人民造成的巨大傷痕與沉痛記憶,卻無法抹去。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中國遞交了投降書。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抗戰勝利65周年的日子裏,在金華市委、市政府領導重視下,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等部門曆時3年多收集資料、整理、編撰的《金華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資料匯編》一書,今天正式發行。這本書詳細刊錄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抗戰期間金華各地主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以曆史之慘痛教訓鑒今日之和平發展。

 

        曆時2年半的調查

 

        走訪了全市近5萬民70歲以上的老人

 

        昨天,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有關人士介紹,多年來,有關金華各地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報告散見於各種版本資料,但全麵、詳細的卻不多見。隨著時間推移,抗戰期間的受害者、幸存者和目擊者陸續辭世,當年的一些曆史細節也會隨之慢慢消失。如不及時搶救,將會給後人留下永久遺憾。

 

        根據上級有關精神,在金華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重視下,2006年3月,金華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調研工作在全市展開。金華市黨史研究部門先是曆經1年零1個月,開展了紛繁細致的資料查找工作,共查閱檔案資料1萬餘卷,摘錄文字資料80多萬字,複印檔案1.5萬多頁。

 

        同時開展的社會調查工作至2008年5月才結束,共采訪了4.8萬多名70歲以上老人,收集座談會記錄、采訪筆記、證言證詞等口述資料近200卷。

 

        “一些村子很偏僻,但隻要有上年紀的老人,我們都會帶著錄音筆、記錄本前去采集資料,有時真可謂是跋山涉水。”參與這項工作的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陳瀾濤介紹,為了這一工作,除了黨史係統長期聘用140餘名調研人員,金華各縣(市、區)的鄉(鎮、街道)、村兩級投入力量達2700多人。

 

        金華抗戰血淚史三大特征:

 

        轟炸多、螢石礦盜采嚴重、細菌戰受害廣

 

        這本厚達558頁的《金華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資料匯編》,分調研報告、專題研究、檔案資料、口述曆史、大事記等篇章,以近乎全景式的視角記錄了抗戰期間,在侵華日軍鐵蹄之下,金華大地和金華人民遭受的傷亡、困厄和財產損失。

 

        書中記載,整個抗戰期間,據不完全統計,金華地區人口傷亡總計29106人,社會財產損失共計1.83億多元(當時的貨幣價值),居民財產損失共計2.04億多元。日軍暴行在金華大地上奴役百姓、燒殺擄掠、無惡不作,致使很多災民流離失所,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礦藏、林業等資源受到瘋狂掠奪。

 

        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金華地區遭受侵略,還有三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遭受轟炸多。從1937年9月26日,日軍第一次對金華火車站進行轟炸以來,有據可查的轟炸就多達數十批次四五百架次,可謂狂轟濫炸。1938年11月25日《申報》第二版的一篇題為《日機連日分批,大舉炸浙東》的新聞就詳細記錄了其惡行。

 

        二是對武義、義烏等金華境內的螢石進行瘋狂盜采。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時,侵華日軍第十三軍的作戰命令中寫到,“在金華一帶,螢石埋藏量達350萬噸,武義占90%,品位達80%以上,居亞洲第一,每年可向日本提供15萬噸螢石,實為日本國鋼鐵工業之必需。”日軍將武義列為此次戰役中的永久占領區。

 

        三是日軍在金華地區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細菌戰,其時間跨度之長、分布麵之廣、受害人數之多,為國內少見。

 

        除了資料和數據,更為直觀的是一些老人對抗戰的回憶。書本內還輯錄幾十則口述曆史,記者翻閱後,摘錄了兩則以助讀者了解當時金華受侵略之現實情狀。

 

        口述曆史一:

 

        三次被鬼子抓住死裏逃生

 

        外公、嶽父都死於抗戰期間

 

        2006年9月14日,抗戰課題調研工作人員采訪了時年81歲的楊德光老人,當時的楊德光老人滿頭白發,戴著一個黑框眼鏡。他回憶起 1940年以來,金華城裏和老家傅村楊家遭受日軍侵略的情況。他介紹,1940年的他已16歲,當時在金華城裏一家山貨行當學徒。那幾年,日機飛機不時飛到金華縣城上空投炸彈。據老人回憶,有一次日軍前來轟炸,他先是躲在人民廣場附近的一個棚內,之後又跑到江邊。隻見到處是一片狼藉,江邊躺著很多屍體,路邊的樹枝上掛著斷了的手腳,還有很多衣服,都是血淋淋的。

 

        “我看到有一個人被飛來的彈片攔腰截成兩段,當時就沒救了。”楊德光回憶。

 

        從1944年上半年到1945年3月,楊德光還先後三次被日軍抓去幹活,雖然每次都找機會逃了出來,但第二次逃回家還生了一個月的病。

 

        1944年夏天,楊德光還感染了細菌,腳上生瘡、潰爛,至今還留下傷疤。當年冬天,日本鬼子掃蕩時,還將他的外公、70多歲的傅啟興殺害。

 

        對老人來說,日軍侵略金華這段記憶是黑暗和痛苦的,並且是一輩子的。直到他後來結婚了,還被告知,他的嶽父也是在那個時候爛腳,因無法治愈而死。

 

        口述曆史二:

 

        村裏1/3家庭受細菌戰毒害

 

        10多戶人家全家死絕

 

        出生於1933年的豐誌壽也向抗戰課題研究工作人員口述了一段曆史。在這段曆史內,有些場景令人觸目驚心。

 

        他回憶,當時湯溪縣城經常遭受轟炸,人們除了無家可歸,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滅絕人性的細菌戰。從1942年秋冬至1945年,他所在的湯溪村的300多戶人家就有1/3左右的家庭受細菌戰的毒害,患霍亂、鼠疫、傷寒、炭疽而死亡的有108人,全家死絕的有村民貢桂元等10多戶人家,一家死亡四五人的也有鄭增喜、潘秀琴等多戶。豐誌壽自己家也死了姐姐、小外甥,死得很可憐。

 

        其中整理的材料有一段這樣寫道:“白天人還是好好的,到了晚上就口吐白沫、發高燒、手腳抽筋,到了次日清晨就死了。當時農村、城裏人煙淒涼,陰森森的慘不忍睹。”

 

       當時的豐誌壽還曾逃難到附近的一座小山,住在臨時搭建的小鋪內,後來又感染異症,左手肘、左腳潰爛、流膿血達二三年之久。

 

        金華財產損失、人員傷亡大事記:

 

        1937年9月26日上午10時,日機首次空襲金華火車站,投彈6枚,炸死20多人。

 

        1939年5月13日深夜,日軍飛機夜襲金華縣城,慌亂的人群湧向婺江上的臨時浮橋,有80多人溺水身亡。

 

        1940年11月27日,日軍在金華上空撒下白色小顆粒異物,後感染人群鑒定為鼠疫,至當年年底,金華因患鼠疫死亡160人。

 

        1941年4月22日和5月16日,日軍轟炸金華縣孝順鎮,炸毀燒毀房屋1648間,死亡18人,800多米長街盡成瓦礫。

 

        1942年9月,義烏崇山村出現鼠疫患者並死亡,接著疫情迅速擴大,導致該村405人死亡。同年,東陽歌山鎮、武義馬昂村、蘭溪縣城等多地暴發鼠疫,傷亡慘重。

 

        1943年1月1日,日軍到東陽鳳山樓西宅一帶“掃蕩”,殘殺村民20多人,燒毀18個村的1000多間房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