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衝繩的“中國遺風”:福建後裔主政 每年有祭孔大典

(2013-05-20 01:36:28) 下一個

衝繩的“中國遺風”:福建後裔主政 每年有祭孔大典

2013年05月19日 02:22
來源:新京報

 

石敢當的石碑在衝繩時常可見。

位於衝繩那霸市的孔廟。

衝繩著名的“守禮門”,得名於明萬曆皇帝賜給琉球國詔書中的一個詞:守禮之邦。

康熙賜給琉球國王的匾額:中山世土。如今隻有複製品。

原標題:衝繩的“中國遺風”

衝繩,古稱琉球。從上海坐飛機,不到2個小時就可抵達首府那霸。

衝繩在日本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是日本,卻又不那麽“日本”。

曆史上,有三個時間節點影響了現在的衝繩:

1372年,朱元璋派遣使臣向琉球群島上最大的王國中山宣諭,中山國開始向明朝進貢,衝繩開始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1609年,日本九州的薩摩軍入侵琉球,琉球王國開始“日本化”,並於1879年成為日本衝繩縣。

1945年,美軍占領衝繩,並在此後的近三十年間予以管治,直到今天,仍是駐日美軍基地所在。

中國、日本、美國,在衝繩身上,都刻下了印記,形成了她特有的“混血”風情。

正如一首琉球民謠唱的那樣:“從中國的時代到日本的時代,又從日本的時代到美國的時代,衝繩真是瞬息萬變啊。”

而因與中國的關係開始得最早,曆史也最為悠久,所以,時至今日,衝繩的中國遺風,依舊隨手可拾。

<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福建後裔主政衝繩

在衝繩首府那霸市西北部,有一座著名的“福州園”,園內模仿福州名勝,修建了樓台閣榭等建築物。這座園林雖是上世紀末才修建,但其原址,就是曾由中國派去衝繩的漢人居住的地方:久米村。

衝繩是古代琉球王國的所在地。最初的琉球群島,並非一個統一的王國,而是各派林立。琉球群島最大的衝繩島上曾有三個國家,中山、南山和北山,其中又以中山最為強大。

1372年,中山向明朝進貢,次年,南山和北山也相繼進貢。15世紀,中山統一了琉球,建立了獨立的琉球王國,自此一直和中國維持著進貢朝奉的體製,並且沿用了明朝所賜的“尚”為皇族姓氏。1392年,朱元璋派遣了福建省善於造船航海的“閩人三十六姓”到達琉球,這些人來到琉球後,自成一聚落,這個最初被稱為“唐營”的村落,就是現在的久米村。

因為來自中國,久米村人很受琉球王室的重視,後來還出過琉球王國最有名的兩位政治家:鄭炯和蔡溫。兩人先後都曾擔任過琉球王國的高級行政長官。如今的衝繩縣知事仲井真弘多,就是當時從福建過來的蔡姓人的第十九代後裔。

久米村現在還有孔廟,每年還會舉行祭孔大典。

<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首裏古城麵向中土

另一處跟中國有關的遺跡,在那霸市的首裏古城。它曾是古琉球的都城,宮殿壯觀威儀,可惜卻在二戰中毀滅殆盡。後來日本撥款重修了首理城,如今是衝繩必看的旅遊景點。

首裏,得名於明萬曆皇帝賜給琉球國的詔書中的一個詞:守禮之邦。這四個字被刻上匾額,高懸在首裏古城最顯眼的一座中國風格的牌樓上。

這座牌樓被稱為“守禮門”,在今天複修後的首裏古城依舊可以看到。

守禮門成為了整個琉球群島最重要的代表性建築,也因為代表著琉球文化,而被印在了2000日元紙幣上。

有意思的是,首裏城正殿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東朝西,麵向中國方向。這並非是建築師的失誤,而是因為西方是琉球當時的宗主國——中國所在地,為顯示“歸慕之心”,琉球所有皇家建築都偏向西方。

首裏城正殿內原懸掛著中國皇帝賜給琉球國王的9塊匾額,但全在二戰末期隨著首裏城一起灰飛煙滅。如今,這裏隻複原了3塊,分別是康熙皇帝的“中山世土”、雍正皇帝的“輯瑞球陽”和乾隆皇帝的“永祚瀛壖”。

現在,首裏城每年元旦,還要由演員扮演國王和宮女,向中國方向遙拜。

<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衝繩獅子亦數不清

除了古代的遺跡,現代衝繩也仍舊保留了很多中國“元素”。

北京有句俗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行走在衝繩,也處處可以看到各種獅子的身影。雖然衝繩的民居和日本本土差不多,但在許多民居的入口處都會有一對石獅子。

擺放獅子的風俗是14世紀時從中國傳入的。同中國一樣,衝繩人也認為獅子有驅魔辟邪鎮宅的作用。

在衝繩旅遊,無論是政府、議會、大型百貨公司門前,還是各家各戶門前,以及路口、橋頭,總會看到一對或幾對獅子。此外,屋頂站著獅子、牆上鑲嵌著獅子、旅遊商店中擺著獅子的紀念品,獅子幾乎已成為衝繩的一種象征。

而更令人恍如置身中國的,還有“石敢當”。

衝繩的街頭,每到丁字路口,時常能看到形狀不同、刻有“石敢當”三字的石碑。

“泰山石敢當”是中國古代的習俗之一,始自唐代,一般會在丁字路口立碑:上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寓意鎮魔辟邪。如今,中國的“石敢當”已不再隨處可見,但在衝繩,這一風俗卻保留了下來。衝繩的“石敢當”不僅立於街頭巷尾,在旅遊商店還有各種工藝品售賣,成為衝繩一大特色。

<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衝繩古樂哼中國腔

中國文化還深深嵌入衝繩飲食中。

日本料理以生冷食物居多,較少用油炒食物,但衝繩最有名的美食,卻是炒苦瓜與豬肉。青苦瓜是衝繩當地的特產,衝繩人一般是用青苦瓜切片,與豬肉片翻炒後再加入雞蛋翻炒。在衝繩,很多居酒屋的開胃前菜是豬耳朵,此外,燉豬腳、豬腳拉麵等也都是衝繩常見美食。

品嚐完衝繩美食,可以再欣賞當地藝人的彈唱。琉球特有的樂器叫“三線”,與福建傳統樂器“三弦”很相似。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修衝繩音樂的博士生葉佳穎對新京報記者說,衝繩的傳統音樂稱為“琉樂”,其中的“琉球禦座樂”就是明清時傳來的音樂,當時專門用來與中國使節交流時使用。葉佳穎說,“琉球禦座樂”使用中國樂器演奏,使用明清官話進行演唱,而在行進遊行時使用的“路次樂”也受到中國鼓吹樂影響。

衝繩人過端午節,會劃龍舟,也會在四月過清明節。據說,祖先是中國人的衝繩人,清明節供奉的食物也與中國一樣。

衝繩曾有學者渡名喜明,沿著廣州、福州、上海……一路“尋根”至北京。當走進紫禁城的午門,他說,“我們的祖先與中國間的文化不是相互交流,而是一邊倒地從中國引進,之後仔細消化,才創造了‘琉球文化’。”

本版采寫 新京報記者 高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