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乘清朝收複新疆之際吞琉球 琉球國求救無門

(2013-05-15 04:24:50) 下一個

日本乘清朝收複新疆之際吞琉球 琉球國求救無門

2013年05月14日 14:02
來源:世界新聞報

 

當年的求助信中說: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厲鬼

趙山河

近日,中國社科院學者在《人民日報》上刊文指出,按照法律,不僅釣魚島屬於中國,琉球的地位也可再議。發表在中國黨報上的這篇文章一下子刺中了日本的痛處,在日本政界和媒體界激起強烈反應,日本政界要人紛紛向中國表達抗議。但《衝繩時報》卻在5月10日指出,雖然日本政府向中國進行了抗議,但是日本“用武力吞並衝繩(琉球)強製合並”的曆史卻是事實。

琉球在東亞曆史中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國家。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3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琉球三國都是與日本曆代政權平等交往的國家。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楊戴出使琉球三國,分別冊封了三國國王。琉球三國也明確表示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屬。幾年之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

此後,琉球國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製度隔年進貢,謹守臣節。明朝滅亡後,琉球繼續與清政府保持了藩屬關係。1609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島津氏遂率軍攻打琉球,俘虜了琉球國王尚寧,逼其寫下誓文,每年向薩摩藩輸糧8000石。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位靠其南部而且弱小的琉球成為日本眼中的第一個獵物。就在日本試圖侵略琉球的時候,“牡丹社事件”為日本人徹底占領琉球並染指台灣提供了借口。

1871年11月27日,66名前往中國進行朝貢和貿易的琉球人,在回國途中因遇到大風,船舶漂流到了台灣,被不明就裏的台灣土著牡丹社民誤認作敵人,殺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政府護送回國。“牡丹社事件”的當事人一方是中國子民,一方是中國藩屬國的臣民,本與日本無關,但日本卻蓄謀借此機會吞並琉球,並借機插手台灣。

1873年,日本使者副島種臣和柳原前光來到中國,他們本是來換取3年前與清政府簽訂的《天津修好條約》和《通商章程》文件的。但到達北京後,副島種臣前往禮部商討覲見同治皇帝的禮節,而副使柳原前光則前往總理衙門,拜見了辦事大臣毛昶熙和董恂。他分別與兩位大臣談起了不久前發生的台灣土著殺死琉球人的事件。毛、董二人在談話中無意流露出“殺人者皆屬‘生番’,係化外之民”的意思,結果被日本人抓住了話柄,強詞奪理地說這些“化外之民”不歸中國政府治理,進而表示否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代表”琉球出兵台灣找借口。

就在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意圖疏於防範的時候,日本人對台灣發動的侵略已經開始了。最終,在英美兩國的調停下,清政府答應給日本撫恤銀10萬兩,在台建築費40萬兩,先付10萬,其餘40萬在12月20日日本退兵後支付。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了《北京專條》。隨後,日本軍隊陸續從台灣撤走。但李鴻章卻為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北京專條》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清政府在條約中承認了日本為被殺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這就等於將琉球這個一直依仗中國扶持的小國推到了日本的魔爪之下。

《北京專條》簽署後的第二年,日本派兵進駐琉球,並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號,不再向清政府入貢。眼見形勢不妙,琉球國向宗主國清政府告急,派遣尚德宏到中國求助。尚德宏到達福州後,向閩浙總督何璟和福建巡撫丁日昌說明此事,又通過他們向清廷急報。但清政府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這反使日本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變本加厲。

1878年4月,日本政府悍然決定廢琉球為郡縣。雖然琉球上下並不甘心亡國,但囿於國力弱小,無力抗衡日軍。日本政府令琉球國王尚泰到東京聽候處置。當時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東京,親自哀求日本政府暫緩國王赴日的行期,以為緩兵之計。此時的琉球一心巴望清政府能夠救其出水火。8月30日,日本政府在何如璋按照清政府旨意的喋喋不休的交涉聲中,正式宣布改琉球為郡縣,聲明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由日本外務省處理,琉球終於沒有逃脫被日本吞並的命運。

此時,身在中國的尚德宏趕緊向李鴻章呈上了一封求助信,表示日本要“滅數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憂臣辱”,“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厲鬼”,懇請清政府“威惠於天下”,希望能“速賜拯援之策,立興師問罪之師”,救琉球國於水火。但琉球問題此時正好跟阿古柏侵擾新疆的事件碰到了一起,清廷當然無法傾注全力拯救琉球。麵對尚德宏的哭求,清政府在猶豫不決之中讓日本占了先機。

但清政府畢竟不能對此袖手旁觀,聽任琉球滅亡。1879年3月,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來到中國。在與格蘭特的會談中,李鴻章詳細介紹了琉球一案的來龍去脈,並希望利用格蘭特的特殊身份從中斡旋。但格蘭特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濃厚的“冊封”、“藩屬”等概念,調停始終不得要領。在調停時,日本人拿出了清廷在《北京專條》中埋下隱患的條款,使格蘭特啞口無言。

1879年4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組成的隊伍,前去鎮壓了已有200年不設軍隊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說將王室強行遷移到了東京,並廢除藩政改為由日本政府直轄的衝繩縣。至此,獨立的琉球國被日本徹底收入囊中。

本文為《世界新聞報》供鳳凰軍事稿件,未經書麵許可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