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人為什麽要向中國移民

(2013-02-21 03:14:55) 下一個
日本人為什麽要向中國移民
日本,中國又沒招他惹他,他為什麽要來侵略呢?
一個小小的日本為什麽要侵略一個比它大的多的中國呢?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大的問題,涉及中日戰爭廣闊而複雜的曆史背景,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地理等種種因素、以致我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才能簡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看過日本拍攝的電影《日本沉沒》的兄弟就大體理解日本為什麽侵略中國了。

日本作為島國民族的民族危機意識很強,自己國家的危機可以預測,領土狹小並且地殼不穩定, 人口眾多,資源極端匱乏。

地震,火山,海平麵上升,隨時會導致日本領土可能會沉入麵前世界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但是日本生產力和技術卻是世界第二,人口文化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

這樣一個優秀國家一個優秀民族一定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這是日本人的幸福也是全人類的幸福.

但是劣等的中國人占有那麽多的土地那麽多的自然資源卻沒有能力利用甚至浪費,日本人是很痛心的.日本國為了本國優秀的子民,為了所有先進的東西能夠在世界上繼續發展下去,她必須尋找其他的領土,中國大地理所當然成為日本覬覦的對象,按人類正常的思維方式和當時世界的大環境,日本一定要侵略中國的.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小小的島國,國土麵積狹小,資源嚴重匱乏,卻有1.3億人口。國內生產生活所用的原料主要靠從別國進口。據日本官方網站發布,日本的資源狀況大致為:日本礦產資源極端貧乏,現代大工業生產所需主要原料、燃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對外依賴度為84%,其中鋁100%、鎳100%、磷 100%、石油99.7%、天然氣94.5%、鐵礦石99.6%、鋁礬土100%、煤85.1%、鉛84.9%、鋅66.9%。
日本糧食不能自給,因而主要以水產品為主食。

糧食、石油等是關係一個國家戰略獨立自主地位的重要的戰略資源,如果這種資源嚴重不能自給自足的話,一但國際局勢突變,別國切斷其資源進口渠道,這個國家將會很快因資源不足而垮掉。日本就屬於這種類型。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同誌曾作過透徹的分析: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於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摘自《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從地理規模來說。日本的麵積是37萬多平方公裏,隻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國,卻連年不斷的對外發動戰爭,給亞洲的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帶來了罄竹難書的浩劫和災難。
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是從1931難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也不是從1874年日軍侵略台灣開始的,而是從16世紀中國的明王朝時就開始了,那就是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騷擾和侵略。

明朝的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世紀中葉,日本這樣一個島國能夠嚴重威脅本朝(即明朝)東海沿岸各省的安全,這種現象是很難理解的。合乎邏輯的倒是本朝的士兵應該越海進攻日本。因為當時的日本不僅地狹人稀,而且幾十年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內戰頻仍,法律和綱紀可謂當然無存。本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被一個極有組織的文官集團所統治,中央指揮地方如身之使臂,極少發生抗命的事情。同時我們這個帝國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人數多達200萬。
但是,擁有200萬軍隊的統一的明王朝卻絲毫沒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導師並未統一且內戰頻仍的小日本大有吞並中國的企圖。16世紀末,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就說:“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滅亡中國,天皇居北京。”可見地盤不大的日本野心實在大的驚人。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這個問題倒是喲嚴格答案:日本列島是一個蠶,中國則是一片桑葉,蠶就是要吃桑葉。日本的老師就在課堂上給自己的學生灌輸這個觀點:日本的形狀像一個蠶,支那則像個桑葉,蠶吃桑葉天經地義,否則蠶豈不要餓死嗎?
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說。

要回答日本為什麽要侵略中國,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國的情況。

從日本方麵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國,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國。前者解釋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後者則回答日本侵略中國的可能性。
從中國方麵看,日本之所以將中國而不是其他國家作為主要侵略的對象,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塊“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於日本用兵;更重要的願意是中國國力衰弱,中華民族存在著重大的弱點和缺陷,給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機。

第一個問題:從日本方麵來看,它為什麽要侵略中國,為什麽想侵略中國?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在哪裏?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根子還在於它的民族文化裏存在著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那麽,日本為什麽會形成軍國主義傳統呢?
1
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關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一個名詞。但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麽貨色?它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日本有什麽樣的作用和影響呢?
日本曆史上曾經經曆了很長的戰國時期。大名領國群雄割據,混戰不已,並逐漸形成了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個武士政權——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武家習氣”,“弓矢之道”與中國的儒家理論相結合,就形成了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等一整套封建倫理規範,統稱“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識大大強化了,它不但從倫理關係上加固了武士階級,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個行為特征更加明確了。中國儒家理論所倡導的儒雅之風,不但沒有使日本武士變的像中國儒生那樣弱不禁風,反而給嗜殺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和文墨之間達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經常為試而砍殺路人,然後彬彬有理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說聲“對不起”。這典型的體現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質彬彬和凶殘嗜殺的雙重性格。這也是日本武士和西方強盜的不同之處。在武士統治的數百年間,武士道一直被作為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內容而加以宣揚,武士道潛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強烈的尚武特點。
明治維新推翻了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廢除了武士的等級,但武士道卻被日本統治者作為主導性的倫理傳統繼承下來。用以向國民進行灌輸,甚至將武士道精神滲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中,千方百計的培養青少年的殘酷心態。比如,為了培養小孩子的膽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場取死人頭,誰敢做就給誰獎勵;給小孩喝紅色的堡湯,讓他體驗喝血的感覺。
2
與軍國主義密切相關的第二個因素是天皇製
天皇製政體是明治維新保留的除了武士道之外的另一個封建殘餘。日本的天皇製有兩個特點:一是萬世一係,從未改姓,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對天皇有著絕對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實權。天皇製的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於軍事領域。日本軍隊實行所謂的統帥權獨立製度,即軍隊的指揮權不歸內閣而歸天皇,日本軍閥可以借助天皇的名義隨意對外用兵,日本的政黨體製對日本軍方不起約束作用。可以說,軍國主義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製,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礎。

綜上所述,中國強大,日本衰落是中日和平的唯一先決條件。一旦這一平衡被打破,哪麽日本及中國的悲劇依舊會重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