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人盜掘中國帝王陵墓史實:日軍配備文物搜集員

(2012-10-07 06:46:10) 下一個
日本人盜掘中國帝王陵墓史實:日軍配備文物搜集員   來源:北京晚報     倪方六      中國和日本比鄰而居,然而從古至今,我們的這個鄰國卻是長期覬覦中國優秀文化資源的國家之一。曆史上,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侵占中國領土,還一直覬覦中國文物。自清末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搶掠走大量中國館藏、地麵文物的日本人還不滿足,又直接以“考古”的名義,盜掘中國地下文物!      盜盜      侵華日軍配備“文物搜集員”       中國古代帝王陵成盜掘重點      早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便根據顧問九鬼隆一的《戰時清國寶物收集辦法》頒布了《敵產管理法》,要求“搜集”被占領國的圖書、文物。      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國文物被搶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是中國文物最大的流散地、收藏國,其國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無不藏有中國寶物。      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侵華日軍各部都配備了“文物搜集員”,他們受過專門訓練,具有一定的文物專業知識。每占領一地,“文物搜集員”便對當地文物、古籍進行全麵搜刮。      同時,日本又派遣各種“考察團”來華並分赴到各個地區,對文物、書刊等進行搜索和甄別。除了軍方以外,日本還成立了一些劫掠中國圖書、文物的專門機構,如“滿鐵調查部”、“中國中部占領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以及設在日本東京的“政治經濟研究所”等。還有一些所謂的學術團體,如日本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東亞考古學會”、“東亞文化協會”等,這些所謂的“學術團體”在華從事文物掠奪和破壞,還美其名曰為“研究”。      在搶掠大量中國館藏、地麵文物後,日本人還不滿足,又直接以“考古”的名義,在中國實施盜墓——盜掘中國地下文物。尤其是東北、華北成了兩個重災區。在盜墓的選擇上,以帝王陵和高等級貴族墓為重點,其中熱河赤峰境內(今內蒙古)的遼代帝王陵、吉林集安境內的高句麗王陵等,遭日本人盜掘的情況最為嚴重!      “人類學家”鑽進遼慶陵地宮      德島市博物館擺滿中國文物      遼朝(公元907-1125年)是中國少數民族契丹人在我國北方建立的王朝,其帝王陵寢及都城遺址曾遭到了多次盜掘,進行全麵盜掘的即是日本人。當時,他們以“東亞考古學會”為主體,以考古、調查的名義猖狂地進行盜掘,事後出版了多本這方麵的專著。         赤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便是在這裏發現的。進入赤峰地區比較早、且有影響的日本人,是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時間在1908年。      鳥居龍藏起初以喀喇沁第十二位王貢桑諾爾布創辦的“崇正學堂”教師身份為掩護,利用他與喀喇沁王府的關係,從1908年至1933年,先後三次在內蒙古及東北地區開展“人類學考古調查”活動,遭其光顧的有遼中京、遼上京、祖州、慶州、洞山石窟寺、遼慶陵等一大批遼代遺址。      遼代帝王陵有多處,其中位於赤峰巴林右旗境內“王墳溝”有三座,分別稱為東陵、中陵、西陵,統稱“遼慶陵”。2011年8月筆者前去考察時,已看不到“墳頭”,有的地宮塌成大坑,可見遭破壞的嚴重程度。      鳥居龍藏後來回憶,他曾進入遼慶陵中的遼聖宗東陵的地宮,在圓形後室還見到遼聖宗皇帝的棺木,其前工整地排列著身披契丹、漢兩族服飾的木俑。如今,這些遺物大都已不複存在,僅發現了兩個頭戴巾幘、二目凝視前方的木俑。       鳥居龍藏的三次“調查”,盜得了大量中國文物並偷運回了日本。現在在他家鄉德島市所建博物館中,擺滿了大量從赤峰境內挖出、弄到的珍貴文物,其中以遼慶陵中的隨葬品最為珍貴。      日本公開成立“遼慶陵考古隊”       “學術成果”成在華盜墓鐵證      日本人有組織地對遼慶陵進行盜掘,始於1930年。當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組成了“內蒙古調查團”,對遼慶陵進行“考察”,成員包括江上波夫、田村實造一些日本考古專家,為接下來的大規模盜掘作前期準備。      1934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在前期調查、盜掘基礎上,又委派考古學博士關野貞對慶陵進行“考察”。1935年,南滿醫科大學教授黑田源次禾、竹島卓一又以“日滿文化學會”的名義再次“調查”遼慶陵,後來出版了《林東古跡踏查記》一書。      日本人對遼慶陵大規模的盜掘活動,發生在1939年。這一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組成了由田村實造、小林行雄為領隊,釣田正哉、齋藤菊太郎為助理的“遼慶陵考古隊”,對遼慶陵進行全方位的“考古”。      在遼代帝王陵中,永慶陵的壁畫是最精美的,內容有裝飾圖案、契丹和漢族人物以及山水風景等,日本人後來據此專門出版了《慶陵壁畫》專著。田村實造對地宮勘察得極為詳細,並進行了準確的測繪以及壁畫臨摹、攝影,揭走了部分保存比較好的壁畫。      此後,由田村實造和小林行雄執筆,撰寫了《西拉沐淪河調查旅行記》、《遼陵帝後的哀冊與莊陵》兩大本專著。1953年兩人又合作編著了《慶陵——關於東蒙古遼代帝王陵墓的研究報告》一書。這是迄今為止、有關遼慶陵發掘中最為完整的一份資料。毋庸置疑,這些“學術成果”已成為了日本人在華盜墓的鐵證!      日本人對遼慶陵的全麵盜掘收藏頗豐,盜走了能盜走的文物,比較笨重的遼聖宗石刻哀冊,運回沈陽後,放於偽滿政府的“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內,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本計劃運回國內的哀冊被截留了下來,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盜掘遼祖陵地宮未遂      地麵文物被運至東京      在遼代帝王陵中,日本人最想找到的是遼太祖、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祖陵。從史料和現代考古發現來看,祖陵工程雖然不是太長,但工程量仍然相當可觀。剛落成時,陵上有太祖天皇帝廟,地宮叫“明殿”,穹廬式,富麗堂皇;墓道兩旁對稱擺置石人、石羊、麒麟、狻猊等各種石雕。後來,又陸續興建了一些建築物:天膳堂、太祖建國碑、園寢、樓台等。       遼慶陵出土《仁懿皇後哀冊》蓋拓片  遼亡後,遼代祖陵遭到了女真人毀滅性的破壞。《契丹國誌》記載,金天輔四年(公元1120年)夏天,“金人破上京祖州之天膳堂,焚略殆盡,發掘金銀珠玉。”       民國時期,日本人又想起了盜掘遼祖陵。遼祖陵是“鑿山為殿”,陵墓本身的堅固程度非同一般,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一個巨大的袋狀山穀中。穀間叢林茂密,泉水潺潺。      l935年,日本人便光顧了這一帶。1939年日本人在盜掘遼慶陵的同時,不惜花費巨資,在這一帶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大規模盜掘。但是,日本人並沒有得逞,始終沒有找到遼祖陵地宮——明殿所在位置,甚至連墓道也沒有挖到。      最後,日本人隻好盜走地上文物作罷,被盜文物中包括耶律阿保機夫婦的玉冊殘簡等珍貴文物,這些後來全部被盜運至東京,藏於當時的“東方文化研究所”內。       “考古學之父”猖狂盜墓      高句麗王陵遭“黑鏟”       遭日本人有組織、大規模盜掘的另一處墓葬群,是高句麗古墓葬群。      高句麗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古貊族的一支,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間,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被唐軍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在這數百年間,高句麗人在吉林、遼寧兩省境內留下了大量墓葬。其中,以吉林集安最多,目前集安境內尚有7927座。      日本人對集安高句麗古墓葬的盜掘,集中發生在1935年至1936年間,領頭的是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倆人。這倆人都是日本國內著名的考古學者,其中的濱田耕作被日本人稱為“日本近代考古學之父”,但在中國人眼裏,這位“考古學之父”卻是一個盜墓賊。       位於赤峰的遼墓壁畫(局部)  1925年,濱田耕作和後來被稱“日本近代東洋考古學先驅”的原田淑人倆人,開始籌劃成立“東亞考古學會”,學會的運作基金源於日本外務省的國家資金,名義上是推進日本在中國的考古研究,實是盜掘中國文物。      高句麗墓葬與中原地區墓葬風格明顯不同,墓室構築在地表上(晚期有的在半地下)或高出地表的石墓基上,有石壙和石室兩種。方壇墓和方壇階梯墓規格最高,墓主身份等級也最高,屬王陵或貴族墓一類,有“東方金字塔”之美譽。      在高句麗墓葬群中,最富藝術價值的是壁畫墓,這些壁畫墓被國際學術界稱為東北亞地區的藝術寶庫,不論是考古學價值還是人類學、曆史學價值都很高,日本人一直覬覦這個“寶庫”。所以,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將“黑鏟”首先伸向了這些壁畫墓,已發現的幾十座規格較高的壁畫墓中,大部分都被池內宏和濱田耕作盜掘過。      日本人對墓內壁畫的“研究”手段十分卑劣,能揭的揭下來,不能揭的拍成照片。所有他們挖盜來的文物,一律運回了日本。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對日本人發掘過的高句麗墓葬進行複查並重新發掘,幾乎沒有出土什麽文物,可見日本當年“考古”多麽徹底。有座叫“五盔墳”的高句麗古墓,在日本人編的文獻中稱作“四葉塚”。其得名原來就是他們從墓中挖出了珍貴文物“金銅四葉”。       不容忽視的是,前來盜掘東北高句麗墓葬的,並不隻是池內宏和濱田耕作這兩個日本人,之前和之後都有日本“考古隊”前來“考古”。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係著名曆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