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圖文)《北洋水師》導演談甲午戰爭:退讓犧牲更大

(2012-07-14 19:04:31) 下一個
(圖文)《北洋水師》導演談甲午戰爭:退讓犧牲更大環球網 2012-07-12 20:35:43 文史參考封麵  二十年前,一部電視劇《北洋水師》讓很多觀眾熟悉了1894年黃海海麵上彌漫的硝煙;二十年後的今天,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挾裹慘烈戰史再現銀幕——兩部影視作品講述同一段曆史,導演和編劇也是同一人——馮小寧。在這位拍過《紅河穀》、《舉起手來》、《紫日》等一係列戰爭影片的導演看來,甲午之戰,雙方的勝負之道何在?曆史遺留的問題何在?  體製•民主打垮了腐敗  文史參考:二十年時間,兩次拍攝關於甲午之戰的影視作品,你看待這場戰爭的視角有什麽變化?  馮小寧:在拍《北洋水師》那個年代我研究史料,就很清楚地知道:甲午之敗是必然的。從戰略高度來講,其實李鴻章和洋務運動的這些大臣們,都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海權”的重要。中國近代史上每一次挨打,敵人都來自海上。發展海軍的急迫性,就連慈禧太後也意識到了,所以她同意花重金買洋人的軍艦,建立清朝自己的現代化海軍。這個架子已經搭起來了,而且擁有了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實力,為什麽甲午年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應該說,清王朝輸在腐敗的體製上,輸在沒有與時俱進。戰略方向雖然對路,可發展海軍是需要長期堅持推進的過程,不是一錘子買賣。  文史參考:對,關於晚清的體製腐敗導致落後挨打,史學界多有論述。北洋艦隊軍費匱乏、裝備落後,在和日本開戰之前,就有很多細節預示了落敗的命運,可根本原因還在體製上。   馮小寧:因為晚清的體製就是獨裁,慈禧太後一個人說了算,下麵的大臣無論你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都得圍著慈禧轉。李鴻章是重視海軍,希望推進改革,可是碰上慈禧要修頤和園,他能不同意嗎?李鴻章要維持自己在朝廷的勢力,必須要拉攏太後,要拍馬屁。就算不是李鴻章,換了任何一個人在這種體製下,都得去挪用海軍軍費。相反,如果是在一個民主的、充滿活力的體製下,各種力量能夠相互製衡,就有可能避免少數人的專製之禍。  文史參考: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中國為什麽輸”,更需要思考“日本為什麽贏”。  馮小寧: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變成一個君主立憲製的國家,無論天皇掌握多少權力,都還有立憲體製來形成製約。所以說,當國家命運掌握在一個人手裏時,這個國家是不可能同世界列強相抗衡的。還有日本人發動戰爭的決心很強大,清朝備戰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對日本人心理的判斷失誤,認為日本隻是跟我們叫板,不敢真打——其實他們早就準備好開戰了。  文史參考:現在有研究表明,在戰前,日本海軍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馮小寧:是的,日本人在打仗之前也在盤算,萬一打敗了怎麽辦。我在電影裏也講到了,日本人說我們已經做好戰敗的準備,大不了就是退守本土,承受清朝的強大報複。實在頂不住的話,天皇甚至準備退到北海道,這個戰爭預案是有的,最後沒有發展到這一步,反而大獲全勝。對日本來說,他就是賭,你以為我不敢打,我偏要狠狠地打。李鴻章的觀念就是日本人會收斂,可以通過美、英、俄列強來給日本施壓,因為列強都要維護遠東利益。錯了,甲午戰爭的教訓就是,退讓將導致更大的犧牲。甲午之戰造成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終於走上全麵的軍國主義道路,直到二戰,我們用三千五百萬人的生命保衛國土,這個教訓不可以隨便忘掉。  細節•運氣偏愛日本人  文史參考:我們從技戰術細節來探討一下甲午戰爭,在你看來,武器裝備的差距,對勝負的影響有多大?  馮小寧:這個影響很大,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火炮數量、射速和炮彈質量,都落後於日本很多。應該說雙方參戰官兵都非常英勇,作為軍人來說都盡職盡責了,那麽戰場上的勝負就在毫厘之間,偏偏我們的“毫厘”差距太多。  文史參考:其實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的防護能力很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火力的不足。  馮小寧:李鴻章當年買這兩艘世界上第一流的戰艦是對的,日軍發射的炮彈近千發擊中這兩艘軍艦,居然無一發穿透裝甲。不過其他幾艘被擊沉的艦就不用提了,木質結構太多,這種東西兩發燃燒彈打上去,自己就燒沒了。  文史參考:交戰雙方的陣形排列也有問題。  馮小寧:日本的布陣確實優於清軍,他們分成兩個隊打遊擊,等於把自己分成兩個人打仗,充分發揮了日本戰艦快速機動的優勢,造成北洋艦隊腹背受敵。你看吉野帶著秋津洲,浪速帶著高千穗,這四艘軍艦總是集中火力打擊北洋艦隊的某一條船,實際上就是中國兵法理論中講的,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打法。  而北洋艦隊排出了雁行陣,一艘強艦帶一艘弱艦,平行衝擊。這個布陣思路本身沒錯,世界海戰史上曾經多次成功過,問題在於艦速——我們的主力艦在正中間,速度很快,兩翼的弱艦卻是低速艦,往前一衝就成了人字形,原來設想的主力艦和弱艦互相掩護的作用沒有了,導致日本人首先就用他們最強的艦包圍殲滅我方弱艦。  文史參考:但是在戰場上,總有很多偶然因素在發揮作用,甲午年清日雙方的運氣怎麽樣?  馮小寧:裝備和戰術都是前提,再往下發展,我認為隻能說是“天命”了。比如當年沒有無線電,隻有信號旗這一種聯係方式,偏偏剛開戰北洋艦隊指揮艦定遠的信號旗就被打掉了,整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五個小時就是亂打一氣,沒有情報了。  打到後來其實還有幾次機會,一度有三艘日本弱艦落在主力艦後頭,掉進清軍陣中。這三艘日本弱艦,比睿和赤城都是早年的老式軍艦,西京丸幹脆就是個商船改裝的,幾百噸的排水量,哪怕撞一下都沉了。雙方距離最近時候也就一百多米,來遠號上的官兵已經拿著步槍準備跳上敵船俘虜對方了,這麽近的距離居然沒有擊沉日艦,很可惜。  文史參考:這是機會把握的問題,還是戰鬥靈活性的問題?  馮小寧:清軍的主動性差,結果就很倒黴。最後西京丸已經沒有炮彈了,就一個空船停在海麵上,這時候北洋艦隊的魚雷艇靠近它,連發三顆魚雷,居然一發都沒有命中。拍電影時候我們考證過,當時魚雷發射管在艇身一側,要橫著射擊,海浪中艇身傾斜角度過大,導致魚雷入水過深,從日本船底下過去了。看到這裏你能不扼腕長歎嗎?我說這就是命,天命該清朝滅亡。  反思•國民心態不團結  文史參考:甲午戰爭造成了一係列連鎖反應: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獲得了清政府割讓的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還有大筆戰爭賠款。清朝國庫空虛,政局動蕩,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直到民國替代了清王朝。而日本人從此堅信,發展軍事可以強國——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在大洋彼岸引起一場颶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馮小寧:所以我們治病要治根,從甲午戰爭這個病曆上看,我們的民族病根在哪裏?我在影片裏講到,在和日本作戰的整個過程中,居然隻有李鴻章的淮軍在參與,中國南方大量的部隊和軍事裝備,甚至還有十幾艘軍艦都沒有參戰。皇帝下了幾道詔書叫他們幫忙把日本打回去,居然沒人動,完全不聽中央調令。一個國家如此腐敗,軍令如此無效,至少一半軍事力量沒動,國家居然就投降了,這算怎麽回事!  文史參考:曆朝曆代,割據一方的軍閥通常都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隻求保全自身實力。  馮小寧:是的,這就是中國的民族劣根性。這次在電影海報上,我就寫了幾個大字:“退讓喪權,腐敗亡國。”二十年前在《北洋水師》裏我就提出問題:我們每一個國民,自己的責任是什麽?如果中國人真的團結起來,把國家的主權當作自己的利益,如果日本、菲律賓、越南這些周邊國家都意識到中國人的團結,他們還敢挑釁嗎?近代到現在,中國的海權一直在遭受侵犯,正是因為周邊國家準確判定了中國民眾的不團結心態。  文史參考:這是你試圖用電影讓國民反思的問題?  馮小寧:對,我們不應該為甲午戰爭自責和反思嗎?有人說馮小寧你一個導演能幹什麽?我盡我的匹夫之責,我拍了很多抗日題材的作品,越拍我越覺得,我們要向日本這個民族學習——學習他們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日本的民族凝聚力,就體現在每個人自覺地站到民族利益一邊,注意是自覺,不是被迫的。中國國歌裏唱的是“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是人家屠刀殺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才奮起反抗,但是日本呢?  我拍了這麽多抗日的片子,很多人說你還敢到日本去嗎?我到日本去橫著走,日本人照樣對我畢恭畢敬,因為他認為你是條漢子。我一直說,日本是個菊與刀的民族,這個民族最瞧不起的是懦夫,最敬佩的是英雄。影片中我們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的英勇行為,日本人很佩服,後來侵華戰爭時占領廣州,日本軍隊奉命不許進入鄧世昌祠,為什麽?他們認為,鄧世昌是軍神,不可褻瀆。研究曆史懂得了這一點,你就知道,對日本不可以軟弱。  民族•鄰居手握菊與刀  文史參考:想請導演分析一下影片裏夏雨演的這個角色——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在電視劇《北洋水師》裏這個角色是陳道明飾演的。在中國電影裏塑造日本人形象,你的思路是怎樣的?  馮小寧:大家看完以後就會發現,就像《北洋水師》一樣,我們根本沒有妖魔化日本人。相反,我覺得是冷靜地站在曆史的高度,重新回望日本在軍國主義剛剛萌芽時候的瘋狂狀態。日本的地緣特色,決定了大和民族血液裏的侵略性。我個人有很多日本朋友,我也非常欣賞日本文化,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日本民族的特性——我們這個鄰居,太愛侵略了。為了中國的土地上不再燃起戰火,我想用電影提醒日本朋友,堅持走和平之路。  回到你的問題,伊東祐亨這個角色正是為此而設置。你知道當年北洋水師很多艦長都曾留學西方,有些人和日本海軍軍官都是同學關係,彼此私交是很好的。甲午戰爭到尾聲的時候,日本人給北洋艦隊送來勸降信,裏頭就寫道:回想當年友誼,備感溫馨……中日之戰是國家之戰,非你我私仇也,中國之敗是因為朝政腐敗……最後日本人就勸道,同學們投降吧,你們不要死掉,我們保證你們可以在日本好好生活、學習,等到你們國家這種腐敗的體製崩潰之後,再回去用你們的才華報效國家,勝過做無謂的犧牲。  大意是這樣,這封勸降信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電影裏我讓演員照念原文,有很多感人之處。你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對事實的判斷是準確的,而且他們很了解對手,很務實。  文史參考:你覺得自己是個民族主義者嗎?  馮小寧:我沒有主義,我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應該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則。這不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為中心,然後才考慮別的民族。我認為每個民族都應當互敬互愛,采取和平方式交往。如果一方用武力去侵犯另一方的利益,那就必然發生悲劇。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是甘願受人欺侮的。我想對每一個中國人講,你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信仰,但是哪一個人可以辱沒自己的祖先?如果我們丟掉了祖先傳承下來的領土,比如釣魚島,比如南沙群島,那就等於在刨自家的祖墳。  文史參考:在曆史的語境裏再談甲午,日本到底贏了什麽?  馮小寧:一八九四年這場仗,日本是贏了。但是把眼光拉長到整個二戰的曆史,日本為軍國主義路線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然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損失更大,所以戰爭是沒有贏家的。在和平年代為什麽還要銘記戰爭?我給自己的座右銘是:上不辱祖先,下不誤後代。《甲午大海戰》的曆史顧問是年近九旬的戚其章老先生,我把劇本給他,他看完之後的原話是:這是我一生中,看到寫甲午戰爭最好的劇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