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雜種”的日本人與混合的日本語

(2012-05-05 00:11:18) 下一個

“雜種”的日本人與混合的日本語  

 

 

 

日語語音的不定性:“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

凡學過日本語的人都知道,日語單詞的讀音最難把握。為什麽呢?因為日語單字的讀音最不穩定。日語單字讀音的不定性主要表現在一字或一詞的多音上,反映在一音的多義上(多種詞匯、意義讀音卻完全相同)。如“こうき”這三個假名所表示的音,光看假名是難以理解的,因為“後期”、“好機”、“香氣”、“校旗”等都讀這個音;又如“はし”這個音,也許是漢字“箸”的讀音,也許是“橋”、“端”的讀音。

許多日語單詞、詞匯有通常有三、四種以上讀音,有的甚至多達十幾種。例如:

“上”字有ジョウ、ショウ、うえ、うわ、かみ、上げる、あがる、のぼる、のぼせる、のぼす等十種讀音。

“下”字有カ、ゲ、した、しも、もと、さげる、さがる、くだる、くださる、おろす、おりる等十二種讀音。

 “生”字有セイ、ショウ、いきる、いかす、いける、うまれる、うむ、おう、はえる、はやす、き、なま等十二種讀音。

“初”字有:ショ、はじめ、はじめて、はつ、うい、そめる六種讀音;

“人”有じん、にん、ひと、たり四種讀音。

至於具體某個日語單字是怎樣混雜如此多的讀音(見前例)?這裏我無法去討論細節,我們且告訴大家,日語單詞的讀音主要日本民族原有的“和音”和漢語語音混合的。因此許多日語單詞、詞匯常有的三、四種讀音,他們分別是“和音”和“吳音”、“漢音”、“唐音”等。

其中,和音或者說“和語”實際上是日本的土著語言,或者說日語單詞的固有讀音。所謂土著語言,也就是在中國漢字正式傳人日本之前繩文人的語言,日本人一直使用的語言。

如“一”字的ひ、ひい、ひと、ひとつ這四種讀音,“手” 讀て、“美” 讀うつくしい等。

日語字詞的讀音中,尤其是數量詞的讀音最難確定,從一到十,都有多種讀音。例如:

 “一”字有いち、いつ、ひ、ひい、ひと、ひとつ等六種讀音;

“七”字有シチ、なな、ななつ、なの等四種讀音。

“八”字有ハチ、や、やつ、やっつ、よう五種讀音。

而在漢語數次中出現這種情況的隻有一個字“二”例外,有“er”、“liang”兩種讀法會串到一起。

再如日語量詞,例如指稱細而長的東西(如針、筆、線、樹、棍子等)的“本”字,自一至十,完全無規律可循,具體讀法如下:

一本(いっぽん)、二本(にほん)、三本(さんぼん)、四本(よんほん)、五本(ごほん)、六本(ろっぽん)、七本(しちほん)、八本(はっぽん)、九本(きゅうほん)、十本(じっぽん),而疑問“何本”則讀為“なんぽん”,變化不定,簡直讓人無所適從。

 

日語語音的混合性:人種的混合與語言的混合

日語字詞讀音的不確定性,決定於日語字、詞讀音形成過程的混合性,而這一混合的原因在於日本民族是多民族、種族混血而成的。日本人種粗略說來是由亞洲大陸北方民族(通古斯人等)、大陸中國北方和南方民族(包括朝鮮半島人)、亞洲南部民族(馬來人等)“混血”而成,日本語語音的形成也是如此,疊加、混合,兼容並包而成一種駁雜的言語。

為了讓各位讀者清楚明白還是舉例說明吧,前麵提到許多日語漢字有多種讀音(如前文所列舉之例上、下等),而常有的三、四種讀音,它們分別是“和音”和“吳音”、“漢音”、“唐音”等。

例如“京”字的讀音:

它的“和”音讀“みゃ”,是硬加到漢字“京”上的。

它的“吳”音則是模仿中國隋唐以前的南方語音,例如在“京都”這一詞中的“京”字讀作“きょう”;

它的“漢”音是模仿唐代中原長安、洛陽一帶的相關語音的,如在“京畿”一詞中的“京”字便讀作“けい”。

它的“唐音”讀法是宋、明、清時代從中國江浙一帶傳入日本的中國方言語音,如在“南京”一詞中的“京”讀作“きん”便是。

再例如“人”與“月”這兩個漢字的讀音:

 

漢字

吳音讀音

  漢音讀音

        讀音

      例詞

                 詞語讀音

      讀音

         例詞

                   詞語讀音

            人

        ニン

  人間

                ニンゲン

      ジン

          人體

                  ジンダイ

              月

        ガツ

     二月

                  ニガツ

      ゲツ

        月曜日

                 ゲツヨウビ

 

由於漢、日(和)兩民族語言的這種密切關係,日語中的漢字讀音可以作為中國古文字研究者、音韻學者構擬古漢語的語音的重要參考。

日語形成這種一字多音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自古以來使用不同語言的社團在日本列島雜居交流的原因。

眾多的讀音中,“和音”為日本固有的讀音,即彌生文化以前的語音。就是這樣的和音,也可能是混合而成的,即上古日語音和朝鮮語音以及中國東南沿海漢語古音的混合。其中,朝鮮古語音主要以慶尚道方言為主,中國古漢語音以吳音為主,日語漢字的和音讀法一般被稱為“訓讀”。日語吳音又叫“對馬音(つしまおん)”,這一稱呼可見,它是通過朝鮮半島傳遞到日本的中國江浙一帶的方言。

吳音是日語漢字音讀中所占比例較高的讀音之一。據統計,《日本基本漢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漢字3000個,在音讀漢字中吳音占37.8%。《常用漢字表》(1981年)中,吳音讀音占37.8%。

日語詞匯中,不少無論是從字形還是從讀音來看,可知其是來源於漢語的“外來詞”,如邑(いふ)、室(しつ)、築(つく)、麥(むぎ)等,並非日本彌生時代以前本有的。

日本漢字的“漢音”是中國隋唐時代輸入日本的,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中國北方方言的漢字讀音。

唐音,又稱“宋音”或“唐宋音”,這裏的“唐”指的是中國,是因習慣,而不是唐朝。指11世紀以後隨禪宗傳人日本的漢字詞匯及其語音,宋朝尤其是南宋以後,中國僧侶、商人等大量去日本,他們自然將這些漢字的讀音直接傳授給日本人。

日語中以“吳音”、“漢音”或“唐音”讀出的語音統稱為“音讀”。“音讀就是直讀”,直接按照漢語的音來讀;“訓讀則是譯讀”,即根據漢語字義、語義選擇語義相同的和音來讀。

讀音的混合、“音讀”和“訓讀”的區分,是曆史確定的,是因為日本人種是混合而成的“雜種”民族。尤其是在日本古墳時代以前,存在使用雙語的社團,吳音、漢音、唐音也就是外來集團的語言遺留於現代日語的讀音。

人類語言的起源和發展與人種起源、民族交往、民族融合、新民族的形成是密切聯係的,我們說日本人種主要是由大陸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混血”而成一樣,日本語因此也主要是由亞洲大陸北方語言係統和南方語言係統混合而成的一種“混合語”(從語音、文字詞匯上可以如此認定,語法另當別論)。

中國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讀時一般一個字一個單音節、一個輔音一個元音;而日語則不同,有的詞有好多音節。如“手”,音讀為“xiu”, 訓讀為“te”;如“美”字,音讀為mi或bi,訓讀為“uchikuxii”。

此外,日語“和音”的形成還可能受到朝鮮語、馬來語、印尼語(甚至有人認為應該包括藏語)等的影響,尤其是受朝鮮半島東南部釜山的發言、慶尚道方言的影響。由於不懂韓語,我們這裏就不作討論了。

 

 

 

 作者聲明:本文僅供“網易曆史博客”免費閱讀,郝祥滿享有完全的著作權。使用博客內作品需經郝祥滿同意,並支付相應報酬。未經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盈利為目的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刊用、出版上述作品。郝祥滿保留對非法使用者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非盈利轉載,請注明作者、郝祥滿博客鏈接及本聲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