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媒體如何搜集中國軍情

(2012-05-16 05:56:54) 下一個
日本媒體如何搜集中國軍情
作者:鹽澤英一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發布時間:2011/11/04 21:47:56
 

中國對於軍事信息的保密程度有時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國內媒體介紹本國軍事新聞時,為什麽都寫“外媒稱中國航母”、“日美炒作殲-20”?信息量不夠也令外國對中國軍事動向更加關注和懷疑。

在北京開車,每當從長安街一直往西,就能望見很多有士兵站崗的白色大門,門上沒有掛牌子。剛從日本來中國工作時,對這種情景感覺很好奇,朋友告訴我說,這些大部分是軍事設施。從小在東京長大的我幾乎沒有見過軍隊(自衛隊)的設施或軍人(隊員),直至去北海道工作後,才第一次親眼看到旭川市第7師團大樓。對我而言,在北京,或在中國,軍隊的存在感強多了,還帶著絲絲神秘色彩。

今年年初開始,有關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國際報道增多。例如中國正在部署可擊沉美國航空母艦的新反艦彈道導彈、中國第4代隱形戰鬥機成都首飛、2011年國防費預算再次以兩位數增長,大連“瓦良格”號航母改裝近尾聲等。我從2000年起專門為共同社做中國報道,當時的軍事新聞並不多,日本讀者也不太關心。可是近兩三年,每當發表中國軍事稿件時,東京編輯部經常將其作為頭版。為什麽讀者對中國軍事動向的關注提高了?

中國改變世界權力格局?

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正在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2009年3月,美國指責中國船隻在南中國海尾隨美國海軍艦艇。2010年5月,中國海洋局海監船在東海跟蹤和監視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船,日本提出抗議。這樣的事情是過去沒有的。

2010年,中國政府首次向美國政府正式表明南海是關係到中國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所謂核心利益就意味著把南海列入內政問題。同時,與中國有爭議的東亞國家提高了對中國的警惕。關於東海問題,已退役的解放軍少將徐光裕在《南華早報》上表示過:“過去中國沒有保護自己領海是不正常的,現在才是正常的。中國艦船在亞洲海域活動是常態,周邊國(日本)應要習慣。”國防部長梁光烈2009年會見日本防衛大臣浜田靖一時也表示,大國中沒有航母的隻有中國,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這也體現了中國對於海洋權益保護的決心。

去年1月,中國進行了中段反導試驗。這讓我有點意外,因為中國外交部一直表明反對美國開發反導彈係統,稱這個行動會破壞戰略均衡。海洋裝備方麵也陸續有新聞傳出。據說“瓦良格”號改裝後將於近期下水、上海江南造船廠也已準備好建造國產航母……

從曆史上看,大國崛起過快,會影響世界的權力均衡。關於中國軍事的種種信息讓人想起了一戰前的德國。1870年德國實現統一後,發展迅速,同時大大擴大軍事力量,到1900年成了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強大的德國開始挑戰英國的海洋支配權,破壞了歐洲的均勢,最終導致一戰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也和德國破壞均勢關係密切。德國抬頭時,大英帝國的力量已開始衰退,沒有遏製德國的能力。再看現在的世界,美國是超級大國,可是美國力量也有衰退兆頭;要是中國在短時間內變得強大了,就算曆史不會重演也可能帶來恐慌。

“中國將實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今年3月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發言人李肇星說道,“中國一貫主張控製國防費的規模,國防費預算隻占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6%……國防政策很透明……”的確,按照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軍費增長是相對應的。從國內總產值(GDP)比率來計算,隻不過是1.4%,遠遠低於超過4%的美國。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中國沒有試圖走所謂德國之路。

不透明讓外界更擔憂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希望能與國際接軌,盡量推動信息開放,作為外媒的信息來源也比以前日漸多樣化。但在軍事信息方麵,我卻沒感覺到相應的變化。重大的軍事政策當然要保密,但是中方的保密程度有時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比如說,中國國內媒體介紹本國軍事新聞時,為什麽都寫“外媒稱中國航母”、“日媒炒作殲-20”?自己國家國情卻要引用國外消息。

當然,外界的確是擔憂的,原因主要是中國的國防費和裝備的細節不透明。

在中國目前公開的國防預算中,經費項目隻有簡單的三項: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和裝備費。回看日本,公開的2010年度防衛費項目中,裝備費有40多項:比如護衛艦1艘1139億日元、潛水艇1艘528億日元、攜帶地對空誘導彈22套10億日元、新坦克13輛124億日元等。任何人都可以核實和分析這些裝備。

我在2009年“兩會”采訪政協委員羅援少將時,問過上述不透明的問題,他表示對後發國家來說保密也是一個戰略。的確是這樣,外界不知道、不清楚,就容易產生恐懼感,反而能構成抑止力。軍方強調說中國的裝備是威懾,而不是威脅,但這兩件事似乎很難分清。

今年1月,日本前自民黨幹事長加藤一訪華,與國務委員戴秉國進行了會談。加藤直接表明希望中方的軍事動向更透明。戴委員剛會見了美國國防部部長蓋茨,他借用蓋茨的話回答說:“雖然中方不夠透明,美國卻比我們知道的事情更多。” 他的意思是指美方用間諜衛星能收集豐富情報。但我則猜測,那個“我們”指的是誰?

今年3月31日,中國公布第7次國防白皮書。過去的白皮書都在年底或1月份公布,這次遲遲沒發布,令一些外國軍事專家猜測是因為要調整內容。有人還期待中方公布關於在大連的航母消息、或在成都的殲-20戰鬥機整備情況。最終公布的內容讓他們多少有些失望。

一般來說,中國軍方基本不接受外國媒體的采訪。最近國防部開始的例行記者發布會也不針對外國媒體。所以我們做軍事專題非常困難。“兩會”則是一個例外的場合,運氣不錯的話能采訪到某些軍方代表和委員。所以關於搜集軍事信息,我的辦法隻不過是閱讀大陸公開的軍事資料,以及查閱歐美、台灣、香港和民間軍事研究機構的信息情報。比如關於中國建造航母的信息,平可夫的《漢和防務評論》從2006年就開始追蹤報道了,那麽我也會一直關注它。

日本看待中國關鍵在舒服感

其實,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從公元7世紀到清朝的1200年間中國經濟規模都是世界最大的。清朝乾隆時期,中國GDP占世界30%。在亞洲,中國一直擁有核心地位。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正在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2009年周邊的國家,包括日本,順從著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現在中國的崛起是否隻是一個複興的過程,不是為了對抗美國,而是想重新站在亞洲的中心?

那麽為什麽周邊國家,包括日本總是非常警惕,又猜疑中國的軍事發展呢?我隱約能感覺到的是對中國崛起的不舒服感,或者說總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妥當。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是早晚的事,渣打銀行就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麵對這個超大強國,日本該怎麽辦?我發現在日本的專家有兩種看法,自立或重投中國。居美外交評論家伊藤貫在其著作《日本向中國核戰略屈服》中建議,日本應該建立獨立外交政策,並需要擁有核武器,因為美國是不會永遠保護日本的。恰恰相反,曾任神戶女學院大學教授的評論家內田樹,在《街角上的中國觀》一書中則建議日本回歸華夷秩序,從曆史上看是可行的,而且成本最低。他指出,日本一直是一個邊遠國家。“過去1500年間,我們的中心一直是中國,轉認美國為中心隻不過是1945年戰敗後才開始的。”

我的看法是,日本的選擇取決於人們感到舒服還是不舒服。日本人是一個很愛“舒服”的民族。生活方便、舒適、安全是基本,加上有自由就滿足,對外交戰略平衡等問題老百姓並不太敏感,亦不會花時間去思考。我想象在過去1500年間裏的華夷秩序應是寬鬆、自由的、令人舒服放心的;這個中心是個受尊敬、能學習的對象。我們在1945年後,開始敬佩美國人和他們的價值觀,覺得美國的新秩序令人舒服又有安全感。

所以,倘若中國真的能不靠軍事力量,循序漸進地和平崛起,又能讓周邊國家的感覺是舒服的,說不定就會成功。(作者係日本共同社駐北京記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