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在亞洲多國淡化侵略行徑 靠和平碑文改變民眾看法

(2012-03-01 21:01:03) 下一個
日本在亞洲多國淡化侵略行徑 靠和平碑文改變民眾看法
  • http://www.huanqiu.com
  • 2012-03-02 08:51
  • 環球時報
  • 我要評論
字號:T|T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丁 剛


  日本名古屋市市長近日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再次暴露了一些日本人故意歪曲曆史。回顧曆史,日本法西斯對亞洲國家的侵略不僅給這些國家帶來深重災難,也造成200多萬日本軍人、軍屬死於海外。為找尋這些人的遺骸,半個多世紀來,日本政府通過援助等方式,向相關國家政府提出要求。同時,在一些民間團體的推動下,日本很看重在海外修建紀念碑和陵園墓地。《環球時報》記者這兩年在新加坡、泰國、緬甸、菲律賓等地看到的一些日本軍人墓地刻著“和平”字樣的石碑,這給日本人的祭奠帶來方便,但有的也成了抹殺侵略和改變日本人形象的“招貼畫”。更值得警惕的是,隨著東南亞人近年來對日本的好感度增強,有的地方為吸引日本投資,甚至不惜故意“抹去”當年日本的暴行。


  日本人到東南亞旅遊不忘去日軍墓地


  在歐洲,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經曆過二戰炮火的國家開始為德國的死亡軍人修建集中安葬的墓地,但一個基本原則是,原諒當“炮灰”的士兵絕不等於原諒法西斯,比如對黨衛軍的遺骨進行辨別和處理,特別是那些參與過大屠殺的黨衛軍迄今沒有自己的墓地,在紀念文字中也抹去他們的名字。這些做法與日本有很大不同,日本人在靖國神社裏供奉著當年的戰犯,在海外的日本軍人墓地裏,很多紀念碑的說明根本不寫緣何而立,隻籠統地說為紀念戰爭中的死難者。


  《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登上位於泰國、老撾、緬甸交界的“金三角”地區的一處山頂,見到一座日本人立的紀念碑。碑上刻著:“二戰中,泰國、緬甸當地眾多人民不幸被進駐的日軍殺害,立此碑以祭奠亡靈。東京都世田穀區  長瀨誠二,2005年立”。從碑文看,似有和平祈願,卻未提及曾經與日本侵略者在東南亞浴血奮戰的盟軍將士。與記者同行的一些中國人均感到有些不舒服,因為在這裏,更應當看到的是一座紀念中國遠征軍的石碑。


  日本人為自己修建的墓碑更能引起關注。記者近年來在蒙古國、泰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均在許多城市的郊區或二戰時的激戰之地看到過刻著“慰靈”、“招魂”和“英靈”等字樣的紀念碑和墓地。


  《環球時報》記者曾與多國遊客一起登上菲律賓科雷吉多島,120多名旅遊者被告知,在島上不得自由活動,所有人員將分乘3輛電動遊覽車由導遊引導參觀,日本遊客單獨一輛。很快,記者就看到日本人談笑風生地坐著遊覽車去了與其他遊客相反的方向。科雷吉多島卡在馬尼拉通往南海的咽喉上,二戰時這裏發生過兩場激戰:一場是1942年初被日軍攻占,迫使美軍上萬人成建製地無條件投降;另一場是1945年2月美軍反攻,日軍被俘者極少,上萬人或投海自盡,或在洞中爆炸自殺。


  當地導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些日本人要先去島的另一端日軍死亡者陵園上香,而其他遊客下午才會去那裏“經過一下”。導遊說:“來島上的日本人不少,他們大多都會先去那個地方。”到了下午,導遊說的“經過一下”其實也就一分多鍾,不過記者還是迅速拍下日本人立的“鎮魂碑”。碑上刻有“為在這裏戰死的日本、美國和菲律賓軍人祈禱”日英兩種文字的碑文,下署“1991年5月5日,日本和歌山步兵第六十一聯隊戰友會”。


  在記者看到的所有日軍死亡者的石碑與墓地中,印象最深的是位於新加坡市郊的日本人墓地,那裏有甲級戰犯、日本軍元帥寺內壽一的墓地。此人雙手沾滿了中國和東南亞人民的鮮血,1946年作為甲級戰犯嫌疑人被關押在新加坡監獄,後在送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受審前病死。死後,日本一些戰俘秘密采集石料,一夜之間就修起這座陵墓。在新加坡二戰曆史博物館工作的陳先生告訴記者,這裏掩埋的隻是寺內的衣冠而已,他的骨灰已被移回日本,其靈位至今仍在靖國神社供奉。


  在新加坡的這座日本人墓地中,“菊兵團將士之英靈墓”顯得頗有“氣派”,21個陸軍曹長、伍長、兵長的墓碑並排而立,每塊墓碑高約150厘米,寬約25厘米。史料顯示,日本第18師團(代號菊)在日本陸軍中是唯一擁有皇家標誌的部隊,曾參與南京大屠殺。看護這個墓地的是個李姓的華裔,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墓地裏除有日軍死亡者外,還有不少日本平民,甚至還有早年到新加坡的日本妓女。從1973年開始,這裏已不準新增墓地。到這裏來的日本人不少,但在門口的布告欄裏貼著日英兩種文字的布告,上寫“未經許可不得在此舉行任何活動”。


  日軍墓地對侵略史有意忽略


  在《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的日本死亡軍人紀念碑中,時間最久的一座立在泰國北碧府桂河大橋旁。桂河大橋因二戰時數十萬盟軍戰俘被迫修建“死亡鐵路”而聞名。大橋附近有盟軍墓地,也有一座日本軍人的紀念碑。可能是因為當時日本仍是這裏的占領者,此碑比較高大,高約5米,下寬上窄,下麵有兩米多寬,上寫“慰靈”二字。碑文為:“紀念修建泰緬鐵路期間,不幸得病身亡的南方各國勞務者及俘虜———日本軍鐵道隊,昭和十九年(1944年)修建”。此碑立在一座有數百平米的庭院當中,院內有四棵玉蘭樹。碑前有香案,記者去時仍有香煙飄拂。路旁出售供香與供物的小販說,每年3月都會有很多日本人來這裏舉行祈禱活動。


  在緬甸仰光北麵的工業區附近,也有一座類似的日本人墓地,內有池塘,池中有粉色荷花,塘邊有綠色竹林,其中一座高達3米多的似乎被熏黑的墓碑格外顯眼,上麵刻著“大東亞戰爭死亡者英靈之碑”。從這座墓地的留言冊看,來的日本人還真不少,幾乎每天都有。一些日本死亡者的墓碑前香煙繚繞,看墓的緬甸人看到記者,還迎上來兜售供香。


  記者在泰國北碧府采訪時,在日本死亡者陵園裏遇到一些泰國學生,了解到他們是來這裏上曆史課的。問起他們“死亡鐵路”這段曆史,一個學生說:“看了這些墓地,真的很悲傷。因為那場戰爭,各國都死了好多人啊,雙方都不應當打仗。”而在緬甸,帶記者去看日本墓地的出租車司機竟然說:“日本人沒有忘記他們的先輩,緬甸人很敬重他們。”曆史仿佛就隨著這些不斷立起的日軍死亡紀念碑,漸漸地被“輕描淡寫”了。

新加坡二戰曆史博物館的陳先生告訴記者,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給一些受日軍侵略的東南亞國家提供援助,日本企業也逐漸地開始在這些國家投資,成為這些國家製造業增長的支柱。同時,駐在當地的日本商業社團每年都到日本死亡者墓地祭奠,這些社團給日本政府尋找遺骸提供了很多幫助。


  據記者了解,東南亞人近年來對日本人的好感度大增,也成為日本人能夠在這裏建那麽多紀念碑的社會基礎。一些地方為吸引日本投資,甚至不惜有意“抹去”當年日本的暴行,讓那段曆史變成一些幹枯的數字。在新增的不少日本死亡者紀念碑上,均有反映和平祈願的字句,有的還是與當地的對日友好協會之類的團體一起立的。所有這些石碑旁豎立的說明,有和平的字句,但大都缺少對曆史事實的簡要回顧,有的隻說是死了多少日本人和哪些國家的人,應當紀念,這顯然是在有意塗改曆史。這些有“和平”字樣的石碑與那些死亡日本軍人的墓地往往混雜在一起,也在影響著當地百姓,特別是年輕人對日本人的看法。


  日本政府和民間為搜尋遺骨不遺餘力


  英美等國對海外軍人墓地的看護都是國家行為,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當地看護人從他們那裏可以拿到報酬,日本也不例外。去年8月,日本國會通過法案,要求政府向相關國家尋求幫助,以找到所有遺骸。記者查閱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官方資料,二戰期間死於海外的日軍、軍屬及民間人士約240萬,至2009年初遺骸被找到或送還的約有125萬具,另外預計有35萬人葬身大海,其餘還殘留在海外。1952年4月,日本政府開始搜集海外戰歿者遺骨,並由厚生勞動省專設的遺骨收集事業所負責收集和安置。日本民間機構日本國戰死者遺體收容團、日本“遺族會”、JYMA日本青年遺骨收集團、戰友會等組織獨自或與厚生勞動省協力到海外搜尋日軍遺骸。


  2001年,蒙古國政府應日本政府的要求,在烏蘭巴托市南郊修建了在蒙日軍戰俘紀念碑。2004年8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訪問蒙古時,蒙方向日方提供了10100名二戰後在蒙被俘的日本人的情況資料,其中有1686人因疾病或饑餓死亡。那座陵園紀念堂用大理石砌成,頂部數米寬,開有一圓口。《環球時報》記者去當地采訪時,陽光正好從那個圓口上透射而下,打在地板上,形成一個日本國旗的圖影。看到這個圖影,記者立刻聯想到在各地日本死亡者紀念碑上所刻的“招魂”和“英靈”那樣的文字。


  記者在烏蘭巴托南郊的日本戰俘陵園中看到的資料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加大搜尋二戰遺骸的力度,政府逐漸介入並與對這些國家的援助聯係起來。也是從那時開始,日本經濟逐步上升,對外援助增加。幾乎與此同時,日本沒有深刻認識戰爭的一麵開始漸漸地顯露而出。1975年,時任日本首相首次在戰敗投降日參拜靖國神社。1977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標準曆史書,抹去二戰中日本的暴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日本人去海外搜尋日軍遺骨和立紀念碑的高潮。


  半個多世紀來,日本在海外搜尋日軍遺骨和修建陵園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息。日本政府計劃在2015年二戰結束70周年時完成在前蘇聯地區和蒙古等地搜尋所有死亡者遺骨的“艱巨任務”。不久前,在印度阿薩姆邦古瓦哈蒂的一座公墓裏,當地工人在施工時挖掘出日本人的遺骸。得知這一消息,日本政府立即派代表團到場,經確認後,將11具遺骨帶回日本。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麵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