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界各國輿論紛紛奚落日本的政治

(2011-08-20 06:21:54) 下一個
世界各國輿論紛紛奚落日本的政治 (2011-08-05 08:47:57) 在英國《經濟學家》最新一期的封麵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身穿和服,表情凝重,背後是日本的富士山。這是一篇批評西方政府因債務危機可信度大失的報道,卻起了個大概會令日本難堪的標題——“變得像日本一樣”。在不止一家使用此種類比的媒體看來,日本政治似乎成了無能、低效、不負責任的代名詞。韓國《朝鮮日報》評論說,沒有麵臨嚴重的國家危機也沒有內戰,一國政治遭如此奚落,非常罕見。這是一個很早就將政治目標定位為“和西方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最近10年卻隻讓國際社會領教了其“十年七相”的政壇亂局。知名旅日華人作家莫邦富表示,日本不少人還陷在“第一”的夢境中沒有醒來。而現實是,日本經濟早就處於“破落地主”的狀態。美國《華盛頓郵報》甚至挖苦說,日本僵硬的政治體係害得奧巴馬的高級官員一提到日本就沒好氣。日本作家加藤嘉一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從戰後到災後,站在曆史的拐點,日本究竟要追求什麽樣的幸福?在世界上的位置又在哪裏?日本麵臨的根本問題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多國不滿日本政治形象如何批評美國兩黨在債限危機中的無能、低效、不負責任呢?英國《經濟學家》給出的最新範例是,你可以說它“變得像日本一樣”。該雜誌最新一期封麵文章報道說,西方領導力的喪失讓人膽寒,但又似曾相識,因為這種局麵20年前就出現過。麵對經濟泡沫破裂,日本政客優柔寡斷、不負責任。前幾天美國的債務上限談判,就像(日本)歌舞伎一樣不透明,且非常複雜,兩黨的做法和分幫結派又缺乏智慧的日本政治非常相像。類似說法最近並不少見。《紐約時報》批評美國的政治狀況“幾乎達到了日本那樣的政治僵局”。就連日本《產經新聞》也將美國持續惡化的經濟形容為“日本化”。韓國《朝鮮日報》評論說,英美媒體在報道西方政治無能、效率低、陷入分派利己主義問題時,開始使用“日本”作為這些問題的代名詞。沒有麵臨嚴重的國家危機,也沒有發生內戰,一個國家的國內政治竟然遭到如此奚落,這是非常罕見的事情。這一報道引起日本時事通訊社、富士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關注。日本《讀賣新聞》評論稱,這是對日本政治形象的揶揄和批判。《朝日新聞》一名編輯委員表示,日本輿論最近總用“漂流”形容日本政壇,民意就像沒有方向的水,在政客的鼓動下四處流動。在“3·11”大地震後的G20峰會上,國際社會表示支援日本的同時,也聯合要求其提供正確信息。一場核災難讓世界見識了日本自私和不負責任的一麵,這是日本始料未及的。而日本政客間因派係鬥爭挑動地區爭端的行為,更累及鄰國。《朝鮮日報》報道稱,日本極右政客接連聲稱有意訪問鬱陵島純屬政治作秀,這讓人擔心,“日本政客以後會把訪問鬱陵島當作出名機會”。韓國《東亞日報》的社論說,3名日本議員在金浦機場“賴著不走”的行為,是完全不考慮韓國國民情緒的“外交流氓行動”,令韓日兩國失去信賴的基礎。就在和韓國因鬱陵島吵得不可開交之時,日本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又引起中國不滿。日本在新版國防白皮書中表達了對中國軍事建設和海上擴張的擔憂。有分析認為,日本經常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表達強硬觀點,這次的動作如出一轍。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分別批評日本的做法不負責任,“希望日方以史為鑒,多做有利於增進與鄰國互信的事情”。德國《南德意誌報》評論說,二戰期間,日本強迫20萬名女性做慰安婦,至今也沒有證明自己的懺悔。不斷挑起獨島主權糾紛,是因為日本政府早就成為規模不大卻非常活躍、並具攻擊性的右翼勢力的俘虜。韓國《每日經濟》評論說,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為對方考慮”的文化傳統,這一傳統在日本成為先進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今年大地震和海嘯過後,日本國民顯示出冷靜、守秩序以及互相照顧的品德。但問題是,日本的這一文化傳統隻對自己人適用,在對外關係方麵則完全不同。從曆史看,日本可以為自己的利益無情侵略周邊國家並製造對立,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並不光彩的印記。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伊萬·佐洛杜欣對《消息報》說,日本在領土問題上玩著周期性遊戲,試圖向外界表明,它仍是這一地區的領導者。但英國《經濟學家》的文章認為,“日本政治無望”。報道稱,日本在5年時間裏麵已經先後出了6位首相,第7位首相上台卻姍姍來遲。現在馬上要下台的菅直人之所以還能坐著不走,不過是因為他6月初就承諾要下台。就連日本的盟國美國也對日本的政治形象有幾分不滿。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是美國近60年來站穩太平洋縱深的支柱,現在這根支柱則遭到衝擊。日本僵硬的政治體係讓美國對東京早先做出的轉移美軍衝繩基地、通過泛太平洋合作開展貿易自由化磋商等承諾失望不已,害得奧巴馬政府的高級官員隻要一提到日本就沒好氣。日本一名叫田中和夫的大學生說,其實,日本是最重視國際形象的國家之一,大量出版“日本論”等方麵的書籍就是典型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政治的國際形象的確已經受損,國家正站在十字路口。日本政治出了什麽問題?美國“軍事時代”網站講述了這樣一個見聞:作者上世紀90年代訪問日本潛艇基地,看到潛艇尾部掛著太陽旗覺得奇怪,因為白底、紅太陽放射紅條光的旗幟,總讓人聯想起日本二戰的侵略史,當時日本對珍珠港發動突襲,企圖統治整個太平洋。文章說,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這麵旗幟就被禁用,但許多美國人不知道的是,其實1954年這麵旗幟又被恢複使用,成為日本自衛隊的標誌,而這正如日本的政治野心。紐約《水牛城新聞》的評論文章稱,隨著戰後經濟的繁榮,日本領導人將政治目標定位為“和西方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日本外務省1991年版的外交藍皮書已經表示,日本能對有關國際秩序的所有問題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必須在亞太穩定與發展方麵“起到中心作用”。不過,令這一野心尷尬的現實是,最近10年裏,日本經曆了“十年七相”的政局亂象。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表示,有一種說法叫“日本有一流的國民、二流的官員、三流的政客”,政府頻繁更迭的確讓日本政治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吳懷中表示,日本政府長時間處於“末期狀態”,不但讓自己的國民,也讓其他國家深受其害。英國羅德裏奇出版社今年的新書《現代日本演進》認為,當代日本文化和社會為一係列重大曆史震撼事件所塑造。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許多一度被視為戰後日本社會生活支柱的製度不是發生重大轉變就是遭到質疑。日本公眾的討論中彌漫著國家染病的情緒。在東京街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隨機采訪的民眾中,一名26歲的公司員工說,日本好像一直不會處理鄰裏關係,這樣的國家很難得到國際社會信任。家庭主婦寺阪良子稱,日本今後不應再想著去做什麽大國,能夠讓自己成為亞洲的瑞士就很不錯。橫濱市立大學一名退休教授說,日本自從1853年被美國黑船打開國門以後,一方麵屈從強者,另一方麵想借助強者讓自己強大起來。現在看來,這種選擇有成功的地方,但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麵出了問題。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政治係學者皮克斯對記者說,在西方看來,正是政壇畸形現狀讓這個亞洲“西方國家”被中國甩在身後,拖著4萬億美元的經濟財富口袋越走越慢,跌入第三個“失去的十年”。《朝鮮日報》對日本政治右翼勢力可能借此複活表示擔憂。報道說,當經濟高速增長時,人們對此並不關心,但就像軍國主義在一戰後的不景氣環境下得勢一樣,泡沫經濟崩潰成為日本極右翼勢力複活的基礎。德國《南德意誌報》則認為,不斷挑起的主權糾紛說明,日本政府早就被活躍且具攻擊性的右翼勢力俘虜。旅日華人作家莫邦富先生表示,日本曾經在世界上耀眼過,不少人還陷在“日本第一”的夢境之中沒有醒來。而現實是,日本經濟早就處於“破落地主”的狀態。在國家影響力下降的過程中,日本的自尊夾雜著自卑愈發強烈。德國柏林東亞問題專家馬科·比斯霍夫說,日本政客們缺少對世界形勢變化的客觀認識,中國的崛起讓他們變得急躁不安。《金融時報》報道稱,日本有位前首相叫石橋湛山,是罕見對“大日本主義”明確提出批評的知識分子。當今,日本站在曆史的高度認真反思石橋提出來的“小日本主義”很有必要。他探索的是,日本如何在西方與東方之間尋求戰略平衡,找到自己合理位置的問題。東北亞需要不添亂的日本日本著名外交評論家手島龍一曾表示,與美國締結了盟約關係,才讓日本一度徑直走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因為,日本政治家隻要在國內協調一個又一個經濟集團的利益就足矣。但是現在,“世界第二”的位置沒有了,政治從美的路線又受到亞洲鄰國防範,日本想要改變頹勢,回歸亞洲才是正確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吳懷中說,日本是東亞的重要國家,但缺乏一個有良知、有遠見的強勢精英集團,導致日本一直都沒有明智、連貫的東亞政策,與鄰國磕磕絆絆,這意味著日本很難、可能自己也不願融入這一地區。東亞的很多事情,比如推動經濟一體化,建立國家間政治互信,國民感情和解等,日本都成了負麵因素。莫邦富也表示,日本政治首先為自己人為製造了一個敵對國家——中國。在很多地區問題上,缺乏大國氣度和見識,隻會給東北亞添亂。日本作家加藤嘉一在《金融時報》上撰文表示,不管日本正在衰落與否,日本人在東亞地區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起到領跑者的作用,充分發揮過去發展的經驗。而中國崛起與全球化浪潮正在考驗日本能否突破民族主義的局限,從而達到國際主義的高度。他說,戰後到災後,日本麵臨的根本問題始終沒有發生絲毫變化。站在曆史的拐點,日本人究竟要建立什麽樣的家園,支撐什麽樣的發展,追求什麽樣的幸福?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哪裏,在發展中的靈魂又在哪裏?肯定的是,對於日本人的改革事業來說,時間表至少提前了10年。(此文刊登於2011年8月5日《環球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