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有感於餘秋雨“辟謠 ”及餘秋雨現象

(2018-08-16 22:41:20) 下一個
       有感於餘秋雨“辟謠 ”及餘秋雨現象(三稿)
兩天前在微信上看到用餘秋雨口氣寫的“餘秋雨得肝病住進醫院”沒有標題的貼子,但文中“餘秋雨病了,社會也病了”的提法成為看點和文眼。譴責醫院先交錢後治病(手術),他說他花了近30萬(可報銷一半),開了一副進口藥,才掙脫了死神。還親眼看到,手術費未到,一老頭和老太腳跟腳的走了,人就在這麽快完了。筆者一看,如雷貫耳的大學問家沉寂多年餘秋雨又麵見公眾(不是鏡頭而是文字),激動得連連向數十個微友轉發後,便著手寫感言評論什麽的,而且題目也想好了:叫做“餘秋雨終於敢於批評社會弊端了”。
趕緊上網查與餘秋雨有關的信息資料。一查,令筆者一個愣:餘秋雨辟謠了。原來文章不是餘秋雨寫的。筆者被潑冷水了。筆者記得:前幾年就出現過冒充李敖寫的崇毛文章,遭到筆者大批李敖。後有大陸記者訪問李敖問及此事,李敖否認。這不就是李鬼扮李逵的再版嘛!筆者又在自己的部落格裏向李敖道歉。當然李敖至死也不可能看到一個芝麻粒作者向他道歉的文章。
回過頭來再說餘秋雨辟謠的事。互聯網上《餘秋雨病了,社會也病了?No!我看是窮人病了!》
(窗口ING 3天前)一文寫道:
近日,一則“餘秋雨得肝病住進醫院”的帖子在網絡上流傳,文章以餘秋雨的口吻,講了一出“生病住院花了三十萬終於撿回一條命”的故事,作者經曆這樣一番折騰後感歎: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這篇文章反映的醫療現實擊中了不少人,又以大文豪的名號加持,因此在網絡上被瘋傳。不過,餘秋雨其實早在8月2日就在微博上辟了謠,這篇文章,純屬偽作。
 看到這裏,筆者孕育的“餘秋雨終於敢於批評社會弊端了”一文流產了,好像有點遺憾與可惜。但對餘秋雨先生的功課,筆者還想做一點。假冒者利用餘秋雨大名痛擊醫改無作為的社會最大弊端之一,做法不可取。但出發點似乎有其正當性,可以理解,起到了催人一吐為快的怨氣。
但是餘秋雨站出來辟謠,至少令筆者倒吸一口涼氣。原來餘秋雨沒那個膽量。不過筆者還是要為他點個讚:敢於站出來辟謠,說明在這一點上,他還是誠實的。這也很重要。筆者前邊提到,餘秋雨有沉寂多年的提法,年輕讀者未必知道其因,可能好奇地問為什麽?我的記憶也不深了,汶川地震那年,演講或文章好像他得罪過公眾。趕緊上網查,嗷,知道了,原來是 “含淚勸說災區人民”惹的禍。
【我要說,餘秋雨最大的錯誤,除了假捐款之外,根源仍在他地震後的“含淚勸說災區人民”,這篇文章徹底暴露他邈視人民、踐踏民意的心態,引起了極大的民憤。事後,他不但沒有反省,反而高調接受上海教育部門的“大師”稱號,並說什麽“聽到成立工作室這個消息後我曾作過幾次努力,希望刪去‘大師’這兩個字,但沒有成功。這是教委的一種架構性的設計,要改動有一定的難度。後來我想,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一個人先成‘大人’才能成為‘老人’,那麽,既然我已經做了大半輩子的‘老師’,那就後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吧。”,虛偽做作、狂妄自大的做派在言語之間暴露無遺。】(引自互聯網《餘秋雨究竟錯在哪裏》一文)
所以,餘秋雨的錯誤,錯在他嘩眾取寵浪得虛名、錯在他假捐款欺騙民眾、錯在他“含淚勸告”踐踏民意,最根本的錯誤則是他“死不認錯”並堅持“用一個錯誤去掩飾另一個錯誤”。 】(引自同上)
關於“捐款門”(20萬元賴娟)事件,《餘秋雨究竟錯在哪裏》一文作者指出:【其實,在“捐款門”事件暴露之後,餘大師完全可以勇敢地站出來承認錯誤,並多捐一些,用實際行動去彌補,挽回自己的聲譽。因為同樣陷入“捐款門”事件的,就有去年地震後的王石先生,他的提倡萬科員工“隻捐10元”的言論,惹怒了全國人民,一時板磚無數,罵聲一片,全國網民義憤填膺,似乎“必欲誅之而後快”。坦率而言,王石在地震後第一時間代表萬科捐出了200萬元善款時,並不知道地震的嚴重程度。引起全民公憤後,他勇敢地站出來承擔,先後數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無條件道歉”,並積極推動萬科董事會通過超過1億元的災後援建計劃。此事漸漸平息下來,王石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挽回了個人和萬科的形象。而餘秋雨“死不認錯”的行為,隻能讓全國人民唾棄,最終陷入身敗名裂的境地。】
【餘秋雨“大師”的散文《道士塔》很多人都看過。在王道士入土數十年後,餘“大師”來到莫高窟,看到弟子們為王道士修的莫高窟最高最大的塔,以及碑文上方赫然寫著的“功垂百世”四個大字。餘“大師”嫉妒之餘又憤然於胸,想想自己百年以後可能都得不到這幾個字,幻想如果是文化大**時期那多好,可以戴上紅袖章與幾個人把塔砸爛。而今,就是吐幾口唾沫也有保安管著,萬般無奈,就寫下了那篇具有文化鞭屍意味的散文,把王圓籙同誌定格為“敦煌石窟的罪人”、民族悲劇中“錯步向前的小醜”。“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瀉。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瀉也隻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冷漠的表情。”“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麽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引自網上《《餘秋雨,你欠莫高窟王道士一個道歉!》一文。
據網上王圓籙詞條介紹:“王圓籙(約1850年-1931年),出生於陝西,祖籍湖北麻城縣,道士,人稱‘王道士’。王圓籙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於酒泉,期間入道修行。王圓籙雲遊敦煌,登三危山,發現莫高聖境,感慨萬千,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 隨後,他定居留於該地,奉獻了他的後半生。”
詞條提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從上引述的兩段來看,王圓籙人生際遇非常吊詭有趣:明明是一位道教的道士,沒有為道教做些什麽,卻一心撲在佛教上,為保護修繕莫高窟而度過寂寞清苦的後半生。對這種義舉,雖肯定者有加,也伴隨著非議者,尤其來自文化藝術界,如餘秋雨之流在《道士塔》一文中對王道士毫無尊重感、敬畏感的非議。
《餘秋雨,你欠莫高窟王道士一個道歉!》一文作者說:“王圓籙,世稱王道士,一個被《道士塔》醜化的偉人,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為保護莫高窟,他向各級官員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書。他把文物賣給斯坦因等人,所得錢財全部用於保護洞窟,無私人使用任何一文錢。”
【直到清朝康熙後期,清王朝才漸次收複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清朝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發展,也沒有做什麽實質性的工作。當王道士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很多洞口已經坍塌,底層洞窟則已為黃沙所埋,映入眼簾的隻有頹敗與荒涼。莫高窟,這個昔日的寵兒,此時已經被遺棄了。
王道士就這樣作了莫高窟的主持,沒有巧取,沒有豪奪,一切就是這樣偶然,又這樣自然。王道士發現它的時候,它已不是聖地,隻是一個棄兒。
毫無疑問,王道士對莫高窟的新生做出了貢獻。讓我們來想一想,一個一貧如洗的窮道士,在沒有任何政府支助的情況下,每天跋涉在大漠風沙中,挨家挨戶化緣,然後把化來的錢一分一厘都用在莫高窟的整理修複上,光清理流沙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這是一份怎樣的虔誠?】(以上引自《餘秋雨,你欠莫高窟王道士一個道歉!》一文)
據《餘秋雨現象大盤點》一書內容提要:2004年夏天,餘秋雨曾說要封筆,要徹底告別中國文化界,在海內外傳媒上鬧得沸沸揚揚,這是真的嗎?這與學界對餘秋雨散文的評價所經曆的“從頌歌合唱到罵聲如潮”的過程有無關係?餘秋雨在“文革”中到底有無做過“四人幫”的禦用寫手?他是如何從“文化苦旅”邁向“法律苦旅”的?他的“法律苦旅”是“圓滿結束”,還是徹底破產?被稱為“世界華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的餘(秋雨)古(遠清)官司,他是贏還是輸?才思敏捷的他,文品和人品有無缺陷,有無順手牽羊剽竊過別人的文章?他去年揚言要“自殺”,是肉體自殺,還是精神自殺?他的自傳《借我一生》,有無改寫、偽造他的“文革”曆史?本書匯編了學術界不同看法和相關報道,並作了獨到的評點,還公布了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證據,從而解構了餘秋雨一貫“站在正麵”的神話。這可謂是對十多年來“餘秋雨現象”的總盤點,不僅有史料價值,而且對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餘秋雨現象大盤點》是2005年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古遠清)
不妨見識一下《餘秋雨現象大盤點》目錄,便一葉知秋。
有關對餘的點評,請看編輯推薦
後來在“文革”中,他(餘秋雨)是一時積極跟著走的,但可以原諒。
——李澤厚(美學大師)
我曾勸他(餘秋雨)對自己在寫作組的所作所為也好好反省,做點自我批評,這對他是無損的。但這家夥竟置之不理,難怪有人說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夏其言(原中共上海市委駐寫作組清查組組長)
我注意到,不少當初參加造反活動起家的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鑒定和處理,因而以後出現了不應該發生的現象。我認為在這次整黨中對“三種人”觸動得太少、研究得太少,結果有些“三種人”或者應該在整黨中受教育的人真的蒙混過了關,反而神氣了起來。餘秋雨向餘傑擺老資格,說他太年輕了。我85歲了,也擺一擺老資格,翻一翻陳年老帳。
——於光遠(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我跟餘秋雨是朋友,希望他打破心理關口,正視真相,繼續靜心寫作。
——董橋(香港散文家)
總的說來,餘教授從文壇走向法庭,說明了他走的是離開文學的道路。依靠法庭去解決文藝批評之爭,是不恰當的。一個作家如果隻靠法庭去爭“名譽”,那麽,該文人已走向末路了。
——譚大珩(評論家)
誰更有資格講法律?誰應當被推上法庭?最有資格講法律的,不是餘秋雨,而是“文革”中的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而應當被推上法庭的,不是那些探求曆史真相的學者,而是“文革”中的“拳頭打手”和“文字打手們”。
——為君捶碎黃鶴樓(網民)
注:(作者簡介)古遠清,男,漢族。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武漢大學中文係畢業。現為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經濟學院藝術與傳播學係特聘教授。在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咬嚼”餘秋雨》、《古遠清自選集》等著作。多次赴台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講學或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2年,文化名人餘秋雨狀告他研究“文革”曆史問題名譽侵權,索賠160萬元人民幣。這場官司被列為2002年中國文化官司榜首,與2003年8月以餘秋雨自動放棄侵權指控和索賠而告終。
寫到這裏,似乎該告一段落了。人家餘秋雨已經無聲息了,別再往一位已經過了氣的文化大師身上踏腳了。筆者想追加一句:餘秋雨大師還健,還在一步一步往前走,邁著大師的伐,他的每一步腳印都會有人拾起。隻是離隻顧喜聞樂見新聞聯播的大眾遠了一點罷了。當然更不知道,餘秋雨大師在一些媒體和一些出版商哪裏(當然也包括某些團體單位或個人),仍然尚有餘金可掏的被棄的老礦。不信請看《餘 秋 雨 :23次 辭 職,隻 為 尋 找 中 華 文 化 的 輝 煌 》一文。此文來源於“鳳凰網文化”,作者為“舍得智慧講堂”,發表時間時間2018年4月26日。來頭不小吧?
【提到餘秋雨,也許你會想到文學大師、文化使者等等頭銜,但麵對這樣的名號,餘秋雨似乎並不在乎,並始終以“寫作者”自居。
“中華文明能夠一直活到今天,盡管問題很多,跌跌絆絆,但它一定有內在的動力與原因。”從批判到熱愛,再到擔當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是怎樣的經曆讓餘秋雨思想發生了變化?長期從事中華文化研究的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應邀走進舍得酒業攜手鳳凰網推出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舍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講述他對中國文化的探尋與思考。】
以上是此文開頭的兩段話。其中最重大信息是:“長期從事中華文化研究的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應邀走進舍得酒業攜手鳳凰網推出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舍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
原來是:名酒廠找到名媒體,再找文化名人“三結合”推出的產品叫“訪談節目”和出版包括餘秋雨作品在內的的大部頭書卷。除了囊括文化藝術界名人明星之外,還囊括政界和商界名人。
《舍得智慧講堂》第一季中國境界
商業財經2018-05-23 更新 8974.1w
當紅主播馬紅漫博士又開講啦!老馬在28期節目中與你分享俞敏洪、雷軍、董明珠等30位中國當代創業家的智慧人生。《舍得智慧講堂 》是繁雜社會的一縷清流,萬千世界的一股暖流,智慧之享,回味綿長……
智慧人生,品味舍得
政商名人『舍與得』揭秘中,掃碼即看《舍得智慧講堂》。
專輯裏的聲音(32)
同步到手機聽
正序 | 倒序
32  NO.28王興: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就請Move on
31  NO.27張一鳴:人才是盈利資本,而不是成本
30  NO.26 羅永浩:人不會讓勇敢擊垮,卻總被細節致命
29  NO.25 陳衝:榮譽是台階也是牢籠34
28   NO.24許鞍華:不怕與社會脫節,脫節有什麽不好?
27  NO.23潘粵明:難道靠撕開傷口來取悅觀眾嗎?
26  NO.22郎朗:放下別人的質疑,贏得自己的信仰
25  NO.21徐克:一盤“火鍋肉”炒出了香港特效電影新紀元
24  NO.20馮小剛:《老炮兒》是絕唱,以後不再主演電影
23  NO.19汪涵:從抬椅子到台柱子 ,一路逆流而上
22  NO.18金庸:上個世紀,放棄就被他玩壞了
21  NO.17張小龍:每一次選擇,都是艱難的取舍
20  0NO.16周鴻禕:昨天犯的錯,墊就今天的非凡
19  NO.15張朝陽:沉溺過往,如何看到前方?
•                      18  9.28-智慧經濟舍與得—消費升級
•                       17  9.23-智慧經濟舍與得—市場升級
•                       16  9.16-智慧經濟舍與得—轉型升級
 
15   NO.14李彥宏:一生的努力,不過是讓自己屬於自己
14   NO.13吳京:越早放棄過去,越早收獲未來
13  NO.12劉強東:安於現狀,才是貧窮的根本
12   NO.11丁磊:七分生意三分理想,初心不敢忘
11   NO.10馬雲:吹牛沒什麽,能實現才是本事
10  NO.9馬化騰:通往成功的路上,除了質疑還有不舍
9   NO.8陳士俊:那些沒有摧毀你的,隻會讓你更強大
8   NO.7沈東軍:不怕出錯,因為輸了也不是末日
7   NO.6姚曉光:以王者歸來的姿態,重拾出發時的野心
6  NO.5胡瑋煒:一輛自行車,承載了兩個夢想
5   NO.4雷軍:夾縫中求生存,就要憑一腔熱血4NO.3許家印:球隊也有KPI,贏要賞,輸更要罰
4  NO.3許家印:球隊也有KPI,贏要賞,輸更要罰
 3  NO.2董明珠:放棄優厚的待遇,抓住眼前的機遇
2  NO.1俞敏洪:農村青年到財富領袖,一路奮鬥的舍與得
1《舍得智慧講堂》預告
第一講:賠掉一億六千萬又怎樣?其實我命很好
人文2018-05-25 13:00:15 2594w
播放全部
喜歡手機聽分享
聲音簡介
▲人生真正的快樂究竟是什麽?
▲如果很多事物求而不得,你還要堅持嗎?
▲生命中的舍棄,注定代表無法擁有嗎?

在本期節目中,前《波士堂》主持人曹啟泰娓娓道來,分享他50多年來的成敗經驗。對待人生中的舍與得,他坦然處之。

曹啟泰老師出過七本書,每一本書都記錄著他的經曆與故事。成為暢銷書作家的他,並沒有停止努力。賠掉一億六千萬的他,反倒覺得命真好。他笑對生命中的“舍”與“得”,憑借這樣豁達的處世態度,收獲到了他人都覺得不易得到的快樂。

本期智慧金句
1. 最偉大的藝術就是使人快樂。
2. 舍與得之間,和擁有無關。
3. 教下一代的時候,記得:快樂第一。
4. 人一定先打開自己,這就是舍,然後你會得。
好了,筆者到這裏打住。從以上介紹不難看出23次辭職的餘秋雨先生,這次笑納了。真為他感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名酒廠、在名媒體、在文體名流、在政商名流和社會各中精英間遊走遊說或坐等上門投拜,豈能不愜意瀟灑乎!這是利益最大化的笑納,無論精神層麵,還是物質層麵,都可以獲取利益最大化的滿足。這比接受任何官職,都愜意瀟灑,恐怕政界常委王滬寧也不如沉寂後的餘秋雨先生誌得意滿吧。
就在筆者封筆時,吊詭的是人文>文化名人 2018-06-28 10:47:00 0
視頻-20180419 餘秋雨:不知網上被批,我沒有被罵的理由。筆者耐心地聽了記者胡玲與餘秋雨對話訪談,提到網上被罵的事,餘秋雨說不知道有這事,他從不上網。胡玲直接提到含淚勸說那篇文章,餘說他沒有寫過那篇文章,沒有被罵的理由。他說他跪在一些孩子家長麵前說。堰塞湖要來了,趕緊躲開吧,這是為他們說好話呀!《》餘還說,他翻開孩子的一個課本,裏麵有《都江堰》這篇文章是我寫的,我哭了。汶川圖書館沒有了我捐了三個圖書館。其中有作家馮驥才、賈平凹還為新建圖書館題字了。他們沒有在紅十字查到,什麽詐捐呀。。。。他說他被罵是非常奇怪的的事,要把他們不熟悉的人毀掉,這是很糟糕的事。恕筆者不會速記,不可能都是原話。關於大師之稱,餘說就是調侃了,比如木匠師傅啦,繪畫師傅啦。。。總之,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麽不是。
老實並有點遺憾地說:筆者沒有讀過餘秋雨先生任何大作,但卻多次在電視上見聞了什麽選手歌手大賽知識點評,尤其對餘秋雨先生的點評,感到於先生是有一定才氣的。
(精神綠洲2018年8月16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