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政治(微信擴充升級版)
比較文學
至少文學界都知道,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遊記寓言劇本等等)是多種文學體裁的總稱。有關文學詞條稱:“文學是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 改開以來,“比較文學”也越來越廣為人知。何謂“比較文學”?
據網上相關詞條:比較文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曆史地研究兩種以上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及其他意識形態相互關係的學科。
據什麽是比較文學詞條介紹:【法國比較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查斯勒就強調:“沒有任何東西是孤立的,真正的孤立是死亡。”(1)在比較文學研究者看來,一方麵,一切民族是在不斷發生互相影響中前進的,另一方麵,文學史、哲學史和政治史等是不可分離的。 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形成於19世紀末,然而,早在古羅馬時代,賀拉斯、麥克羅皮斯和吉利斯就曾對羅馬文學和希臘文學進行過比較。十八世紀,德國的萊辛在《漢堡劇評》中將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和法國古典主義的理論進行縱向比較,指出古典主義理論事實上是亞氏“古典理論”的悖離和發展。】
【從19世紀30年代起,比較文學論著大量出版發表,這些成就標誌著比較文學成為一門正式學科的時代已然來臨。 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重鎮是法國。“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1816年法國諾埃爾和拉普拉斯編的《比較文學教程》中。法國學者阿·福·維爾曼1829年在巴黎大學講學時對“比較文學”有明確的闡釋,並使這一術語逐漸得到承認。另一比較文學家安貝爾(也譯為安培,即物理學家安培的兒子)在馬賽公學授課時強調,各國人民的文學藝術比較史將產生出文學藝術的哲學,並幹脆把他的講座定名為“各國文學比較的曆史”。 1868年法國著名批評家聖伯夫在論安貝爾的文章中使用了“比較文學”一詞,從此,“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1877年第一本《比較文學雜誌》問世;1886年愛爾蘭教授波斯奈特出版了被視作第一部比較文學理論著作的《比較文學》;1897年法國學者貝茲編寫的《比較文學目錄初稿》發表。這些都標誌著比較文學已逐漸從文學史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引自網上《什麽是比較文學》詞條】
由此可以看出比較文學作為一門較新的學科進入中國大陸比較晚、甚至很晚,從事這方麵研究的自然很少。不過這都不是我要涉及的重點。我要涉及的是比較政治。
“
比較政治
相對“比較文學”,“比較政治”對很多人來說都顯得陌生。據知“比較政治”誕生在二戰之後。何謂“比較政治學”?很權威的定義尚未見到。網上潘維《比較政治學理論》一文中“比較政治學” 小題目下寫了這樣一段話:【二戰後成了政治學的核心學科。從教員比例上可以看出來。凡用比較的方法 研究政治學問題,就可以稱之為比較政治。因此,政治學係裏大多數人作比較政治,政治學研究也離不開比較政治。比較政治幾乎是全部,方法論也服務於它,教你怎麽比較。】其中提到“凡用比較的方法 研究政治學問題,就可以稱之為比較政治。”已經給“比較政治”下了定義。但從整段話意思來看,這個定義有點單薄。筆者僅僅涉獵到此,不想也敢妄評。
我國2008年出版了馬克·I·利希巴赫得《<比較政治>副標題:理性文化和結構》被列為當代西方政治學前沿叢書。顯然,此書開了比較政治研究的先河。請看介紹:【本書共分四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為本書的核心內容。第二部分考察了指導比較政治研究的三個主要流派——理性選擇理論、文化主義分析和結構主義方法,對每個流派進行了簡明的介紹,說明了每個流派的核心原則、流派之間的差異,以及各流派的新貢獻。第三部分將各流派的方法運用於比較政治學科的傳統領域——選舉、社會運動與革命、國家等。本書主編在第一、第四部分中分別對本書核心思想進行了闡述和對比較政治學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馬克·I·利希巴赫,科羅拉多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和係主任,主要研究集體選擇理論與民主製度之間的關係,主要著作《造反者的困境》、《歐洲政府的體製變遷和內聚力》等。但是,比較政治尚未像比較文學那樣單獨構成一種專門學科,因為他尚未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
筆者認為,比較政治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受意識形態的製約遠比對比較文學的製約強烈,尤其在暴風驟雨摧枯拉朽大革命時代。戰爭政治(政治的極端形式)壓倒一切。人們天天生活在政治裏。因為生命不保,所以難民大逃亡。中東敘利亞戰爭就是一例。敘利亞伊拉克等上百萬難民逃亡歐洲,一度想用武力征服世界的德國,竟能接受100萬難民,這種轉變可謂雲泥之別。通過為德國人的默克爾是這樣評價馬克思的:“馬克思本身是空想,被野心家歪曲並加以利用了,。它的階級鬥爭、專政等都有暴力傾向,是反人類文明的。它的公有製或共產主義更是虛構,隻能通向奴役之路。壟斷一切生產生生活做資料再剝奪個人私產,公權就可為所欲為,人們無法反抗。前蘇聯正是典型,集舉國之力與文明對抗,他們注定失敗。”(引自微信《默克爾談馬克思主義》)
戰爭政治詞條稱:【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和文明始終交錯,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引述到這裏,筆者就更有話可說了
一戰和二戰之前的所有戰爭都是帝國主義爭霸的黑魔運動,屠殺他國占領他國掠奪他國殖民他國…
一戰之後興起的十冃革命,尤其二戰之後,以列寧和斯大林為代表的紅魔運動把世界1/3的國家攪翻了天,不僅屠殺規模遠遠大於殺他黑魔運動,在對內的屠殺,即殺已更是超過黒魔運動千百倍,摧毀舊世界超過黑魔運動幹百倍,對舊世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否定摧毀的程度超過黑魔運動千百倍。這就是對比,我們不光要知道有對比文學,即比較文學,還要有對比政治,即比較政治。
我們先來看一下英國的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指在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複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未有流血,因此曆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1689年威廉和瑪麗即位,議會通過權利法案,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鬥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終。】
再來看一下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戰爭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間新建立的法蘭西共和國和反法同盟之間的一係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在軍事史上有重大意義,是曆史上的第一場“現代戰爭”。在民族主義激勵下的法國公民組成的軍隊打敗了歐洲各國的職業軍人,顯示了民族主義和征兵製相結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隊開創了以普遍征兵製,就地補給製和多兵種合成編製為核心的現代軍事體製,成為現代軍事體製的先導。新興的民族主義和軍事製度,隨著拿破侖戰爭傳遍了歐洲,徹底改變了人類戰爭的形態,使得席卷全民的殘酷的世界大戰成為可能。】
將英國的光榮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對比一下:誰文誰野,誰優誰劣,誰光榮誰不光榮,不是一目了然嗎?要知道,英國是第一個稱霸世界的強權,曾被號稱“日不落”國。早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一百年,就實現了不流血的光榮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現了君主立憲,後又不少國家效法。二戰之後,英國最終放棄屠殺人類罪滅決人類罪暴行,而讓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起來。例如:對領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擺脫英國統治的甘地非暴力主義革命得以成功,說明英國人從野蠻走向文明之舉,放棄了對甘地非暴力革命的暴力鎮壓,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光榮革命傳統。退出霸權的英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仍然屬於發達的穩定國家,沒人敢欺負。
而列寧和斯大林所領導的紅色暴力(紅魔運動)就是法國大革命的升級版,其暴力殘酷血腥殺戮程度遠超波及到整個歐洲的法國大革命。更為惡劣的是,把領袖和政黨神化的同時,把領袖宗教化、把黨宗教化作為最終的信仰,而消滅任何宗教、任何其它信仰。所以紅魔運動自我崩潰之後,都在痛說中國大陸沒有信仰了,難道這奇怪嗎?
鄧小平時期搞的是一國兩製,被視為一個進步,今天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習近平時代,將一國兩製通過反腐打虎改革的有效手段,向社會主義和民主資本主義融為一體推進,不僅在大陸倡導和諧,還同時在全世界倡導和諧,徹底廢棄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難道不是更大的進步嗎?
既得利益集團僅僅搞了權貴資本主義,這還是最低級的資本主義,就能使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騰飛,更不要說民主資本主義了。但是如何縮小資本主義兩極分化差距,則必須注入更加公平合理的社會主義分配因素(從實踐上,而不是從理論上)。
紅魔運動為什麽失敗?那是因為還沒等當父親就想當爺爺。馬克思本來說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廢墟上建立社會主義的,冒進並狂妄地消滅私有製的同時,剛宣布不久的社會主義,接著就強製性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這種貽害億萬人民福祉和生命的錯誤實踐,遠超曆史上烏托邦。更可怕的是:還要對有獨立思想的有識階層、尤其知識分子進行打擊排斥改造,不重視科學,隻強調全民大煉鋼鐵式的人海戰術,社會哪裏還會有創新能力,這樣的革命能不慘敗嗎?況且還不斷大搞你死我活的政治運動和階級鬥爭,把有創造性的人民奴役成沒有自己思想性的動物性,能有不失敗的道理嗎?
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爸爸,是共產主義的爺爺,然後你才可能青出藍而勝於藍。今天大唱東方比西方好高調的人也別高興的太早,你到底比西方民主高明多少個層次,要看實踐的最後結果。任何製度都要有衰亡的一天,東方升起的太陽必定會在西方落下。
習近平在談到“義利觀”時這樣強調:“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這與你死我活的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念和實踐毫無共同之處,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當筆者聽到要“將馬列主義中國化”中出現“馬列主義”字樣時,似乎有點接受不了。心想,馬列主義把中國都害成這樣了,還馬列主義哩!但一想到曾當過農民的習近平說過,偏扁擔不好挑,一頭重一頭輕容易栽倒溝裏去的話時,我釋然了:那是習的委婉謙虛說法。我可以這樣理解:實際上是中國主義去馬列化。這樣策略地講也給馬列元老們留點麵子。這是一種政治上的智慧。
剛剛又看到微信有文披露;12月1日要推出22條新政,實際上半月半月前聽到過一次;而一年前聽到的22條新政含金量更重,近半年前又聽到過一次。兩個流傳的22條,具體內容並不完全一樣,一些含金量更重的換上含金量輕一些的。按筆者理解,含金量重的,可能社會承擔不起。換句話說,就拿自由辦報來說,那是隻需民間辦報不許政府辦辦報的民主社會的角色,我們的民主社會,尚未脫離娘胎。
不管怎麽說,如果流傳的22條新政能夠落實實施的話,則有助於民主社會的成型和誕生。那會進一步令我們感到習近平正在帶領中國大陸向民主憲政法治社會方向邁進。當然要興奮要振奮!但用對領導人進行捧殺的口氣進行宣傳轉發,不值得提倡。(精神綠洲2017年11月21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