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吹毛求疵”不應該僅僅針對創業傑出人物

(2015-12-10 04:16:39) 下一個

“吹毛求疵”不應該僅僅針對創業傑出人物

                        ——讀《紮克伯格豪捐450億美元 被指威脅美國民主和公平》有感

 這一陣子,紮克伯格在世界輿論界,尤其中美兩國間,拿紮克伯格說事的文章紛至遝來。其中,最會挑毛病的,當屬《紮克伯格豪捐450億美元 被指威脅美國民主和公平》一文。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吹毛求疵”。筆者不妨引幾段他的“吹毛求疵”(當然有些觀點和論證並非全屬作者本人),與讀者分享和領教。

“憑借慈善項目,紮克伯格和蓋茨等人將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以決定政策走向,而這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的。(正如Vox的馬修·伊格萊西亞斯(Matthew Yglesias)所指出,“陳-紮克伯格行動”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大便利在於可以投放政治廣告。)考慮到慈善基金會處於他們個人的掌控之下,因此億萬富翁向慈善基金會的捐款越多,他們積累的影響力就越大。相對而言,普通人的影響力將被削弱。”不知作者寫篇文章的主觀意圖死什麽?但這篇文章的客觀效果就是:社會不該有創業的億萬富翁式的傑出人物,當然也就不存在他們涉及創辦慈善基金會問題。因為他們一旦變成億萬富翁,他們就有更多的話語權,他們在社會上影響力就更大了,而“普通人的影響力將被削弱”。似乎在為普通人爭奪話語權、爭奪社會影響力。筆者不知作者筆下的普通人概念是什麽?普通人中有公民有居民,有就業的和失業的,有納稅的和不納稅的,還有非法入境者,甚至還有懶漢、有乞丐、有流浪漢、有流氓無產者。你怎麽為他們爭奪話語權和影響力?你怎麽讓他們去分享比爾 蓋茨和 紮克伯格等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允許私有製,必然會出現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這在公有製社會是不可理喻的。但是上個世紀確實湧現一批公有製社會,廢除了私有製社會。結果不是大量整死人,就是大量餓死人。所以進入31世紀,公有製社會土崩瓦解,回到私有製上來。但也有個別國家羞羞答答以公有為主的公私兼有。雖然也湧現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但幾乎都是卻是官商勾結而成就的或打上官商勾結的烙印。尤其黨國高官高管變成千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竟是貪汙公款大的罪惡結果。這就是中國社會難以培育出、騰化出比爾蓋茨、紮克伯格那樣的億萬富翁式的傑出人物。這種公私兼顧的專製製度 必然比正常的資本主義多走一段專製權貴資本主義打虎的彎路。

 

  在“避稅帶來爭議"小標題下,有這樣一段話:"這是有利的一麵。但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慈善捐款意味著納稅人需要付出代價。有人甚至認為,這將不利於更廣泛的民主進程。如果紮克伯格和普裏西拉·陳將所持Facebook股份直接變現,而不是捐給慈善機構,那麽他們獲得的收益需要繳納資本所得稅,而這筆錢原本可以用於支持政府項目。如果他們在去世時將財產轉移給下一代,那麽還需要支付可觀的遺產稅。然而,通過將股票捐給慈善組織,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將可以避免這樣的高額納稅。”盡管筆者是看熱鬧的外行人,也明白這個道理:將股份直接變現並將花不完的巨額財產留給下一代遺產稅太大,劃不來。但這不是唯一選責。而另一個選擇則是:通過將股票捐給慈善組織,他們的後代可以避免高於遺產稅的納稅。既然兩種選擇都是合法的,就沒必要對在這兩者當中做出選擇的人進行吹毛求疵。

  如果給特別需要吹毛求疵的話, 不應該把眼睛緊緊盯在創業有道的傑出人物,不應該僅僅對傑出人物經商方式選擇上吹毛求疵,而應該向政府吹毛求疵,即監管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在利益上有沒有與政府官員勾結?同時,更應該向法律吹毛求疵,即監管在稅法上有沒有漏洞,要不要對慈善有限責任公司增補稅收修正案?如果,(包括美國和中國)世人僅僅把社會不公不平的關注焦點僅僅聚焦在紮克伯格等創業傑出人物頭上,而忽視政府和法治功能,豈不本末倒置?豈不扼殺社會各類創業精英?那還會傑出人才輩出嗎?

 "紮克伯格在信中談到了減少貧困、促進社會公平,以及確保所有人都有機會發揮自身的潛力。然而,他是從精英階層的角度去解讀這樣的問題。他認為,貧困和公平性的缺失是由於教育體係的失敗,以及技術尚不足夠發達,無法給予人們適當的機會。”這段話,本是紮克伯格寫給剛出生的女兒心中的一段話,筆者不想多加這段話。但是作者在議論後接著說:“這一觀念與其他超級精英非常相像。與普通公眾相比,超級精英們更傾向於削減社會安全基金、食品補貼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同時更讚成對教育的支出。而他們對教育的支持則更傾向於績效獎勵、特許學校和職業訓練,而不是普遍的免費大學教育。與公眾不同,他們反對政府提供生活標準保障,並在必要時扮演雇主的角色。”其實,社會精英的做法與政府精英的做法,並不矛盾,更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甚至相反相成。政府精英不是所有做法都符合民意,都比社會精英高明。

“從各個方麵來說,紮克伯格和普裏西拉·陳的慈善捐款決定都值得讚賞,而推動這一趨勢的比爾·蓋茨更足以被稱道。但從更高的層麵來看,對這類捐款行為的“吹毛求疵”非常有必要。”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顯然,作者僅僅對民間精英、傑出人物“吹毛求疵”未免太片麵了,對掌權的政府精英團夥不“吹毛求疵”,反而對民間創業的傑出人物選擇慈善和遺產渠道上“吹毛求疵”,是不是太有點匪夷所思了。

  自打人類社會紛紛成立國家和政府以來,有一種認識上和觀念上的人可怕現象。那就是:政府是萬能的,盡管沒有政府是萬萬不能的。人們隻認準了組成政府的精英團夥,而無視、甚至否定民間和社會上現存的和正在湧現的精英團夥(這在公民社會是非常正常現象),他們憑自己才智奮鬥創業發跡之後,除了繳納高額賦稅而外,無論搞裸捐、還是家庭信貸、還是慈善基金等項目,除了有益於他們家族後代,也有益於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政府功能的一種輔助作用。他們對救助教育改善提供底層的人民生活狀態所產生的意義,並不亞於政府搞的飛船登天項目的意義。

 

  如果認為,在政府裏工作的精英團夥能完全代表普通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話,那麽民間和社會精英團夥也可以通過他們創造的和參與的各種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代表相當一部分普通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而不是普通人中的一個人要與紮克伯格對等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道理跟絕對平均主義一樣,行不通。同樣,話語權和影響力,任何人或組織既不能壟斷,也不能分配。

 

”在2007年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蓋茨表示,他去世的母親曾對他說過這樣的話。2010年,蓋茨和巴菲特向‘超級富豪俱樂部’提出倡議,希望他們能捐出財富的至少一半。自那時以來,已有超過100名億萬富翁簽訂了‘捐款承諾。其中一些超級捐款者,例如巴菲特,甚至願意讓他人來管理自己的捐款。(2006年,他決定將大部分財富捐給蓋茨基金會。)不過,更多的億萬富翁成立了自己的慈善機構,以追尋個人的理想。這種現象被稱作‘慈善資本主義’”老實說,筆者對該文中這段話比較欣賞。第一,慈善事業是資本主義傳統現代文明之一。慈善到21世紀被譽為“慈善資本主義"。而“慈善資本主義"在筆者心目中,不是貶義,而是褒義。帶有“慈善”字樣的資本主義是腐而不朽的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在民間慈善事業大發展推動下自我完善的民主資本主義,盡管民主資本主義還有進一步完善的餘地。資本主義不斷通過自我完善(其實就是不斷通過改革或叫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兼容社會主義元素就可以和平長入民主社會主義。

  今天的現實,不可否認:是在30多年的一黨專政的發展權貴資本主義情勢下,惡補了資本主義的一課,盡管是最低級形式。開明派順民主憲政民意,反對再次暴力革命,而是通過反腐打虎改革,將社會主義因素與民主憲政資本主因素融合起來,向前推進。任何想超越民主資本主義而跨越到民主社會主義的烏托邦,都遭到慘敗,這是20世紀的教訓。到底是要你死我活的天天鬥的階級鬥爭的社會主義好,還是要人性人道慈善的民主社會主義好?真沒想到,這一最淺顯的道理,在社會主義陣營,卻將其演變成曆史悲劇的馬後炮。       (精神綠洲2015 年12月10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