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加勒比的典故 魅力和神秘

(2015-09-30 08:39:22) 下一個

  2014年聖誕節那天,終於實現了親赴那海盜著稱而更加神秘的心目中加勒比,一揭其神秘麵紗的機遇,令我格外興奮。飛行中,隨手拿起航班提供的,美聯航自己出版的英文版空中雜誌“半球”(HEMISPHERES)月刊第十二期,進行翻閱瀏覽。

  沒想到,這一瀏覽,一篇令我眼神一亮的文章,以《加勒比從A到Z》(THE CARIBBEAN FROM A TO Z)赫然闖入我的眼底。。。這不正符合前往哥斯達黎加遊訪的主題嘛!加勒比先從文字上樂翻了我。從A到Z,她一步一步深入的勾引我進入加勒比,一探加勒比在我心目中的的魅力和神秘。

  讀罷,我立即決定要將這篇文章編譯成中文,以便與無緣閱讀此文的華人讀者分享。(此文原作者為:尼庫拉斯 德仁佐(NICHOLAS DERENZO)和克瑞斯 萊特(CHRIS WRIGHT),插圖作者為:莫裏 賈貴斯(MOLLY JACQUES)

 

 

 

 

 

 

 

 

 

 

加勒比的典故 魅力和神秘

加勒比典故簡介

 

  如果你把加勒比視為棕櫚樹搖曳、白沙灘,喝熱帶冷飲僅此而已的同源同質的一個地區,而不再有別的什麽的話,不妨再想想。本文對7000多個島嶼的收集就是一座狂野的多樣化的熔爐,一個完整星球的微縮,那裏的美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丹麥人、荷蘭人、非洲人、印第安人、巴西人、瑪雅人和對當地的種種影響聚合在一起而創造了完全獨特的雜種文化。我們就從這裏向島嶼走去,從A打頭的Ackee(西非荔枝果)跳到Z打頭的Zouk(祖克樂)。

 

 

ACKEE AND SALTFISH(西非荔枝果和鹹魚)

  讓辣味醬烤雞一邊去吧。牙買加正式傳統國菜,沒得說,其早餐主菜就叫荔枝果和鹹魚。鹹魚要追溯到島國種植園主用朗姆酒和糖漿與加拿大低質鱈魚進行貿易時代,那時為了防腐而把魚醃得鹹鹹的,作為廉價的食物貨源供給奴隸。而起源於西非的鮮紅的荔枝果,成熟時裂開,露出幾個亮晶晶的被奶油肉裹著的黑子,將它們烹調時就像煎雞蛋一樣。注意:在沒熟時,你打開荔枝果,那會放出有毒的瓦斯。那會引起惡心,甚至致命。

 

BACHATA(巴恰達舞曲)

  從1960年代Jose Manuel Calderon到轟動80年代的流行音樂新藝術家如Prince Royce,沒錯,他們唱的都是巴恰達舞曲。這種音樂形式起源於20世紀早期多米尼加共和國聖多明各首都酒吧間,其似弦聲,切分音節康茄舞曲調,具有西班牙風味。就像它的葡萄牙的同類,思鄉曲,或美國的布魯斯(也稱美國藍調,港台譯為“怨曲”——筆者注)一樣,巴恰達歌詞通常涉及人們在同一天裏失去工作和戀人的憂傷,但卻無法阻止它在夜總會裏名聲大噪。現在,巴恰達歌唱家正與說唱歌手Usher(當紅美國說唱歌手亞瑟小子——筆者注)和Drake(加拿大當紅說唱歌手德雷克——筆者注)組隊,這種流行病似的音樂正在傳遍美國和美國之外。

 

CROES  BETICO (克魯斯 貝緹卡)(25/1/1938-26/26/1986)

  Gilberto François "Betico" Croes克魯斯為阿魯巴島社會活動家。積極主張阿魯巴島從荷屬安的列斯群島中分離出來。這位前任教師沒用軍事策略,隻不過用了點激情和魅力就把阿魯巴從荷屬安的列斯群島聯盟中解放出來,並建立了新的議會和憲法。遺憾的是,他未能看到他的願景實現,就在正式宣布阿魯巴從1986年1月1日為一個新國家的前一天,一場車禍致他於昏迷狀態。他死於11月份。但他的遺產還在繼續著:他的生日,(1938年——編譯者注)1月25日變成了國家節日,而荷屬安的列斯群聯盟島於2010年散夥了。

 

  DUNCAN TIM (鄧肯 蒂姆)

1976年4月25日(編譯者補出)出生於美屬維爾京群島聖克羅伊島。少年時代善於400米自由泳,曾打破多項遊泳記錄。一場颶風是毀滅性的。說來也怪,他在NBA的籃球生涯中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使他成為傳奇人物。他本來夢寐以求的是成為專業遊泳運動員。哪知,1989年刮起一場叫“雨果"的颶風,摧毀了他在聖克羅伊島家鄉一個奧林匹克規模的遊泳池,僅給他留下加勒比海供他施展。因為害怕鯊魚,鄧肯於14歲轉向籃球。鑒於他與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獲得NBA 5次總冠軍和一直被稱為最棒的大前鋒,我們認為他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EL YUNQUE NATIONAL FORREST(艾爾洋奎國家森林)

  在美國國家森林體係唯一的熱帶雨林中,波多黎各的艾爾洋奎提供了瀑布群的繁茂景觀、巨型蕨類植物和與之齊名的山峰的蔥翠的景觀,它是取自西班牙語EL YUNQUE,即英文的“anvil"(界麵)而得名。這個公園正是選作代表波多黎各領土的象征,而成為美國鑄幣廠的”美麗的阿美利加"25美分紀念硬幣係列,為波多黎各人感到驕傲之所在。2012年發行的紀念硬幣上描述了瀕臨滅絕的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和考奇樹蛙,即該島非正式的吉祥物,被稱為能發出大呼叫的聲音。

 

FORTALEZA(福特來撒要塞)

 

  福特來撒要塞為保衛加勒比人,防止海盜襲擊而於1533年修築的要塞,是聖胡安早期修築的防禦工事,被列為在新大陸連續被占領最悠久的總督官邸。最引人注目的是官邸內部那座紅木祖父落地鍾永遠停在4:28分上,那正是1898年美國侵入之前,波多黎各的最後一任西班牙總督用他自己的劍刺向自己的麵部時刻,是結束西班牙在加勒比勢力的明顯標誌。

 

GARIFUNA(加利弗那)

 加利弗那人,或叫黑色加勒比人,可能是,隻有這個種族群還認為失事船骸還存在。當西班牙兩艏運奴隸的船1635年沉沒在聖 文森特海岸時,幸存的西非人受到當地人的歡迎,並接納他們加入加勒比部落,創建了一個新的族群,叫加利弗那,或“叫吃木薯的人群”。1797年,英國強迫他們轉移到洪都拉斯的羅丹島島。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加利弗那人的釣魚村,那裏人都喜歡穿著花花綠綠的當地服裝,並在龜殼和海螺殼上吹奏有節奏的蓬塔(punta:角)曲調。令人驚異的是,加利弗那人是唯一能夠使得整個加勒比海當地土語得以存活的種族。

 

Hosay(荷西族人)

  19世紀中葉,包括荷西在內的荷西族人,帶著他們多色彩文化傳統從印度移民至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這是穆斯林紀念侯賽因殉難的活動。色彩招展的、喧鬧的遊行隊伍,邊敲鼓邊揮舞旗子,穿著戲裝,載著大型仿真“塔加布”陵墓旋轉漂浮成為這個節日的高潮,將這個伊斯蘭節日變成真的整個加勒比事件。

 

Ixchel(伊希切爾)

  沿著世界第二大離岸礁,座落在墨西哥的可蘇梅爾島,自1960年代,雅克 格斯特對它的讚頌(據知水下攝影-編譯者注)以來,已成潛水者朝聖旅遊之地。一千年前,該島就吸引了不同種族的朝聖:考古學家認為瑪雅女人一生至少一定會乘獨木舟來這裏一次,朝拜在該島廟宇和神龕裏的伊希切爾(彩虹女郎),即月亮和生殖女神。當今絕大多數來訪者(2013年2百70萬)都是乘遊船來的,那豈不更舒服。

 

  JUNKANOO(將卡奴)

巴哈馬的將卡奴可以與狂歡節(Mardi Gras)媲美,每逢節禮日(Boxing Day——聖誕節第二天或聖誕節後第一個星期日-編譯者注)和新年除夕,將卡奴的遊行到淩晨,正是心花怒放時。由羊皮鼓聲、海螺殼聲、口哨聲、牛脖鈴聲和喇叭聲響成一片,蒙麵舞者跳著精心編製的,生機勃勃的舞步。該節慶據說是起始於約翰 卡奴——一位西非部落王子,被俘獲並淪為奴隸後,提出能夠與他的人民一起過聖誕的要求。該遊行時間安排在圍繞假日那幾天,剛好給奴隸們家庭團聚而放假的日子。

 

KINCAID JAMAICA(牙買加 金凱德)

  金凱德 牙買加文化流入該島,但是又流出去了。出生在貧窮的安提瓜島的牙買加 金凱德成為世界最叫好的小說家之一,她通過離家出走而做到了。1966年,她被送到紐約市從事具有互惠生性質的那種護工(au pair:法語意為互惠生或護工)(如關照小孩或老人-編譯注)(金凱德原與母親和繼父生活,之後母親又生三個男孩,她要關照三個弟弟,又因繼父生病,生活難以為繼,讓她去紐約當保姆,貼補家裏-編譯注)。就在紐約,這個前途光明的坦率的十幾歲的孩子用她的手嚐試給期刊寫稿,很快她為紐約客寫稿了。今天,她生活在佛蒙特州,成為主要的聞名於美國的作家了,即使她的靈感經常發起於她離開的那個島國。
 

LOBSTER(龍蝦)

  想到緬因州人喜歡龍蝦吧?塔克斯和凱科斯島的多刺龍蝦太受歡迎,竟在帶有仙人球、海螺殼的“米字”國旗上占有一席之地。海產品成為這些島上的大生意,那裏有世界唯一的海螺農場。不管怎麽奇怪,龍蝦旗幟是對老國旗的一種改進。19世紀英國插圖畫家把——當時作為工業繁榮象征——鹽堆圖案誤作當地土著的房子,給加上了門,把它們變成了雪屋。這一誤判一直從1889年持續到1968年。

 

MOFONGO(磨坊糕)

  磨方糕是波多黎各傳統的油膩帶餡的食物,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爽心食品。此種食物可以歸根溯源到西非以木薯為基本食材的芙芙,磨坊糕就是把綠色芭蕉用橄欖油炸之後而做成美食,是隨著西班牙人來到此地。將它們搗成泥狀配以大蒜和一些乞卡隆(chicharron:炸豬皮)碎塊,用木製臼和杵搗成漿糊——原來都用當地塔諾人來幹。這種食品可以單獨吃,配以以番茄為基材的克裏奧爾醬,或者填塞肉食或海鮮,就成了磨坊糕椰諾(Mofongo Relleno)。

 

 

NAIPAUL,V S(奈保爾)

  早在1840年代,奈保爾的印度文化植根於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那時在英國統治下,勞工從次大陸來到這裏。今天,他們的祖先使該島人口增到40%,從音樂、到食物、再到文學,他們的影響無所不在。最著名的印度——特立尼達人,如果不是最快樂的人,那就是獲得諾貝爾獎的V S 奈保爾了。這位名聞遐邇的脾氣暴躁的作家,至少1957年在他的家鄉的小說處女作《神秘的按摩師》中,就表現出一點不拘禮節了。但這是一部對在這片土地上的印度僑民的絕妙諷刺,和這裏的人民都懷有作出更大事情的抱負,其中作者就是最好的範例。

 

ORTIZ DAVID(奧迪茲 大衛)

  綽號:“Big Papi"(老爹),波斯頓紅襪隊打擊力強的奧迪茲 大衛,是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許多運動員中的一位,自1956年奧賽 維吉爾(Ozzie Virgil,1932年出生,也是多米尼加人——編譯注))簽署加盟紐約巨人隊以來,奧迪茲 大衛在美國職棒大聯盟中有自己的標記。如同許多來自該島的運動員一樣,早年就開始此運動的奧迪茲 大衛剛過17歲,就被西雅圖水手隊簽約了。現在,所有30個美國職棒大聯盟隊為發現和增添天才,都在該島經營專科學校。該計劃正在明顯見效。MLB853名運動員,有83名出生於多米尼加共和國,占整個聯盟幾近10%。

 

PUSSER’S RUM(帕薩姿朗姆酒)

  1979年,在英國皇家海軍廢棄其”幾個世紀的老朗姆酒的日定量“不到十年功夫(1970年廢棄水兵飲朗姆酒日定量限製-編譯注),加勒比的"善講軼事水手”查爾斯 圖比亞斯獲取朗姆酒製作配方(五種西印度朗姆混合酒),不久之後,帕薩姿朗姆酒成形。多虧其複雜性,蘇格蘭式的特征,該飲料(皇家海軍俚語將該酒稱為“帕薩”變成英屬維爾京群島主打產品。今天,當島國人說到“沙底”杯時,他們並不意味著在當地海灘度過的時光的副作用;這個術語是針對那些在沙灘上端起朗姆酒一飲而盡的人來說的,是老英國水手最喜歡的方式。。

QUELBE(奎爾比民樂)

  奎爾比民樂也稱抓撓樂隊或稱真菌界樂隊,是來自美屬維爾京群島的民族歌曲特色,就像該地區許多其他東西一樣,因需要而產生。追溯到該島為丹麥所屬西印度群島一部分時期,政府禁止奴隸們敲鼓、跳舞,而奴隸們卻用廢物秘密製作樂器來回應。鏤空葫蘆變成了共振的“南瓜”,錫杯和線繩變成了班卓琴,一些管子變成了管樂器。這種音樂風格恰如傑裏縱隊,丹麥和英國混合演出的橫笛和鼓點構成的主旋律,來自非洲邦不拉(用巨竹料做的鼓-編譯注)鼓的節奏,和特立尼達人田間唱歌的歌詞,通過這些歌詞,奴隸們講出一些笑話,敘述故事,傳播有關鄰居的流言蜚語。

REGGAE(雷鬼音樂)

  雷鬼音樂也許是牙買加最為強項的文化輸出品,雷鬼音樂之根在於異國情調、彌漫紛亂的國際性的音樂。其風格特色起始於1960年代該島貧民區,是牙買加斯卡樂(ska and rocksteady)和搖滾樂的一個分支,它們都是是受到來自於非洲敲鼓、到歐洲民歌、到新奧爾良的節奏布魯斯(R&B:節奏藍調)影響之後的大雜燴。今天,當然還有少許的出色的音樂風格——無休的貝司樂曲,斷奏的吉他和弦,抒情詠(或祝酒歌),塔法裏教的羅斯塔聖樂,所有這些生活方式都變成了令人迷醉的聲音漩渦,簡直讓人感到音樂家門確實,呃,疲倦了,或其他什麽。

 

SCOTCH BONNET PEPPERS(蘇格蘭煙熏辣椒)

  蘇格蘭煙熏辣椒-牙買加聲名狼藉的重口味辣椒時節,但其中大味道來自於適度的小型辣椒,它以逗你喜歡的紅色、橘紅色和黃色引你上鉤。從其名字取自於波紋狀蘇格蘭黑頭巾形帽辣椒有點像哈瓦那辣椒的表兄,可不是開玩笑呃。與墨西哥辣椒比較,它的灼舌辣度,據斯高維爾測量計測量在100,000到350,000之間,墨西哥辣椒隻不過在2,500和8,000之間。如果你忘記清洗你那擺弄此辣椒的手的話,你就會明白為什麽加勒比部落人通常用它們折磨被他們俘虜的敵人。

 

TORTUGAS(海龜列島)

  當1503年克裏斯托弗 哥倫布航行到(CAYMAN ISLANDS)開曼群島時,他的船員發現多不得了的海龜,他們稱之為托爾圖加斯(加勒比語意為龜)(此字另意指指阿根廷、古巴、墨西哥等-編譯注)列島,即海龜列島。到了1523年,另一個爬蟲贏得了遊戲名稱,叫做Los lagartos(大蜥蜴)。到了1530年,他們又被稱為開曼(加勒比語意為海洋鱷魚),現在這種鱷魚已滅絕,但是該群島仍然是瀕臨滅絕的藍岩鼠蜥之家。

 

  UNION ROAD MONUMENT(聯合路紀念碑)

聯合路上一個方尖碑是劃分荷屬聖馬阿坦和法屬聖馬丁之間的主要標誌,他們在被昵稱為友誼島37平方英裏斜長地段共存。該島最初的劃分是基於一次打賭:1648年,荷蘭和法國殖民者挑選出兩個競走者,沿著該島邊界走,來建立邊界。法國人結果多占了一點領地。荷蘭譴責法國競走者不走而是跑。法國說都是醉酒惹的禍(blamed it on the booze):他們的競走者喝葡萄酒,而他的對手喝荷蘭酒(亦稱杜鬆子酒,當今有一首熱門歌名就叫<Blame it on the booze》-編譯注)

 

VERVET MONKEY(黑長尾猴)

  法國人將黑長尾猴作為寵物從非洲進口到(ST KTITS AND (NEVIS)聖基茨和尼維斯島,黑臉黑長尾猴,通過居家生活,證明牠們變得渙散,特別煩躁不安。今天,牠們以以二比一數量超過人類。牠們已經生出了惡習:牠們進犯熱鬧場所偷酒喝。奇怪的是,這些猴子可以分出狂飲型酒徒,交際型酒徒和功能型酒鬼,其類型比率跟人大致一樣。

 

WALCOTT DEREK(沃爾考特 德雷克)

  沃爾考特 德雷克是1992年聖露西島詩人獲諾貝爾獎者,沃爾考特 德雷克最文明的大概是他的1990年的長詩傑作“奧麥羅”,此詩運用約魯巴儀式,阿拉瓦克部落文化,英帝國政策和本土美洲土地權,加上法國-克裏奧爾土話,結合多角度話題,重述了荷馬史詩。國際上,沃爾考特 德雷克與贏得了聖露西島唯一另一為獲諾獎的經濟學家亞瑟 路易斯分享了1月23日生日。這二人組合,按人口平均,獲得諾貝爾獎者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而另該小島全國感到自豪。

 

XAVIER,LLEWELLYN(紮維爾 萊沃倫)

  加勒比藝術家的傳統思想就是描寫擺動在棕櫚樹下的一對男女,或一幫帶戴著五顏六色的頭飾女人,結果幾乎總是靠在汽車旅館牆壁上。聖露西的藝術家萊沃倫 紮維爾對那種觀點提供了一個反駁。他的作品——從溫柔的水彩畫到超大抽象派油畫在世界主要美術館展出。而今天他的藝術沉浸對聖露西島的熱愛中,紮維爾更多的成為全球藝術家,這裏既有世界對他的欣賞,也有他對世界的欣賞。

 

YUCA(樹薯)

  樹薯Yuca,也叫Manioc木薯或Cassava,都屬於木薯,樹薯yuca根部多含澱粉,加勒比人管其叫做土豆粉,或pasta粉。據群島上人說,哥倫布1492年抵達加勒比時,就以樹薯Yuca做基本材料做成扁平的麵包招待哥倫布,而歐洲人開始管它們叫做阿拉瓦卡,當地人稱為樹薯粉。盡管它的塊莖已經成為膳食中的主要食物,它還多少有點調味用途:在它們還在生長的時候,含有氰化物,阿拉瓦克人把氰化物敷在箭頭上,吹出飛鏢。

 

ZOUK(造克樂舞曲)

  造克樂舞曲(ZOUK)也許不是最古老的一種音樂形式,但卻在大約30年前法屬安地列斯島(FRENCH ANTILLES)冒出來了。造克樂對這裏的人們做出了自己的標記,那就是他們傾向於享受一種良好的扭動。這個術語是第一次用來形容該島上的所有夜間舞會,現在用在活力四射的音樂中,它融合了巴西人、法國人、非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元素。通常在造克舞曲伴奏下跳Tres sensuelle(法語:脫衣舞),你不必一定想在你的孩子的高中學校舞會上看到,但不可否認的是,呃,它代表生活欲望。

                                                                                                                                

 

加勒比海號外新聞

 

耶魯女生放棄紐約高薪工作 搬到小島上賣雪糕(圖)

 

  2015年5月6日環球網引述英國5月2日鏡報報道:“美國一位名叫諾埃爾漢考克(Noelle Hancock)的女子4年前放棄紐約的高薪工作,搬到加勒比海一座小島。目前,諾埃爾在島上以售賣冰淇淋為業。”據知:畢業於耶魯大學35歲諾埃爾漢考克曾為紐約知名的女性雜誌《Cosmopolitan》撰稿,麵對強烈競爭形勢,感到不堪重負而辭職。便決定來到她四年前休假的地方——加勒比海美屬維爾京群島中最小的聖約翰島(St John)。據說島上沒有紅綠燈,沒有連鎖店,還沒有普及網絡。但可以享受赤腳漫步海邊沙灘,看日出日落,享受慢節奏的休閑生活,還可以隨時會見朋友,並感到自己是小島的主人。

  據網上介紹:該小島長14公裏,寬8公裏。多丘陵,森林密布,3/4辟為森林公園,有優良的港灣。經濟以旅遊業為主,還有月桂樹,采集月桂葉可製作香水,也有養牛業。總人口2400多人

筆者想說這樣一句話:這條新聞進入曆史之後,也許又會變成加勒比的一個典故。

 


 


 

 

 

 

加勒比的神秘

神奇隧道

  據互聯網百度百科2015年4月7日《探索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真的存在時光隧道麽?》一文介紹:1981年8月在百慕達三角區突然失一艘名叫「海風號」載有6人的遊艇突然失蹤,奇怪的是,8年後遊艇和6人安然無恙返回人間,但對這八年怎麽度過的毫無知覺,隻知道失去過知覺。

 

 

接下來,該文又稱:  1954年在加勒比海,駕駛員夏裏·羅根和戴曆·諾頓駕駛氣球和其他50個參賽者參加氣球越洋比賽。當時天氣晴朗,視野清晰。突然,這個氣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後的氣球又突然在古巴與北美陸地的海麵上出現。它的出現曾使古巴和美國政府大為緊張,特別是古巴,誤以為美國派出秘密武器來進攻了呢。

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驚訝,連兩個駕駛員諾頓和羅根也同樣感到迷惑不解。這兩個駕駛員說他們當時正在參加由夏灣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項氣球比賽。他們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36年,他們隻是感到全身有一種輕微的刺痛感覺,就好像是微弱電流流過全身一樣,然後一眨眼他們麵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變成一片灰白色,接著他們記得有一架古巴飛機在他們氣球麵前出現。

芝加哥調查員卡爾·戈爾曾查證過羅根與諾頓的講話,他們確實在1954年參加一項氣球比賽途中神奇地失蹤,戈爾認為這氣球進入了時間隧道。“對他們來說可能隻是一瞬間,可在地球上卻已過去了36年,相差很大。”因此說,這是比地球時間慢的一條神奇隧道。

  參與調查的澳洲不明飛行物體(UFO)專家哈特曼對此十分興奮,因為這還是首次在百慕達三角區失蹤的人重新出現,以前隻有失蹤的船再出現。

 

再往遠古追溯加勒比百慕大的神秘性

 

 

  與加勒比相鄰的百慕大三角尤其具備這種神秘性。“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裏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麵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複雜性。”

  公元1502年,哥倫布行駛到百慕大三角的船差點遇難。:他寫給國王的信中做了這樣的描述:“當時,

浪濤翻卷,一連八九天,我的兩隻眼睛看不見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看見過各種風暴,但是卻從來沒有遇到過時間這麽長、這麽狂烈的風暴!”從這種描述的口氣,可見哥倫布經曆了九死一生的遭遇。關於船隻和海員在百慕大三角連人帶船神秘失蹤的事件,最早的記載是在1840年。法國羅莎裏號行駛到古巴附近就失去聯絡了。數周後,海軍在百慕大三角海域發現羅莎裏號和貨物完好無損。但見不到一個船員,都蒸發了一樣。至今是個謎。

  “1978年,國際潛水中心主任羅歇韋率領一部分隊員來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突然大晴天起了風暴,海麵瞬時間迷霧茫茫,白光直射天空,小船已無法控製,他們隻好舍身潛入海裏。當潛入100米深處時,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它有兩個大洞,海水以極快的速度從洞中穿過,激起海麵怒濤狂卷,水霧飛騰,工夫不大,當這一現象消失,海麵又恢複了平靜。經細心測定,他們發現,坐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00米,塔尖距海麵100米,塔的每邊長300米,建築年代約比埃及金塔早7000年。由於海水太深,環境複雜,水下勘察的科學家無法斷定,該金字塔與大西洋底的其他古建築群是否係同時代的產物。”

  “2012年,美、法兩國的科學家聯合其他國家正在對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床進行調查,聲明發現了一個人類從未發現的金字塔。金字塔周圍長300米,高200米,海床上露出的部分,從底部到頂尖的高度是100米。初步推斷這個結構是由玻璃或者類似玻璃的材質組成,因為它全部都是光滑,部分屬於半透明的形態。”(以上引文均引自網絡特色詞條《<百慕大三角>魔鬼三角海域》)

 

有幸訪遊哥斯達黎加和巴哈馬群島

 

聖誕節訪遊哥斯達黎加

 

 

【國徽】圖案:左上方從海麵升起的旭日象征新時代的黎明;象征位於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之間的三座活山——巴爾巴、伊拉蘇和波阿斯三座火山;火山下繁花似錦的綠色高原,象征國家大規模的咖啡業經濟作物;象征與其他國家海上貿易往來的兩隻白色帆船;帆船上方的七顆白色五角星代表七個省;星上方的白色飾帶用西班牙文標示“哥斯達黎加共和國”;徽的上端為藍色飾帶上用英文標示“中美洲”,徽標兩側的玉米粒象征農業以玉米為主。

 

 

 

 

 

  2014年聖誕節上午八時我們登上芝城至哥斯達黎加首都聖何塞航班,大約四個半小時抵達哥斯達黎加首府聖何塞。哥斯達黎加最佳旅遊時間是11月到第二年4月。哥斯達黎加對中國也是免簽的,但遊客多,時值旅遊旺季,要排長隊過關。

  辦完出關手續後,我們乘女兒事先網上預定的酒店的班車,開了大約40分鍾後來到一家五星級酒店,已經下午二三點鍾了。進入房間,放下行李,我們到街上邊逛便找餐館。找到一家當地人的海鮮館,我們點的有點像中國大陸的海鮮加蔬菜亂燉。然後誑街,看到中國城門字樣,中國城門臉不大。有個牌樓,還有兩三個雕像,西班牙文介紹,不知是誰。店鋪也不多,餐館更少。沒有什麽遊人,很冷清,轉了一轉,拍幾張照。

  回到酒店,預定周三27號隨團一日遊(28日早餐後離境)。女兒選擇重頭旅遊節目:咖啡農莊、高山火山湖和高山瀑布。這個選擇隻能安排在第三天。因為首府聖何塞位於中部,我們隻好放棄遠離首府的西北部著名景觀,如世界上最活躍的活火山——阿雷納火山和其副產品——溫泉河,據說一條條冒著熱氣的溫泉河,特被吸引旅遊者分享泡溫泉,晚上還可以欣賞火山間斷性的噴發火焰,與人造的“焰火”相比,絕非鬧著玩。

還有西北部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瓜“納喀斯特自然保護區”,據知,那裏有3個火山坑、一個瀉湖,32條河流、16隻間歇泉,更是旅遊的好去處。

  • 另外,獨特的塔拉曼卡仰芝-拉阿米斯泰德保護區占地80多萬公頃,位於美洲中部,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的交界處。因為這些好去處距離聖何塞約150公裏以遠,我們隻好放棄,留待下次機會,如果有的話。

 

  休息到傍晚,再出去吃晚飯逛夜市。夜裏要比白天人氣旺,具有西班牙風俗。他們講西班牙語。我們返回途中,見到了一家卡西諾(CASINO),而且還不止一家。我們進去,轉了一轉,賭場基本就是老虎機,賭具單一,沒有桌牌(21點等),屬於小打小鬧。分樓上樓下,規模不大,玩的人並不多,無法與美國賭場比。在賭場裏用美元換一點當地貨幣,在老虎機上試試手氣。不錯,還贏了點。就此打住,回酒店。

 

  第二天起床比較晚,在酒店用過早餐,步行逛市容,正趕上當地集會遊行,這是聖誕後第二天,他們又在主要一條大街搞集會活動,群眾都沿街兩邊坐著。臨時還設置很多餐飲點、小吃攤,購物攤、小賣店等等。也沒有什麽宣傳標語口號,更不製造敲鑼打鼓式的噪音渲染。女兒問當地人,這是什麽活動,回答說,就是高興,大家都出來了。我們也等了半天,也沒看到什麽表演,便向滿是人潮的大街另一端逛去,走了一刻鍾,看到一個像是騎警的馬隊,但規模不大,六七匹馬組成,也有三兩個女騎手,騎著高頭大馬向另一端走去,隨後跟著花車。好像慶祝活動第一個節目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用ipad拍了幾張照,便向別的街區逛去。

  他們的城建風格有點像西歐,如教堂建築很講究,頗有經典意味。但高樓大廈顯得少一些,居民樓比較低矮,比較講究色彩多樣化。社會管理更具美國色彩,如開放賭場。

 

  之後,我總對他們聖誕第二天的慶祝活動的名義,犯嘀咕。我對“大家高興,就出來了”這樣的解釋有點耿耿於懷,一直在琢磨著。終於想到了我在前邊翻譯的加勒比典故中《JUNKANOO(將卡奴)》這個詞條。

 

  《JUNKANOO(將卡奴)》這個詞條是這樣介紹的:

“巴哈馬的將卡奴可以與狂歡節(Mardi Gras)媲美,每逢節禮日(Boxing Day——聖誕節第二天或聖誕節後第一個星期日-編譯者注)和新年除夕,“將卡奴”的遊行到淩晨,正是心花怒放時。由羊皮鼓聲、海螺殼聲、口哨聲、牛脖鈴聲和喇叭聲響成一片,蒙麵舞者跳著精心編製的,生機勃勃的舞步。該節慶據說是起始於約翰 卡奴——一位西非部落王子,被俘獲並淪為奴隸後,提出能夠與他的人民一起過聖誕的要求。該遊行時間安排在圍繞假日那幾天,剛好給奴隸們家庭團聚而放假的日子。”顯然,哥斯達黎加的聚會具有“將卡奴”和“節禮日”的影子: 既淡化了“將卡奴”原始的奴隸意味,也淡化了“節禮日”中主人給仆人或雇主給雇員盒裝禮物的原始意味(也淡化了“節禮日”演變成購物節的意味)。簡而言之,就是把聖誕節家庭歡聚的餘興變成社會聚會,把餘興釋放出來。

 

觀賞咖啡莊園

 

  第三天在酒店用過早餐,登上遊覽巴士,約一個半小時,來到咖啡種植園。這裏的咖啡從種植出苗到生長在樹上結成紅豆到收割打場晾曬烘幹到加工磨成粉直至包裝出售,我們參觀了幾道工序的全過程。

  首先看到微型盆栽(如拳頭大的小盆)剛出土的咖啡苗,將咖啡豆從土裏頂出來,在一寸高的莖上一裂兩瓣。然後再去咖啡林觀賞半成熟到成熟為紅色的咖啡豆。

 

  最後給旅遊這看到微型咖啡磨粉器磨出粉末,再直接從咖啡壺裏倒咖啡免費品嚐。歡迎參觀者購買,(要比從零售商那裏購買便宜些),但不勉強。女兒給我買了一包。其實我沒有養成喝咖啡的習慣,平時很少喝咖啡。隻有外出活動或旅遊時喝一點,甚至連酒(隻有宴會時例外,洋酒、白酒、色酒和啤酒我可以來者不拒,但平時在家卻想不起來喝)和茶也不常喝,我們都跟長壽的老媽學習,多喝白開水。

  參觀完,筆者形成了自己看法:咖啡豆有成色問題、飽滿與否問題,確實有上等中等下等問題。這就是為什麽有的好喝,有的馬馬虎虎,有的不怎麽好喝的緣故。不過有的咖啡店將不怎麽好喝的搭配較好的伴侶,如牛奶或其他佐料什麽的,也有一定的市場。美國有些賭場提供的免費咖啡(也有免費的帶包茶和白水)感覺不是上等的。

經介紹:為了環保,大力推行有機咖啡種植,雖然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但經過國際認證機構認證可以賣出好價錢。

  其實,咖啡種類繁多,各大洲幾乎都有生產咖啡的國家。哥國的咖啡就分好幾種,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等級。級別可以分到從一級到六級。哥國咖啡產於富有火山灰的1500米以上的高原,這是優越的自然條件。咖啡莊園集中在西部、中部及南部。其最優質的“特硬豆”酸度適中,口感好。據說,特硬豆科技含量很高,用“電眼”選豆。

  市場上往往銷售混合型咖啡。注意:上等咖啡要有一定的酸度。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外派美國工作時,剛接觸帶酸味的咖啡,就拜拜了,以為那是垃圾咖啡。

  筆者琢磨出這樣的看法:商家通常將中等以下咖啡或不同種類咖啡混合起來製作,重新命名銷售。到零售商那裏,花樣就更繁多了。沒有喝咖啡習慣的國家的人們,麵對眼花繚亂的名稱,隻能像抓鬮似的,亂抓。乍一接觸,不管愛喝不愛喝,以為那就是上等咖啡了。什麽拿鐵、歐雷,就是把不知道什麽等級的咖啡添加以牛奶為主的添加劑,或其他什麽添加劑。我想,極品咖啡,在市場上很難看到,那是盛行喝咖啡的歐美國家的專利。據說,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上空音樂聲中還飄香著咖啡的味道。

 

 

 

 

   阿雷納火山、伊拉蘇、博阿斯等火山各以自己姿態吸引遊人。

1

博阿斯火山

 

 

伊拉蘇火山湖

  在莊園周邊一家餐館用完午餐後,大巴又開一小時左右,來到哥斯達黎加最著名景點之一伊拉蘇火山湖。下車後,要走30多分鍾,主要是爬山。這裏就是原始森林,雖然一路有指示牌。天公不作美,正下著小雨,冒雨爬山。沒有備雨具的,自然要經曆一番雨水與汗水的洗禮。我和女兒穿的設有帽子尼龍綢外套,隻能遮檔一陣子。末了還是往內衣裏滲透,汗水又從皮肉裏往外冒,處於內外夾攻之勢,這就有點苦中作樂的味道。但是,不是還有另一說法嘛: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上甜。下雨,多少影響了觀賞情緒,無法多加留意和選拍一路多姿多彩的熱帶花卉植物和林木,隻好直奔主題——向博阿斯火山湖進發。

因為小雨下個不停,終於到火山湖所在地。遠隔千裏前來要看火山湖真麵目的遊人,那心情就像新郎要看給新娘揭去“麵紗”的迫切心裏一樣,哪知“麵紗”解不開了。火山湖就像剛揭開蒸鍋鍋蓋一樣,被白色的蒸汽牢牢罩住,不肯散去(隻能下載對方的宣傳圖片了)。但不管怎麽說,實現了到此一遊的心理而獲得些許安慰,也是人之常情。

 

  失落的心理,在開向在最後一個景點-----高山瀑布時,獲得一點補償。問題是:我們的旅遊車停在山上。要看瀑布全貌,就得往下走大約一千個台階。辛虧老伴缺席,否則她的腿無法承受。我和女兒盡量順著曲裏拐彎羊腸小道式的台階往下走。實際上,就是從原始森林高處往穀底走,一方麵小心翼翼往下走,防止腳下因雨水而打滑,一方麵還要欣賞瀑布,甚至還要左顧右盼,以便撲捉惹眼的鏡頭。這一過程還伴隨著不時抹擦臉上的汗雨。

我們下到還剩兩三百個台階處,就不想下了,要保持返回去的體力。瀑布不是一條從上頂垂直貫穿到山穀,因為山體有平坦地段,瀑布被分割成三段觀賞。我們來到這個地段基本可以看到最後一段全貌。她不像加美之間的尼亞利拉大瀑布氣勢那麽宏偉壯觀。但是她高高在上,居高臨下,像深藏在原始森林的閨閣中婷婷玉立的閨女。

我們看到的這條瀑布叫“拉帕斯瀑布”,位於哥斯達黎加首都聖何塞以北約50公裏處,海拔1300多米。實際上我們看到是一個小瀑布群。是由拉帕斯河生成的三個瀑布。落差最大的為37米。

 

 

 

 

 

 

 

 

  據知:哥斯達黎"拉福圖納瀑布,位於哥斯達黎加熱帶雨林,70-75米高,位世界10大瀑布中第六(下圖)。

 

 

哥斯達黎加還有著名的  “星球上最藍的瀑布,可能是源流自哥斯達黎加Tenorio火山國家公園的天藍河瀑布。

 

 

火山奇觀

 

又及:據新華社13日電:3月12日哥斯達黎加圖裏亞爾瓦火山有四次20年來最強烈噴發,噴出的火山灰高達1000米-波及50公裏外的首都聖何塞部分地區,致使機場關(據知:上一次噴發為2014年10月29日,落下的灰燼像下了一場鵝毛大雪-筆者注)。請看下米麵兩個圖:

 

 

 

 

 

 

 

 

哥斯達黎加是中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位於中美洲地峽,東西夾在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之間,南北夾在巴拿馬和尼加拉瓜之間。有著1290千米的海岸線。總共有51100平方公裏。哥斯達黎加憑著諸多火山口、火山湖、溫泉、瀑布等原始雨林帶(12819公頃)而成為綠遊勝地,招徠越來越多的世界旅遊者。 哥斯達黎加更是以其舒適的生活方式、較為民主的政治環境以及優美的自然風光被譽為‘中美洲的瑞士’。“

中美洲是古代瑪雅人的文化搖籃。16世紀,包括哥斯達黎加在內的中美洲均為西班牙殖民地。哥斯達黎加1821年獨立。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滲入,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美國資本滲入。

 

 

  人口主要由混血兒和純歐洲人構成,戰94%.其次是黑人後裔,占3%。當地土著人和華人各占1%,

自拔時,這裏依然和平。由於哥斯達黎加取消軍隊,節省了大筆軍費,全部用於改善民生,發展教以及來自中美洲各國的移民。總人口近480萬。

  哥斯達黎加是美洲最早建立民主體製的國家之一,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哥斯達黎加人熱愛和平,反對暴力。早在1948年12月1日哥宣布廢除武裝力量,成立國民警衛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中美洲其他國家都陷入內戰泥潭期間,由於哥國創立社會保障係統等,半個多世紀以來哥斯達黎加一直保持政局穩定,截止2014年仍是中美洲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國際競爭力位居拉美前列。各國還曾被評為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別忘了,2004年哥國奪得世界杯足冠。

 

  哥斯達黎加還是個比較創新型的國家,不僅在中美洲比較出彩,也引起世界矚目。如2015年3月24日中國參考消息以《哥斯達黎加成清潔能源先鋒》為題報道:這個隻有480萬人口的小國,連續75天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靠水力發電),從而在清潔能源方麵實現了裏程碑式的發展。為了不過於依賴水資源發電,哥斯達黎加還大力發展地熱項目,2014年年中批準了一個耗資9,58億美元的地熱項目,可發電55兆瓦,可供5.5萬戶家庭供電。

對哥斯達黎加總印象:一個盛產“火山”(200多座火山,其中有11座活火山)、“咖啡”,還有“氧氣”的國家。

 

 

 

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與哥斯達黎加於2007年6月1日建交。之後兩國交往頻繁。中國是哥斯達黎加在中美洲為第二大貿易夥伴。2010年4月,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11年8月,該協定正式生效。

 

 

新年伊始訪遊巴哈馬群島

  可以說,靠近北美的巴哈馬群島屬於拉丁美洲,也是中美洲比較聞名地區之一,與加勒比一樣,是海盜和私掠船出沒的理想場所。加勒比擁有7000個島嶼並不包括巴哈馬群島(因為毗鄰加勒比並與加勒比各國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如1983年加入加勒比共同體)而被歸於加勒比範疇)。而巴哈馬自身擁有700個島嶼(隻有約30個島嶼有人居住)。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當年最早抵達巴哈馬中部聖薩爾瓦多島,後被英國殖民。

  巴哈馬1973年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並沿用英國政治體製。巴哈馬位於美國佛羅裏達州東南海岸對麵,古巴北側,不足14000平方公裏。人口不足40萬,以黑人為主,占人口總數85%。其餘為白人和華人,英語為官方語言。1997年與中國建交。

 

  •  
  •  

國徽核心圖案是盾徽,是藍天紅日和帆船:象征巴哈馬的興起,而1492年哥倫布的帆船是巴哈馬曆史的見證。左側為旗魚,象征漁業。右側為國鳥紅鸛,是民族的象征。盾徽上端有頭盔、藍色花朵、海螺和棕櫚葉;下端的綬帶上寫著四個英文字:一起 向前,向上 前進

 

 

  1. 年元月1號,我們從芝加哥起飛,大約兩個半小抵達巴哈馬首都拿騷。排長隊順利出關(2013年臨近年終巴哈馬與中國簽署了互免簽證協定)。按照兩天半和三個晚上的日程,我們先到亞特蘭蒂斯所在的天堂島。

 

巴哈馬天堂島的亞特蘭蒂斯_

 

 

 


   

 

   

 

 

 

 

酒店賭場一角。賭場入口處的門廊擺設著一張亞特蘭蒂斯很有霸氣的王座,,

 

這座超豪華酒店,使天堂島成為全世界許多富豪明星的“天堂”。據說有許多電影都在這裏取景,如“007”係列。

  亞特蘭蒂斯酒店,據說整個酒店有2300多間客房、位於酒店兩個主體建築之間“天橋”上的套房,據說住一晚要2.5萬美元,卻十分緊俏,要提前預定才行。


       
 

  •    
  •  
  •  
  •   2015年元月1號,我們從芝加哥起飛,大約兩個半小抵達巴哈馬首都拿騷。拿騷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北岸。
  • 排長隊順利出關(2013年臨近年終巴哈馬與中國簽署了互免簽證協定)。按照兩天半和三個晚上的日程,我們先到亞特蘭蒂斯所在的天堂島。
  •   據知,巴哈馬群島盡管名義上屬於加勒比,而實際位置在北大西洋,距美國邁阿密隻有290公裏。天堂島應是巴哈馬700個島嶼中之一,但已經屬於拿騷地區所轄,並已成為世界休閑度假勝地之一。其引人前來休閑度假的招牌,就是阿特蘭蒂斯(或稱“亞特蘭蒂斯”)。
     
  •   女兒預定時,阿特蘭蒂斯酒店客房已滿,預定的小旅店不提供接機服務,隻好打的,司機是位英國白人老婦,中等身材,長得壯實,從麵相看還是比較和善的女性。她說,開到旅店大約40多分鍾。女兒問她,可以直接付美元吧?她說沒問題,這裏通用。路上見到有穿華麗服裝拉著道具一類東西的非機動車,老女司機說,慶祝新年活動剛收場。
  •   她比較健談,一路與坐在副駕位置的女兒聊天。當然,他們的出租司機也都有兼導遊意味,主動介紹遊人感興趣的場景。路過海邊幾棟拔地而起的參天建築物,她告訴我們,這是拿騷的地標建築,即名聲在外的亞特蘭蒂斯:集酒店、購物、餐飲休閑、參觀 遊覽(附有公園、水族館)娛樂遊戲,當然,與哥斯達黎加一樣,少不了卡西諾(這也是美英體製的特色之一)。
  •   小旅店坐落在一片綠樹環繞的低矮的建築群裏,看起來像是別墅群,屬於英式建築和管理。有的下幾個台階,有的上幾個台階,高低不平的一排排平房,淹沒在灌木叢、花卉叢中。從靠路邊的接待室,穿過花卉樹木間的小徑,我們被一大媽式的女白人管理員帶到麵對遊泳池的一排平房中的:有小廚房、就餐間、儲藏室、附有自動投幣的小賣部等。平房門外和遊泳池間為遮陽處,有餐桌和藤椅。藍天間有白雲,陽光很強烈。
  •   我們點了英式三明治和帶牛肉的蔬菜湯,坐在陰涼處的藤椅上等待。有兩三男女在遊泳,均為白人。有的從水中出來,坐在藤椅上戴著太陽鏡邊曬太陽邊看書。男的光膀子,女的三點式。    其中一女的站起來從我們對麵無遮陽處穿過我們斜前方,身材偏高大,電影明星式的,又像似模特從觀眾麵前走過,進入另一排淹沒在灌木叢中一客房。
  • 這時我們點的餐食也上桌了。我在悶頭吃。剛一抬眼,那個三點式女遊客已經回到泳池邊,是繼續續遊泳還是坐著曬太陽,不得而知,我在專注我的飲食。
  • 我們仍然穿著比較厚實的旅行裝在就餐。我想我們似乎都是對方心目中一道風景線。
  • 用餐之後,那個老大媽似的服務員將我們帶到方才那位三點式的女遊客的去向,那排房一門一戶的一間房間。有客廳和臥室,中間是簡約型廚房兩個爐罩上有櫥櫃。挺寬敞、很大氣,感到挺舒適。經濟實惠。每晚200美金。
  •   而阿特蘭蒂斯為七星級酒店。普通單間要500美元(據美國卡西諾流行做法:常去賭的人,根據積分點數,可以免費吃住,但要按其規定的日子和時間,有提供一日的,兩日的不等,同時還贈送給你一些賭資:少者5,10,15,20,50,75,多者100,200,300,500美元。。。你坐在家裏,就可以收到這些信息,供你選擇,甚至還告訴你哪天有免費阿拉斯加大蟹腿或龍蝦,這都是針對玩老虎機的,與玩桌牌21點等相比,屬於小打小鬧(大賭家根本不理睬老虎機)的常客玩家。贈送的賭資隻有憑卡玩的時候才能兌現,會員玩時都要插卡,否則不記錄有關積分項目;這就像常在一家超市購物,辦理購物會員卡一樣,根據積分,分金卡和普通卡,這也是卡西諾興旺的主要原因,也是客房客滿原因之一)。

 

  洗漱休息後,我們向亞特蘭蒂斯方向漫步,一刻鍾就到了。亞特蘭蒂斯位於天堂島,與拿騷不在一個島上,隻有一大海灣橋相隔,屬於拿騷地區。

阿特蘭蒂斯是沿著海邊為世界遊客所建造的旅遊度假中心,建有沙灘塔、珊瑚塔和皇家塔塔群,占據小島一大半麵積。該項工程解決了當地6000人就業。政府和開發商太有眼光了。

當地政府和開發商拿什麽來吸引遊客呢?

首先,用阿特蘭蒂斯(Atlantis)來命名這個度假中心,就有其一定的神秘性。其本身就有大西洋(Atlantic:)的意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上演美國科幻故事片《大西洋底來的人》連續劇,獲得萬人空巷收視率。不難推測,這是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史前文明之國(洲)大西國的描繪,而產生的靈感。那地方位於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一片陸地,是一萬年前超文明的國家,最後經過地震海嘯而一夜之間消失,此說至今成謎。

  其次就地取材:藍天碧海金色沙灘,這種天然的地理優勢,就是個聚寶盆。最後才是合理的後天配置:修人工湖(人工海灣),設瑪雅戲水滑道,再建地下水族館等,自然少不了賓館、購物、餐飲、遊泳池、公園、舞廳、影院、兒童遊戲場,成年人遊戲場(卡西諾)。一句話,就是集吃喝玩樂賭於一體的人造樂園。

  總之,拿騷的亞特蘭蒂斯與夏威夷有一拚,開始並正在名聞世界,至少吸引美國和加拿大東半部大批常年旅客。因為東部離夏威夷太遠,乘飛機需要10小時。西部舊金山離夏威夷最近,乘飛機也要5小時。

  說穿了,旅遊度假中心,就是利用最佳自然景觀,建立最佳的綜合服務設施,滿足人類勞作創作之餘,追求休閑娛樂的一麵。古代人最講究的是建築是教堂和宮殿(典型代表如梵蒂岡大教堂和凡爾賽宮盧浮宮等)。而現代人最講究的就是酒店和賭場(像亞特蘭蒂斯這樣的綜合設施。聘用當代叫好的設計家、建築師、畫家、雕塑家,尤其為內裝修做了精雕細刻和壁畫。而卡西諾裏所提供的賭具更加高度集中現代聲色犬馬中的文化元素,尤其老虎機所顯示的聲色光影圖案動漫,包攬古今中外所有經典科學與人文,是當代文化藝術高科技的最高最新匯聚體現)。可以說,圍著碧海、藍天、沙灘所建造的所有高端服務設施都成了人氣最旺的所在(其賭場規模絕不亞於美國各地的單所大賭場),也就是無煙的旅遊工業的魅力所在。

  該酒店於2008年11月20日隆重開幕,邀請了包括世界歌星、好萊塢巨星、球星等世界各地2000多名流,光歌手出場費就花了400萬美元據說當晚的的焰火表演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大7倍,光大龍蝦就消費了4000隻。阿特蘭蒂斯10億美元造假,慶典就耗去2000萬。可觀的是,遊客從最初每年700萬,到後來上升到1000多萬。

  又知,在阿聯酋迪拜的棕櫚島也有個"阿特蘭蒂斯酒店“,與拿騷的阿特蘭蒂斯為姊妹酒店。它們都屬於世界上最昂貴的酒店。

  因為時間有限,盤桓兩個半天。我們隻在阿特蘭蒂斯,觀賞了複古式的阿特蘭蒂斯地下水族館(過七旬老者有優惠)水族館裏還設有象征遠古廢墟一類東西,數一數二的龐大,有六萬多條不同種類的魚。兒童、學生尤顯多而活躍。

 

 

遊拿騷

 

 

   

 

 

 

 

 

 

 

 

 

 

 

 

 

 

  第二天下午,離開旅店,帶上行李乘出租車開向拿騷海邊酒店群。酒店比較多,但比阿特特蘭蒂斯低矮一半,高度在1520層左右。每家酒店都擁有自己的一段沙灘。

  拿騷(原為英國一親王的名字)是巴哈馬首都,位於巴哈馬群島中的新普羅維登斯島(New Providence:新上蒼、天神之意)北岸。17世紀30年代,英國人在這裏開發的的一個居民點,又過30年發展成較大的城鎮,那時稱"查爾斯敦"。到了1690年才以英國親王拿騷的名字取代。

  第三天早晨起床後,遊客一般酒店賭場、遊泳池、舞場、劇場、電影院、等夜生活所吸引,都在睡懶覺,沒有人出來。我和女兒赤腳漫步海邊沙灘,這裏剛進入初夏,水還比較涼。沿著沙灘可以走三四百米,雖為多家酒店所屬,但無人查問,因為非酒店遊客,沒有什麽外人。我們邊漫步邊拍照。

  早餐後,乘出租車遊拿騷古城,幸好獨立後的拿騷人並沒有鏟除殖民者留下的痕跡:港灣街兩邊的英國喬治時代的建築、木結構辦公公寓及各種店鋪。古老的城堡,保留著英國數百年曆史博物館   諸多古跡(至今還保留著專為英女王手工雕塑的樓梯)和古籍,文獻和藝術品等。看膩現代高樓大廈的人,再看這些小巧玲瓏的建築,別有韻味。它們都成了吸引遊客的文化藝術元素。

  規模龐大的夏洛特堡(1789)和船型分卡斯爾堡(或叫要塞)(1793)均有大炮遺跡為據。總之,諸多古跡和古籍極大豐富了巴哈馬國家曆史博物館和海盜博物館的內容,同時也是構成旅遊勝地的重要要素。

據介紹:在西半球最富裕的國家除了美國和加拿大,就是巴哈馬。其富裕之道源於服務業,尤其旅遊業。巴哈馬群島中,“一些島嶼的名字非同尋常,它們是破爛島、崎嶇島、浪姆酒礁、受精島、肚臍島、老農礁和大圍巾礁”。其中,天堂島與那名稱作“肥豬島”。

與中國關係

巴哈馬於1997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13年臨近年終巴哈馬與中國簽署了互免簽證協定。

據介紹:“中國投26億美元在加勒比海的巴哈馬建西半球最大度假村,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是中國公司進入加勒比地區和中南美洲市場的最新例證,也是截至2014年西半球規模最大的度假村開發項目。”

精神綠洲

 

2015年5月30日初搞

2015年9月30日定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