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將軍為何對淮海戰役搞“三不”政策
對國民黨軍 80 萬兵力)的大勝利。粟裕充當了戰役主要指揮員的角色,充分顯示了他的戰略思想、軍事才華、指揮藝術和駕馭戰爭的能力。毛澤東說,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應該立第一功。可是粟裕生前卻沒有公開發表任何紀念淮海戰役的文章。 "
從這段話裏,我看出了粟裕為何不寫、不讀、不看淮海戰役文章的端倪。粟裕不寫是最崇明之舉。戰略思想、戰役主意和指揮戰鬥,並取得多次戰役勝利。他與毛多次往來請示批複點請示。粟裕如何下筆?他用第一人稱必然反複出現我和毛,即便其他有關將軍的功勞他一個也不少都寫了出來,他也會成聚焦燈下的眾目睽睽之下的目標,很可能令他吃吃不了兜著走。再說,寫淮海戰役之功,恐怕已有捷足先登者。粟裕隻有維持三部的低調,才贏得了毛澤東說粟裕應該立第一功。但這句話不僅隻有一層意思,還有一層意思:粟裕應該立第一功,但他沒立上第一功。那麽誰立了第一功呢?除了把第一功毛澤東歸毛,還誰敢以第一攻自居?粟裕既然連元帥都沒評上,那就是說在淮海戰役上,他連第二功都沒評上,甚至功榜無名。
查看了一下網上對淮海戰役的介紹。在戰役檢討(主要介紹國民黨方麵的檢討)部分中,有這樣一段話:“在 共產黨方麵, 1949 年 1 月 20 日主將 粟裕 在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有中央軍委、 毛主席 、總前委的正確領導,後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團、各兵種的協同作戰,到會各同誌機動靈活的指揮,全體指戰員不辭辛勞的英勇作戰。”這一小段對淮海戰役勝利提供了幾條信息:時間是 1949 年 1 月 20 日。人物是主將粟裕。會議是華野前委擴大會議。接著就是依次介紹淮海戰役功勞榜。第一功是中央軍委、第二功是毛主席,第三功總前衛,第四功是後方黨政軍民。第五功是各兵團各兵種。第六功是到會各同誌,第七功是全體指戰員。粟裕的排功座次相當低調,把全體指戰員的功勞放在最後,也就是說把以粟裕為代表的全體指戰員放在最後。而把毛主席放在軍委之後。這時離建國還有九個多月,除了粟裕強調軍委集體領導。已經把毛作為突出的個人排在第二位,絕沒有貶低毛主席的意思。但是粟裕這位武將,還是有點書生氣了。這樣一來,軍委變成老大,毛主席變成老二了。粟裕可能後來才意思到犯了大忌。
所以到了 1951 年 2 月 11 日, 陳毅 在會見蘇聯駐華大使 尤金 時,並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時,就沒有粟裕什麽事了。陳毅 提到勝利原因時,恰恰是另外一個版本。 陳毅是這樣闡述決戰勝利的原因:“一是敵人錯誤判斷,認為我們沒有力量,不會集中兵力與他決戰。二是在戰役戰術上分批分割殲敵,主要以近戰夜戰,發揮我們的長處。三是龐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實際上成為五百萬對八十萬,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四是戰役過程很艱苦,好比鈍刀切脖頸,難以一下把敵人殲滅,是靠戰士勇敢、獻身精神和天才的創造力來完成戰略戰役上的正確決策。五是發揮了政治攻勢的作用,在戰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敵人實行分化。在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正如中野在《雙堆集作戰總結》中所說的,作戰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較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藥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麵,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難,這是此次作戰勝利的有力保障,沒有這種保障,要想取得這次作戰的勝利,是無法想象的。陳毅對尤金特別強調,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群眾,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陳毅不僅比較領會毛的意思,而且這種表達也使老百姓高興。難怪陳毅繼周恩來之後當上了外交部長。 “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 人民戰爭 ,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最後這一句是對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的高度概括,當然毛澤東也高興。於是乎,淮海戰役的功臣榮耀離粟裕漸行漸遠了,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粟裕沒有氣死,說明他心胸還比較開闊。晚年寫出了《粟裕戰爭回憶錄》,出版了《粟裕軍事文選》,他完全有資格被稱為不是元帥的元帥。( 2012 年 10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