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
(2012-03-10 08:11:50)
下一個
萬維讀者網記者逸民綜合報道: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如今在耶魯大學教書)3月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 文章一開頭就說中國不會像許多人擔心的那樣很快迎來硬著陸,那些唱衰中國的人隻會自討沒趣。盡管溫家寶總理最近對經濟增長溫和放緩發出警告,中國在管理經濟方麵的表現仍遠遠勝過多數人對它的肯定。中國甚至在宏觀政策戰略方麵給世人上了一課,這一課是世界其他地區應該聆聽的。
史蒂芬•羅奇認為,沒有哪條戰線能比通脹戰線更能說明問題了。中國當局發動了一場成功的反通脹戰役,遏製住了長期以來破壞中國經濟穩定的最大威脅。這說明,北京方麵經過慎重考慮采取的三項政策行動發揮出了效力。首先,采取行政措施解決農業領域的瓶頸——豬肉、食用油、新鮮蔬菜和化肥。其次,在2011年12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減緩信貸增長。第三,中國央行在2011年5次上調政策利率。這種“三管齊下”的做法、加之人民幣升值步伐的適度加快,顯示出中國利用宏觀政策穩定經濟的本領已是越來越高超。 去年夏天,中國央行積極地將其政策利率一路上調至6.5%,達到與總體通脹率峰值持平的水平。如此一來,中國央行不僅終止了負實際利率造成的過量寬鬆,還得以安排了一輪“被動的”貨幣緊縮。文章以讚歎的筆調寫道:這是經典的、最佳狀態的央行調控。中國的貨幣政策“武庫”中擁有充足的“彈藥”,可根據不同的形勢來動用相應的“彈藥”。相比之下,美聯儲(Fed)、歐洲央行(ECB)和英國央行(BoE)已用光了傳統的“彈藥”。現在,倘若中國經濟出現滑坡風險,中國當局擁有充足的空間放鬆貨幣政策。而既無降息空間又背負龐大預算赤字的西方國家,則沒有這種選擇。
文章最後說,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先是美國經濟出了問題,然後是歐洲,因此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經濟將成為下一個“倒黴蛋”。他們不僅僅是頭疼通脹問題,還擔心巨大的樓市泡沫、銀行業危機以及社會動蕩。這些擔心有些過頭了。中國與西方發達經濟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長期致力於穩定,為了保證其發展戰略順利實施,它非常願意承受犧牲增長帶來的短期成本。通脹阻擊戰的勝利是中國對其戰術需求和總體戰略目標作出協調的一個範例。世界其他國家絕不應錯過這堂課。
中國2月CPI漲幅創20個月新低(路透)根據路透北京3月9日電,春節後食品價格的回落令中國2月CPI同比漲幅回落明顯,重返下行通道並創20個月新低。經濟增速放緩主導的物價回落使得未來通脹壓力料持續緩解,亦令分析人士普遍相信,實現政府提出的今年通脹率控製在4%左右的目標應無虞.分析師表示,經濟增速的放緩是物價回落的核心原因,同時去年以來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亦製約了物價的超預期上漲,未來通脹壓力持續緩解應在預期之中。但也有部分分析師表示,考慮到外圍不確定性因素(如伊朗局勢動蕩導致的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以及政府可能在今年繼續資源價格改革,對於未來的通脹形勢亦不可掉以輕心.路透社說,中國的宏觀政策調整為此騰出了更多空間.盡管前2月的工業和投資增速創出新低,同時消費亦出現超預期的回落,但經濟放緩仍屬"軟著陸"。
據香港文匯報10日報道,在經濟放緩、信貸緊縮調控下,中國內地月度CPI(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已然重回“3”的時代,見20個月來新低。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數據顯示,2月份,內地CPI同比上漲3.2%,漲幅較1月份的4.5%回落1.3個百分點。 經濟學家認為,通脹回落將成為今後常態。其中,城市上漲3.2%,農村上漲3.2%;食品價格上漲6.2%,非食品價格上漲1.7%;消費品價格上漲3.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5%。1-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3.9%。各類商品價格同比變動情況表明,還是漲多跌少,八大指標隻有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同比下降0.4%。食品價格回落被認為是2月CPI“破4”的主要原因。商務部數據顯示,2月20日至26日,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價格連續四周回落,尤其是春節期間漲幅較大且權重較高的蔬菜和肉類。
摩根大通中國區全球市場主席李晶說,“通脹壓力降低意味著中國政府將有更大的選擇範圍去實施舒緩措施,以應對經濟增長下行的風險。”她預計在通脹可控的前提下,中央將會在特定領域增加財政支出以及放寬對能源價格的管製;例如保障房、醫療、教育和文化等涉及改善社會福利和民生的開支會明顯增加。此外,政府亦將大力拉動內需,特別是通過減少公司及個人的稅賦以及促進收入增長;涵蓋消費稅、資源稅、房產稅等五項重大稅製的改革,將支持經濟走向“再平衡”。
中國通脹急降(文匯報)各國央行正在創造過量貨幣 勢將導致通脹飆升不過,財新《新世紀》 2012年第10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3月12日)謝國忠的文章說, 盡管全球經濟疲軟,通脹仍然處於上升狀態。2011年底認為通脹放緩的觀點,主要理由是石油價格下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歐債危機加劇。但是,全球貨幣擴張對石油價格有著最終的話語權。隨著石油價格重回2011年的最高點,通脹也會重新抬頭。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以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增加到了此前的3倍,並且正在討論實行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中國廣義貨幣每年增長超過20%。歐洲央行已經通過固定利率長期貸款向其銀行係統提供了超過1萬億歐元的後門量化寬鬆政策。日本央行最終也加入了這場遊戲。全球經濟正在同時經曆量化寬鬆。從貨幣擴張到通脹的傳導在當前的周期內似乎會很長。這導致政策製定者和分析師質疑兩者之間的關係。
謝國忠認為,金融危機和全球化已經放緩了這種傳導,但並未終止它。一旦通脹勢頭變強,這種傳導就更難逆轉。石油似乎又重新站穩了腳跟。中東的政治動蕩有助於石油牛市。油價重回2008年初的高點並非一件難事。如果美聯儲確實執行了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油價很可能會再次創造曆史新高。即使美聯儲暫時推遲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當前的過量資金供應,再加上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舉措,也會將油價推向曆史新高。石油價格是過量貨幣迅速轉化成通脹的最佳渠道。新興經濟體即使做出更多努力,也很難冷卻通脹。發達經濟體很可能會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必須大幅升值才能有效冷卻通脹。由於新興經濟體都依賴製造和貿易,其貨幣升值在短期內將會非常痛苦。這種限製意味著它們冷卻通脹的努力將始終是三心二意的。工資通脹,也就是工資增長遠高於生產率的增長,是通脹最重要的驅動力。高失業率似乎阻止了從貨幣擴張到工資增長的傳導。但是,就像20世紀70年代顯示的那樣,當通脹預期大行其道時,盡管失業率高居不下,工資價格螺旋上升也會發生。 中國通脹期間老百姓損失慘重。
新民網報道說,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11年全年,中國CPI比上年上漲5.4%;而最新調整的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3.5%,百姓實際存款利息收益為-1.9%。也就是說,把錢存一年定期,一萬元會“縮水”190元。根據央行數據,截止到2011年底,金融機構居民存款餘額達到35.2萬億元,如果按照這個規模計算,全國居民一年存款財富縮水達6600多億元,相當於全國居民人均財富縮水了500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