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絕句的布局八法

(2012-03-08 18:02:45) 下一個
絕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起承轉結(合)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感情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內在邏輯往下寫的。此罰往往表現在起、承、轉、合在一首詩的四句的具體運用。為了寫好絕句,在采用此法時,要求:起要扣題、突兀;承(接)要連貫、自然;轉要新穎、巧妙;多為結句做準備;合要含蓄、深邃或鏗鏘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1:李白的《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此詩就是用起、承、轉、合布局法。起句“蘭陵美酒鬱金香”,既貼題,又突兀;第二句:“ 玉碗盛來琥珀光”緊承上一句“美酒”來說。連貫、自然。這兩句說明了朋友的盛情款待,李白歡飲,美酒的情景,這才使第三句轉到抒情,第四句表明了看法:“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第三句用“但”字明轉,且為第四句作了引線;而第四句表達了詩人昂揚振奮的精神狀態和豪放不羈的個性,一掃古人作客時懷鄉的淒楚情緒。例2: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此詩的布局也是用的起、承、轉、合法。第一句“寒雨連江夜入吳”點明送友人的地點和氣候,以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是起;第二句緊接上一句,說明清晨送客及當時的心情,是承;此兩句寫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的事情,而第三句卻轉到洛陽親友那裏了,且用假設句,以引起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末句以之自喻,含蓄蘊籍,餘味無窮,成了名句。例3: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都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此詩的布局也是用此法。第一句貼題寫來,用擬人修辭手法暗點明“晚春”,是起;第二句緊承上句而來,用“百般紅紫都芳菲”形象化的描述,以補充第一句意之不足;第三句從千百種 “草木”轉到“楊花榆莢”上,既學概指轉到特指;而最後一句提出“惟解漫天作雪飛。”的評價,就順理成章了。

(二)並列法
一首絕句中的四句,分別寫四個事物或分別寫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麵,這樣的布局叫“並列法” 。用並列法時,兼用對仗(下一講會講到),以示工整、優美。杜甫精於對偶,能夠將這種形式及其成功地運用到絕句中來,而不見呆滯。他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和《絕句漫興九首》(其七):糝徑楊花鋪百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筍根雉子無人問,沙上鳧雛傍母眠。就是用兩組對仗句分別寫四個事物的並列法。例1:《絕句四首》(其三)在第一句寫“黃鸝”,第二句寫“白鷺”,第三句寫“雪”,第四句寫“船”以及與它們有關的事情。全詩看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畫,而使其構成一個統一喜悅的心情加到這些景物上去,使這些景物“皆著我之色彩”,構成緣情造景。因而成雙成對所黃鸝鳥在歡鳴,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地飛翔,西嶺上千秋雪仿佛是嵌在窗框裏的一幅畫,門前江邊停泊從東吳來的船隻,可以“青春作伴好還鄉”了。這樣四句景語完全表現了詩人的陶然心情,也就成了情語。例2《絕句漫興九首》(其七)中,首句寫了“糝徑楊花”,次句寫了“點溪荷葉”,第三句寫了“筍根雉子”,第四句寫了“沙上鳧雛”。這四句詩,也是一句一景,似乎是各自獨立的,而聯係在一起,就構成了初夏郊遊的自然景觀,透露出詩人漫步在林溪間時留連欣賞的心情。例3: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塚,萬裏黃河繞黑山。 此詩寫的是一位出征軍人的懷歸之情,首句言年複一年,奔走邊城;次句言日複一日征戰不休;第三、四句寫所見之景。全詩四句都統一於“征人”,圍繞一個“怨”字鋪開。例4: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此詩是歌頌冶煉工人的。李白把冶煉時的四個方麵(爐火、紅星、赧郎、歌曲),分別先後地寫在四句詩裏,這與一句一景或一句一事的寫法,又有不同。一事這些詩,都是用了兩組對仗。

(三)承接並列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承接法,後兩句用並列法;或前兩句用並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這樣的布局叫“承接並列合用法”。用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後關係,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係等;用並列法時,一般要用對仗句。例1: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四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第一句,說現在不能一起登樓閣而生恨,第二句說因為兩地相隔之遠,這用的是承接法;末兩句寫登樓之所見,用的是並列法。例2:杜審言的《贈蘇書記》: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戎赴朔邊?紅粉樓中應計日,燕支山下莫經年。第一句是答;第二句是問,倒裝了。若還原,用的也是承接法,這兩句的意思是,為什麽你要參軍到北方去?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才被那位節度使請了去擔任書記(文書)的。原詩句的倒裝,乃“揉直使曲”所致,顯然加強了詩篇的藝術效果。後兩句是詩人給友人的臨別贈言:你的妻子(紅粉)在住樓中一天一天的計算著分離的日子,盼望著丈夫的早日歸來;你在各民族雜居的地方燕支山下,不要貪婪美色,樂而忘返。這後兩句是並列法。使用的是對仗句。它是這首時的主旨。例3: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此詩的前兩句,從江山兩個方麵來寫。用的是對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這是並列法。從眼前見到的想到的寫來,感情激越,氣勢闊大。第三句寫離別的地點與時間:“津亭秋月夜”;第四句寫離別時之悲泣:“誰見泣離群?”這後兩句用的是承接法,寫的是惜別之情。全詩采用了先並列後承接的布局法,與上兩首詩先承接後並列的布局相反。例4:杜甫《吧陣卦》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詩的布局法也是先並列後承接。

(四)對比法
把性質相反的兩件事或情況迥異的兩種景色,寫在一首絕句裏,以進行對比,這樣的布局叫做 “對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對比、貧富對比、盛衰對比、貴賤對比、勞逸對比等。對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說服力和表現力。在正反兩方麵的對比中,妍媸立見,善惡分明,詩人雖不著議論而旨意自明。詩人作今昔對比時,第一句往往用“憶昔”、“去歲”、“別時”、“舊”等詞語開頭,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而今”、“祈今”等詞句。等詞語來點明時間的不同。 例1:王播的《題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在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第一句中有“三十年前”,第三句中有“如今”兩字,以說明是兩個時間。例2:劉禹錫的《楊柳枝詞》:“花萼樓前初種時,美人樓上鬥腰肢。如今拋擲長街裏,露葉如啼欲恨誰。” 第一句有“初種時”三字,這說明此事發生於往時,第三句中“如今”兩字,則說明後兩句所說的事情發生在當今了。這樣點明了時間,在作今昔對比,就可一目了然了。例3:劉采春的《望夫曲》:“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黃河清有日,白發無黑緣。” 前兩句是從時間上作比較,後兩句以黃河尚清反襯白發不再黑,更年使人同情商婦的命運。例4:杜荀鶴是晚唐時期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在《再經胡城縣》一詩中寫到:“去歲曾經到縣城,縣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更是生靈血染成”。 “縣宰”就是縣官。“朱紱”是紅色官服。“加朱紱”就是升了官。詩人用“去歲”和“今” 說明時間電視機不同。以“縣無口不冤聲”,來證明這個縣官是個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的壞縣官;“今來縣宰加朱紱”,來說明他不但未受到懲罰,反而升官得寵。這樣一比,善惡自明。最後,詩人才把縣宰的“朱紱”和縣民的鮮血這兩種顏色相同而性質相反的事物出人意料地結在一起,寫出了驚心動魄的詩句……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五)先景(事)後議法

在一首絕句中,前幾句寫風景和事實,後兩句寫議論,即屬此法。風景或事實是議論的根據,觸景生情,就事生議,那就不是無稽之談了。詩中的議論應觀點新穎,見解高超,成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以首警策動人之效。例1: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景,寫的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其後兩句,是發表議論,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道出了站的高才能看德遠的哲理,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前兩句寫所見,後兩句寫所感,銜接自然,緊密,達到了景入理勢。理抒景情的妙境。例2:韓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前兩句,寫初春之景;後兩句發表議論,讚美初春勝過“煙柳滿皇都”的季節。,翻出新意,不同凡響。例3: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遠。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詩是先事後議法。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的部將,曾因平叛立功過。但他居功自傲,目無朝廷,放縱士兵大掠動蜀,又用天子音樂。在這種情況下,杜甫贈詩予以委婉的諷刺、規勸。此詩的前兩句寫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天天從花卿家裏飛出,隨風蕩漾在錦城(成都)的上空,一直飄入藍天白雲間。可見,花卿家的樂隊規模之大和演奏的曠日持久,這是一個部將所不應有的。詩的最後兩句是發表議論:這樣的美妙的仙樂隻應天上才有,我們人間能聽到幾次呢?後兩句是弦外之音是說:這樣規模宏大的樂隊隻應皇帝才有,你這個部將竟也在家裏使用了!詩種的“天上”是雙關,既指仙宮,又指皇宮。此詩柔中有剛,寓諷於諛,十分得體。先景(事)後議法同承接並列合用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後兩句議論性質明顯,後者多寫景或敘事。

(六)先議後景(事)法
這種布局法與先景(事)後議法在內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發表議論,而後寫景或敘事來證明其觀點的。議論與寫景、敘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例1: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今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前兩句是詩人表明自己對秋天的看法與古人悲秋的論調不同,後兩句描繪一幅碧空萬裏,白鶴淩雲飛翔的圖景,予以證明。詩人為革新經受過守舊派的嚴重打擊,而依然鬥誌昂揚;詩人接觸過不少知識分子,深知他們不得誌,對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實質。詩人不同意他們悲觀失望的表現,所以在詩中偏說秋天你春天好;好在何處?他舉出一鶴,排雲直上,矯健飛翔,奮發有為的事實。來說明秋天的清明、凜冽、蕭條、寂寥,正是為大自然別開生麵,催人精神抖擻,奮發向上的良劑。。這隻“鶴”是自強不息的誌士的化身,這“詩情”便是誌氣,是奮鬥精神,這“碧宵”便是知識分子愛國愛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議論是理排舊說,標新立異。 例2:白居易的《後宮詞》: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布及千門。三千宮女胭脂麵,幾個春來無淚痕?前兩句是議論,說明皇帝隻是一人,怎麽把他寵愛施及宮廷中數千宮女呢?後兩句舉出三千宮女雖然是紅粉佳人,但一年到頭得不到皇帝的寵幸而時時哭泣的事實,來證明他的論點,這就言之有據了。議論是以“一”、“千”對比,反詰有力。例3:韋莊的《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前兩句是議論,詩人提出畫家能把傷感的情緒畫出來的看法;後兩句是居出六幅畫來證明。 議論是反駁人言(唐詩人高蟾寫過一首《金陵晚望》,其第四句是“一片傷心畫不成”)。

(七)末句的寓情於景法
一首境界的前兩句,或敘事,或寫景,而第三句多寫人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其第四句不繼續抒情,卻以景作結,這樣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於景法”。這種布局法的好處是:既能補充前麵寫景敘事之不足,又能把難言難狀之情藏於景中,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例1: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詩是詩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貶江州的消息後,極為難過的時候寫的。第三句中的“驚” 是心理狀態,第四句如寫成“無言獨自望寒窗”或“淚流不盡望寒窗”等,雖也合乎格律,但這是實寫,狀其外形,內涵淺淡,遠不如“暗風吹雨入寒窗”一句以景結情。這樣的景語作情語,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詩人對白居易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均蘊於景語之中,留給讀者去領悟、想象、補充,這就使末句詩味雋永。耐人咀嚼了。例2: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自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第一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第二句實寫獨在他鄉,心情孤寂。而這兩句特別是其中的“空”、“冷”、“獨”三字,給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第三句直抒情意,乃一詩之主,其中的“想”字是心理活動,承上啟下。第四句未接著想字寫個人的行動,而是以故園的景色“杜陵寒食草青青”結之,這也是以景結情,景中見情。這就妙有含蓄,運筆空靈,風韻動人了。例3: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其七)的前兩句: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描繪了瞿塘峽水流湍急,險灘尤多的險阻形勢,第三、四句: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第三句中的“恨“是心理活動,第四句未接著寫恨的動作,而是以比喻之景結之。抒發感慨,發人深思。

(八)倒敘突出重點法
一般說,咀嚼的重點在後兩句。在詩中,如果把後發生的事情放在前麵,先把發生的事情放在後麵,就是為了突出先發生的事情而安排的。這種方法叫“倒敘突出重點法”。例1: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照秩序,先說睡不著覺,再說聽到半夜鍾聲,最後說天亮前的月落烏啼。此詩采取倒敘法,先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再說“江楓漁火對愁眠”,最後才說“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詩中有了這所著名的古刹,便帶上曆史文化的色澤,增加了楓橋的詩意美,引起人們的遐想;而“夜半鍾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給人以肅穆的感受,啟發人對人生的回憶和反省。這“夜半鍾聲”放到末句,是全詩的神韻得到完美的表現,具有無形的動人力量。由此可見,倒敘突出重點法為不少詩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詩人采用此法時,往往在第三句使用“ 猶憶”、“昔日”等詞語。以說明後兩句是先發生的過去的事情。例2:宋僧 梵崇的《春晚》:春光過眼隻須臾,榆莢楊花掃地無。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絕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劃分標準上,有的依據結構,有的依據內容,有的兩者兼顧,雖不能盡善盡美,但對於學寫絕句者相當有用。當然,以上八法,還不能包括無遺。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此前三句一意順承而下,末句陡轉而結,就超出了以上的八法了。又如竇鞏的《南遊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此詩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轉。三、四句一氣直下,以顯出作意。可見,詩的布局不是死的,要靈活運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詩人,由於平時多吟詩,多寫詩,多揣摩詩。日積月累,靈感來時,自成章法。所謂“功到自然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d981010006ai.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