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歌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鄭愁予的《錯誤》羅大佑,李泰祥等大師的錯誤

(2021-08-12 18:08:05) 下一個

《錯誤》 作者:鄭愁予 演唱:守望、雨霽初虹 作曲/編曲:雅歌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開落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

1. 寫詩的背景
 
《錯誤》是鄭愁予1954年在台灣首次發表的,當時鄭先生才21歲.此詩一發表,就轟動整個寶島,從南到北一時達達馬蹄聲響不絕,這首詩也成了他的成名作.當時的背景是國民黨政府帶一批外鄉人撤退來台(1949), 鄭先生與家人也是其一,對重回故土(反攻大陸)有無比的期待和使命感.認為有生之年,必能回去,與親人相聚.而”錯誤”唯美,理想,夢境般的意境恰好感動了這遠離故土,親人和愛人的心靈,引起共鳴.企盼有朝一日回去時,所愛的人仍在堅貞的等待.這是當時社會賦予這首詩的意義.
正因如此,這首詩便納入了台灣高中的國文課本裏.
 
2. 兩千三百萬人對此詩的理解.
編入課本後,對詩的理解就隨不同的教師傳播給學生.而詩人本身卻不發表任何言論.
 
下麵是綜合各方的看法:
A. 詩作描寫男主角是個負心人,過門而不入.那等待的是他的情人. 女子為情守身,堅壁緊戶,不惹門外微塵;男子來了,方才駐足,又將啟程,隻是過客,不是歸人,所謂的愛情隻是短暫的美麗,錯誤卻是長久的. 羅大佑1982年所寫的《錯誤》曲子就是這麽理解的.所以他加上了兩句“還有妹子你那溫柔纖纖的玉手,挽不住似鐵郎君的心”

羅大佑大師的版本是1982年“之乎者也”專輯裏的一首。羅大佑的理解是A例:“多情女子負心郎”

 

B。 張世儫大師作曲,李建複演唱的是1995年出版的“牧歌:夢土上”專輯。張世儫大師有歐洲騎士的風範。很可能是位陌生騎士。隻是這位騎士卻不斷徘徊在女士家門口,不斷高歌“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久久不肯離開。張大師的音樂也很棒,音樂具有歐洲教廷的風格。不過因為對詩的理解不同,歌曲一直在歌頌達達的馬蹄,在強調“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位歐洲驕傲的騎士,有高歌炫耀凱旋歸來的嫌疑。“達達的馬蹄”其實是沒有什麽好炫耀的,那是中華民族的悲哀!詩人已經說達達的馬蹄是“錯誤”!

 

C. 詩作描寫一個癡情的男子,造訪他心儀的良家女子,可她拒絕一場不會有結果的愛情於門外,心海安瀾,不起一絲漣漪,男子感歎遇到了一場“美麗的錯誤”。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畸形的三角戀愛,A愛B,而B卻愛C。

李泰祥大師的版本約1992年出版的“錯誤”專輯。李大師的演繹顯然是“求愛不得,被拒在門外的不得意男士”。 當然李大師是騎快馬下江南的。這個江南比鄰南美巴西。是C例子。俺覺得李大師的版本,音樂水平很高,隻是因對詩的理解不同,一直在歌頌“達達的馬蹄”。

----------------------------------------------------

 
個人看法卻是以上皆非.
 
第一種看法(A):男主角是位負心郎,女主角純潔得像蓮花一樣,對愛情堅貞等待。那麽假如是這一種關係,這是一齣悲劇:癡情女孩負心郎。怎麽會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呢?這是一個很糟糕的錯誤。對女孩來說, 感情受傷了,自然不會覺得“美麗”。負心郎也許是位花花公子,覺得是件“美事”而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但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是不可取的。本身心態上是自大,醜惡, 和扭曲的。正常人至少會覺得抱歉,讓對方誤會了,或愧對對方的深情。總之,心裏不會覺得是件美事或美麗的錯誤。
 
第二種看法(B):男主角是路過陌生閑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然後心裏幻想會有這麽一個美麗純潔的女孩,會受到他的原生態“噪音的幹擾”(達達馬蹄聲),從而引起思念情人的心潮。男主角這一種心態簡直是阿飛一族,三更半夜飆車製造噪音,擾人清夢,自己覺得很酷! 終於把街坊居民吵醒了,然後對街坊父老說:“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再說,路過閑人頂多能造成一個誤會,算不上一個錯誤!一個誤會不一定是個錯誤,雖然有些誤會會導致錯誤的行為。(“錯誤”有過失的意思,具有邏輯或道義上不正確的意思。“誤會”沒有是非之分,或道義上的對與錯之分。)
最匪夷所思的是這位路過閑人如何知道會有這樣的一位女孩在他所經過的路上呢? 
就算這路過閑人是為細心敏感,常為別人設想之類的人,因為馬蹄踩在青石街道,發出“達達”噪音,使得女主角誤以為愛人回來了,充充忙忙跑出來,以致把菜燒糊了,而感到內疚。那麽,這樣的錯誤算得上“美麗”嗎?
 
第三種看法(C):女主角根本情有獨鍾,不理會這位想成為第三者的男主角,嚴厲的拒絕男主角於門外。於是男主角在傷心之餘,高喊“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這不是發神經病嗎?
 
同樣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並沒有發生任何實際錯誤的事件,隻有男主角自作多情,頂多算是一種誤會,誤解女主角或許願意接受他。 這種自己胡思亂想自發性的誤會怎麽都很難與“美麗”連接在一起。
 
為何要了解這首詩,為何要了解得這麽詳細?
 
許多人會問“為什麽要了解這首詩,為什麽要了解得這麽詳細呢?”有許多人讀詩都不求甚解,特別對於現代詩。也有些人認為詩因為各人體驗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和了解。更何況好的詩本來就會給讀者許多想象空間。
以上的說法犯了幾個謬誤:
1. 詩的作者在寫一首詩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目的,有一個主題。這是一首嚴謹,真正的詩必備的。
 
2. 好詩給讀者許多想象空間是指在意境,場景和情節層麵的想象空間。不是連詩的主題都可以任意想象的。有人說詩就像一幅抽象畫,你看是什麽就是什麽。其實那是既不懂詩,更不懂抽象畫的人無知的看法。抽象畫家本人就非常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麽。至於畫家想表達的東西能不能讓賞畫者理解是另一回事。至於有許多所謂的現代詩其實算不了詩,連優美散文都算不上,隻能算為排列得很奇怪的破散文。
 
3. 對於古詩如唐詩或古詞如宋詞,許多人都可以同意有固定的解釋,而不是隨讀者的感覺和認知來解釋的。若是如此,任何一首詩就有成千上萬個不同的解釋。有些古詩在現代會有一些爭議,但是在當代其實是極少有爭議且易懂的。而且即使有解釋上的爭議,也是少數的幾種學說不同的看法。不是隨人任意的看法。
舉個例子:
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前兩句“月落鳥鳴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現代有人考據認為“月落”和“鳥鳴”是村落或橋名,不是烏鴉在月亮落下來時啼叫。這解釋或許還有一點爭議。但是“江楓”不是岸邊的楓樹,而是“江村橋”和“楓橋”(或封橋)的簡稱。這點是不受爭議的。
可是倘若沒讀過注解,肯定會理解為江邊的楓樹。
 
4. 現代詩由於沒聽過有人出版現代詩解說,所以就認為現代人應該每個人都能讀得懂現代詩。其實不然,許多人都讀不懂現代詩,雖然詩裏的每一個字都認得,可是整首詩究竟在說什麽就不懂。
 
 
十三億的中國人裏讀過這首詩的人有何看法?
 
其實大部分的人讀現代詩都不求甚解。主要原因是市麵上充斥太多爛詩,或貌似詩而非詩,排列得很奇怪的破散文。這些破散文不見得有個主題。作者隻是信手胡寫胡說,若是要一一了解分析,恐怕會導致神經錯亂。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寫些什麽,讀者如何猜?
 
相信許多讀者讀此詩的感覺是優美精簡。至於標題為何是“錯誤”而不是“美麗的錯誤”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思考。既然標題是“錯誤”,那麽錯在哪裏呢?
錯在達達的馬蹄
 
“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請注意, 詩人是寫“達達的馬蹄”而不是“達達的馬蹄聲”。造成“錯誤”或“誤會”的是“馬蹄, 不是“馬蹄聲”。 “達達”是擬聲形容詞,形容馬蹄。 這麽明顯的錯誤,鄭愁予不可能犯的。出版社也不容許這樣的錯誤發生而不對作者提出詢問和矯正。如果鄭愁予想說的是“馬蹄聲”引起的誤會,用“我達達的馬蹄聲,是個美麗的錯誤。”絕對是更正確的。 
 
台灣的詩人楊牧曾經評鄭愁予說:“自從現代以後,中國也有些外國詩人,用生疏惡劣的中國文學寫他們的‘現代感覺’,但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詩句華美,而且絕對是現代的。”
 
可見鄭愁予是一位嚴謹的詩人。詩句優美而且是純中國的;不是那些“假洋鬼子”詩人,三兩句就參一句外語或外語翻譯和用法,似乎中文已不好用,非用外文才能很過癮的表達出作者的意思。俺不禁要問:為何不直接寫外語詩呢?所以諸如“轟轟雷把人驚醒”,“聽到砰砰敲門”或“沙沙腳步”等,類似這種語句不應出現在鄭愁予的詩裏。
 
所以使用“馬蹄”而不用“馬蹄聲”是鄭愁予故意露出來的“馬腳”,是詩人要讀者特別注意與思考的關鍵。
 
馬蹄代表什麽? 
馬蹄代表戰爭。成語“金戈鐵馬”就是指戰爭,而“鐵蹄”一詞用來指“以武力或軍事暴力統治”。
 
2010年俺把詩譜成曲子時,俺是認為“達達的馬蹄”指國共內戰的爆發,導致兩岸分隔。原本相戀的一對有情人被迫分開。這是控訴一個大時代造成的錯誤。女方癡情的在江南等待,而男方已回不去。由於這戀情是真情的,所以是美麗甜蜜的。
 
理由是當時代的人因八年抗日戰爭和內戰生活窮困,社會動蕩,生存已是個大問題,根本無能力旅遊。更不用說老百姓能養馬,騎馬去江南遊玩。更何況江南多水道,又不盛產馬。騎馬旅遊絕對是比單人旅遊要多花幾倍。因為馬也要坐船渡江,住宿和草料。所以詩裏的馬絕對是意象的馬,不可能是真實的馬。
 
可是,若不是真實的馬,怎麽會發出“達達的馬蹄聲”呢?
 
如果美國德州的一位作家寫到“美國西部牛仔騎在水牛背上吹短笛”,或“騎著駱駝趕馬兒”或“騎著大象”搬運木頭。 這樣的描述,不管是寫小說,抒情散文或寫詩都必然令人覺得怪異荒唐。因為在美國根本沒有使用水牛耕田。美國人說的水牛(Buffalo)是指長毛牛(Bison)。駱駝隻有中東,非洲,和中國西部才有。大象要在泰國,緬甸和印度才比較多見。
 
以鄭愁予出生到寫這首詩(1933年-1956年), 就算把想象空間擴大,把時間提前到民國初年(1911年), 普通老百姓騎馬遊江南一事,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隻有少數的高階軍官才有得騎馬耍帥,而且也局限在當地,不可能做長途旅遊的交通工具。火車與船隻才是長途交通工具。鄉下人用牛或驢拉車進城是有的。城裏或有出租的馬車代步是有可能的,但是局限在大城市當地和有錢人雇傭。人力車應該最普遍。魯迅的“一件小事”就有提到民國六年(1917年)因趕著上班雇傭人力車一事。
 
 
為何鄭愁予要用如此隱晦的方式來表達兩岸的分離是個錯誤呢?
 
由於大陸的政局快速的從國民黨倒向共產黨,許多原本國民政府官兵不戰而投降,讓國民黨懷疑黨已被對方嚴重滲透。所以來台之後采取高壓清洗,對任何有不滿政府嫌疑者使用白色恐怖手段。作家柏楊因代班主編《中華日報》家庭版時,裏邊有一個連載連環漫畫故事翻譯自美國的“大力水手”,其中有一期的一個字翻錯,將“Fellows”(夥伴們)翻譯為「全國軍民同胞們…」,被認為是影射當權者而被判12年徒刑。實關了十年牢獄。可見當時意識形態是多麽嚴峻。隻要透露一點不滿,就可能喪失自由和生命。所以即使鄭愁予想表達任何不滿情緒,是不敢直接公開批評,以免害人害己。所以我認為鄭是把他對那時代的控訴隱藏在他的詩裏。鄭是反對內戰的,在他的詩“旅程”裏寫下,

“反正過了荒年,還要戰爭。
  我不如去當傭兵,我不如去當傭兵。
  我曾父過,夫過,也幾乎走到到過。”

“旅程”是首控訴內戰對老百姓的傷害的詩。“反正過了荒年,還要戰爭”,這“還要”表示之前已有一段長時間的戰爭,就是指“8年抗日戰爭”,“還要”是指抗日結束後的“國共內戰”。 

總結:個人認為鄭愁予這首“錯誤”是指控那個大時代發生的錯誤,內戰把許多親人和有情人分開,造成了時代的錯誤。“美麗”是因為詩中的男女主角相互有情,而不是單戀。

鄭愁予的親身說法,金門大學的詩講座。

2015年,鄭愁予81歲,在《錯誤》發表之後的60年,鄭愁予在台灣的金門大學講解《錯誤》這首詩的背景。
詩人親身說法,達達的馬蹄是什麽?
鄭愁予說“達達的馬蹄”這個意象是他親身的經曆,是一輩子忘不了的,是存在他潛意識裏的景況。不是他從其他人的文章或詩句裏抄出來的。這經曆是當時,他(大約6歲)跟著家人從南京逃難到山東,因為日軍快要攻打南京。在逃難的路途,經過一個小鎮,在走路時被國軍拉著炮車的馬隊撞到,讓他印象深刻。備戰總動員和馬隊達達的馬蹄聲就在他的潛意識裏形成一個畫麵,讓他多年之後,在寫《錯誤》這首詩的時候,自然的跳出來這一句話。(參看下麵演講影片)

鄭愁予金門大學研究《錯誤》寫詩背景:

https://youtu.be/-pTVIY8rcYo?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待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鄭愁予說,這場景是他孩童時(5歲之前)住在南京莫愁湖附近的印象。當時他喜歡跑到莫愁湖玩,看采蓮女子利用木製的澡盆在蓮池裏靈活的轉來轉去采蓮蓬。這些采蓮女,看到他就會把新鮮的蓮蓬給他吃。所以詩人的幼小的心靈裏,這采蓮女是美麗善良的象征,在之後成長的過程裏,與蓮花所代表的聖潔美麗相結合。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在中國文學裏和佛教的思想裏,都是代表聖潔,善良與美麗。

1949年,鄭愁予隨著國軍逃離北平回到南京的莫愁湖;當時蔣介石政府正在準備撤退到台灣;在蕭索的秋風裏,鄭愁予看到的莫愁湖是一片的淒涼,殘敗的蓮池,隻剩一隻一隻枯幹的蓮梗,沒有蓮花,也沒采蓮女,非常的難看。這與孩提時印象裏美麗的蓮池和采蓮女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上知道要撤退到台灣,要離開這塊童年時讓他有無限仲景的土地,心中有無限的惆悵與蕭索是可以理解的。當時鄭愁予16歲。

鄭愁予這首詩是他親身的經曆,加上部分虛構的情節組成的。虛構的部分是男女主角。女主角是以童年時對采蓮女的美好印象為造型,而男主角,“我”,是具有詩人部分的經曆而非詩人自己。這背景是內戰!

詩的欣賞, 俺的分析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待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這“打江南走過”,在詩人的經曆裏是四歲時離開,到16歲時回來,又被迫匆匆離開,這是一個漫長時間的過渡和延伸,用詩人的話,就是“Time passage”,這形成了一個四度空間,三維空間的場景加上時間流逝,達到生動的電影式的影像效果。在這一段落的詩句,詩人設立了詩的場景:江南,拉開了時間的序幕:季節與蓮花的開落,同時也設立了男主角:我,和女主角:容顏如蓮花的 伊人。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是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色的街道向晚。”
這“東風”自然有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前,諸葛亮欲周瑜想到用火攻曹操的鐵鎖連環船,可是若不刮東風,就無法造成大火燒船的效果。於是請諸葛亮祈求刮東風。詩人在這裏埋下伏筆,萬事俱備,欠缺的是什麽呢,東風究竟指什麽呢。答案在下一段。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這是一個自然的因果的關係,沒有風柳絮自然不會飛舞。詩人用這種場景,無風也無雨,柳絮不動,來描繪外在沉寂的景象,配合和對應下一句“你的心是小小寂寞的城”,描繪內心的寂寞和孤獨。“城”是四麵有牆圍起來作為防禦的地方,這是描述女子堅貞的愛情,不願意敞開心扉接受其他人的愛情,像是堅守著一座孤城。
詩人用“小小”來形容有兩個作用:
1. 疊句產生音效,優美的音樂感。
2. “小小”加重“城”的孤獨,形容低調的,平凡的,不起眼的,還有讓人憐惜的。 
如果這一句改成“你的心是寂寞的小城”的話,這味道,節奏與音樂感就消失了,雖然文字表麵的意思是一樣,詩的靈性就沒了。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這一句是神來之筆。這句子描繪一條長長的街,通向低平線,而在地平線那端,是日落殘陽。這是把空間延向時間巧妙的安排。這一句若是把它改成“恰若向晚的青色街道”就失去了詩語言的意境,動感和靈性,變成刻板生硬。“向晚的”是一個形容詞,而“向晚”是一個進行式的動詞,把長長的街道帶向天際的落日。這句子若翻譯成中文是“As if it was a street made of bluestones going into the falling night”。
 
“青石”是堅硬的,經得起風吹雨打和各種磨練的,是代表堅貞的愛情。 而“向晚”是描繪心情,加深落寞與孤獨。這隱含“等待”的時間很長,是從早晨等到傍晚,是形容從年輕等到年老,回應第一段裏“等待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蓮花的季節來說這是從春天等到秋天。從生命的周期來說,是從年輕貌美到年老色衰。
 
這一段詩句,有幾樣特色:
1. 句子與句子之間是緊緊相扣的,互成因果關係。東風不來,導致三月的柳絮不飛。因為柳絮不飛,留下的是如一潭死水的沉寂的心靈,一座小小寂寞的城。這樣的心境,仿佛像走不盡的,堅硬的青石街道,走向天際邊的落日殘陽或黑夜漸垂下的幕帷。
2. 因為下一句的功能是把前一句的意思擴充,在時間上是合乎時間順序的。因此形成了節奏感。這是鄭愁予演說當中提到的“詩的節奏感”而並沒有解釋得很清楚的概念。詩要有節奏感,就需要有事件的流動性。需要有動詞,需要有狀態的發展,需要有時間的進展。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這一段與前一段是有對應關係的。“跫音不響”對應到“東風不來”,萬事俱備,隻欠“跫音”。“跫音”原是指腳步聲。但在那時代,經常用在書信的往來,比如“久不聞跫音,甚是掛念”,表示很久沒聽到對方的消息或指朋友很久沒有來訪,非常想念。 
帷是指圍在四周的布幕。“三月的春帷不揭”是形容女子的心境,雖然外麵已是春天三月,是年輕男女談情說愛交往的季節,而女子的心境還如過冬,躲在層層的帷幕中,不願意走出去。與下一句“小小的窗扉緊掩”互相映照。
 
這一段是對應前一段“東風不來。。。”,像古詩律詩一樣,在意境上是繼續拓廣前一段的意境,還補充說明了前段詩句裏未說明的狀況,雖然這一段少了一句對應前段“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的句子。但這效果猶如音樂的休止符,在“窗扉緊掩”之後是一片空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對應到的是“永恒的靜止”,是“空白”,是不言可喻的死亡,結束了這致死不渝的愛情。“空白”在時間上延伸了前一段的“向晚”意境。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按照鄭愁予的說法,這“達達的馬蹄”是隱喻戰爭(抗日之後的內戰),所以“達達馬蹄”之前的“我”其實是個幌子。詩人要說的其實是“達達的馬蹄是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為什麽不是歸人呢?因為已經歸不去。這首詩是鄭愁予隨著國軍逃難到台灣後,過了5年,21歲時寫的。到了1954年,其實已經有許多國軍將領知道無法反攻大陸,因為國民黨軍敗如山倒,所有在大陸遺留下來約40萬人的軍隊都投降了。1955年最主張要立即反攻大陸,打回去的國軍陸軍總司令孫立人, 被蔣介石陷害,以圖謀叛亂軟禁一生,部下將領百人被清洗殺害。
 
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家撤退到台灣時,有許多士兵是把妻子,家人和親戚都留在大陸的,因為船隻不夠用。隻有少數有身分,有地位的高級將領,政治人物,才能讓全家跟著一起撤退。這些軍人原本以為很快就會在英明偉大神勇的蔣委員長帶領下打回去。所以1954年鄭愁予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看到了時局已經改變,中國大陸已經大一統,內戰結果已經傾斜,不可能打回去了, 雖然兩蔣父子還在高度扯反共複國,光複大陸的大旗幟。這些士兵,在思念妻子,愛人的同時,自然希望所愛的人能夠堅守愛情到底,耐心等候他們歸來。事實上證明,許多國軍留下的愛人,很少是改嫁的。許多雖然後來曆盡迫害批鬥,仍舊堅守愛情不渝,直到死亡來臨。而在台灣的許多士兵,逐漸成為老兵,也有許多人終身不再娶,直到死亡。
 
鄭愁予在演講裏推崇李白的《歸燕詩》,把以戰爭的素材,描寫愛情視為最高層次的境界。其實戰爭亂世當中的確會考驗人性,會出現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記得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和王藍的《藍與黑》小說是以內戰和兩岸分隔為背景的愛情小說。西方的《戰爭與和平》, 《亂世佳人(飄)》也是透過戰爭背景探討愛情與人性。鄭愁予在以《錯誤》為主題的講座裏,特別推崇戰爭裏的愛情, 俺認為應該也是有影射《錯誤》是描寫一個因內戰造成錯誤的愛情故事,是代表許許多多士兵的故事,也是他的一部分,融合了他的經曆。
 
鄭愁予在演講的結尾並沒有直接說這是些內戰的愛情詩,俺認為有幾個原因
1. 鄭愁予已經說得很明白,這詩是以南京莫愁湖為背景,而他說自己是內戰中成長的少年。。“達達馬蹄”是意象,代表戰爭(內戰),所以是沒有“聲”字的。鄭愁予說這是一首戰爭的愛情詩,就已經非常明顯!
鄭愁予說, “達達的馬蹄”不是他從書裏看到,抄襲別人的,而是他幼年時的親身經曆。 當時日軍正要入侵東北, 他與家人和一群人走路逃難。 忽然拉著榴炮的馬隊經過, 他還被撞了一下,這場景深刻印在腦裏。當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就自動跳出來。所以"達達的馬蹄“就是鄭愁予寫詩時腦裏想著戰爭的場景!
 
2. 《錯誤》這首詩因納入台灣的中文教科書裏已經多年了,有許多讀者,老師做過詩的詮釋,雖然都是錯的。 但以他仁厚長者的性情,不願公開打臉,讓這些人沒麵子。
3. 鄭愁予其實相當尊重別人對他詩的詮釋,別人要怎麽理解是別人的自由。所以他經常說,這是某某人對他的詩的詮釋。然而這不代表,所有人的詮釋都是對的,隻有一個是真實的;作者原本的意思是什麽,還是很重要的。
 
4. 這愛情詩的邏輯排列組合隻有四種:A。 多情女子負心漢(羅大佑取自為代表)B。 喜愛自我陶醉自戀的陌生人,幻想驚動了這樣的女子(張世毫作品為代表)。C。 求愛不得的單戀男。李泰祥作品為代表。D。 男女都有情,隻是因為大時代的錯誤,被迫分離。
俺認為鄭愁予所要表達的境界是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雅歌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appy_CA' 的評論 : 歡迎光臨!
Happy_CA 回複 悄悄話 花了半個多小時讀完文章,聽了歌,實在佩服先生的才華!把一首詩的各種意境作了如此深刻的解析,功夫之深,不知花了先生多少精力!謝謝您的分享!
雅歌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戎歌' 的評論 : 謝謝戎歌光臨!
戎歌 回複 悄悄話 欣賞雅歌兄的詳細分析和點評!
雅歌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andashifu' 的評論 : 歡迎!
pandashifu 回複 悄悄話 讚才子認真的精神。我回頭找時間會細讀。
雅歌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藕花深處95' 的評論 : 謝謝藕花欣賞與留言!
藕花深處95 回複 悄悄話 好精彩!頂雅歌文藝曆史厚重感的詩歌和賞析!被“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那句深深打動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