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的閱兵典禮談印度的競爭能力與發展前景
副題:印度未來30年能不能趕上或超越中國。
印度的閱兵典禮,美國主流媒體號稱之為“展示武力”,可是無論如何看,都覺得像雜技表演,看不出軍隊的戰鬥力。這不是單獨事件,印度政界非常希望得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重視,提供資金和科技來維持印度經濟的發展。所以特別安排這場慎重的閱兵典禮來討好美國。可是反而暴露了本身嚴重的弱點。
印度的社會普遍充滿花俏,華而不實的形式作風。隻在追求數據,數量,亞洲首先等大題目,大項目做文章,不考慮效率和實用。比如印度要比中國先有航母,還是先有兩艘,卻毫無戰鬥力,甚至出航都成問題。印度是亞洲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比中國早一年將探測器降落在月球上。可是,這一些計劃卻沒有後續的動作。也沒有後續的科技和財力支持。若說要把人送往火星連美國未來20年都未必能做到。而印度連送人到月球的能力都欠缺。
印度並不缺高科技人才,集中在計算機和資訊方麵。因自由市場的待遇緣故,做純科學(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很少,國家也沒有重點栽培。嚴重的是整個政府機構,從上到下,都充斥平庸,懶散,腐敗和腐朽。這種情形就像台灣過去三十年,在原地踏步,整天在做政治鬥爭,整天在選舉造勢,政府什麽事都做不了。
印度的問題有許多比台灣的更嚴重,因為印度的人口膨脹過速,資源匱乏,幾千年來印度教的階級在社會上普遍存在。加上印度教和回教由英國佬60年前點燃的仇恨,如今已形成社會不解的死結。若是印度政府肯腳踏實地,除去浮誇作風,花數十年改變整個社會風氣和解決傳統社會階級問題,也不是不能的。隻是又有哪一屆政府願意花如此大的代價,去做執政期間看不出任何效果又得罪人的事呢?再說,要克服各種派係在議會的利益阻礙,即使僥幸不被刺殺,等到有足夠的權威通過議會要執行時,任期已經到了。
美聯印製中有效嗎?
印度想從美國得到新核能科技,太陽能科技,以及軍事科技。過去,印度的軍事科技主要是靠蘇俄提供。歐洲,包括英國和法國,都不願意做任何科技轉移。而美國過去根本就不願賣武器給印度。現在為了包圍壓製中國,非常積極打日本,印度,緬甸,越南和菲利賓的牌子。可是美國與印度的合作未必會對印度的科技和經濟有利。首先,美國就不可能將軍事科技轉移給印度,因為印度不是肯聽話的小老弟,像日本自二戰之後,忠實的抱住美國老大,聽話,擁護美國海外政策又肯出錢支持美國兩度對伊拉克的戰爭。再來,印度與過去的蘇聯和現在的蘇俄關係密切,又有許多軍事合作項目。若把軍事科技轉移給印度,即使是極小的一部分,也可能落入蘇俄手中。所以美國政府是不可能在現階段將任何軍事科技轉移給印度的。至於非軍事的科技,美國政府根本就不擁有專利和轉移的權利,科技專利和轉移的權利都屬於美國企業的。所以美國能夠提供,而印度能夠得到的就是美國製造的武器。
對美國來說,這是如意算盤,既可賣美國將要淘汰的過時武器和設備賺印度的錢,又可以在中國周邊增加不穩定因素。因中國與印度,日本,越南和菲利賓有領土的糾紛,美國將攻擊性武器賣給這些國家,增加他們的軍事武力,自然希望這些國家可以發生衝突,鬧點事,或許打小規模的有限戰爭,讓中國陷入困境,如同蘇俄現在陷入烏克蘭戰爭的局勢一樣。這些國家單獨不是中國的對手,也不敢鬧事。可是有美國在背後支持,暗中策劃和串聯,像根本不堪一擊的菲利賓,都敢跳出來向中國叫囂。還公然逮捕中國的漁船,射殺台灣的船員,在中國/台灣有爭議的經濟海域上。印尼新上任的總統Joko Widodo最近發出警告,印尼海軍有權力可以直接擊沉入侵印尼經濟海域的漁船,看來也是針對中國。這種情形對中國非常不利,因為眾口鑠金,把中國維護自身領土的權利變成中國四處挑釁,侵犯弱小鄰國的主權。美國所有主流媒體天天都是以這種有嚴重偏見的用語報導“中國四處為非作歹的行為”,企圖用輿論塑造中國侵略者的形象。
美國不希望中國崛起,甚至超越和代替美國的主導地位是很明顯的事實。所以用盡各種不光明的手段壓製,阻礙中國的發展是可以理解的。美國根本不在乎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何考慮若是發生戰爭將會死多少人。美國隻在乎美國自身的利益,所謂“American interest”,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大原則。販賣武器給中國周邊的國家對美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既可以淘汰舊的,使用快到期限的武器,又可以大賺一筆。鼓動中國周圍的國家一起來抵製,圍剿中國可以增加對美國武器的需求量。這些國家大鬧小鬧,會對中國不利,造成許多意外的投資,經濟和人命損失,還會損害中國的國際聲望。即使中國反擊,擊沉這些國家的船隻,甚至發生戰爭,對美國來說也沒什麽損失(死的是道友)。
對印度有益嗎?有實質的好處嗎?
比如印度已經有蘇俄,法國,英國,歐洲各國和部分自產的武器。現在加上美國的武器,若印度要下訂單,肯定也不會太小氣,可能占國防軍費購買武器的1/3。那麽,購買其他國家武器的軍費就會被排擠,變得少了。然而這些聯合國的武器互不相容,蘇俄的導彈無法使用在法國和美國的戰鬥機,軍艦和發射裝置上。沒有任何不同國家的戰鬥機用的任何零件是相同的。印度軍備普遍的情形是由武器沒有炮彈和零件,也導致軍事訓練缺乏。這就是印度的軍力為何不強,中國根本不把印度放在眼裏的原因。雖然有軍事雜誌評估亞洲軍事實力順序為中國,蘇俄,印度,日本,南韓和北韓。
同樣的不同國家的車床,通訊設備,電力係統(發電機),高鐵,鐵軌,零件都幾乎無法共用。引進多國不同的先進係統簡直就是一種災難。而且印度完全無法整合這些不同的規格和設計理念。蘇俄從來不擔心印度能夠仿製蘇凱和米格戰鬥機,所以在過去把最先進,最新的武器首先賣給印度試用,然後把改良的自用。而卻不敢賣給中國,至少也得等幾年之後。原因無它,印度的科技實力弱且缺少關鍵能力,無法仿製。更甭說改良產品。蘇印合作研製謀新武器如T50隱形戰鬥機隻是給印度麵子貼金,滿足其虛榮心。實際上,蘇俄隻是把印度當作免費勞力和無償金主來開發新武器,完全不用顧忌和擔心印度偷師,轉賣或泄密。偷師是要有一定的水平才能做到的。
歐美私人企業早20年就已經去印度投資設廠,設分公司。可是至今可以說效果不彰。完全無法與在中國的子公司發展相比。這些歐美國家在中國的投資相對於印度是偏少,受到高層的關注也沒有印度的子公司多,因為印度有語言的優勢。不懂中文的歐美高層主管總會不放心。可是偏偏在中國的子公司都非常賺錢,賺得滿盆。而印度的子公司卻沒什麽賺,大致是收支平衡。沒有任何一家歐美大公司在財務報告中提到印度的業務讓他們大賺錢的。印度的官僚體係和社會風氣讓這些歐美大公司賺不了什麽錢。所以近5年來,已經很少有歐美大公司高喊進軍印度,而是暗地裏撤退。這就是前幾年就發生的印度貨幣大貶值40%的主因,因為外資大量撤離。在中國大賺錢的美國大公司有GE, Apple, Cisco, IBM, Caterpillar,Texas Instrument,Qualcomm,HP,KFC,Mac Donald等, 不勝枚舉。
印度2014年的GDP為1.876兆美元,而中國為9.427兆美元。中國的GDP是印度的五倍。1980年時,印度的GDP為1896億美元,中國同期為1894億美元。印度還領先中國少許。中國的改革開放,讓兩國拉開了巨大的距離。用印度經濟學家的口吻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像拋石一樣的成長,而印度的經濟卻是按部就班,按經濟學101的方式成長。是否以後可以趕上或差距越來越大是下文要分析的。俺認為是會越來越大,比如再過5年,中國的GDP至少會是印度的6倍。10年後會是印度的8倍。除非中國與其他國家發生戰爭或內亂。否則,印度隻會越來越落後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前15年,麵臨許多今日印度還無法動手解決的問題如:
1.工人工作效率的問題。培養老練的工人不是短期一蹴可就,非長期訓練才可成。這長期是指十年以上的職場上訓練和工業職場大環境不斷競爭改善才能成就的。老練的工人是包含紡織工人,工廠裝配線工人,建築工人等。以工人的效率來說,全世界最好的工人是日本和德國,南韓,台灣,新加坡和中國其次。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等國可拍第三。東歐和蘇俄等國第四。中國工人是因為全國的製造業環境與生態在過去35年累積而成。中國開放早期的工人效率就像今天的泰國,越南和印尼的勞工。生產瑕疵品高,動作慢,無法生產精巧的產品。
2.精簡有效的管理製度和工人的素質。早期在中國的台商麵臨的就是工人偷竊或不自覺的把工廠的工具,文具,小設備搬回家使用。至少改革開放的前十五年,這種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在大鍋飯人民公社的時期,公家的就是大家公用的,也是自己的。隻要家裏缺什麽,工廠裏有,就搬一些回家使用是很普遍的。這種情形是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通病,比如現在的印度,印尼,越南,泰國,菲利賓,非洲各國,和中南美洲,都是常見的事。要消除這種弊端,不能僅僅靠嚴厲的工頭,在每日下班時對每位工人搜身檢查可杜絕。這種做法,甚至會引起嚴重的侵犯人權事件和工人暴力反彈事件。印度在這方麵至少還要花上十五年才會有進步。印度的工人從守夜到管理倉庫的都是可以收買的。所以歐美公司主管無能為力,除非自己當守夜守門的。
3.電力供應的充足對許多行業都是致命性的。比如石化和半導體工業。突然的停電或電量不穩定會造成產品全部報廢。鄧小平在89年邀請台灣的王永慶去開發海滄石化工業,給與非常優惠的條件。因台灣政府極力阻撓而擱置。後來在90年代有邀請王永慶設立漳州電廠,也是拖了近十年。而其間中國政府也全力投資電力係統,終於在改革開放20年後已經基本解決了缺電的問題。印度在未來的20年未必能解決供電量的問題。
要靠自由市場的商人解決供電量的問題不容易,基本上很少商人願意投資回收慢,工程複雜,起始投資額大得項目,除非有非常特別的優惠。像台灣1998-2006年期間為了解決電量不足的問題,開放民間經營發電業。但是當時台灣的李登輝政府提出很荒謬的條件,給與發電廠商穩賺不賠的保證收購全部發電量和約定不賠的收購價,而且簽訂25年。這使得今天台灣國營電力公司(台電)必須以平均高超過23% 的價格購買根本不需要的電力,台電本身有多餘的產電能力,購買民營電力就的讓自己的發電機輪流閑置。這造成了一年政府得賠五百億元新台幣(約17億美元)來補貼台電。而這些不平等合約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果。所有這些私人電廠執照都是落入非本行且有政治關係的財團手上。雖然1994年就討論讓民營發電,但是要到1998年才通過民營公司參與法案。到了2001年之後,台灣已經不缺電,因為台灣的許多用電量高的大企業已經轉移到中國去,而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府,還一直拚命增加發照給小型民營發電廠,簽訂利益輸送的不平等合約。這不平等合約是25年不能廢掉的。當年還是李登輝執政時,就有學者高聲呼喊,這25年保證收購價和保證收購量是多麽不合理,多麽喪國圖利商人,以後必成政府巨大的負擔。可是在官商共生體的台灣,根本不會有政府官員理會,直到2013年全國要漲電價時,社會以及老百姓才拿出來談論,大罵馬英九總統。
根據台電財務報表,台電的核能發電一度電為0.6元台幣,煤發電1.55元台幣,燃氣發電為3.27元台幣。這一度電的價格已經包括營運成本,其中包括了輸送電線和終端機設備維修和使用成本。台電向國光、星能、森霸、星元採購的電價每度高達3.72元至4元,並且還幫這些公司另支付時百萬元的終端機設備維修和使用費。不但如此,這些民營電力公司本身的所需的用電是跟台電以低價購買的,高賣低買,占盡便宜。當國際煤和燃氣價格上漲時,這些民營發電廠要求根據合約漲價,可是當國際煤和燃氣價格下跌時卻拒降,隻漲不降,因無條約要求。
根據前民進黨立委,現媒體名嘴陳文茜說,“1998年台電尚餘資產1兆6000億元台幣,到了2003年我當立委審查預算,台電資產隻剩3000多億元。10年變成倒負債1兆3000多億元,我一點也不驚訝。1998年立院通過民營電廠設置條例,那是黑金政治的高峰,打著「電業自由化」大旗,惡法變相逼迫台電必須以高於市場售電價格,向民營電廠購電;而且「保證收購價格」,一次簽約「25年」。”
台灣政府這個例子就是說明官商勾結腐敗誤國的例子。這情況,全世界到處都有,連美國也常見。隻是影響到這麽廣和深的,如台灣台電的例子並不多見。不幸的印度的情況比台灣更嚴重。所有重要的工程都是被各種財團和官方勢力瓜分。因為要賄賂和擺平官方各部門的利益,任何項目的成本必然增加,商家追求的利潤也必須提高,因為風險高。比如若換個政府官員,有可能所承包的工程就要喊停,而送出去的錢是要不回來的。
“A case in point was Enron’s investment in a $3 billion,
10-year liquefied natural gas power plant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largest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the single largest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dia’s
history. Begun in 1992, the Dabhol power plant near India’s financial capital of Bombay in Maharashtra state was to have gone online by 1997. It was supposed to supply energy-hungry India with more than 2,000 megawatts of electricity, about
one-fifth the new energy needed by India each year.
But endless disputes over prices and terms of the deal turned the venture into a symbol of what can go wrong in large-scale development projects when cultures collide. As Enron files for bankruptcy and looks for ways to divest itself
of its Dabhol interests, the project is still unfinished and has produced no
electricity.”
估計印度未來幾十年還在思考解決的方法。單就電力供應一項,印度(2014 年的總電力產能為255.012 GW)就無法成為世界工廠,取代中國(2013年的總電力產能1247 GW,近五倍印度的電產能)。中國將在2020年前完成的核能發電量就有60GW,增加電力約為印度目前總電量的1/4。核能發電是最省錢的發電,約為燃氣發電的5分之一。但是建造最花時間,至少需要5-10年才會運轉。電價的成本將是未來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科技產品,雲端資料儲存中心和網路商業都是高耗電的產業。便宜的電價,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是必要的條件。印度近年來增加的都是火力發電,商業用電平均成本已經比中國的高約25%。未來將差別隻會更大。
4.印度嚴重缺乏的國家基礎建設是其經濟發展的硬傷。國家基礎建設如高速公路網,鐵路運輸網,高鐵,輕軌,碼頭倉庫,海運港口,機場都是非常花錢的項目。隻有有魄力的政府和高行政效率的政府才能以合理的價錢和時間內完成。價錢永遠是最大的議題,如果一個政府有無限的預算,當然什麽建設都可以去搞。但是沒有這種可能,預算永遠是一個政府必須考慮且要解決的難題。錢要用在哪裏。哪一個建設最急迫。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政府財政非常的窘困。80年代初有朋友說五萬美元去中國投資,就可以見到省長。而1989年王永慶的總額可達70億美元的海滄計劃,更是直接由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親自接見拍板決定,給與特殊級別的最大優惠。這個投資金額並不是一次到位,分成好幾個階段。即使一次投資70億美元,在今日的中國也談不上巨額項目了。聯想2014年從穀歌收購Motorola就一次性花了125億美元。中國政府中央和地方的許多建設許多項目都是上百億元人民幣。北京鳥巢建造費就花了31億元人民幣。1980年時中國政府的年度財政支出共1228億元人民幣,收入共1159.93億元人民幣。2014年中國政府的年度財政支出共15萬億元人民幣,收入共14萬億元人民幣。2014年的收入和支出約1980年的140倍。這表示中國政府有足夠的財力花上千億元人民幣完善鐵路網絡和高鐵。千億元不過是總預算收入的0.006(0.6%)。而在1980年,千億元那幾乎是預算總收入的86%,若是要搞這樣的建設,根本不可能,其它國防預算如軍隊的糧餉,公務員薪水,人民醫療保險都沒預算了。即使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按官方每年平均CPI約3%-4%計算,取4%,35年後就是3.95倍。(全世界各國的CPI都有極大的誤差,中國的指數還比美國的更合理。美國已經20次修改過CPI的成份,故意把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等“貶值”性商品加入,每一次修改之後的CPI數據都會自動降低)。也就是現在的1000億,在1980年約為250億等值。
5.印度政府官員效率差,官僚主義和偷懶成為生活習慣,已經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改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合契機。
新加坡政府是非常講求效率的政府,當年新加坡在中國投資的蘇州工業園區是鄧小平親自拍定的。然而新加坡政府於1994年4月份與中國簽署蘇州工業園共同開發管理的合作條約後,於1997年向中國政府表示打算撤資,驚動國務院高層。當時的蘇州市市長陳德銘親赴新加坡遊說,最後成功挽留。為什麽呢?
俺1997年就聽一位朋友說出他所知道的內幕。新加坡是拿新加坡人民的公積金(相當於退休金)來投資蘇州工業園區的,這項目若失敗,將會影響到李光耀的威信。而中國在進行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同時又在蘇州古城區西麵另外開發蘇州新區,叫做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不必要的競爭和矛盾。其實這“矛盾”不是單純的公平競爭,據知情人士的內幕是蘇州市政府打著如意算盤,一邊偷師模仿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計劃;蘇州副市長是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計劃的中方代表;另一邊又試圖以“行政方式”阻礙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計劃的進度來圖利本土的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因為蘇州工業園區的成果(政績,經濟成長),不算為蘇州市的,是單獨自成一國計算的。為了拉攏廠商入住本土的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市政府盡量給與方便,申請執照,水電,碼頭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地點完成。相反的,中新合作的的蘇州工業園區就盡量拖延,打官腔。比如要申請電,就拖上半年,申請桐油的碼頭倉庫,就規劃離碼頭3-4公裏遠的地方,非要建桐油輸送管。而冬天時,這輸送管非得加熱才能避免桐油凝固阻塞。這種做法,讓其他想入住的廠商卻步,轉而選擇去西邊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種暗地裏搞的小動作,無法拿到台麵來講,也無法構成“證據”。可是李光耀也不是簡單人物,知道這種事不應容忍,立即要求終止合作,認賠。至到蘇州市長親自到新加坡向李光耀道歉,同意改善後,才讓這個合作計劃免於流產。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的產值為1900億元人民幣,算是中星合作。創造雙贏的例子。
俺認為蘇州市長陳德銘會向新加坡的李光耀道歉是中央政府施加壓力的結果。隻可能發生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若是發生在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尼,菲利賓,官員是不會道歉的。已經部分投資的外資要撤離,當地官員說不定還很高興。因為留下的土地,房產都可以據為所有。
官僚作風在許多國家是影響國家經濟成長,讓外資卻步,企業從可獲利變成賠錢的硬傷。在這些國家,海關官員通常是肥缺,是腐敗的大本營。海關的腐敗,一般來說是配合進口走私集團,規避國家的進口稅,將國家的財政收入瓜分入私囊。這種腐敗不算嚴重,不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和發展。惡劣的海關腐敗比如台灣的海關在2003年五月非典(SARS)流行時,台灣地區缺N95口罩,俺有朋友在美國零售商店購買了100個3M的N95口罩寄回台灣。當時台灣新聞還報導有前衛惡氣味青年用女性奶罩自製成口罩騎摩托車上下班,非常有娛樂價值。其實,台灣當時根本不缺N95口罩。上千萬個口罩被扣留在海關,至到8月下旬,被媒體暴露,才放行。沒有任何官員因此下台。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了傷亡最嚴重的集集大地震。國際社會都盡力協助賑災和捐款。歐洲的紅十字會更是第一時間提供了許多高級的軍用帳篷。然而這些帳篷從來沒有送到受災戶那裏,被某勢力扣留在海關。一年之後被發現,由媒體報料得知。沒有任何行政處分。若是沒有媒體報導,這些帳篷將會出現在賣戶外活動器材的商店裏。
舉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海關的腐敗的猖獗和嚴重性,連關乎人命和國家災難的黑心錢都要動手腳。
許多外商大如加拿大和美國的石油,礦業公司在印尼賠錢甚至被騙。這些都是專業,本行的經營者。為什麽會被騙和賠錢呢?被騙就是1無非被當地官員和商人合謀欺騙。地方政府和海關要搞一個管理和經營非常有經驗的公司是容易的。有一間在印尼的教會附設醫院進口醫學設備,結果被扣留在海關達6個月之久。其實印尼的海關,郵政局每個人都貪汙。時常偷和沒收商品再轉賣給原主和其他的人。若是這些貪腐海關人員隻是貪錢也容易打發,隻要按黑市價錢給錢就OK了。可是這些人沒有一定的收費標準,常常貪得無厭,獅子大開口。若是商家急,會抬高價錢。所以經常用扣留不放的方式來為難和測試底線。即使付錢之後,為了麵子和尊嚴問題,還故意多扣留幾日。也就是既要當婊子還要立貞節牌坊,完全沒有中國貪官的職業操守,收錢一定辦好事!
俺聽印尼華僑說過許多印尼官員貪汙勒索的事情。比如有印尼華商蓋了百貨商場,不到一年又被迫拆除,原因是建築高度超過50米高,可能危害到飛機場的航道安危。這是具有爭議性的結論。但是重要的是市政府批準了建造圖和地點,航管處大概沒得到什麽打點,才出來強烈要求拆,即使是損人不利己。在1997年蘇哈多下台之前,林紹良家族企業控製了印尼賺錢的各行各業。據說曾經一度為了收購另一家華裔鋼鐵公司,就用栽贓的方式,在那家鋼鐵公司的進口廢物金裏查出少量的槍支和子彈,走私槍火當時最高可判死刑等等。中國和台灣的駐外人員到了印尼首都耶加達,也變成近墨者黑,在當地辦理簽證還需要透過黃牛旅行社來代辦理,額外收錢。否則,準叫自辦者跑三五趟花數天補證件和等上數個小時。即使沒人在排隊,窗口服務小姐看了你一眼,掛上“暫停服務”的牌子做自己的事情去了。而旅行社代辦,一天就下來,不會有缺證件的困擾。中國在耶加達的大使館建造費據說灌水了數百萬美元以上。全印尼的華商據說都知道,隻有中國政府不知情。
印度的情況大概跟印尼,菲利賓相同。都是又貪汙又不辦好事的。最近看到有關印度的一則新聞,有位公務人員怠工(不上班)23年之後,才被正式解雇。若是屬實,表示印度政府體製裏,吃空餉的情形很嚴重。若是當事人23年不上班也沒領到薪水,大概也沒任何新聞價值。而且當事人何必還占著職位的空名,沒拿到實質的好處。唯一不清楚的是這個職位的薪水究竟是幾個人在瓜分。
附錄:主要各國的電價一覽表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ctricity_pricing )
Country/Territory
|
US
cents/kWh
|
Date
|
|
19.13
|
Jun 14, 2013
|
|
30.817 kW/h
plus 91.755 cents per day service fee
|
Aug 23, 2012
|
|
2.95
to 9.24
|
Mar 13, 2014
|
|
29.08
|
Nov 1, 2011
|
|
16.20
|
Jan 1, 2011
|
|
15.63
to 21.00 in Phnom Penh
|
Feb 28, 2014
|
|
11.17
|
2010
|
|
6.52
to 11.69 depending on time of day plus transmission, delivery, and other
charges of about 3.75/kWh
|
Feb 9, 2014
|
|
5.41
for the first 30 kWh/day then 7.78 + 40.64/day for subscription fee
|
2012
|
|
7.5
to 10.7
|
May 17, 2012
|
|
23.11
|
Jan 1, 2011
|
|
40.38
|
Nov 1, 2011
|
|
6.26
to 10.35 (plus 1.63 fuel surcharge)
|
|
19.39
|
Nov 1, 2011
|
|
36.25
|
May 1, 2013
|
|
25.00
|
Jan 6, 2014
|
|
23.44
|
Nov 1, 2011
|
Hong Kong
|
12.04
to 24.05
|
Jan 1, 2013
|
|
0.1
to 18 (Average 7)
|
Feb 1, 2013
|
|
8.75
|
Feb 1, 2013
|
|
28.36
|
Nov 1, 2011
|
|
28.39
|
Nov 1, 2011
|
|
20
to 24
|
Dec 31, 2009
|
|
5.50
to 52.2
|
Jan 14, 2013
|
|
11.95
for >150kWh, 4.86 for 26-150 kWh, 4.08 for 0-25 kWh
|
Feb 28, 2014
|
|
7.09
to 14.76
|
Apr 1, 2013
|
|
19.28**
|
Aug 22, 2012
|
|
3.6
|
Feb 28, 2014
|
|
19.15
|
Apr 19, 2012
|
|
36.13
|
Dec 6, 2013
|
|
2.4
to 14
|
Oct 2, 2013
|
|
25.28
|
Sep 30, 2014
|
|
22.73
|
Jul 1, 2012
|
|
8
to 14
|
Jan 1, 2015
|
|
7
to 17
|
Jun 1, 2012
|
|
6
to 13
|
July 1, 2013
|
|
12.57
to 18.63
|
Feb 4, 2014
|
|
20.0
|
Nov 30, 2012
|
|
8
to 17 ; 37***
|
Sep 1, 2012
|
|
6.20
to 10.01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