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05-31 方明丹 張西工作室 張西對話--海外留學生(22)
簡介:1985年生於山東煙台。美國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MIT)流體力學博士,現為MIT博士後。
潘玉林從小在數學上很有天份,最後從事流體力學這個跟數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研究,是偶然,也是必然。他話不多,但在說起對故鄉的思念時,流露出一絲溫情。——編者語
張西:為什麽要選擇海洋流體力學這個專業。
潘玉林:其實讀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多的目標和規劃。很多人可能是“愛一行做一行”,因為喜歡所以進入某一領域,而我更像是“做一行愛一行”的典型。當時這個隨性的選擇可能源於我小時候寬鬆的學習環境,我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上過任何課外補習班,每天隻要能完成學校既定的作業父母就不會對我有更多的約束。童年的這種無拘無束可能也造就了我後來的性格和人生中的一些選擇。在我讀中學的時候,我是非常喜歡數學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當時發現數學是唯一一門我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拿到年級第一名的學科,所以我當時一直是想學習數學的。然後當時也覺得自己對數學有一定的天賦,當然現在在MIT這裏我不敢這麽說的,但是當時我是可以這麽說的。可惜的是,我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不但沒有進入北大清華這些學校,也沒有進入數學係,最後被調劑到了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然而到今天我必須說我是非常感謝我的母校的,華科是一個學風非常嚴謹的大學,它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後來我就在海洋工程專業留了下來,但是我慢慢發現,對於任何一門學科,如果你認真鑽研的話,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都是博大精深的。所以我就一直留在了這個專業。另一方麵我也慢慢在這個專業裏發現了我的興趣所在。相比於很實際的工程問題,我其實是對更基礎的物理和力學問題更感興趣,喜歡探究現象背後的機理和本質。再加上我對數學的喜愛,讓我選擇了這個專業中對數學要求最高的,同時也是基礎研究最多的一個方向,也就是我現在做的海洋流體力學方向。
張西:海洋流體力學和你的家鄉是在海邊上有什麽關係嗎?
潘玉林:應該說是有些關係的。我的家鄉山東煙台是一個海濱城市,我很小的時候可以說是伴著燈塔的光入眠的。當時申請美國學校的時候,要寫一篇個人陳述,於是我就寫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我小時候生活在海邊的這些經曆讓我對海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希望能從科學上探究它更多的奧秘。我今天所做的研究裏,有一個方向就是研究海浪在海上的形成,發展以及相互作用,可以說都是童年的歲月裏我每天相見的一些現象。
張西:我知道你經常寫一些關於流體力學的科普文章。
潘玉林:其實這源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去年的時候我跟幾個小夥伴一起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並且刊登了一些我們寫的文章。我們寫這些文章的初衷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一點趣味性。同時也希望讓大眾了解科學,並且能了解一下MIT博士生這樣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當時有一個同學寫了很多引力波方麵的文章,而另一個同學寫了很多對於MIT的介紹,反響都很好。而因為我是做流體力學的,所以我就寫了一係列流體力學方麵的科普文章。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主要是大家科研太忙,這個公眾號並沒有繼續辦下去。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很多樂趣,同時也有人把我的文章推薦給了知識分子,所以後來就在知識分子上開始連載。我的樂趣來自於讓更多的人了解我所研究的一個非常小的領域中的故事。在知識分子這個平台上,這些文章的閱讀量應該已經超過了10萬人次。
另外一方麵,我當時寫文章的時候,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能讓更多的人,不管是不是流體力學領域的人,不管是不是科學界的人,都能喜歡我寫的東西。由於我很喜歡曆史,也讀過很多武俠小說,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把故事放在科學史的大背景下,通過武俠小說的語言來渲染。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在保證科學和曆史的正確性的前提下,盡量增加文章的可讀性。為此,我也查閱了不少人物傳記和科學史方麵的資料。我當時把這個係列叫做流體江湖風雲錄,我想也是比較準確的,因為學術界的確是一個江湖。
張西:《知識分子》主要內容?
潘玉林:知識分子這個公眾號創辦的目的我想應該是讓科學走向大眾。我覺得這也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所幸的是,現在國家對這件事情越來越重視,可能已經有了專項的經費,也有知識分子這樣一個專業和優秀的團隊來執行。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也很敬佩他們。另外我想科普這件事情還是要由專業人員來做,因為這樣才能把握科普的基礎,也就是說在科學上是準確的。
張西:來到MIT有過挫敗感嗎
潘玉林:與其說挫敗感,我覺得更多的是內心的改變。如果說比較一下我剛來到MIT和我現在的狀態的話,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當然從學術上來說我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說我剛來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懵懂,對我的領域有很多好奇心的一個少年的話,那我現在覺得我可以把自己叫做一個學者了,我現在對學術領域的認識和我的研究已經跟當時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在另一方麵的話,我在心態方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剛到MIT的時候,是有一點點小自負,覺得自己很輕鬆的把科研做好,然後得到學界的認可,很快的畢業並找到教職,一切可以走的一帆風順。但是後來經過在MIT這麽多年,我發現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說你很努力很聰明就可以完成的,這隻是完成這些事情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說我現在心態中就有了一些淡薄,就是說盡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成功與否交給天意決定。這可能也跟我從小形成的比較隨行淡然的生活態度有關吧。
張西:渴望成功嗎?
潘玉林:當然。
張西:你的成功的標準是什麽
潘玉林:很現實的來說,由於我要做學術,所以我接下來首要的目標是找到教職,之後我希望我在學術界做的一些成績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可,再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些社會影響力,讓整個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變得更好一點點。
張西:父母對你影響很大?
潘玉林:是。我很感謝父母,他們在各方麵都很支持我,讓我做自己的選擇,不會對我有過多的幹涉。母親是葡萄酒方麵的品酒師,父親以前是農業機械專業的,後來改做國際勞務方麵的工作。我受家庭的影響平時也喜歡喝點葡萄酒,母親的職業讓我悟到,做學問跟釀酒其實是一樣的工序和過程,都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工藝上精心的雕琢,然後才會有質的提升。不能急於求成是這兩者最大的共通之處吧。
從初到MIT時的意氣風發,到多年學業和研究打磨之後的些許淡薄,潘玉林是有心理落差的。科學的道路曲折艱深,不知道他的心裏是否還住著那個“伴著燈塔的燈光入眠”,向往大海的少年?——編者語
張西:你在國內外讀書的時間差不多,教育理念有什麽不同?
潘玉林:國內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學習,就是說,隻學上課教的那一點東西,應付好考試就滿足了。在美國這些年更多的是一種主動學習,就是由於研究和工作的需要,會自己去尋求掌握新的知識。另外,美國的學校更鼓勵學生去選擇自己感興趣和需要的課程。我也是到美國幾年之後,慢慢悟到這邊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可能對自己更有幫助。
張西:你在MIT的生活豐富多彩嗎?
潘玉林:現在我的生活重心是在科研上。其餘的時間,我有一部分會花在幫助MIT組織一些活動上,比如這段時間幫助MIT Universal Village Forum,就是最近幾年成立的新型智慧城市論壇做了一些事情。另外會花一些來豐富自己,主要是一些體育活動和讀書。然後我對一些益智類的遊戲比較感興趣,比如之前幾年一直很喜歡玩三國殺,可能是由於它結合了益智和曆史這兩個元素。這些遊戲也是一個很好的和朋友交流和互動的方式。
張西:你目前的研究與海洋關係大嗎?
潘玉林:我博士階段到現在做的都是與海洋流體力學相關的研究。博士論文的很大一部分研究的是一個叫做弱湍流的概念。它雖然是一個物理上的概念,但是和海洋中的波浪現象也是有相關之處的。比如,海上波浪的波譜在一定的理想條件下是可以用弱湍流這個概念來描述的。到博後階段我開始研究海洋內潮的一些現象,比如它的形成和發展。我更多的是對它們的理論機製感興趣,不會過多的去考慮它們的實際應用。
張西:你對正在申請留學的國內學弟學妹們有什麽建議?
潘玉林:現在有一個詞叫爬藤。我的建議是,不要把爬藤當成一個人生目標,特別是沒有必要把人生前二十年的時間都花在這上麵。可以把爬藤當做一個短期目標,努力過了就足夠了。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並不是說你來了藤校以後就會特別優秀,不來藤校就要對人生否定。總之這個事情不要看得太重,重要的是跟隨你的內心做選擇。
張西:你的科研項目是不是很難?
潘玉林: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麵來看。一方麵來說,自己其實是越來越懂,越來越會科研了。在我讀博士的過程中,有一個轉變很重要。我博士的前兩年完成了一個課題,第三年的時候我想換個方向做一些新的東西。於是我換到了對我來說很新的一個領域。導師給予的指導也是開放性的,希望我自己找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研究。於是,尋找研究問題這個過程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每天都是在閱讀文獻和思考中度過的。這一年多的時間也是異常煎熬的,因為在科研上可以說是毫無進展。但是經過了這個曆練,我想我可以說是懂得了如何去做研究。現在如果把我再換到一個新的領域,我也有信心做出很好的成果。從這個角度上說,科研是越來越容易。但是從另一方麵說,研究又總是越做越難的,因為越往下做就越要去探索別人從來沒有探索過的領域,所以也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去探索。
張西:但是有趣。
潘玉林:有趣,這也是我希望做科研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在MIT,各種各樣的機會都有很多,像我們一個很小的研究組,大概不到10個人,其中就可能有人去做金融,有人去做IT,有人去創業,有人去工業界,也有人留在學術界,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想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人,需要有的人去做公眾人物,也需要有的人靜下心來做科研。
張西:你很適合做科研
潘玉林:我想一個人的人生可能不需要那麽多定論,一個人的潛力是可以讓他適合做很多東西的。但是既然我選擇了科研這條路,我也會盡力讓我成為適合科研的一個人。
張西:看上去也比較安靜。
潘玉林:對,但是可能內心會想的很多。
張西:你是個很看重親情的人?
潘玉林:是的,尤其是現在在國外,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不多。好在我跟父母之間可以互相理解,有一種很默契的關係,也很珍惜每次相見的時光。其實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留學生很大的一個心結就是跟父母遠離,在父母逐漸老去的過程中並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陪伴。起碼在我看來是這樣的,在這方麵我也是有一些愧疚的。
流體力學、弱湍流,這些對普通人來說猶如天書一般的概念,是潘玉林每天都在研究的熟撚課題,他無疑是大家眼中的“學霸”。在他略顯隨性的人生中,卻始終堅持著學術這條道路。在這條長路上,他的每次進步,都付出了不同尋常的努力。 堅持著,他正向目標接近。——編者語
編輯:方明丹 責編:李明澤
張西工作室網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張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權所有,如轉載請注明轉自張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