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丙按:近日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Amy Chua的“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文又在網上掀起中西教育方法優劣的大討論。是“permissive western” 還是“demanding eastern”更能把孩子教育成才?大家有目共睹的是“demanding eastern” 教育出來的眾多成功的例子,站在數學,鋼琴比賽領獎台上比比皆是的東方麵孔的孩子。連WSJ網站的讀者投票結果也顯示,60.7 %( 3151人) 認同“demanding eastern”,39.3 %( 2039人) 認同“permissive western”。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強硬的教育方法的明顯缺點。路人丙的想法是成功可以量化,幸福卻不可以。我們是要一個成功的孩子還是一個幸福的孩子?如何嚴格要求孩子,又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就是本文繼續討論的教育方法:鼓勵為上。讓我們聽聽路人甲的用心良苦:
鼓勵為上 By 路人甲
在同年齡組小女兒是鋼琴老師的最愛。一日,一位家長看見我陪女兒練琴,驚訝地說“她也要你陪?”
我其實何止陪練,還常常當小醜。記得學琴的第一年,每天反複地練著一兩個練習曲。平心而論,確實難為了一個腦袋瓜裏idea滿天飛的孩子。於是,當她要用慢節奏練指法時,我做太極拳動作;當她練習快節奏的曲子時,我在旁抬腿原地踏步。於是,她就一遍一遍地加快速度,直到我跑得氣喘籲籲喊投降為止。學琴無捷徑,隻有一遍一遍多練。為讓她多練幾次,我們總是想方設法。“這一曲太好聽了,彈一遍給爸爸聽聽”,“這結尾很好,我想再聽聽中間部分”,“真是一遍比一遍好,再來一次吧”,“先練兩次,一會兒,給奶奶打電話,彈給她聽聽,她肯定會很高興”。
每個孩子都喜歡表揚,也需要鼓勵。在他們小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其實對那些簡單重複的事,大人也需要有伴。為何在家練瑜伽,跑跑步機很難堅持,非要到健身房裏練呢?做事都要有一個氛圍,需要交流。盡管有時不時的批評,女兒練琴時還是喜歡我在旁邊,她需要一個傾聽者。
『路人丙的學習: 以前總覺得直來直去就好,哪有那麽多曲線救國的道道?所以路人丙常常“毀”人不倦。向路人甲請教後,才發現對孩子得要不吝高帽子。那日五歲的小人練琴,隨便拉幾個notes後,俺和LD立馬一起誇:“very good”。結果小人說:“ No,it’s not very good.” 俺兩眼發直,這麽有自知之明?恨不得立馬啃上一口。小人下一句話差點沒把俺噎死: “mommy, it’s not very good. It’s perfect!!!”嚴厲譴責下,俺麵壁繼續學習去。。』
女兒愛看書,卻不怎麽愛寫作。她也喜歡有小朋友玩,可是又不能隨隨便便常敲人家的門。於是費心的媽媽想了一個辦法,組建一個寫作小組。每個月初,由一家出一個題目,三個星期後交作業,月末聚會。每個孩子要有聲有色的朗讀他們的文章,並接受小朋友的提問和家長的評論。接著是享受美味的點心和遊戲了。雖然交作業是件苦差事,但與小朋友的聚會似乎更有誘惑力。女兒的文章常常寫得很長,卻缺乏邏輯,段落之間缺乏連貫與相關性。一般,每篇文章我隻指出幾個重要的地方讓她修正,餘下的就表揚鼓勵一番,使她保持著寫作的興趣。雖然她的寫作能力不見得有太大進展,不過,朗讀演講能力倒是進步不少。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父母應該避免“一步到位”的思想。要以鼓勵為主,但也要適當地步步緊逼,充分挖掘孩子的才能。
這個物理學原理用得很恰當。謝謝!
這個原理可用於一切人際關係。
謝謝你們的鼓勵和支持!
頂路人好文!
希望能把這句話深烙在每個人的心裏!
哈哈,你把丙的名言搬回自己家了。
“成功可以量化,幸福卻不可以”(zt 路人)
太讚同了!謝謝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