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再世

一個中國醫學生(CMG)在美國的生活。。。
個人資料
JoshuaChow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泰諾與孤獨症 - 一場科學與焦慮的拉鋸戰

(2025-10-08 15:02:36) 下一個

支持“可能存在關聯”的研究

  • 流行病學觀察:多項大規模隊列研究發現,在孕期頻繁或長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的母親中,其子女被診斷為孤獨症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風險可能略有上升,部分數據顯示增加約 20%–30%。這意味著風險略高,但整體概率仍低。例如根據 2025 年美國 CDC 最新數據,普通兒童 ASD 的發生概率約 1/31(3.2%),即使相對風險上升 20%–30%,絕對風險也僅升至約 3.8%–4.2%,仍屬小概率事件。

 

  • 生物學假說:有研究推測,對乙酰氨基酚的代謝會消耗體內穀胱甘肽(glutathione)。這一關鍵抗氧化劑的減少可能導致胎兒大腦氧化應激水平升高,從而潛在影響神經發育

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 最新證據:2024 年,一項納入近 250 萬名兒童的瑞典全國性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該期刊在國際醫學界享有極高聲譽。研究在常規統計模型中顯示:孕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子代,孤獨症或智力障礙的風險確有輕微上升。但隨後研究者采用兄弟姐妹比對設計(sibling-comparison design),即比較同一個母親所生、一個在孕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一個未使用的孩子,結果顯示兩組孩子在患病風險上無顯著差異。這提示風險更可能源於家庭的遺傳或環境因素,而不是藥物本身

  • 如何解讀上述證據:孕婦通常是因發燒、感染或炎症狀態而服用泰諾即對乙酰氨基酚,而母體的免疫激活本身已被證實是胎兒神經發育的風險因素。換句話說,觀察到的風險增加,很可能反映“疾病帶來的環境效應”,而非“藥物的直接作用”。迄今為止,科學研究還難以徹底剝離這兩類因素,因此在解讀相關研究時須保持謹慎與辯證。

  • 必須強調流行病學的基本原則:相關關係並不等於因果關係

給家長的建議

 

  • 在醫生的指導下,如果孕期因為高燒或劇烈疼痛而短期使用泰諾,其實是為了保護母嬰健康。持續高燒對胎兒的傷害是明確的,而藥物的潛在風險還存在爭議,即使有影響,程度也非常有限。如果因為擔心這些不確定的微小風險而拒絕用藥,反而會讓孩子暴露在真正的高風險中。真正能夠改變孩子未來發展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做到早期發現問題、持續關注,並配合科學的幹預。

     

    (摘自美華醫訊SCAPE葉傳忠醫師的博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