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苑99

知了就知了,不知又如何?來了就來了,坐坐又何妨?
正文

千古奇冤五苓散

(2010-08-17 04:06:48) 下一個

諸多中醫教科書中皆認為五苓散功在溫陽化氣利水,主要用於蓄水證。以前雖略有疑問,但誌疏才淺,無力去進一步研討。進日聆聽大師講解,對此有了一些粗淺理解。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71 條辯,用於應對太陽病發汗後可能出現的症狀。

原文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於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張仲景先生書中每一條辯都非常有條理,敘述極為清楚。後邊“小便不利”是“大汗出,胃中幹”的並發症或者重症。從此條文中不但看不出水在何方,而且明確指出次方是應對大汗後嚴重脫水而出現了尿量減少的危險。

五苓散方中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芝五味之藥,並無溫陽之力。在服法上,書中更記載了要“多飲暖水”。如若已有蓄水之證,為何要隨藥多飲水?五苓散應對的應該是大汗脫水並已經出現尿量減少的腎衰之證。故需要大量補充水分,並借諸藥之利水之力引水快速下行,以避免腎髒血壓下降。

真正具有溫陽化氣行水之功,用於蓄水證的應是82條中的真武湯。對照一下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了。

人認為五苓散用於太陽蓄水征並沒有錯。中醫的關鍵在於辯證而製,所以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說。五苓散之可以用於脫水,也可用於蓄水,是因為針對的是“小便不利”之證。脫水和蓄水均可出現小便不利,所不同之處在於,用於脫水時,服藥的同時要大量飲食溫水;用於蓄水之證,可能就不需要大量飲水了。如果麵對不是單純水腫而病人有腹水之證,則宜用真武湯。

如病人誤用或超量使用發汗之劑,五苓散可作為預防腎衰的中藥,特別是對處於偏遠地區,難以去醫院就醫的患者。

就五苓散所應之證來說,以此方為基礎,治療如女性尿道感染,男性前列腺肥大,可能會有不錯作用。
中醫博大精深,曆史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奠就了其輝煌曆史。但也存在門戶林立,相互交流不夠之弊病,所以有“江南醫家秘景嶽之書不傳”之故。現代科學日新月舊,發展迅速,信息量之大令人應接不暇之感。中醫也要善於學習,不斷改進,同行之間多一些磋商,多一些交流頗有必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