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2)
2023 (82)
2024 (81)
千年古鎮重慶磁器口遊記
這些年回家鄉重慶數十次,每次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作為重慶人,準確地說是重慶“鄉下人”,對重慶的了解,除了吃和方言,其它方麵可以說是捉襟見肘,知之甚少。重慶這些年的巨大變化,也算是耳聞目睹,感同身受。重慶和中國絕大多數一線二線城市一樣,邁向了現代化的建設,如今拔地而起的高樓,其密度據說名列中國前茅;山城和長江嘉陵江兩江的交匯,使得重慶人修橋打洞都很在行。一座座長江大橋,山溝裏的高架橋,和穿山隧道連接著重慶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長江大橋和隧道在數目上和裏程上,沒有其它的城市可以望其項背。這也讓有山有水的重慶有別於國際國內許許多多的現代化大都市,山城的高樓錯落有致,山水相連,別有一番山城獨有的韻味。這是現代化建設中的重慶,但文化的重慶,曆史的重慶,隻有到了重慶的千年古鎮磁器口,才能領略其曆史的和文化的風貌。磁器口是重慶千年的一個縮影. 是巴蜀文化的代表和一顆明珠。
6月初因公去上海辦事,然後回重慶看望父母,探親訪友,特地遊覽了重慶著名古鎮磁器口。6月中旬的重慶,氣溫不算太高,但濕度大,感覺比較悶熱。這天上午,先去了重慶第三軍醫大拜訪兩位學者朋友,與他們的團隊進行了學術交流,對他們的學術研究和實驗室印象深刻。個人認為三軍醫大的工作環境,規模和檢測設備達到了國際水準。交流結束後,主人特地派人派車陪伴我們去遊覽磁器口古鎮,主人盛情的款待和無微不至的關照,令人感動。
千年古鎮磁器口位於重慶高等院校集中的沙坪壩區嘉陵江畔,它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文避難並隱修於鎮上寶輪寺,故名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得名磁器口。1998年磁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為傳統文化曆史街區,2001年被列為重慶市重點保護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磁器口的街口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牌坊,牌坊兩側刻著嚴嵩題寫的對聯"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這幅對聯是對昔日古鎮繁盛一時景象的生動寫照,美譽為"小重慶"。漫步在由一塊塊石板鋪成的狹窄的街道上,悶熱的下午,仍然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遊人大多是年輕人,尤其年輕女生的各式服裝爭奇鬥豔,為千年古鎮增添活力。街道兩旁的店麵一個接一個,商品琳琅滿目,吃的,用的,裝飾的,五花八門,可說是應有盡有。古鎮有山有水,綠樹成蔭。建築至今保有原始特色,古韻猶存。臨街鋪麵依山就勢,有曲有折。一串串醒目的紅色燈籠, 點綴著古鎮,為古鎮帶來無限生機;結構緊湊的山崖吊腳樓,布局有致,虛虛實實,呈現自然的原生態景觀。
古鎮的小吃毛血旺、千張皮、糯米糍粑,陳麻花和椒鹽花生等美味也是享譽四方。在著名的陳麻花店前,人們有序地排著長龍,購買小麻花。我也品賞了一下,這陳氏冰糖糯米小麻花是又酥又脆,回味甜美,且沒有天津大麻花的油膩。“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隻有身臨其景,在盡顯巴渝民風的鄉音鄉情中,才能夠真正領會古鎮鮮明的巴渝地方文化特色,享受聽覺的清純雅致和視覺的賞心悅目。宛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聽覺視覺味覺盛餐,大快朵頤,刻骨銘心。
沿街的每一家店鋪,大門上方都有各式各樣的牌匾,牌匾多以紅色或黑色為背景,書法則用金色,或紅色,或白色。各式各樣的名字和題字,極具地方民俗色彩,象“望江樓“,“牛浪漢”,“川妹子”,“張飛牛肉”,“木子李茶樓”,“西街往事“等等,形成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臨江的石階上,有骨瘦如柴似外星人的老者和盲人乞討者;有狗橫臥於街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旁若無人;更有一老鼠穿梭與街道,竄來竄去,一位大媽在後追趕的場景,令人想起迪斯尼的動畫片《Ratatouille料理鼠王》中的老鼠們。最後老鼠停留在街沿邊,沒有出現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情景。這一幕幕情景呈現了各自的相安無事,和諧相處,感受到古鎮與時俱進的純樸民風。
短短的兩小時,走馬觀花,根本不足以全麵體驗磁器口民俗文化的方方麵麵。磁器口的曆史和文化底蘊之豐厚,不但包含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更包含了紅岩革命文化和有曆史傳承的江湖碼頭文化。這一切展示了磁器口古鎮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多元文化的交融也給古鎮帶來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