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散記: 日暮鄉關何處是,家的感覺已經遠去
(2010-07-20 21:28:32)
下一個
回國住了一段時間,國內天氣炎熱難忍,社會風氣也是急功近利,大家都很焦躁,所以夏天回國不是好的選擇.這次在國內住了較長時間,隨便說兩句.
一,北京
每次回國通常都是先到北京,雖然有了限車令,但塞車還是很嚴重,很多人每天在路上耗兩,三個小時是常事,我在想,如果海歸後,單單是這個問題,就已經很耗精力了,除非是國家領導人可以封路專車通過,否則即使是再有錢也要受這個罪.
見到了海歸到某高校的朋友,他感概了一下:人際關係比他當初相象的還要複雜,高校內真正搞學術的人太少,當初抱著很好的心態回來,現在也改成了混日子的心態.不過中國人適應能力真的是很強,也很善於自我安慰,他覺得回國後吃的方便了(雖然未必安全),朋友也多了,所以也還湊合,但他勸我們不要海歸,說回來後會很累.
早出國的人可能會想象自己當初若不出國,現在就會怎樣,怎樣......,其實成功的在哪裏都是少數.而且出國這個念頭有時候就像傳染病,看見別人都走了,留下來的那些人也是心神不安,老公當年四中的同學基本上都是一個接著一個出國了,有幾個出國前在外企和機關其實已經混的很好了,前幾年居然也拋下相對成功的工作崗位選擇出國.他們那份工作是很多現在海歸的人大多找不到的.但他們說在國內每天吃喝玩樂也一樣是沒太大意思,時間長了也煩了,一定要自己親自出去體驗一下.
所以,就算我們當初沒有出國,留在國內未必就更滿足,說不定還在考慮著出國的事情.人總是覺得別人的生活更好,別人的選擇更正確,人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拿來折騰的,青春大多是用來後悔的.無論你生活在國內還是國外,很多人都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不過,就算重來一次,很多還是會重複當初的決定.
歸壇有些人鼓動大家回去作鴻鵠,這次回去就見到了幾個比較符合標準的.四中的高幹子女很多,這幾個都是家裏很有背景的,不屑於出國,現在確實掙了很多錢,老婆也換了好幾替,越換越年輕,不過還是覺得生活太空虛,也不知道自己還要幹些什麽,他們看起來也是兩眼空洞,百無聊賴.輕易獲得別人終身也得不到的東西,也並沒有很幸福.某些海不歸們抱怨在海外太寂寞的,回國試一下,心態不平和的人,到哪裏都一樣.寂寞其實是人生的常態,雖然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幸福絕對是個人的自我感覺和心態.
至於普通人,工資不高,親戚家的孩子畢業幾年了,每個月三千多,她每天來回要在地鐵上擠四個小時,據說那份工作還是熟人介紹的,自己去找還找不到.沒在國外呆過的人確實是更少抱怨,也更容易適應,她就覺得每天來回四個小時在路上很正常,海歸回去的恐怕就很難適應了.她因為家裏有房子,所以不用租房這些,外地來的靠這個錢可能生活都解決不了.
房子在北京是件大事,因為房價高,所以炒房的人更多,我很懷疑,還有幾個年青人能靜下心來專注自己的工作,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了正常理想和追求的地方,大家都在做著一夜暴富的夢.海歸除非高薪或有自己有房子,否則很難有幸福感,生活還比上當地普通人.現在當地人好像很多都是千萬富翁,我們前幾年每平米一萬多買的房子,現在據說也漲到了五萬一平米,想想這一套在國外根本不算什麽的房子也能賣千萬,你就會覺得這是個瘋狂的社會,人的心態也就很容易膨脹.
北京外來民工很多,開電梯的小姑娘是從河南來的,每個月隻有八百塊錢,和另外幾個人擠在一個安排的小房間裏住.不知道她們是怎麽找到心安的,或者確實是比留在家鄉好一些?小區外見到過一群民工在打群架,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前途.這些人是社會發展的局外人甚至是受害者,就算回農村很多連地也沒有了,如何安置?所以即使在北京這種治安相對好的城市,也能感受到社會湧動的不安.
北京的高檔餐廳當然很多,但普通的餐館味道絕對是比廣州差遠了,我一直認為北京隻有高檔消費和低檔消費,好像中檔的很少,住的附近有一家同和居,相對來說算是味道可以,價格也合適的.服裝也是一樣,不過我也很早就不在國內買衣服了.
雖然據說地溝油猖獗,但國內人還是越來越喜歡在餐館吃飯,大家都認為賺大錢才是正事,自己做飯是浪費時間,所以生活習慣很不健康.認識的很多人要麽就是在餐館吃,要麽是叫外賣,生活中很多基本的樂趣也消失在國人的生活當中.想著回去請一,兩個保姆伺候自己的海歸其實應該知道,現在請到一個好的保姆難上加難,很多人換了十幾,二十幾次保姆,最後隻能下定決心自己動手,寧願累一些也折騰不起了.
二,上海
上海很繁華,外灘也確實很美麗,但比之北京,這座城市似乎更浮躁,也更商業化.
沒有感受到上海排外,相反,覺得當地的服務態度很好,機構的辦事效率也挺高.吃的選擇也很多,上海絕對是個物質的城市,似乎隻要有錢,什麽都可以在這裏買到,上海人也最注重家居裝修,老公的叔叔,姑姑們都在上海,家裏的裝修一看就是花了很多心思,但孩子幾乎都出了國,所以兩個老人守著一個大房子其實也挺落寞的.但上海的老人好像更容易適應外國的生活,他們很多都能在國外住上一段時間而沒有太多牢騷.有一個堂妹留在上海的,找了一個同單位的男友,給她做飯洗衣服,比找個男保姆還體貼,所以找個上海男人其實是不錯的.不過結婚又是另一回事,親戚們說,小男友既不是富豪,又沒有外國國籍,所以堂妹根本沒打算嫁給他,聽起來真的是很滑稽.
這次回去知道,上海很多人認為海歸都是在國外呆不下去才回來,這種看法我都覺得是偏見,我認識幾個朋友確實是因為喜歡國內的生活方式才回國的.一位朋友是從華爾街回國的,在國內混得算好的,但他說,他的親戚一致認定他之所以回來是在美國混不下去了.嗬嗬,和歸壇上一些人說上海人最想海歸的情況有點不一樣.有一位堂兄回國度假時試過在上海找工作,在他父親工作的大學醫院,但發覺待遇很低,而且人家根本就不稀罕你海歸,要不是他父親的關係人家還不一定要你,更妄談什麽回國大展鴻圖了,所以他從此沒有了海歸的心.
至於世博,親戚們說沒什麽好看的,老外沒騙來幾個,就那一群中國人在自己鼓吹自己,算是自娛自樂吧.
三,廣州
廣州除了天河北,其他地方真的是更像大集市而不是一座國際大都會,但可能正因如此,廣州保留了不少本地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這是一座較容易讓人融入的城市,有很多平民化的消費場所和購物場所,雖然說治安不太好,但也無礙居民的幸福感,這裏隨處可找到一些美味的餐館,對重視飲食的國人來說,能讓自己的胃隨時得到滿足,這確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雖然是盛夏,但小區裏的小亭裏還有一群老人在那裏拉二胡和其他樂器,悠然自得.我還見到有人在公園裏麵用廣東話說書的,圍觀的粉絲還不少,真是遙遠的記憶,很親切.相比上海,廣州人似乎生活得更簡單,但也更舒適.廣州的房價也比北京,上海這些地方便宜很多,這裏的居民大多還是挺務實的,炒房的風氣在廣州不盛.但海外大多數人海歸的時候都更多地選擇北京上海而不是廣州,是因為地理位置還是因為大家喜歡湊堆一窩蜂?
不過很有趣的現象是掙得多的幾個同學反而會有出國或以後送自己子女出去的念頭,他們說自己是比普通人接觸到了更多的黑幕,所以反而對社會更加灰心,領著一份普通工資的人倒沒有這些煩惱.
總之,海歸與海不歸絕對是個人選擇,別人無法評價太多.中國社會發展太快,很多東西消失得也太快,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都十分嚴重,海外回去的人對此尤為敏感. 很多時候在海外思念故土,回去之後卻發現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已經和你想象中的相去甚遠了.滿腔熱情海歸到那座城市,卻發現自己是這個時代的陌生人,亦不知日暮鄉關何處是,家的感覺已經遠去,這其實才是最大的失落.
確實寫得不錯。
我認為,海歸題目簡單,內容很深,需要多花時間精力研究探討。
總之,海歸們為中華民族的複興大業立下不朽的功勞,從共產黨腦革命,到新中國經濟建設,改革開放30年,近年的高科技公司海外上市,都有海歸們的身影。無名英雄很多,出風頭的隻是真正中流砥柱林的一小部分。
海歸的就是在外麵混不下去的才回去的.當然了,有些人出來就是來學的,人家根本就沒打算留,比如象王朔以及幾個先在很有名的.還有一些有家族企業的,他們也是一定要回去的.其他的,就是混不下去了,打死我我還是這麽說.對了,還有一部分是太天真的,他們人為隻要奮鬥就能成功,中國沒有夢他們不信,結果他們現在正在中國要飯呢.
上海人不排外了?錯了BABY,現在上海已經沒有上海人了,你見到的那些客氣和藹的人就是原來被上海人稱作鄉下人的外地人,他們有什麽資格排外呀!真正的上海人都搬到鄉下去了.
感覺你應該是廣東人,可是看你講廣州時好象感情不深,我正奇怪ING.
我很迷你那雙眼睛啊,我看你照片足足看10幾分鍾.祝你好運.
fair and balance view point...
spell out oversea chinese general thought..
I agree with you 100%!!!
正確,你說的三點都是國內的實際情況.
但選擇海歸的人當中,他們很多在國外已經可以享受到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自由民主政體,所以能促使他們回國發展的(除了認為可能會有更大的發展),情確實是一大重要因素: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對親人的內疚和想念之情,有些人可能還真的是因為愛國之情.
當然,一個專製的政體對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破壞是十分可怕的,尤其是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那種肆無忌憚和強製措施.但即使在一個民主國家,極速的發展也會對很多民眾心理造成巨大的衝擊和不適應.所以歐美國家都把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放在了第一位,發展在西方國家早就不是硬道理.
獨裁的國家和地區不少,但祖國的道德風氣和文化似乎是墮落得最厲害的.海歸們其實對國內的自然環境甚至政治環境都要求不高,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知道這些絕對不能和西方國家比,但若果回國後發現國內的人情世故比國外還冷漠,還更加認錢不認人,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打擊,從而失去心理的支撐點..
1。環境惡化。吃的喝的聞的呼吸的都不安全
2。政治環境惡略。不多說了
3。道理環境惡略。沒有好的信仰基礎,外加以上2點惡化,導致,惡性循環不斷
這些跟情不情的都沒關係了。我們沒得選。回不去了。
我覺得還是北美好,特別是家在這裏。國內每年能回去看兩次,聯絡聯絡也就差不多了
確實,上海又髒又臭,環境很差。
我們可能就像九斤老太嘮叨著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隻是我們不適應現在的中國罷了.
支持!這種貼一看題目就知道多半是自以為自己國外生活愜意的小資女人寫的。
唯有對上海的說法有點偏激.我每回去一次, 就感到房子街道依舊, 可是人情大不一樣.退休養老是不用想了.
我覺得北京的居民現在更是來自五湖四海,還有很多的農民工,我覺得這太棒了。這才是北京應有的麵貌,國人心中的聖地呀!
還有很多洋人,很多海歸,,,,,,。
說到海歸,很多人都走上了領導崗位,或成了學術帶頭人,大都成了中堅力量。真是如魚得水。
家鄉,越來越美麗了,怎是一個“日出江花紅是火”所能描繪的?
我到德國10年了,喜歡這裏的自然環境,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客氣麵孔下的冷漠和距離時一直存在的,包括德國人之間的。
而我每次回北京,回我工作過8年的廣東,和老公回他上海的家,都覺得非常開心,幸福。親友,同學和過去業務上的朋友們歡聚一堂,推杯換盞,無拘無束。對國內因為建設需要而產生的交通擁擠等不便我充分理解。吃飯去朋友推薦的飯館從來沒吃壞過肚子。
當然,農民工特別是年輕一代進城的民工的精神生活的引導問題非常迫切,這也是我希望國內社會重視和改善的。其他,北京的小區公園還是那麽熱鬧和透著親切,下棋,唱戲,打拳,暴走,跳舞。欣欣向榮的。真的,看每個人的心態了。
太對了,與你的體會一樣,我是上海出生從小在上海長大的,我的上海也隻在我夢裏,覺得我不屬於這個城市,也越來越不想回去了
人就是這麽貪婪,此岸時總念著彼岸種種的好。
對於一個曾經如此那般的熟悉,而今已經陌生的地方是不會再有親切感的,也自然不再向往了。隻能從心裏麵說一聲再見。
原來都是這樣!?我也不再後悔了,心安理得了。
Thanks!
Good observations and points!
回不去了!
這確實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