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評今年最牛高考文言作文綠色生活 (二)

(2010-07-31 09:59:11) 下一個

                                                                                            

早些日子,網上瘋傳某位考生高考用文言文完成命題作文並且得到了高分,文驚閱卷老師,才壓天下學子,專家同網民紛紛追捧,東南大學已破格錄取,佩服之餘也對這篇得高分的作文充滿了期待,心想此文即便不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大概總會是觀點明確,推理周詳,結論嚴謹, 文筆貫通,看起來清新悅目,讀起來朗朗上口,甚至一氣 嗬成,氣勢如虹也未可知。

                                                                                      

終於,網上貼出了這篇先聲奪人的大作,於是趕快拜讀,先睹為快。

 

遺憾的是, 即便是網上一邊倒地好評如潮(專家的評價附於文後),我看第一眼,就已經 感到失望,因為滿篇生字,似乎很難懂。

 

仔細閱讀之後,我更是覺得,不僅一般的中文閱卷老師無法看懂這篇作文,連我這個愛好古典文學,曾經報考過古漢語研究生,對古漢語還略知一二的人,都隻能在看了好幾遍, 查了一通詞典之後,才算明白作者想說什麽。撇開文章的立意,行文,推理,結論是否屬於佳作不談,單單一個晦澀艱深,就夠資格打入另冊了。

 

論者也許會說,你看不懂,是因為你古文字的水平太低。我承認,我的古文字水平的確不能算高。不過,即便不高,我也曾經通讀過司馬遷的<<史紀>>,那可是西漢時期的作品,我也讀過左丘明的<<左傳>>,那可是春秋末期的作品。 雖然不敢說百分之百地 懂,至少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這些作品裏,不敢說生字不多,但是生字的比例不高, 所以遇到生字又懶得查字典,根據上下文來理解,也能猜出個七七八八。

 

而這篇文章比<<左傳>>還要艱澀,比屈原的<<離騷>>還難懂,到了不查字典就無法進行閱讀的地步。試問,這樣的文章又有什麽意義呢?此外,這樣的文章風格,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為古人所不齒,何以到了2010年的中國,就受到歡呼致敬, 得到高分的待遇呢?

 

文章是用來交流思想的,所以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別人能夠讀得懂。 文章寫到絕大多 數語文教師都讀不懂的地步,就已經失敗了,能寫到讀得懂史紀,漢書的人都讀不懂的地步,就失敗得一塌糊塗了,寫到比<<左轉>>都更加難懂的地步,那就讓人不知該說什麽好了。

 

如果作者的古文字水平確實很高,那麽,用一些簡單曉暢易懂的辭匯,也可以表達同樣的意思,作者 又為何非要用那麽生僻的辭匯呢?看了文章,我覺得,作者似乎是有意用生 僻的字來故意讓閱卷老師看不懂,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頗有利用別人不懂來為自己賺取高分之嫌。

 

比如說,明明可以說“但飲牛乳”, 為何就非要說“但飲牛”? 明明可以說“極目所望”或者 類似的句子,為什麽要說“睇眄之下”?明明可以說“至於成立”, 為什麽非要說洎其 成立”?

 

網上有人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別人也是不懂,這種不懂,正說明了愛因斯坦的高明,怎麽能以大多數人都看不懂來判斷這篇文章的優劣呢?他老人家不是也說過,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嗎?

 

這其實說不通。一種理論,可能超前,為同時代人所不了解,但語言同自然科學理論不一樣,語言的存在就是為人們的交流服務的,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後。而且,語言發展的大趨勢自古以來一直是趨向於簡單,明了,平易,實用,樸實無華。用簡單曉暢的語言來表達涵義深遠的道理,一直是文學大師,哲學大師追求的目標。除了當代經濟學家之外(一笑),什麽時候人們追求過用誨澀艱深的文字來表達淺顯易懂的道理呢?魏晉南北朝時代,文風華而不實,言之無物,深為後人所詬病,所以才有唐朝的古文運動,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出現。那場運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掃除言辭空洞而華麗的文風,特別是掃除六朝華麗的駢體文的惡劣影響,而恢複司馬遷時代的樸實無華,言之有物的文風。

 

從古到今,從左丘明,司馬遷,班固,到以韓愈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到明朝的小品文作家,再到明清之際的蒲鬆齡,再到清朝的桐城派代表人物,可以說,這些赫赫有名的古文大師,沒有一個寫文章是像我們這位作者行文這麽艱澀,用字這麽生僻的。不要說中國的文章,就連外國的名文,又有哪一篇是別人看不懂的呢?

 

實際上,中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中文辭匯曆經數千年的曆史發展而其基本涵義穩定如昔。比如生活在距今2500年之前的孔夫子, <<論語>>中留下的許多經典格言,至今都是 曉暢易懂,明白如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歲寒而知鬆柏之後凋也”,“三人行,必有我師也”,請看哪一句不容易懂?白居易寫詩,有請老太太先聽之後再改定的說法,為的就是怕百姓聽不懂。

 

古人雲,文以載道,用現在的話說,文章是用來傳播思想的。沒有思想,文字再好,也沒有價值。而再有思想的文字,如果別人看不懂,也就失去了文章的意義。倘若內容淺薄,文字艱深,甚至故弄玄虛,那就更是入於末流。這篇文章就有點這方麵的嫌疑(具體的批評見另文)

 

早在五四時期,現代文學革命的先驅們就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胡適的 <<白話文雛議>>,是中國文學革命的一篇裏程碑式的文章。文章文字淺顯,立意深遠,有些議論振聾發聵,石破天驚,有開辟鴻蒙之效果,可謂開一代文風,使我們受益至今 (讀讀這篇文章,就可以明白胡適何以是一代宗師) 。而我們現在倒好,對這樣艱澀的 文章褒揚有加,須知,這可是高考的指揮棒呀,如果這樣的文章得到高分,豈不是鼓勵艱澀,反對平易,開曆史倒車?

 

就算有充分的理由根據他的古文能力破格錄取,至少應該複核並確認他的古文能力, 因為國內的高考年級的師生,曆來有猜題的傳統,即老師猜測可能會出哪方麵的題目,由學生在考前模擬各種題材的要求來寫一些文章,以備高考時使用。想知道該名考生是否的確是“古文奇才”,隻要再給他一小時時間寫一個小題目,並且要求用淺顯一些的文言,立刻就見分曉。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某個考生,標新立異,用文言寫出一篇文筆不太通的文章並不稀罕。 年輕人年輕氣盛,做點出格的事情並不奇怪,無可厚非,況且文章盡管 有不少缺 點,也的確體現了一定的古文字水平,倘若的確是當堂寫出,而不是事先背誦的範文之一,那也至少看出作者熟讀了許多艱澀的文章。隨著年齡的增長,浮躁之心性諒會逐漸減弱,人也會成熟沉穩,大概會對從前的荒唐有所反思,甚至“悔其少作”也未可知。稀罕的是我們的古文字專家,我們的大學者,我們的評卷老師和專家,對這樣一篇在文風上開曆史倒車,文筆本身又似通不通的文章,大加褒揚,一味稱賞,似乎文章完美無缺,卻又說不出個令人信服的理由。這事似乎有點荒唐。唯一的解釋就是現在人人都想當伯樂,唯恐錯過當一次伯樂,在全國人民麵前露臉的機會。不是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嗎?可見當伯樂的機會實在是太少。沒有關係,“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千裏馬就把 馬駒子捧成千裏馬,反正普通人也看不懂, 正好借機顯示自己高明,大夥兒於是自欺 欺人,心照不宣,集體過了一把伯樂癮,好不風光! 好不快活!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因為考生用半通不通的文言寫文章,就給以高分,甚至破格錄取,那對別的考生未免不太公平。

 

大家知道,任何比賽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規則。比方說,拳擊和散打,太極拳和少林拳,無法同場比賽,因為規則不同。比賽射箭就是比賽射箭,不能說我用槍打得準,就可以得射箭冠軍。高考就像體育競賽,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考試的公平建立在大家都考同樣內容的基礎上。比如說考數學,不能說因為我會高等數學,初等數學的題目我就免試。同樣道理, 高考作文是為了測驗學生寫文章是否達意,流暢,是否可以說明問題,表達 思想,是否可以緊扣主題,不能說因為我會文言文寫作,白話文寫作我就可以隔過去。作者如果想展示自己的古文字能力,也應該在完成白話作文之後,在有富餘時間的情況下展示。甚至可以在考試後再寫一篇,寄給自己所申請的學校,作為輔助材料。

 

根據我對作者這篇作文的理解,倘若他在考場上寫的不是文言文,而是白話文,他恐怕很難拿到高分,因為他這篇文章有好幾處堆砌文字到了不通的程度,邏輯上也不連貫,前後也缺乏呼應,排比句子有好幾處是為了湊數,瞎羅列一通,層次也不清楚,總之, 毛病不少。不過,這些毛病隱藏在艱深的文字背後,人們無法看懂文字,又怎麽能發現毛病? 如果翻譯成白話文,毛病就徹底暴露,能得60分都不容易,惶論高分?

 

因此,不能根據這篇文章就斷定他寫白話文也一定優秀。

 

此外,如果作者被中文,新聞或者中醫等專業破格錄取,倒還說得過去,因為古文基礎同這些專業有比較密切的關係,但被土木工程係錄取,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就好比某專業招收生物學專家,卻招收了一個天文學家來工作。

 

總之,閱卷的老師和專家, 不顧曆史的大勢,無視文章的毛病,對之刻意吹捧,從而 造成了不 良的社會影響, 無非是為了過一把伯樂癮。同時,東南大學揣著明白裝糊 塗,破格 錄取,而且是錄取到同古漢語毫不相幹的土木工程專業,也無非是借機炒作,增加本校的知名度而已。

 

看明白了, 也就到此為止吧。還說什麽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