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他是誰?
——看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毫無疑問,奧斯卡記錄了好萊塢電影的百年榮耀,凡有幸能在這個殿堂上獲得殊榮的影片,都是當年的最佳作品。不過,凡事也並不都是絕對的,即便奧斯卡再具權威性,也無法將頂尖影片一網打盡,更何況最佳影片的名額隻有一部。因此,對於那些與最佳影片擦肩而過的一流電影來說,絕不是敗者為寇的下場。況且,藝術作品的價值永遠都是曆久彌新,隻有在巨大的時間背景之下,其價值才會得到更清晰的顯現與放大。
《肖申克的救贖》與《公民凱恩》是被許多影迷公認的奧斯卡上最大的兩顆遺珠。前者曾獲得1995年第六十七奧斯卡獎的六項提名,結果卻一無斬獲。最佳影片的頭銜由《阿甘正傳》摘取。後者則在1942年的第十四屆奧斯卡上,連最佳影片的提名資格都沒能獲得,當年的最佳影片的得主是《青山翠穀》。可是這兩部影片卻得到了觀眾的最終認可,被認為是兩部不朽的影片,尤其是《公民凱恩》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凱恩,他的全名是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他的名字前麵加上公民一詞作定語,顯然是說他這個人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升鬥小民。不管從他的客觀條件,還是他的主觀意識而言,他都是一個有能力,有資格參與政治的人。由於他自認為對國家,對平民百姓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所以編導為他的故事命名為《公民凱恩》(Citizen Cane)。這個與眾不同的稱謂,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部影片絕非等閑之作。凱恩坐擁世界第六大私人資產的財富,富可敵國,他的故事必然會充滿了傳奇與挑戰,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波瀾起伏,輝煌又悲壯。
影片是從他的死開始。為此,一個新聞機構已經趕製出來一部新聞片。放映室裏,正在播放這部樣片。影片放完了,但是室內並沒有亮燈或是打開窗簾。在黑暗中總編就開始發表議論了。他說“一個人的七十年生活要擺進一部新聞片裏是有些多了,但還是一部很好的短片,不過需要有一個觀點。僅僅表現一個人做了什麽是不夠的,還要告訴人們他是誰?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美國人,但他和別的重要的美國人相比有什麽不同?他死時是否有什麽遺言?如果有,是什麽?這些我們都需要知道。”
總編的一番侃侃而談,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也明確地指出了下一步該如何辦。記者湯姆遜遵照要求,立即就起程去走訪凱恩的每一個親朋好友,或者是熟悉他的人,從他的妻子到他的朋友,從他以前的監護人,到他的經理人,以至於他莊園的管家等,一共是六個人。這個訪問調查,把他是誰,他與其他重要人物有何不同等關鍵之點,都一一地,深層次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這個過程也是這部影片的全部故事所在。觀眾通過這些個訪問,從全方位的角度,立體地看到了凱恩這個人。不僅看到了他做了什麽,也有機會認識了,知道了他是誰,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可以肯定地說,凱恩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他一方麵無所不能,咄咄逼人。被稱為美國的忽必烈,仿佛在人生的戰場上他同成吉思汗的孫子一樣,從事的是開疆辟土的偉人之業。他的財富來源於一個在科羅拉多州的金礦,可是他最熱衷於的事業卻是辦報紙,在新聞出版領域締造他的龐大帝國。在他的指揮下,他旗下的喉舌不放過每一個機會評論或攻擊美國的政治或政治人物。同時他又當仁不讓地宣稱他是民眾的代言人,在同為富不仁者的較量中,捍衛底層人民的權益。為此,有人認為他是社會主義者,也有人把他說成是法西斯。其實,他就是想參與政治,問鼎白宮寶座。他的野心讓他的人生充滿了風雨,也充滿了變數與隱患。
看上去,凱恩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物。他有錢,又有頭腦,鬼點子一個又一個,層出不窮,又無所不用其極,他的對手隻有招架之功,完全失去了還手之力。在他鼎盛的時候,他環顧四周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他的野心便得到了更大的膨脹,他自信滿滿,躊躇滿誌。在他眼裏簡直沒有難成的事,連選民好像都成了他的員工,對他盡職盡忠,沒有二心。隻要他振臂一呼,就會有地動山搖般地響應。可是,他畢竟還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他自有他的優勢,他有親和力,有人格魅力,能夠很快就得到選民的好感。但是他畢竟不是救世主,在他的出版帝國裏他可以遊刃有餘,揮灑自如。在政治舞台上,特別是麵對陰險狡詐的政客時,他就力不從心了。結果他中了暗箭,一敗塗地。而且輸得很慘,很沒有麵子。
凱恩在從政之路上遭受的滑鐵盧之敗,究其根源,那是與他的婚姻與感情生活有直接的關聯。凱恩兩度結婚,又兩度以離婚收場。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時任總統的侄女,是一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可惜的是,無論是凱恩,還是這位總統侄女,都沒有能夠融入到他們的婚姻裏去。他們生活在一起,總是一種水和油的關係。名為夫妻,實則二人都不了解對方,也都不支持對方的所思所想。這應該是由於他們的出身背景不同,反映到價值觀與觀點理念上就大相庭徑,風馬牛不相及。凱恩畢竟是草根出身,他的財富是天上掉下來的,他所關心和感興趣的東西,絕不會同幾代人都是權貴出身的富家女一樣。反之亦然。所以他們的聯姻,從一開始就是沒有根基的,當風暴來臨時,便不堪一擊,沒有任何抵禦能力。
凱恩的第二任妻子則是一個業餘歌手,他們邂逅之時的情形就透露出一種不祥的預兆。這段姻緣應該是不被祝福的,隻是凱恩那時在經曆了長時間的孤獨後,已經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判斷能力,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這個極有主見的男人,在感情生活中,尤其是在選擇終生伴侶這件事情上卻是極其的幼稚,極不成熟。他的婚姻也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先是娶了不應該娶的權貴之女,後來又迷上了一個在街頭偶然相遇的陌生女子。前麵一個有高貴的出身,有廣泛的上層社會人脈,受過良好教育,有淑女風範。後麵的則是一個毫無智商的都市女青年,是一個索然乏味,俗不可耐,充滿了小家子氣,又有些神經質的女子。
不幸的是,正是這個女子壞了凱恩的大事。她一出現,就斷送了凱恩的從政夢想。凱恩不僅沒有遷怒於她,反而在與前妻離婚後的第二周就娶了她。從此,凱恩就成了皇帝的新衣,被人恥笑。原因是凱恩把巨大的愛,一股腦地都傾瀉到她的身上。當他聽說她喜歡唱歌,而她的母親又希望她能成為一名歌劇演員後,凱恩的造星工程就開始了。他用重金聘請了最好的聲樂老師來教她唱歌,並在芝加哥為她建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歌劇院,專供她的演出使用。可是她並不是那塊料,為此她的音樂教師非常惱火,認為她絕對不是可造之材,再這樣教下去,這位教師相信自己也會成為同行的笑柄。然而在凱恩的淫威之下,音樂教師又不得不屈從。自然她的公演就連凱恩最好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負麵評論鋪天蓋地。
屈服,從來就不是凱恩的性格,他不僅沒有就此罷手,反而還繼續給她施加壓力,要她與輿論抗爭,繼續演下去。此時的她,虛榮心已經被完全擊垮了。再給她一百個膽子,她也不敢再去丟人現眼了。她的哭訴,終於讓凱恩的心軟了下來,他讓步了,答應她不必再演了。這原本是一個極好的契機,兩個人在凱恩專門為她打造的宮殿裏可以相安無事地過日子了。然而,一波乍平,一波又起。她又喋喋不休地抱怨這個宮殿家園太寂寞,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要回到都市去,她需要那種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雖然她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打扮的珠光寶氣,但是她還是不滿足,她心裏很空虛。她需要熱鬧,她需要回到她生長的那個環境裏去,她喜歡那個熙熙攘攘的鬧市,她就是耐不住寂寞。
她的哭鬧,終於促使矛盾激化。一怒之下,她不顧凱恩的苦苦挽留,竟然揚長而去,永遠地離開了凱恩。她的離去,也帶走了凱恩的全部堅持與情感。堅強了一生的凱恩終於崩潰了,他日漸老態,疾病纏身,終於在巨大的寂寞中離開了人世。凱恩的一生,可以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他認識第二任妻子之前。那時候的他是人生的最好時期。但是有了第二任妻子之後,他就開始往下坡路走去。可見他的第二任妻子沒有一點正能量,帶給他的都是毀滅。可歎,家和萬事興的古訓,凱恩以他的一生作出了一個極為反麵的例證。對於男人來說,女人之重要,家庭之重要,從凱恩的教訓中終可窺見一斑了。
事實上,凱恩兩次結婚都是為了愛,也就是說凱恩對婚姻態度還是很嚴肅的。隻不過他對愛的把持並不好。第一次婚姻,由於年輕氣盛,他沒有重視並把握住他擁有的那個婚姻。第二次婚姻,他變得重視了起來,對妻子有了無微不至的關愛。可是這裏麵又暴露出他的偏執與專斷,致使被關懷之人有無法承受之苦。兩個極端,讓凱恩無法不兩手空空,最後不僅是孤家寡人,還被痛恨,不被原諒。凱恩為什麽盡做費力不討好之事呢?看來還是凱恩的主觀意識有偏差,愛的方式方法更是問題多多,令人不敢苟同。如果說凱恩的一生,是以悲劇收場的,那麽最主要的始作俑者應該是他自己。
不過,人們也常說可恨之人,必然也有可憐之處。凱恩的可憐之處是他沒有幫手,沒有同情理解他的人。她有過兩任妻子,沒有一個妻子能夠在他的生命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更沒有一個能夠成為與他並肩而立的知己與戰友。凱恩沒有什麽朋友,唯有的一個也因為他的第二任妻子而反目成仇,不再往來。所以,凱恩很孤單。再加上他成長時期的不正常,他的心智必然會有許多缺失,有些缺失就是不可修複的硬傷。這使凱恩就更像是一個得了軟骨病的巨人,他可以站立,有時又像是頂天立地,可是卻站立不穩,腳掌踏在地麵上並不牢固,最後轟然倒下也就並不奇怪了。
如果,凱恩周圍的人對他友善一些,不是那麽得求全責備,也不是隻在他身上索取,而是能有些及時的回饋,那麽凱恩的人生一定又會是另外一種樣子。當然,人生沒有彩排,也就不會有如果。否則,凱恩便就不是凱恩了。因為凱恩之所以能夠擁有巨大財富,那也是因為他的母親發了一筆意外之財。若不是因為凱恩的母親,一心要把她心愛的兒子培養成為一個上流社會的之人,凱恩也不會在童年時就要跟隨身為銀行家的監護人一起生活。若是凱恩自小沒有失去母愛,沒有失去家的溫暖與關愛,凱恩後來也就不會那麽的偏執,同時又是那麽的脆弱。
實際上,凱恩一直都是在對童年的緬懷中度日的。他遇見他第二任妻子的那個雨天的夜晚,他本來是要去曼哈頓西部的倉庫區重溫他兒時的時光的,他母親去世後,他把母親的遺物都存放在那裏。兒時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他再也回不去了,但是這不會影響他的回望與追憶。凱恩臨終時的著名遺言:玫瑰花蕾,就是他的心願表露。如果可以,他希望還回到他的童年,雖然貧困,但是快樂。那樣成長起來的人生才會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人生。凱恩已經沒有機會了,但是他的故事足可以啟迪與警示世人,人生由兒童進入青年,也如植物的生長一樣,隻可以按部就班的循序漸進,絕不可以人工製造的方式拔苗助長。
這部片子的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是一位電影界的奇才與天才,他執導這部影片時年僅25歲,是出名要趁早的典範。而且他又是編劇和演員,一身兼三職。這部影片在他的編排創作下,風格新穎,氣勢如虹,引人入勝。甚至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政論片,或者幹脆就是一部紀錄片,看起來非常解渴,非常有真實感,觀眾能夠不自覺地被代入其中,仿佛就是當前的社會,當下的人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威爾斯扮演的凱恩,從年輕到中年,再到老年時的扮相,都是那麽得生動逼真,有模有樣。年輕時的血氣方剛,目空一切;中年時的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年老時的目光呆滯,孤立無助等,都是恰到好處,形神兼備,令人印象極深。其他演員也都演得極好,可以說每一個角色都有特點,都非常入戲,都像生活中人,又都有藝術上的誇張與魅力。可以看得出來,在導演的調度下,整部影片一氣嗬成,生機盎然。即使到了結尾部分也是高潮過後還有高潮,非常具有可看性。
凱恩第一次婚姻的新婚之後,描寫凱恩與新婚妻子交流的橋段,就是神來之筆,出奇的創意,令人驚歎。那張餐台是他們相會之處,隻見妻子的問話,柔中有硬,話裏有話。凱恩的回答也是從熱情洋溢,到不溫不火,再到最後的反唇相譏。每次的接觸,僅僅就是一問一答,但是通過他們身上穿的衣服的不同,以及妻子發型的變化,可以知道這是無數次的遭遇。從最開始的彬彬有禮,到最後的不歡而散。概括了他們婚姻全部周期裏的所有變化。這樣的劇情交待,巧妙,又簡潔,而且關鍵是信息量極大。這便是天才導演的不同凡響之處。
那個調查記者是影片中貫穿始終的人物,可是觀眾卻從沒有看見過他的麵孔。還有一個人,就是影片開始時向那個調查記者布置任務的總編。在故事裏,他是這部片子的真正推手,沒有他,就沒有後麵的劇情,然而觀眾也隻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真麵目。這兩個人,導演要不是就讓他們以背部示人,要不是就把他們籠罩在暗光之中,讓觀眾隻能看見輪廓,看不見五官。這樣的編排也是一絕,體現了導演的創作手法與意圖。那就是集中一切資源在故事的主要人物與情節上,讓觀眾的注意力不被旁枝末節所分散。這也是一種極有新意的創舉。
玫瑰花蕾這四個字是這部影片的命門,劇情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這四個字來推進,可是到最後那個調查記者還是沒有搞明白這個“玫瑰花蕾”是什麽?隻是在劇終之時,也隻有觀眾才看得見,那個玫瑰花蕾就是凱恩兒時玩過的雪橇的品牌之名。這樣的創作手法可謂出其不意,精湛之極。既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又借此鋪陳了劇情的各個環節,到了最後才將謎底釋放出來。凱恩離世之時,還對這個雪橇念念不忘,看似是對童年時光的刻骨懷念,實則也是一次最終的解脫與返璞歸真。編導的匠心獨運,可謂是標新立異,一幟獨樹。
可惜這部影片沒有給威爾斯帶來好運,由於故事原型人物所在財團的抵製,這部影片當時沒有辦法能夠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因此票房上讓投資方大為失望。也由於威爾斯是新銳導演,他的處女作能夠在奧斯卡上得到最佳改編劇本獎,對他來說就已經是極大的慷慨了,其它獎項就隻能是奢望了。由此可見,無論是奧斯卡的評委,還是當時的觀眾,以他們為代表的審美水準,往往是滯後於鮮活的藝術作品的,更是嚴重地滯後於天才藝術家所從事的偉大創作的。
《公民凱恩》的藝術價值被廣泛得到承認,是在這部影片問世二十幾年之後的事情。之後,在1971年第43屆奧斯卡上,奧遜·威爾斯獲頒終身成就獎。遲到的褒獎說明他在從影三十年後,終於得到了奧斯卡的認可與敬意。不過,他在藝術上的貢獻要遠遠重要過他所得到的獎項,包括這個終身成就獎。威爾斯於1985年辭世,至今影迷們還在懷念他,電影人還在仰望他。他的開山之作《公民凱恩》,不僅是他天才與榮耀的見證,也是世界電影史上一座永遠的豐碑。歲月滄桑,偉人永恒。
作者根本就無意把主人公塑造成偉人,更不會期望觀眾景仰這個人物,相反,從頭到尾,作者的批判意味是很明顯的。隻不過這個人物的生平及其經曆,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應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幫野心勃勃的人的心曆路程,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而作者似乎要傳遞一個信息:任何一個表麵成功的人,內心也許都會有一個心結,“玫瑰花蕾” rosebud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那是一段永遠無法抹平的曆史傷痛。
感謝反饋,交流。。。
因為凱恩這個人物太豐富了,所以會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印象與感覺。
我對他,是同情多於批判的。所以我提到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的話題。。。
感謝你的交流!學習了。。。
Meg.好!感謝你的支持!你說得對,奧森·威爾斯太超前了,從奧斯卡對他的禮遇來看,他比同時期的導演超前至少20年。天才真的是需要給平凡的人一些時間,等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之後,才能夠被承認。當然,天才是無法複製的,就算我們知道了誰是天才,也無法有樣學樣,依著標準翻製。這就是世界的奇妙,造物主的偉大了。。。
這麽說我們同時都在看這部電影,可見這部電影有多大的吸引力。盡管它問世已經70年了,可是它的魅力卻不減反增,越來越吸引人。你的感悟很有道理,權利能使人的欲望膨脹,能讓人逆向思維,做出驚人的判斷與舉動。凱恩一直就是這樣,後期就更加離譜了。凱恩是普遍存在的,哪個社會,哪個時代都有。其病態之狀,可歎可悲。。。
是,偉大的導演,導演了偉大的作品。經典就是這樣誕生的。。。
感謝鼓勵。。。
樓主似乎把凱恩理解成一個基本正麵的人物,一個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的青年,以及希望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商人和萌芽政治家。可是看看凱恩得以致富的新聞業一支:“Kane enters the newspaper business with sensationalized yellow journalism.“而這種yellow journalism的定義是a type of journalism that presents little or no legitimate well-researched news and instead uses eye-catching headlines to sell more newspapers.這種新聞報道遠遠不是通過如實報道新聞贏得讀者,而是通過誇張和“創造”事實來吸引讀者,達到賺錢目的,可以說和新聞屆的社會責任背道而馳。
凱恩和他第一個妻子的結合可能也是擴大自己政治影響的一個步驟,因為對方聲明顯赫,對他的事業有幫助。可惜這種政治婚姻無法保證個人幸福,這也許不是他一個人的錯。但是他在第一段婚姻還沒結束時就開始第二段戀情,等於婚內出軌,當然會被敵對政客抓住而大肆宣揚。相信在他自己的報業生涯中也沒少用類似手段摧毀別人的事業。這算不得對方卑鄙,倒是反映了他自己的婚姻觀和忠實度。
至於他的第二任妻子,她隻是一個普通的歌手,本沒有奢望大富大貴和事業成功。凱恩對待她的方式就是完全無視她自己的需要和心理,隻按照他自己的喜好對她加以塑造。也許她的錯誤是從開始就任他擺布,但是錦衣玉食也無法彌補精神的空虛。不是每個人都認為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與世隔絕的宮殿裏就是理想的人生。所以她的出走隻是證明了她寧可要普通的生活,也不要做一隻在籠子裏的金絲雀。即使籠子再豪華,如果沒有個人自由也是一座監獄。
最終的玫瑰花蕾,說明凱恩也意識到他一生追求的財富和權力,控製,給他帶來的愉快其實沒有超過自有自在的童年。隻有商業的成功卻沒有朋友和親人的勝利是空虛和無意義的。而友情與溫情的缺乏恰恰源於他自己的冷漠和無情。他做事隻用腦不用心,隻想控製別人,不想了解別人,導致沒有人感到和他在一起是享受。他自己也拒人以千裏之外。這真的怪不得別人。
這部電影基於報業巨頭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一生,但是Hearst非常反感電影主角形象的塑造。Hearst, enraged at the idea of Citizen Kane being a thinly disguised and very unflattering portrait of him and ignoring the other elements that made up the character of Kane, used all his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i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prevent the film from being released.如果電影真像樓主理解的正麵為主,負麵也是一個偉人的可以原諒和理解的負麵,那麽原形本人應該感到高興才是,為什麽要先方百計的阻止電影上映呢?
其實基於好萊塢一貫的形象塑造,也可以推斷這部影片不是在為商業奇才唱讚歌。好萊塢雖然本身很商業化,但是他們的觀眾是普通百姓,所以他們盡量把視角放到普通人的情感和價值觀層麵。加上導演劇作家這些藝術家的觀點一般都是比較開放和左派的(這裏用的是美國的政治左派,不是中國的左派),本身就比較仇富和重視社會公平。一般情況下對富人的刻畫會重於他們的貪婪,野心和精神空虛。他們對娛樂界,媒體和好萊塢本身的嘲諷也不遺餘力,由Sunset Blvd可見一斑。
當然citizen kane對社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電影才有史詩般的華麗。但是裏麵對於個人幸福的闡釋卻是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是編劇和導演把自己放在他的鞋裏麵看他的一生得出的結論。
很久以前在圖書館裏看過這部電影,知道它對後來的電影人影響非常巨大。當年沒得到奧斯卡可以說是它的藝術表現手法太超前了點,那些評委們的悟性還是不夠,嗬嗬。
奧森威爾斯是個極具創造力的全才型藝術家:在戲劇舞台和銀幕上都是才華橫溢大放光彩。看過一部關於他的傳記型電影,裏麵演他的演員雖然也著名但還是無法傳達和體現實際生活中奧森威爾斯本人的魅力和神韻。天才是無法複製的!
在國內看到有些官員,行為非常極端,如對女人的無止境很變態的貪婪,覺得很怪異,後來覺得他們在掌權之後,是想test手中權力的能量呢。
Cane作為成功人物,在第二個妻子身上也在test他作為權利者的力量,他想讓周邊的不可能成為可能,從而無視事物本身,而成為自己權利的奴隸。
不知看法有無道理,謝分享!